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第三章_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第三章_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第三章_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第三章_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不同环境安全问题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下图示意突发性环境问题演化。据此完成1~2

题。

1.不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A.土壤污染导致的粮食中重金属超标

B.核泄漏

C.超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

D.危险化学品泄漏

2.反复性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A.扩大了环境安全范围

B.提高环境安全临界点

C.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

D.缩短了消除环境安全问题时间

丽第1题,土壤中重金属来自工业生产、地质变动或重大工程建设,再通过土壤中的农作物

吸收、积累,才会导致粮食中重金属超过食用安全标准,故土壤污染是不断累积、逐步加剧的

过程,不具备突发性。第2题,据图可知,环境安全临界点以下为安全范围,反复性出现的突发性

环境安全问题,将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

答案l.A2.C

读漫画《危险》,完成3~4题。

3.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地荒漠化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隆丽第3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反映的环境

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4题,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

动。

答案|3.D4,D

读下面某区域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图中小球正处于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值

上。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人类环境D.经济环境

6.小球位于图中现在的位置表明该区域()

A.环境问题较轻

B.环境问题较严重

C.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D.环境安全问题不可能出现

7.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会导致图中小球()

A.向右运动B.位置不变

C.向左运动D.左右运动

丽第5题,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都是针对人类环境而言的,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

济环境构成人类环境,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6题,现在小球位于图中的临界值位置,表明

该区域环境问题较严重,但还没有形成突出的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该区域很

可能出现环境安全问题。第7题,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将减少、减轻

公里可题的危害,因此,小球会向左运动,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gg5.C6.B7.C

很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地区向全球蔓延,进而成为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①酸雨②土壤盐渍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可能造成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的人类活动有()

①化学物质的使用②石油、煤炭的使用③臭氧空洞

④滥用资源⑤工业污染和有害物质转移⑥野生生物减少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D.③④⑤⑥

^^第8题,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土壤盐渍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

定区域。第9题,化学物质的使用,可能会使污染物蔓延到世界各地,造成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

①正确;石油、煤炭的使用,会影响全球性大气环境质量,②正确;臭氧空洞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果,不属于原因,③错误;滥用资源,会导致地球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④正确;工业污染和有

害物质转移,会影响地球生态环境,⑤正确;野生生物减少,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不属

于原因,⑥错误。

筌剽8.A9.A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苏州河部分流域水质类别示意图。

材料二横贯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冻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

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这里早已成为工业

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

了,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

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

染源)。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很难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丽第(1)题,第一问读图容易解答,第二问难度稍大。苏州河的污染源除工业污染源之外,还有

生活污染源、运输污染源(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注入,读图可知还有上游和

支流带来的污染等。第(2)题,苏州河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存,使其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gg(l)C地。来自岸上和水里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由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

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答出三个即可)

(2)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导致该生态系统

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

范围之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

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

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

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11~13题。

11.环境安全意味着()

①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状况②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③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

能良好

④自然环境遭受破坏难以恢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①生态移民②物种减少或灭绝③全球气候变化④新能源的使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以下环境安全问题会导致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A.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B.土壤中重金属超标

C.危险化学品泄漏D.核泄漏

丽第11题,由材料可知,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

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环境安全有双重属性: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

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

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第12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物种减少

或灭绝,全球气候变化等,②③正确;生态移民、新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安全,①④错误。第

13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

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

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

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如农田

土壤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长期累积,使土壤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粮食中的重金属

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

答案|11.B12.B13,B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

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工程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

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4~16题。

14.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的能力差,自然修复能力差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5.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滑坡风险B.增加生物多样性

C.提高土壤透气性D.便于汇集雨水

16.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A.耐涝、耐盐碱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D.耐旱、耐贫瘠

庭丽第14题,由题意可知,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说明其自然修复能力差,自然修复能力差的原

因是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人工修复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因此

台风引发她质灾害和增加旅游景点并不是人工修复的最主要原因。石灰岩容易崩落的主要原

因,是石灰岩遭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裂隙、沟槽易造成岩体破碎。第15题,由图可知,

台阶相对距离较远、较陡,是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因此削坡退台并不是降低滑坡

风险。此山为废弃的石灰岩矿山,岩石裸露,坡度大,增设退台难以增加生物多样性。该处是山

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土壤层缺失,增加退台无法提高土壤透水性。由材

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退台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

