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初唐诗歌

一、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1、官学制度和科举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官、私教育普及,庶族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促成了文人创作的繁荣。2、新的政治机制下促进新士风的形成

(1)吏部铨选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机会,极大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领域。

(2)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得唐代士人有着开阔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3、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

统治者“丝绸之路”、“华夷如一”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滋养: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学术渐区分离,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文学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

(2)唐代文学的创新:文学作品的数量超过前代;风格与流派较之前更加多样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更加完善。

五、初唐四杰1.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2.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成就(1)开创了诗歌刚健的骨气;(2)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六、宋之问、沈佺期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八、陈子昂1.陈子昂及其《感遇诗》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内容:人生感慨、政治批判;特色:骨气奇高、兴寄遥深2.陈子昂的文学地位陈子昂是一位有着强烈革新意识的诗人。继“初唐四杰”主张“骨气”、“刚健”之后,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以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藻饰文风。这一革新主张,常为后代力图矫正绮靡诗风的革新者所继承,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形成一种传统,对于革新诗歌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不良倾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历代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闻一多)、“孤篇盖全唐”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创新(1)格调的创新:诗中抒写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2)形式的创新:张若虚以前的宫体诗,且皆为五言、四句的短章。《春江花月夜》改为七言,变短章为长篇歌行,跳出了“吴声曲”那种靡靡之音的窠臼kējiù。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时间在流逝,空间在转移,宇宙自然的一切永恒的东西就像春江花月夜一样,并不永恒存在,真正永恒的是令人回味、动人心魄的人与人之间的“情”,因此,我们应该以审美和超越的态度面对并不圆满的短暂人生。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1)景、情、理的水乳交融

多视角写景,且以“月”为中心;多层次抒情。(2)章法井然有序,句式变化多样

或复叠咏叹,或偶句反复,或蝉联而下,或前后呼应,结构浑然一体。(3)语言清丽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盛唐诗歌

一、盛唐时期的诗歌诗歌流派1.山水园林诗派:孟浩然、王维2.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3.京城诗派:储光羲、祖咏二、山水园林诗派:孟浩然1.孟浩然,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前期的人生观,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主,后期儒家的“独善”思想和释道的消极出世哲学在孟浩然的人生观中占了主要地位。2.代表作:《过故人庄》,全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朋友间真挚友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风格平淡,意境悠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对仗工整,写景宏阔,绘景与述志、抒情相结合,诗人托物抒怀,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三、山水园林诗派:王维1.王维早年有儒家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见滋长。“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诗中有画”(2)诗中有禅代表作:《辛夷坞》,花开花落似乎不引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纷纷”二字,极好地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无生无死的超然。《竹馆里》:动静结合,声籁俱佳,物我两忘,臻于化境。四、边塞诗派:高适代表作《燕歌行》:描写边塞士卒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士族奋不顾身杀敌报国的勇敢精神;揭露了边将的骄奢、将领在其位不谋其政、军中的苦乐悬殊。五、边塞诗派:王昌龄代表作:《出塞》,诗人讲究立意构思,将边塞战争放到历史长河去思考,把历史和现实勾连起来,内涵深广。本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六、李白1.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李白的诗歌类型古体诗:纵横开阖,代表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古题乐府:创新张扬,代表作《将进酒》绝句:兴到神会,代表作《独坐敬亭山》律诗:自然天成,代表作《登金陵凤凰台》4.李白诗歌的特征(1)独特的批判视角:李白怀才不遇,知音难觅,这种孤独感使他唯有以批判的途径来宣泄心中的不平。(2)“诗成笑傲凌沧州”的气概:李白诗中所表现的情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心态,而是澎湃汹涌般的激情;其情感的抒发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如同江河奔泻、火山迸发般的尽情宣泄。

(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这类情感的抒发中表现了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向往人生自由,追求精神解放,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5.李白的文学地位: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始终对世俗生活保持童心与天真,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非凡的天赋,加之足够的文学修养,这一切实难汇集一身。

