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分析〗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2)因为2×3=6,因此20×3=60;(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拓展练习1.口算。3×25×46×730×250×46×70300×2500×46×700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3.数学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教学反思〗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案例点评〗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在评价学生计算速度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做了如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采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探索口算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先利用教材“买泳圈”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法知识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结合班级的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每张课桌配有2把椅子,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办学条件优秀的现代化城镇小学,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都很重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时刻以“成功从这里开始”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东兴超市去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教学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生2:买5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二)探索口算方法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师:你能算出来吗?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生2:15×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5,10×3=30,5×3=15,30+15=45(元)。(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2.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师:谁能说说咱班每张课桌配有几把椅子?生:2把。师:你能提出问题吗?生:一组有多少把椅子?根据问题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告诉大家可先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点评〗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本案例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本案例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点评人:徐丽(黑龙江省宁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参观科技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复习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二、情境导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三、探索新知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2、指名列式,板书。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出现的方法:1、2×30=6060÷2=302、6÷2=360÷2=304、将答案写在书上。5、完成试一试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三、拓展应用1.60÷3200÷5240÷8120÷4560÷7900÷3180÷6270÷9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你发现了什么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⑴还剩多少页每看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植树》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材分析〗本节课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是在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是按教材的安排,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学习,效果不太好;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安排,从简单的口算除法入手,由浅入深地步入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带来学习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级讨论,探索出多种算法,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书中例题作为学生学完知识后的一次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从中感知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属于城镇重点实验小学,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一流。我班有学生60人,80%的学生来自城镇,20%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我校接受了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思维活跃。班级中已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很浓。〖教学设计〗(一)“自悟”学习的条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利用乘法口诀。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100÷5,3000÷6,200÷4,4000÷8,……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生演算。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师:你是怎么算的?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二)“自悟”学习的目标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84÷4,96÷3,66÷2,55÷5,……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介绍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它们,比比谁的方法多、方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好吗?(三)“自悟”学习的内容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2.让生自由分组,要介绍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4.讨论交流。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方法。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生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A组介绍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生6:那种竖式方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生6:不,老师,是我爸爸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介绍给了全组同学。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反思我想这是孩子们经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方法,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过程,能准确算出结果就是好样的。我不想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想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创新吧,对于竖式的标准写法我并没有去说明。)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方法。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四)“自悟”学习的价值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练一练的2,3题。(五)“自悟”学习的收获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介绍新朋友。(师板书)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生3:我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我要把数学学好。〖教学反思〗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案。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灵活地运用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让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变得能学、会学、善学、乐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案例点评〗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植树”情境为“介绍新朋友”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枯燥的口算除法计算融会到“介绍新朋友”的情境中。2.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3.