目的是便于汇集雨水。第16题,由材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

茎受源缺乏,且土地贫瘠,因此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

答案|14.A15.D16,D

读某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17~18题。

水电、核电、风电

17.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①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能见度降低②臭氧空洞

③光化学烟雾污染加剧④酸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中国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禁止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C.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煤炭等常规能源

D.增大绿化用地面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丽第17题,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排放的硫

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会导致酸雨的产生;排放的氮氧化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臭氧空洞主

要与氟氯泾的使用有关。第18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洁净

煤技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等等。A、C、D三项说法太绝

对,不实际,故选B项。

答案|17.C18.B

1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⑵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以致超出土壤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土壤污染,

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3)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疆(1)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2)治理土壤污染,必须坚持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

染源,其次是提高土壤自身净化能力。

(3)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级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气在伦敦上空

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

雾事件”。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000多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烟

雾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据此完成1~5题。

L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低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不大

B.低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很小

C.高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很大

D.高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不大

2.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

A.交通发达,大量汽车尾气排放

B.化工厂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取暧排放的废气

3.伦敦烟雾事件()

A.属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突发性环境事件,规模较大

B.属于污染物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影响长期存在

C.在短期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威胁国家安全

D.在短期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转移,威胁别国安全

4.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摧毁基础设施②大批航班取消③引发政治危机

④社会秩序变好

A.0(2)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为防止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等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大面积植树造林②全面禁止烧煤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④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A.@@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粉第1题,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2月气温较低,且多阴雨天气,阴天、湿度大、风速小不

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导致烟雾事件发生。第2题,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燃煤排放的废气导致

的。第3题,伦敦烟雾事件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并且自然原因是重要的诱发因

素。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材料可知,该事件短期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并导致当时社

会经济秩序混乱。伦敦烟雾事件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第4题,伦敦烟雾事件严重影响了

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大批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到影响,人们的室外活动基本停止,②正确;烟

雾并不能摧毁基础设施,①错误;起初英国政府推卸责任,否认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与烟雾之

间有直接联系,引起民众不满和批评质疑,弓I发政治危机,③正确;在烟雾事件发生期间,抢劫、

盗窃案件增多,社会秩序混乱,④错误。第5题,大面积植树造林对降低环境污染有一定帮助,

但不能防止城市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全面禁止烧煤不符合实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加

强防范,约束排放污染气体的企业,有利于防止类似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鳖啰少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利于减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答案|1.B2,D3.C4.C5.D

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下图)一座金矿发生氤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

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80%的鱼类死亡。据此完成6~7题。

6.奥拉迪亚金矿氟化物废水泄漏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有()

①河流上游鱼类死亡②沿岸自来水厂关闭③莱茵河水受到污染④引发国家间外交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应对国际河流污染的有效措施有()

①流域内国家加强合作②限制鱼类产品流通③发起媒体舆论批评④控制影响范围,强

化污染治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国明本组题主要考查国际性河流水污染问题,突出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

地理核心素养。第6题,污染物质会随水流向下游运动,会造成下游河水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①错误;水污染后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全部关闭,②正确;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区的国除性河流是

多瑙河,多瑙河水会受到污染,③错误;可能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

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④正确。②®

正确,故选C项。第7题,面对国际河流污染,流域内国家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治理河流的长

期计划,①正确;限制污染河段鱼类产品流通,避免造成食物中毒,而不是限制鱼类产品流通,②

错误;媒体应客观报道、协商谈判、合作应对,③错误;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应及时采取应

急措施,控制污染范围,并强化污染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④正确。①

④正确,故选B,

答案|6.C7.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淘汰后的电脑和手机最终去了哪里?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大约70%的电子产品

最终变成垃圾并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广东贵屿镇是我国民间

电子垃圾回收分解最为集中的地区,当地拆解废旧电子电器的传统方法:先是拆,由人工拆分

出铁、铜、塑料、电路板,然后用碳火炉烤熔电路板上的零件,如果有金等贵重金属,就用硫酸

洗出来,这叫“洗金”,酸洗过程会挥发出大量酸性气体;如果烧出来有铜,就叫“烧板”,塑料则被

切成丸状,用作再生塑料的原料。当地人由此获得丰厚收益,同时也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威

胁。

(1)说明贵屿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指出中国要想摘掉世界电子“垃圾场”帽子需采取的措施。

蓟第(1)题,大量废弃电子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酸洗过程会挥发出大量酸性气体”,说