李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无法被复制和企及的,其浪漫洒脱的诗风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6.李白的影响(1)率真狂放、傲视世俗、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

(2)诗歌创作的飘逸风格、奇特的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成为后世追求的标杆。中唐诗歌一、杜甫

1.杜甫的生平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终身追求:奉儒守官2.杜甫人生的四阶段(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3)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杜甫创作的重要时期)3.杜甫的思想儒家思想:“少陵有句皆忧国”忠君思想:“每饭不忘君”4.杜诗的“诗史”性质杜诗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其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堪称唐代由盛而衰的诗史。(1)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忧心时局、关心黎庶: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民生百态,如“三吏”“三别”;(3)通过抒发个人的身世飘零的经历折射历史的面目,如《秋兴》《登高》《旅夜书怀》等。杜诗的诗史特征,标志着杜诗的写实手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日后白居易、韦庄等人的长篇叙事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5.杜诗的艺术风格及成就(1)淑世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和忠君情怀,形成了杜诗鲜明的“诗史”特征。(2)沉郁顿挫: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忧愤深广、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3)众体兼长:杜诗以律诗成就最高,五七言古诗也达到了艺术极致,其自创的“新题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6.杜甫代表作《登高》:七律压卷之作;特色:对仗工整;多角度结合写景;语言密度高;悲中见豪7.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而被尊为“诗圣”。

二、唐诗的中兴:元和时期1.元和中兴:元和是安史之乱以来唐代国力较为强盛的时期,元和诗风表现出新的面貌,走向了求奇和求俗两个方面:

诗歌主张:“为时”、“为事”、描写主观情感;

诗歌技法:对诗歌结构、章法进行改造;

代表作家:韩孟诗派、元白诗派;2.韩孟诗派韩孟诗派的创作特点:重视主观感受的传达;追求创新出奇,而不愿从俗趋易;讲究炫才或苦吟,而较少以美刺干世为旨归,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以韩愈、孟郊为代表。3.韩愈其人(1)人物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北昌黎人,曾任吏部侍郎,谥曰“文”,故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

(2)后人评价:苏轼用“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高度评价了他一生的功业。

(3)文学主张:不平则鸣,是指生活中的矛盾与斗争,才能激起作家的创作激情。

(4)诗歌代表作:《雉带箭》,笔力奇崛;强烈的动感;细致的细节描写,诗风雄奇突兀。

4.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同时而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一诗派重写实,尚通俗,积极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5.白居易诗歌主张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主张诗歌的形式为内容服务。6.白居易诗歌类型白居易诗今存三千余首。他晚年自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自己最为重视的是讽喻类,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较大的是感伤诗中的《长恨歌》与《琵琶行》。7.《长恨歌》的故事渊源及其诗歌内容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盩厔[zhōuzhì](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根据王质夫的提议,白写了这篇《长恨歌》,陈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8.《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由于诗中既有对李杨荒淫地揭示,但后半部分又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于了极大的同情,这样全诗就出现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谕兼有的现象,造成了《长恨歌》的双重主题。9.《长恨歌》的艺术特色(1)语言极为简省精练;(2)注意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怀。10.《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及其主旨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抑郁寥落。他于浔阳江头夜行送客,偶遇生世遭际相似的琵琶女,顿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遂满怀感慨写下这首诗。11.元稹的诗歌创作元稹诗今存800余首,成就较高的是乐府诗和爱情诗。元稹的乐府诗反映的现实问题有相当深度和广度(如《田家词》、《织妇词》等);爱情诗包括“艳诗”和“悼亡诗”两类,悼亡诗成就很高,其中以《遣悲怀三首》最为著名。

