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_第1页
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_第2页
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_第3页
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_第4页
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页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作品。列御

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物,郑国人。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

子》里面保留了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题目中“愚公”点

出了主要人物,“移山”指明了主要事件。中心意旨本文经过愚公移山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感人民改造自然伟大气

魄和非凡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道理。第2页结构思绪第3页1.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表示技巧第4页2.利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善于利用对比和衬托是本文又一个特点。对比,指是愚公、京城氏

之子跟智叟对比。愚公跟智叟对比是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

在。值得注意是,愚公目光久远而命名为“愚公”,智叟目光短浅而

命名为“智叟”,这一命名颠倒不但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含有强烈

讽刺意味。京城氏之子和智叟对比,则深入说明老于世故者对事

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衬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太行、王屋二

山”高大,运土旅程遥远,山神“惧”和天帝“感”,这些对烘

托愚公形象都含有主要作用。第5页3.结构完整,情节波折。文章交代背景之后,先写高山阻隔,出入波折,因而提出“毕力平险”;继

而写“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最终写感动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无陇断焉”。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合理。文章情节层层推进,有

开有合,波折有致。“其妻献疑”先起微波,众则释之;“智叟笑而止

之”又起波澜,引出愚公一番宏论,对比之下,愚公精神得到展现。第6页1.移山是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烧行为呢?为何?我们该怎样对待愚

公“愚”呢?重点难点第7页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

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所说话,表面上有相同之处,但目标全然不一样,这从他们

措辞和语气中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角度说,“以君之

力”带相关心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

轻,说是她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

程中必须处理主要问题:“且焉置土石?”而智叟则显然是嘲笑和责

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直接讥讽口气,“残

年余力”又显出十足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讽刺,“其

如土石何”则是嘲笑愚公无能。这两个人物对情节发展都含有一定推进作用。前者“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移山这件事由此开始;后者“笑而止之”,引

出愚公反驳,由此过渡到故事结尾,这么显得自然合理。第8页3.文章结尾含有神话色彩,这么安排有什么作用?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主题。愚公壮举使

山神“惧”了,天帝也为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神话色彩,如此作结,

既富于想象,又寄托深情。③反应了古代劳感人民美好愿望,借神力

征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共同心愿。第9页古今对译太行、王屋①二山,方②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原来在冀州③之南,河阳④之北。冀州南边,河阳北边。[①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

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②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

度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③冀州:古地名,包含今河北、

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域。④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

州西。]评析

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第10页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北山愚公者,年且①九十,面山而居。北山愚公,快要九十岁了,面对大山居住。惩②山北之塞③,出入之迂④也,聚室而谋⑤曰:(他)苦于山北面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便集合全家来商议说:“吾与汝⑥毕力平险⑦,指通豫“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⑧,达于汉阴⑨,可乎?”杂然相许⑩。其妻献南部,抵达汉水南岸,能够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妻子提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出疑问说:“凭你力气,连魁父这么小山丘都不能削减,第11页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率领儿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

运于孙中三个能挑担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邻人京城

氏之孀妻

有遗男

,始龀

,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寡妇有个儿子,刚七八岁,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①且:快要。②惩:苦于。③塞:阻塞。④迂:波折,绕远。⑤聚室而谋:集第12页合全家来商议。室,家。⑥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⑦毕力

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大山。毕,尽、全。⑧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

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⑨汉阴:汉水南

岸。阴,指山北面、水南面,与“阳”相对。⑩杂然相许:纷纷表示

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么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

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

于”。隐土,古地名。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人。荷,担负、扛。第13页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意思。

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男孩。

始龀:刚才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评析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支持,并排除疑难,马上行动。河曲智叟①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②!河曲智叟嘲笑愚公并阻止他说:“你也太不聪明了!以残年余力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④,凭你老迈年纪和残余气力,连山上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其⑤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⑥曰:“汝心之固,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第14页固不可彻⑦,曾不若⑧孀妻弱子⑨。虽⑩我之死,顽固到了不可改变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山却不会增高,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往返答。[①叟:老年男子。②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

“慧”,聪明。③残年余力:老迈年纪和残余气力。④毛:指草木。第15页⑤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⑥长息:长叹。⑦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