明会造成大气污染;随意堆积的电子垃圾,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会产生水污染等。第(2)题,

中国要想摘掉世界电子“垃圾场”帽子需采取的措施应从垃圾来源及污染治理方面考虑。

噩(1)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电子垃圾的管控,严禁从海外进口电子垃圾;改变

传统的处理方法;提高加工处理的技术,避免二次污染;等等。

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

发达国家产生的电子垃圾较多,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回收处理便非法输往发展中国家。

读电子垃圾主要物质质量比例表,完成9~10题。

印刷

玻璃/电木

物质金属塑料电路

陶瓷线材

比例

49.0020.7018.100.401.200.30

/%

绝缘混凝其

物质橡胶总计

体土他

比例

0.400.804.105.00100.00

/%

9.发达国家将电子垃圾大量输往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主要是()

A.环保意识差

B.回收利用价值低

C.成分复杂,回收技术难度大

D.劳动力缺乏,回收成本高

10.实现电子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回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阶段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暧明第9题,发达国家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严格,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劳动力

成本高,导致回收成本高。第10题,加强国际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匿案|9.D10.D

下表示意2005年和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

放量。读表,完成11~12题。

CO2NOxSO2

出口额能源消耗量放排放排放

亿美元百万吨标准煤量量量

/106tZ104t/104t

200516756.9135.63580

2007677104.7307.869308

11.与2005年相比,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的()

A.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上升

B.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上升

C.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

D.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12.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转移是指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

家和地区。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越大,碳排放()

A.转出越多B.转出越少

C.转入越少D.转入越多

丽第11题,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可根据表中能

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与出口额的比值算出。第12题,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增大说明其

空警把这些高耗能工业转移到了我国。

客勤l.C12.D

欧洲土地有限,农牧业普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天然放牧被圈养取代。这对促进欧洲

各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如1996年英国疯牛病牛肉事件,弓I

起欧洲许多国家恐慌,2001年2月英国爆发的口蹄疫又迅速在欧洲蔓延。据此完成13~14题。

13.1996年英国出口的牛肉检测出疯牛病病毒,这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

A.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B.污染物跨国传输

C.含有害有毒物质的产品走私

D.废弃物跨国转移

14.在英国爆发的疯牛病、口蹄疫等传染性动物疾病的共同特点有()

①都是由人为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身体②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③只在发达国家发生和蔓延④是社会个别敌对势力进行的破坏活动造成的

A.@@B.③④

C.②③D.①④

暧明第13题,1996年英国出口的牛肉含有疯牛病病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属于含有毒有害

物质的产品贸易。第14题,在英国爆发的疯牛病、口蹄疫等传染性动物疾病是由人为活动造

成环境污染,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身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答案|13.A14.A

15.污染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就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或者在

生产过程中使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或明显受到影响的那些产业。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2000—2011年中国四大地区及

地区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表

范围转入产业转出产业

西

塑料、原疾、硫酸、原油、纯碱、

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水泥、乙嫌、天然气、化学农药、—

地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化肥

辽宁、吉林、黑龙江一除水泥外所有产品

部天然气、塑料、原油、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纯碱、化肥、水泥

地平板玻璃、生铁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

部原煤、天然气、琥酸、

福建、山东、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平板玻璃、生铁、粗钢

地化肥、水泥、纯碱,

台湾

(1)归纳我国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的特征。

(2)简析西部地区“吸引”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的原因。

(3)简述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除画第⑴题,根据表格内容判断,我国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东北地区成

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出区,东、中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性转移区。第(2)题,

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

土地价格等相对较低,而且招商引资的环保要求较低,导致大量污染产业转入。第(3)题,西部地

区生态环境脆弱,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大量污染物排放易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会威胁全国生态安全;西部

地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低,环境治理能力较弱,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使区域环境风险加

剧。要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承接产业转入时要综合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度转入;

要严格落实转入企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污染密集型产业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疆(1)①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②东北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

出区;③东、中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性转移区。

(2)①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我国

天然的能源与化工基地。②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相对较

低。③政策因素: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环保要求较低,导致大量污染产业转入。

(3)影响: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量污染物排放易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转的破

坏;②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现会威胁全国生态安

全;③西部地区环境治理能力较弱,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使区域环境风险加剧。

措施:①综合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度转入;②严格落实转入企业污染排放控制技

术;③推行清洁生产,污染密集型产业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我国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下列防治措施中合理的是()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