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一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能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过程: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通过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老师在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指令有:“竖着摆3个”,“在下面的正方体的右侧放一个”,“在最前面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3、学生同桌间游戏。可以让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搭立体图形,然后交换。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1、师生活动示范。让一个学生搭一个立体图形,教师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说说游戏的方法。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提问:你搭的立体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回答:用了3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提问:从侧面看是几个?回答:2个。只能是这两个。提问:上面的方块在左边还是右边?回答:右边。是这个图形。三、实践作业。请家长搭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思路:复习三个方向观测的图形→三个正方体的拼搭→四个正方体的拼搭→根据指令进行操作→小组活动→小结解决问题思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2.构建新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3.应用拓展。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生1:用手去掂一掂。生2:用秤去称一称。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师:“kg”就是……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师:感觉怎么样?生1:很重。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3)估苹果。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4)称体重。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猜一猜,称一称。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2)掂一掂。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3)找一找。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生1:我的铅笔头。生2:一片药。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案例点评〗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北师大三年级上册:《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反思及评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萨尔图区地处大庆市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好,教学挂图、多媒体、实物投影等教学用具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总体素质也比较好。经过两年的课改实验,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虽然,平时学生对“吨”接触得很少,但本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并且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视频、图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故事引入。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出示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书上画面(也可以出示其他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1)小组内看图互相说一说,1吨有多重。(师深入小组,对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2)算一算。通过小组计算(记录员记录数据),让学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吨。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3)小组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t=1000kg。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2)填一填。4千克=()克3吨=()千克5000克=()千克()t=2000kg18t=()kg()kg=6t2.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在○里填上“>”“<”或“=”。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3t○3600kg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4.数学故事。(1)估算。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第几次12345678质量/kg280220250300230250270350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各组汇报计算结果。(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五)拓展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教学反思〗关于质量单位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且产生了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探究身边以往不太关注的事物,把“吨”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交流,构建自己关于吨的新知。在教学中,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想像不是很具体,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尽可能地感知质量单位吨会更好一些。〖案例点评〗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导入,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称大象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在关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4.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本节课在教学环节和教学用具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去选择。《配菜(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搭配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开心盒饭中心”隆重开业了。欢迎大家光临本店,购买我店的盒饭。(二)配菜1.活动一。师: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我店服务员将热情为大家服务。今日菜谱如下:星期一菜谱:荤菜肉丸子素菜白菜冬瓜学生自由配菜。师:你们想怎么搭配?我买肉丸子和白菜。星期三菜谱:荤菜:牛排素菜:豆腐鱼油菜我想买肉丸子和冬瓜。师:还有别的配菜方法吗?买冬瓜和白菜可以吗?为什么?师: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有2种)师板书:肉丸子/白菜\冬瓜2.活动二。师:大家不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菜,还学会了配菜,现在本店已贴出了星期三的菜谱,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如能帮助本店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本店的服务员。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配菜,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搭一搭,然后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配菜方法。生自由配菜后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我们有4种配菜方法:牛排/豆腐鱼/豆腐油菜油菜也可以这样配菜:豆腐/牛排油菜/牛排鱼鱼师: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本店服务员师: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上两种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搭配路线图。师:这是一种搭配的方法,(板:画路线搭配法)填完书上的搭配。3.活动三。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本店配菜部经理。星期五菜谱:荤菜:肉片素菜:豆角牛排茄子白菜师: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再小组里说一说。有6种配菜方法。豆角豆角肉片茄子牛排茄子白菜白菜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我店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三)搭配中的学问1.搭配服装。看来,搭配还真是一门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不仅菜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搭配。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衣服(师挂出2件上衣、2条裤子、1条裙子)。我要配成1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搭配,然后把你的搭配方法说给同桌听。学生试着搭配后和同桌交流。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后说出有几种搭配方法。可以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搭配的方法。花上衣白上衣蓝裤花裙红裙师:刚才同学们演示了6种搭配方法,看来,穿衣服也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2.搭配路线。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看图说说,知道了什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大家数一数。学生数后到小组交流。找生交流,师板书。