变。⑧不若:不如,比不上。⑨弱子:幼儿,小孩。⑩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以应:没有话往返答。]评析

愚公驳斥智叟错误观点,深入表现了愚公移山坚强意志和

必胜信心。操蛇之神①闻之,惧其不已②也,握着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告之于帝。帝③感其诚④,把这件事汇报给天帝。天帝被愚公诚心所感动,命夸娥氏⑤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⑥,命令夸娥氏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第16页一厝雍⑦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南面,汉水南岸,无陇断⑧焉。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①操蛇之神:神话中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②惧其不

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顿。③帝:神话中天帝。④感其诚:被

他诚心所感动。⑤夸娥氏:神话中大力神。⑥一厝(cuò)朔东:一座

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⑦雍: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⑧陇断: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

断,隔绝。]评析

写愚公移山愿望终于实现。第17页1.以下加点字注音有误一项是

()A.万仞(rèn)

冀州(jì)豫南(yù)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

垣曲(yuán)叩石(kòu)

孀妻弱子(shuāng)C.穷匮(kuì)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D.陇断(lǒng)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答案

C龀chèn。················第18页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毕力平险()(4)何苦而不平()(5)寒暑易节()(6)惧其不已也()(7)固不可彻()(8)虽我之死()答案(1)赞同(2)苦于(3)险峻大山(4)愁苦。这里指担心(5)更替(6)停顿(7)通达,这里指改变(8)即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了解能力。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第19页3.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答案

C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高地。第20页4.以下语句朗诵停顿划分正确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答案

A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

娥氏二子/负二山。第21页5.文学常识填空。《愚公移山》选自《

》。

,本名列御寇,战国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答案列子·汤问列子道解析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注意防止错别字。第22页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负、扛C.寒暑易节易:更替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答案

D苦:愁苦。这里指担心。····第23页2.以下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一致一项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惩山北之塞D.河曲智叟亡以应答案

DA.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B.古义:即使。今义:即使。C.古义:苦于。今义:处罚。D.古今义都是“老年男子”意思。····第24页3.以下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一样一项是

()A.帝感其诚B.且焉置土石C.告之于帝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

AA项是被动句,其它三项是倒装句。第25页1.依据自己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1)愚公移山原因:“

,

。”(2)愚公移山目标:“

,

。”(3)愚公移山方式:“

,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理由:“

,

,

?”第26页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了解能力。可依据题干中“原因”

“目标”“方式”等关键词,确定应填语句。第27页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方位,如

“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么得来。请分别写出以下城

市所处山水位置。(1)江(长江)阴

(2)洛(洛河)阳

(3)衡(衡山)阳

(4)华(华山)阴

答案(1)在长江南面(2)在洛河北面(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

面解析答题时,需要了解古时“阴”“阳”含义。古代以山南、水北

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第28页3.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寓意。答:

第29页答案(示例)教育收费难以负担、看病贵、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

百姓生活中难移三座“大山”。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先仔细观察漫画,注意抓住

“教育”“医疗”“住房”等字样,再结合“这些大山太险峻”,可知

“教育”“医疗”“住房”给百姓生活带来困扰。在此基础上揭示

漫画寓意即可。第30页1.以下各句中“其”使用方法与其它三项不一样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答案

BA、C、D三项中“其”都是代词,B项中“其”是用来

加强反问语气。第31页2.下面相关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不恰当一项是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一书。B.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C.在古代,阳是指山北面、水南面,与“阴”相对。D.始龀,小孩子刚才换牙齿,指七八岁。答案

C在古代,阳是指山南面、水北面。第32页3.以下对课文内容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能够看出两人都果断反对愚

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利用了对比和衬托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经过愚公移山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感人民改造自然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答案

A愚公之妻“献疑”,带相关切忧虑之情,但她并不反对移山。第33页(河南南阳南召期末,15—1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

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第34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

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注]

①文首:头上有花纹。②喙(huì):鸟嘴。③自詨(xiào):自己称呼自

己。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字。(2分)(1)出入之迂也

(2)虽我之死

··第35页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第36页3.(★★☆)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应共