C.积极开垦梯田

D.提高植被覆盖率

暧丽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东南丘陵,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第2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会造成环境污染;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降水季

节分配不均匀,且河流含沙量大,不适合发展水电;开垦梯田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植被

覆盖率可减少土壤侵蚀。

2.D

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内陆封闭型小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

量392毫米。近年来,岱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下图为岱海流域及其周边环境变化示意

图。据此完成3~4题。

日岱海湖面区域口湖边荒地区域回候鸟栖息区域

口湖边耕地区域D湖边居民区域由周边植被区域

3.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

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

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

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

4.针对岱海面积变化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B.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

C.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D.设草沙障,防止流沙侵袭

暖丽第3题,由图可知,湖边居民区域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们生产生活过度用水导致了

湖泊面积减小。第4题,由上题可知,湖泊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应

采取的措施是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答案|3.C4,C

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

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下图为景区导游图。读图,完成5~6题。

5.野鸭湖湿地公园(

A.景观都是自然景观

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

D.游客多来自外地

6.该景区()

A.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

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

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

D.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

廨树第5题,公园内景观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公园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对缓解中心城

区的热岛效应作用较小;湿地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公园游客以当地为

主。第6题,根据示意图判断,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修建深入湿

地的栈道近距离观鸟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规划设计的定位并未突出北京古都文化

特色;内部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和四轮车,绿色环保无污染。

gM)5.C6.D

位于江苏中部沿海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丹顶鹤从栖息地迁徙至盐城滩涂湿地。下图为丹顶鹤迁徙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

A.调节气候B.美化环境

C.净化污染D.保护生物多样性

8.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滩涂湿地相比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具备的主要优势

是()

A.人类影响较少B.气候更为温暖

C.食物来源丰富D.栖息面积更大

丽第7题,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利于丹顶鹤的生存,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保护生

物多样性。第8题,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滩涂湿地相比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

地具备的主要优势是纬度较低,气候更为温暖;位于东部平原地区,人类影响较多;食物来源、

栖息面积差异小,不是主要优势。

答案].D8.B

9.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双选)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有()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图中的哪些?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暖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

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水土流失的

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即地势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

个选项中A项不属于共同原因,B项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

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第(3)题,根据图中

各数码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所在区域降水较少,

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第(4)题,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雪⑴CD

(2)风力作用。

(3)③⑤。土地荒漠化。

(4)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B级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

态系统将变得稳定。在生物多样性的表示方法中,"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

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通常认为,施肥能导

致植物重要值的改变,进而引起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国一环境研究小组在温带某水分

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场连续两年进行人工施肥实验,该草场主要由甲、乙、丙、丁四类牧草组

成。下图示意施肥后引起的草类重要值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0~12题。

田70

翩60

将50

40

30

20

10

0

到35

解30

拶25

20

15

10

5

0

10.施肥前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是()

A.甲B.乙C.丙D.T

11.高浓度施肥产生的结果是()

A.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

B.丙类牧草受施肥浓度影响最大

C.甲、乙类牧草生存空间受到挤占

D.该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

12.该实验结果表明()

A.天然草场的牧草不需要施肥

B.天然草场应保持中高浓度施肥

C.该草场施肥后优势物种发生明显改变

D.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性增强

丽第10题,根据图中的草类重要值变化可知,该地区甲类牧草重要值施肥前为30~40,重要

值最高,由此可见该草类为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第11题,高浓度施肥之后丙、丁类牧草的

重要值下降,所以不是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丙类牧草在施肥前后的变化很小,受浓度影

响小;甲类牧草的重要值上升,乙类牧草的重要值下降,所以是乙类牧草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占;

甲类牧草施肥后的重要值飙升到70,占据绝对优势,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第12题,天然草场

的牧草也需要施肥;天然草场的施肥量应该由草类品种来分别决定;该草场施肥前和施肥后

丝学物种都是甲类牧草,没有发生改变;由图可知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性增强。

答案|10.All.D12,D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我国山地茶叶经济的典型代表。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

迅速扩张,在不断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因不合理开发、低产茶园废弃等造成了许多环境问

题。下表示意安溪县2015—2020年土她利用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3~14题。

土地利用类型

年份建设

水体裸地茶园耕地林地

用地

1

201511.01227.117.64389.65351.89

993.81

1

2()2014.84335.3329.07598.49352.86

660.51

13.推测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扩张的土地主要来自()