古文思潮和唐文成就一、古文运动的背景1.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吏治腐败,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参政议政,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2.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触发了文体文风改革。二、什么是“古文”所谓“古文”,是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的、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单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1.“文以明道”、“文以载道”;2.主张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3.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4.重视作家的个人修养和情感的重要性。四、韩愈的散文的类型:1、论道文:宣言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师说》;2、论政文:指摘朝政阙失,如《论佛骨表》;3、论学文:阐述文学思想及创作理念,如《送高闲上人序》;4、牢骚之文:针砭时弊,宣泄愤懑,如《送李愿归盘古序》。5、杂文:冷讽热嘲,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如《马说》。6、墓志文: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如《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在古今碑志中成就最高。五、柳宗元的散文:1、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捕蛇者说》;二是巧借形似之物阐发哲理,如《三戒》等寓言。2、山水游记: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3、柳宗元的寓言类散文:《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六、古文运动的评价与影响从初唐以来,萧颍士、梁肃、柳冕等人,不断对骈文提出批评,主张文体革新。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其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其二,重道也重文;其三,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其四,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散文美学传统,大大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但其核心思想是倡导以文学为维护封建政治秩序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文学的自由创造带来一些束缚。

唐传奇与笔记小说一、什么是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包括志怪和写实。二、唐传奇的发展分期

初盛唐时期(发轫期):神怪题材,如《游仙窟》、《补江总白猿记》;

中唐时期(兴盛期):爱情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长恨歌传》;

晚唐时期(衰落期):豪侠题材,如《虬髯客传》《聂隐娘》等。三、唐传奇的叙事艺术及价值具体表现在:虚实相生的多样结构;关照人格之价值;藻绘可观,意韵深沉。这些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唐传奇具备了小说文体构成的情节、人物、情境三个要素,从而摆脱了六朝志怪小说“残丛小语、粗陈梗概”的局限,因而能够反映更为广阔的现实人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和定型,为后世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和借鉴。“关照人性”在“教化民风、引人向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促进了社会道德体系的井然有序并传承万代,使得唐传奇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四、唐代笔记小说唐代笔记小说是以笔记的形式、文学的手法、史学之追求、简省的篇幅来记录人物或故事的著作,代表作有《国史补》《大唐新语》《朝野佥载》。晚唐诗歌一、杜牧诗歌创作的内容(1)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早雁》、《河湟》)。(2)写景抒情之作,(《江南春绝句》、《山行》)(3)咏史怀古诗,(《过华清宫三绝句》、《赤壁》、《题乌江亭》),这类诗歌成就最高。二、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俊爽豪迈中又带柔美绮情。三、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杜牧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借助典型画面和细节传达历史感怀,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桃花夫人庙》;第二类则是直接抒发历史见解,如《赤壁》、《题乌江亭》。四、李商隐生平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岁孤贫,后又陷于党争之中,抑郁不得志,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活遭际,形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这些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五、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

善于抓取典型细节,运用对比手法和用典,通过形象画面来表达对于历史的喟叹,如《马嵬》《贾生》。六、李商隐的抒怀诗李商隐的抒怀诗在唐代诗人中应该说是极高的,《夜雨寄北》是一首思亲念乡的深情之作,全诗二十八个字,却在反复跌宕中,诗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把缠绵悱恻的情思演绎得柔肠百结,动人心扉。

七、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及影响最能体现李商隐高超的诗歌艺术、代表他诗歌风格的是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含蕴丰厚的典故、选择具有神话色彩的意象等手段,表现人类复杂幽深的心灵世界。情感的朦胧深邃,意象的恍惚迷离,构成李商隐无题诗独特的艺术境界,为后世文人抒写心灵、抒发襟怀提供了一个兴寄的新范本,对后世的抒情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无题》《锦瑟》。晚唐及五代词一、词的特点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二、词与诗的区别

1.音乐和句式不同:词要依音乐分片、分句,句式长短不齐;诗中的格律诗在句式上要求整齐划一,与音乐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

2.表现内容:词大多表现儿女情长,偏向抒情和娱乐;诗歌中的感情大多较为严肃、深沉、激烈,经常用于交际。

3.语言方面:词的表达较为浅显、委婉、曲折,意脉较连贯;诗中的语言高度压缩,且富有跳跃性。三、晚唐至北宋词的代表性作家晚唐:温庭筠南唐:李煜、李璟、冯延巳北宋前期: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北宋后期: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四、词的创作在晚唐至五代兴起的原因