同主题是什么?(2分)答:

第37页4.(★★☆)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歌词,同学们利用其中两

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了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观点?请写出支持

理由。(4分)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

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

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

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

更难,所以以后人为你感叹。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迁居。我支持()观点,理由:

第38页1.答案(1)波折,绕远(2)即使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能力。平时学习中应该加强对重点词

语积累,注意特殊文言现象,如“虽”属古今异义,这里是“即使”

意思。2.答案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能力。答题时,需要将关键词语落实到位,

如“易”“反”等。3.答案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愿望和顽强毅力。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题能力。答题时,能够先把握两文中改造自然

故事——一个移山,一个填海;再分析故事结局——一个移山成功,一

个至死也不忘填海。在此基础上概括两文共同主题即可。第39页4.答案(示例1)乙方做任何事,光有热情是不够,更要有科学态

度,愚公要移走两座人力极难移走大山,违反自然规律;迁居效率更高,

前景更加好。所谓“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对如此两座大

山,毫无疑问,愚公更理智做法应该是迁居。(示例2)甲方愚公移山,对矛盾毫不躲避,主动面对,而迁居则是一个典

型逃避矛盾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持之以恒、奋斗不息

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韧”

精神,凡事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第40页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选择甲方或乙方皆可,但需要联络课文

内容,找准分析角度,做到言之有理。[参考译文][乙]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个鸟,它形状像乌

鸦,头部有花纹,白色嘴,红色脚,名叫“精卫”,它叫声像在呼唤自

己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

泳,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树枝和

石块,用来填东海。第41页(广东河源正德中学第二次段考,6—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

题。(19分)(一)愚公移山(10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

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第42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3分)(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3)甚矣,汝之不惠()···第43页2.(★★☆)用当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

第44页3.(★★☆)以下对文章内容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

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强烈反对和智叟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分,以“人无穷”而“山

有尽”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目光久远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

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么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

色彩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必定和颂扬。第45页(二)于令仪诲人(9分)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

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

“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

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

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注]

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人。③长厚:为

人忠厚。④忤:触犯。⑤寡悔:极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事。⑥十千:一

万铜钱。第46页4.(★★☆)以下字词解释错误一项是(3分)()A.如其欲与之(与:和)B.既去(去:离开)C.何苦而为盗耶(苦:苦衷)D.恐为人所诘(诘:追问)····第47页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标三处)(3分)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第48页6.(★★☆)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3分)答:

第49页1.答案(1)快要(2)险峻大山(3)同“慧”,聪明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能力。平时学习时应加强重点词语

积累,注意一词多义(如“且”)、词类活用(如“险”)、通假字(如

“惠”)等现象。第50页2.答案(1)(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人,敲石挖土,用箕畚

(把泥土、石块)运到渤海边上。(2)凭借你老迈年纪和残余气力,

连山上一草一木都不能毁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能力。答题时,需要将关键词落实到位,如

“荷”“箕畚”“尾”“曾”等;同时也需要注意“如……何”句式

特点。3.答案

A“遭到了妻子强烈反对”错,妻子是支持移山,她提出

了移山中可能碰到问题。4.答案

A与:给。5.答案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诵节奏能力。先了解该句意思——

(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一万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追

问。”在此基础上,依据语意划分即可。第51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拓展探究能力。答题时,能够紧紧围绕文章内

容,把握于令仪对待小偷言行以及事情最终止果,分析教育方式以及对待失足者态度。由此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挖掘其现实意义。[参考译文](二)

曹州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家道非常

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进入他家中行窃,被他几个儿子逮住了,发

现原来是邻居孩子。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极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

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

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一万铜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

了。”于令仪依照他要求给了他。小偷便要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6.答案(示例)教育他人要考究方法。或:用宽大胸怀挽救失足者。

文章揭示现实意义:对于他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结论,要分析事件

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心,这么就能赢得他人尊敬,引人向善。第52页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一万铜钱回

去,恐怕会被人追问。”留下他,到了天亮才让他离开。那小偷深感惭

愧,最终成了善良人。第53页(湖北荆州中考改编,6—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6分)望岳杜甫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愚公移山(节选)《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54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

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第55页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注]

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碰到艰难。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一项是(2分)()A.