A→CB→CA→DB→DA→EB→E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四)实践作业回家后挑选几件自己的衣服试着搭配,看一看有几种搭配方法。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乘法——购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并选择相对应的条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过程,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也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滨湖小学是天津市河西区一所现代化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生源较好的学校。三年级一班是小班,共有学生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很多地方都在搞城市建设,天津市也不例外。我们走在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道路加宽,旧房改造。很多同学搬进了新家,哪些同学搬进了新家?(部分学生举起手)住进新家高兴吗?学生脸上挂着笑容,大声答到:高兴!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小明也要搬新家了,他和妈妈想选购一些新家具。看!他们来到了家具城,这里的家具真多呀!(电脑演示出图:书柜213元;桌子42元;椅子12元;沙发680元……)(目的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二)主动探索,掌握新知教师先请一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里有哪些家具,分别是多少钱,然后请同学给小明作参谋,可以结合自己家里的情况帮小明选一选要买哪种家具,每种可以买几个,大约要用多少钱。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请学生进行汇报。学生马上投入到讨论中,设计出许多方案,教师巡视并且选择出需要的方案,请学生汇报。(学生举手非常踊跃)生1:可以买2个书柜,放小明和爸爸妈妈爱看的书。大约用400多元,不到500元,因为2个250元是500元,所以2个213元不到500元。生2:可以买一张桌子吃饭用,42元。生3:还要给这张桌子配4把椅子,大约是40多元。……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与估算方法的合理。学生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1.教师请学生先来算一算买4把椅子的价钱?学生列出算式:12×4=?学生开始计算,神态非常认真,计算后开始组内交流,有的算法引起了争论。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方法,请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方法1:2×4=8,10×4=40,40+8=48(元)。方法2:12+12+12+12=48(元)。方法3:12×4____48前两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使用,介绍后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重点讲解方法3:竖式方法。当板演此方法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后,可让其他的学生对竖式计算中不清楚的地方提问,有的学生问:4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数,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还有的学生问:48是怎么来的?……教师请学生讨论提出来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展开讨论并得出答案)生1:4乘十位上的1表示4个10,所以得到的4应该写在十位上。生2:用12乘4,要从个位算起,二四得八,个位上写8,再算十位,一四得四,十位上写4,所以得4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法3与另外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的想法是一样的?学生沉默,认真观察,不一会儿有了结果,答道:与方法1的想法一样。一生说:与方法1的想法一样,只是写法不同。因为都是先求4个2是多少,再求4个10是多少。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检验结果48与最初的估算是否接近。(使估算得以反馈)请生评价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大部分学生回答竖式方法好,因为竖式书写起来比较简便。2.现在请同学们利用竖式的方法再来算一算买两个书柜的价钱是多少?213×2=?请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在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互相讲一讲计算过程,并请一生板演讲解。学生计算得非常准确,书写格式也很规范。利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计算中的问题,只有一个学生在算到百位时,口算出现了问题。3.观察两个竖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渗透法则)生:计算时,从个位算起,一位一位的乘,注意计算要准确。(目的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可以从中选择最佳方法。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多项思维的发展。)(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巩固练习:14×2;31×3;123×3;214×2。2.解决实际问题。“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爱地球”津门一日游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想!教师紧跟着请学生想想要组织这次活动,学校都应做哪些准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说出,如:路线、车辆、参加人数……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利用电脑出示图,请生介绍图中的信息:大车每辆限乘30人,小车每辆限乘10人。帮助学生理解图表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辆3辆4辆5辆6辆小车乘客数大车乘客数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校的“手拉手”学校“巨阁庄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你们高兴吗?学生听到这个消息特别兴奋,大声说道:高兴!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小伙伴们准备一些礼物?生答:是!教师利用电脑出示一组图片,请生介绍:铅笔1元;笔记本4元;铅笔盒31元;书包123元;字典42元;橡皮2元;水壶22元;百科全书114元。师: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小组活动)(目的练习1可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笔算法则,熟练地笔算。练习2是一个生活问题,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并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四)小结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生1:我更加理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非常喜欢上数学课。生2:我觉得××同学这节课表现非常突出,她善于动脑,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我今后应向她学习。(受到表扬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生3:我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还学会运用很多的方法计算。(目的通过小结,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尝试将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进行解决,如课题的引出,请学生帮小明选家具并计算需要多少钱。在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多种解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并且这一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单纯地计算,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津门一日游、给小伙伴送礼物两个练习题的设计,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小结,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学生通过总结,认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案例点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教学设计,遵循了《标准》的理念。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全面、深刻,教法选择灵活多样,有创新、有特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全课的主线。如:引课时结合当前天津市容规划创设了情境教学,练习设计时结合“十一”放假创设了“津门一日游”活动以及给小伙伴送礼物的情境,这些都是从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出多样化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较好。北师大三年级上册:《去游乐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五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迁移、类比和推理。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及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你到游乐场都玩过些什么项目?看来,游乐场可真有意思。这不,淘气笑笑他们今天也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合作学习,引导探究:1、(1)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他们正忙着买票呢。在这个售票处,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个别提取信息:太空船4元;蹦蹦床3元;电动车2元;淘气他们16个同学想坐太空船。)(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若干学生提,请多个学生重复。课件展示有代表性的三个)你们喜欢解决哪个问题(3)师:那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生独立列式)16×4=大家同意这样列式吗?请大家估计一下,16人坐太空船大约要花多少钱?