A.水体B.裸地

C.耕地D.林地

14.安溪县茶园的不合理开发及低产茶园废弃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

C.土地石漠化D.湿地破坏

廨稿第13题,读表可知,2015—2020年安溪县水体面积增加,裸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林地面积显著减少,由此推测,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扩张的土地主要来自林地。第14

题,由于过度开辟茶园、破坏林地、低产茶园废弃等原因,使得当地植被遭到破坏,植被保持水

土的功能下降,加上当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起伏较大,因此可能引发水

土流失;当地属于湿润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地下水流动较快,不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茶园一般分

布在低缓的丘陵地区,土层比较深厚,土地石漠化的可能性小;由表可知,水体面积并没有减少,

且茶园一般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故湿地并没有被破坏。

答案13.D14.A

“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尤其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广泛,

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问题。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①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大的人为原因是()

A.移民增加过多

B.旅游业发展过急

C.农业活动过度

D.城镇化进程加快

16.在②地区建防护林的目的是()

A.吸烟除尘B.防风固沙

C.净化空气D.美化环境

17.形成③④两个地区共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多石质山,土层浅薄

B.海拔较高,热量不足

C.红壤分布,土质疏松

D.地形崎岖,降水量大

廨机第15题,结合图例可看出,①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

和土壤侵蚀,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大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第16题,图中②地区

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处,建防护林的目的是防风固沙。城市和交

通道路两侧森林的作用为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净化空气等。第17题,图中③④

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

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崎岖,降水量大。

答案|15.C16.B17.D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草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中草药,其用途广、销量大。鄂尔多斯高原遍生甘草。从20

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2000年,当地建立了鄂尔多斯甘草

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鄂尔多斯高原略图。

(1)简析甲河段易发生凌汛的主要原因。

(2)根据甘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推测其生长习性。

(3)分析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朝第⑴题,产生凌汛的两个基本条件: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冬季有结冰期,且河流由较低

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第(2)题,甘草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距海远,降水少,气

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土壤贫瘠。据此推测甘草的生长习性:耐旱,喜光;耐热,

耐寒;怕涝;耐贫瘠。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可知,当她

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所以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滥采乱挖,可以

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土地荒漠化现象,同时保护野生甘草资源,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矗|(1)冬季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

(2)甘草耐旱(或喜光);耐热,耐寒;怕涝;耐贫瘠。

(3)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禁止滥采乱挖,缓解土地荒漠化;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提

供优质多样的甘草种源;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L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

丽第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

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图示可知应为①环节。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

上茎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答案|1.A2.C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读图,完成3~4题。

1

o

o指

.29数

温o

距0

5.6旱

1.30涝

15次

20数

-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I8002000时间

公元

3.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

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

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耗减少

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少

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

比控制在2°C以内,并争取把气温升幅限制在1.5℃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

较合理的是()

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

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

除明第3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这会使得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而有的地区动

植物数量会减少,故A项错;气温升高会使农作物分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故

B项错;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取暖能耗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

增加故D项错。第4题,为缓解全球变暖,植树造林,缓解升温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

答案|3.C4.C

下图为西伯利亚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浓度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5~6

题。

C02体积分和10«

380

370

360

350

340

330

yw渣概铲悌铲年份

一—观测数据曲线!71,2月份

----长期趋势曲线1998年份

5.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A.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6.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的林线下移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蓟第5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

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

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第6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浓度在增加,

会使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西伯利

亚即使温度有所上升也不适合种植热带作物;高山的林线上升。

答案5.A6.B

7.下表为我国西南某省级行政区1960-2000年各温度带面积(单位:103平方千米)数据统计

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寒温中温暖温北亚中亚南亚北热

年份

-H4-•+++■+H--H4-

市市市热带热带热带市

196023.237.9667.8966.8975.1963.727.84

197022.3938.2269.6568.7474.8262.486.44

198022.3637.9867.8267.6474.7664.417.77

199()23.0238.4965.0164.3574.4367.0311.34

200021.5834.0959.2164.2176.5472.2114.91

(1)归纳该省级行政区气候的主要特点,说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2)描述该省级行政区热带面积自I960年以来的变化特点,分析推测自1970年以来其热带的

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3)该省级行政区的气候演变趋势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否一致?这种气候演变可能引起当

地农业生产的哪些变化?

解胡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有一定的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

热带、北热带面积,且亚热带面积占其总面积的大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