B.

C.

D.

········第56页2.(★★☆)以下句子中“之”使用方法不一样一项是(2分)()A.丈夫之冠也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虽我之死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第57页3.(★★☆)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一项是(2分)()A.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形

象。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美景。D.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第58页4.(★★☆)《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一项

是(2分)()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么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

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

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旅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过人胆识

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嘲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坚定立场和

决心。第59页5.(★★☆)下面对《愚公移山赋》了解正确一项是(2分)()A.假如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B.智叟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含有建设性。C.愚公移山故事即使很神奇很尤其,但其反应道理却含有普遍意义。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第60页6.(★★☆)用“/”给《愚公移山赋》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第61页7.(★★☆)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

第62页1.答案

BB.“曾”读“zēng”,与“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可译

为“连……都……”。A.快要/况且。C.顽固/原来。D.居住/住所。2.答案

DD.之,助词,。A、B、C三项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答案

D“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不正确。“会

当凌绝顶”: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会当:终当,终要。末两句是诗人想

象未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理想。4.答案

D“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坚定立场和决心”表述不

正确。“其妻献疑”流露出妻子对丈夫关心和对移山过程中必须解

决难题关注,并没有表现出她“支持移山坚定立场和决心”。第63页5.答案

C愚公移山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感人民改造自然伟

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

道理。A、B、D三项分析都偏离主旨。6.答案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诵节奏能力。句末语气词“矣”后应断开一

处,再依据句意推断其它两处。句子意思: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志

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7.答案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岁月、剩下力气,连山上一棵

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第64页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能力。先注意句式特点:“甚矣,汝之不

惠”是个倒装句,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其如……何”为

固定句式,解释为“又能把……怎么样”。然后注意重点词语:“惠”

同“慧”,聪明;“以”解释为“凭借”;“曾”解释为“连……都……”;“毛”解释为“草木”。[参考译文]愚公移山赋(节选)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神奇力量,是多么雄

壮啊。假如不接收邻人京城氏遗男帮助,或者听从智叟言论,就会

住在此地困于蒙昧,行事会碰到艰难,终究会成为大丈夫不足之处。

现在移山功劳已在那里,河阳冀州又都是平地,那么愚公行事之道也得以实施。我有感于愚公移山之事感叹道:即使事情不一样,但道理可

能相互通用。第65页(四川自贡中考,12—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5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

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

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第66页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

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杂然相许许:赞同。B.始一反焉始:开始。C.固不可彻彻:通,贯通。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第67页2.(★☆☆)以下各句中加点“之”意义和使用方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一项是(3分)()A.本在冀州之南B.惩山北之塞C.汝之不惠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第68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

走两座大山。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怎样处置土石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

海边上、隐土北面。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山

终有被铲平一天。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两个儿子

搬走了两座大山。···第69页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6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译文: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译文:

第70页1.答案

B始:才。2.答案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它三项都是助词,

。3.答案

B“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错,原文是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见“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

面”是大家提议,并非愚公提出来。4.答案(1)凭你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2)握着蛇山

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解析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关键词,把关键词翻译准确,

如“以”“曾”“已”等。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翻译,做到语

句通顺,表意清楚。第71页你所在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主动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参加热情。(不少于60字)答:

第72页(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一个定义。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以后人为你感叹。(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

1991年,唐卓琼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

一条“接”儿子回家路。为了修路,年迈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

形同陌路,大儿媳选择了与支持修路大儿子离婚……“鸡公岭上通大

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他,完全是当代版愚公。(摘自《重庆晚报》,有删改)答:

第73页(3)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愚公移山”争论,请依据

争论回答下列问题。甲:愚公为了移山,率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

时费劲,太缺乏经济头脑了?还不如率领子孙迁居,去开辟一片新天地。乙:迁居是逃避现实做法,人不能碰到困难就逃避。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能够开辟新路。愚公何须固守在那闭

塞故乡,迁居更有发展前途。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

奋斗不息精神是十分可贵。假如迁居了,那就不是愚公了。①他们争论焦点是什么?答:

第74页②你支持哪位同学观点?请简明阐述理由。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