(叫两三个生估计,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师板书生估计的数字)那16乘4究竟等于多少呢?先请大家静静的思考一分钟,想想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4)师:想好的同学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可以动笔写出来和同伴交流一下。(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小组派代表反馈:1)口算16=10+610×4=406×4=2440+24=642)竖式计算让板演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方法:“竖式是怎样书写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然后让不清楚的同学向板演的学生提问。(多两位同学说说)(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刚才几位小朋友都说的非常棒,我们在用竖式计算16乘4时,先写上16和4,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从个位乘起,用个位的6先与4相乘,等于二十四个一,二十是两个十要向十位进二,所以把进位的2写在十位的下面,但要写小一些,把表示4个一的4写在个位。接着用十位的1与4相乘,得4个十,再加上刚才进上来的2个十,所以得到6个十。)(5)验证估算结果:看这些估算的结果谁最接近,那刚才是谁估计的。恭喜你们,你们的结果是最接近的。(提示孩子们要回答问题)小朋友们都完成的非常棒。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30页,看看书中小朋友们的办法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并请大家把书本上的空格补充完整。(6)评选出自己喜欢的办法:小朋友们看这几种计算的办法,你最喜欢哪种呢?2、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解决第二、三个问题中的一个,在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两个都解决,看谁完成的越快越好。(个别板演,让完成的同学互相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反馈:让完成第一个竖式的学生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另一个核对答案)激励:做对的同学对老师开心地笑笑。3、完成试一试: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喜欢用口算的办法,有的小朋友喜欢用竖式的办法,那觉得自己两种办法都掌握的请举手!那黄老师就要考考你了。请快速完成试一试第一题。(个别板演,反馈:师第一题提问横线上的4表示什么?后三题对答案。然后提问:你发现后两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强调前面如果没有数学,进位的数字可以不写,更简洁)(2)集体订正:让完成后两题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3)三人讨论:在用乘法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4)反馈并总结:(电脑展示)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乘起;3、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5)验证讨论的结果:4、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如果都学会了。假如我们全班同学都去了游乐场,你最想玩什么项目?(请几个人分别说出这三项)那如果我们全班同学都玩你喜欢的这个项目,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呢?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来吗?集体订正时口答,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解决的是哪个问题。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1、师:淘气和笑笑他们坐完太空船,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海洋馆,海洋馆里展出的海洋生物可真是又多又美。小朋友们,你们想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海底生物吧!(课件播放)怎么样?海洋是不是非常神奇美丽?其实海洋还有许多丰富的物产和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小朋友们从现在起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就有可能成为海洋专家,为人类做贡献呢!好不好。当淘气他们恋恋不舍地从海洋馆出来,一出门就看见许多人围在一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第四题)原来是光明小学的两位老师带着31位同学来参观海洋馆,他们正在争论300元钱买门票够吗?咱们也来帮助他们算算好吗?(强调单位和回答问题)2、学生计算并反馈四、引导自结,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状况。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乘法——乘火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买车票”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买车票”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3.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主要内容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在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教学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探索的能力。3.体验算法多样化。〖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环境中,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基本思路如下。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背景,我创设了“十一”黄金周的活动情境。在大家畅谈游玩的乐趣,体会名山大川的景色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创设了“买车票”的广阔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的地位。让他们去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使合作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创新精神得以发展。3.巩固深化,解释应用。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活动为背景依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愉快的“十一”黄金周就要来到了。告诉老师你们都想去哪游览一番?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风景优美的名胜景色。)学生兴奋地告诉大家旅游的目的地,有的说去黄山,那里有许多奇石;有的说去北京,那里有很多名胜古迹……(点评利用“十一”黄金周的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在我们准备旅游的时候,都要买车票,现在我们来帮爸爸、妈妈来了解一下各旅游景点的车票价格吧!(利用多媒体出示火车票价格表)辽源至各旅游城市价格表地点价格(元)大连58千山86秦皇岛117北京189上海264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如果我们一家三口去大连,那需要多少元钱呢?(评析由出游引入买车票的思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全班共同讨论的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帮助他来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再算算。学生列式:58×3=?4.这个算式比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稍有一些难度,能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难题吗?5.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析灵活设置教学环节,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与交流,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价值。)6.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用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有的同学是用口算的方法在算式旁边加好进位的标志;还有的用列竖式的方法:58×23______174(评析小组合作形式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的意识。)7.在学生解决了58×3=174(元)和基本掌握了算法之后。再由每组一名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解答、汇报。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按旅游价格表自由提问,如果有的学生想去秦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导学案232气旋反气旋
- 工程现场签证管理流程
- 湖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预测卷化学试题-1
- 法律案例分析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B卷)历史试卷2
-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专练36
- 2《烛之武退秦师》试讲稿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理科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帮试题第12章第1讲排列与组合(习思用数学理)
- 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讲义(沪粤版)
- 4S店装修工程管理协议
-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安全保护技术指引2015版
- 熔化焊接与热切割操作规程
- EBO管理体系与案例分享
-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七版)课后答案-英文
- 临时工程经济比选方案
- 污水管道工程监理规划
- GB/T 20934-2016钢拉杆
- 临床常见问题的康复评定与处理
- Unit3 Topic2-SectionA课件- 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养老型年金险产品理念课件
- 江苏开放大学行政管理学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