1.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晚唐之后,诗歌创作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难以再有超越,这就使得的诗人不得不想另辟蹊径。2.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晚唐商业经济繁荣,酒楼茶肆发达,同时政治的黑暗有增无减,文人为避祸,多流连秦楼楚馆或畜养家妓,晚唐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滋长起来。五代时期中原混战,而西蜀、南唐经济却比较发达,统治者苟安一隅,生活豪奢淫逸,自此,词的创作繁盛起来。五、花间词派花间词派因五代时西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而得名,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牛峤、孙光宪等十八位词家的五百首作品。其内容多为花前月下、男女之情,形成了红香翠软、绮艳靡丽的风格,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六、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

1.极尽华丽的辞藻细致描摹少妇的美丽、慵懒、自怨自艾,画面感强2.运用饰物来表达人物心情,情景交融。七、南唐词代表词家:李煜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他性格率真,多情善感,趣味高雅,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李煜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写作特色:1.优美、清新的语言;2.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3.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对比。北宋诗文一、宋代政治的几大特点:其一、中央高度集权,国家机器非常庞大,造成了始终无法克服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端;其二,宋朝是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为严重的朝代;其三,激烈尖锐的党争和派系倾轧始终不断。其四,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二、宋代文化的几大特点其一,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其二,印刷术和科技的提高和普及又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其三,儒、释、道“三教合一”促进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产生。三、宋代政治、文化特点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文人和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文人、官僚、政治家三位一体的现象较历代更为突出,文人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更深刻;文人思想更为活跃,见解更为深刻。在内容上,它直接导致宋代文学具有高度的现实精神。

在风格及表现手法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宋调”的形成:多深沉悲慨之气,多议论之风,文风多朴实平易。文学体裁更为丰富,除诗文外,词、戏剧、讲唱文学繁盛。四、北宋诗文革新

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1、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

2、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五、欧阳修诗歌创作

欧阳修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改革中虽不是先行者,却是影响最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创作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身居高位的优势。就艺术而言,欧阳修的诗已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在这一点上,他是有意学习模仿唐代诗人韩愈。例如《洛阳牡丹图》等,已初步表现出宋诗的特点。六、欧阳修散文创作欧阳修的各项创作中,散文成就最高。政论文:洞达世情,从容不迫,纡徐婉转,义正词严,如《朋党论》《与高司谏书》;记叙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于纡徐婉转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对历史更替、人事兴衰及特定历史时空中事物发展过程等的深层思考,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史论文:叙事与抒情、议论结合,饱含感情,如《新唐书》《新五代史》《伶官传》;散体赋:运用散文手法来写赋,艺术水平极高,如《秋声赋》。七、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八、王安石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政治家之诗):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例如:《河北民》、《明妃曲》。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后期: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律诗、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泊船瓜洲》。

九、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父亲苏洵是当时著名的政论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后人称之为“三苏”)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22岁中进士,由于欧阳修、梅尧臣等前辈的揄扬,名重京华。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dān)州(海南昌化),到65岁才遇赦北归。

全面而辉煌的艺术成就: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十、苏轼诗歌的题材与内容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现存苏诗共2700多首。

1.苏轼能把不为人所注意的题材纳入诗歌,诗题材极为广泛,涉及社会、自然、艺术、宗教以及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2.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有为而作”、“托事以讽”。

3.苏轼诗写得才气横溢,灵光四射,读来毫无陈腐气,且又极重“意”,文化底蕴十足,所以一向被认为是宋诗的代表。十一、苏轼诗歌的艺术特征

1.“求物之妙”,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主客体有机统一,表达方式自然流畅,如《游金山寺》;

3.讲究“理趣”,抓住灵动的意象来表达深刻的思考,如《题西林壁》。十二、苏轼的散文创作在内容上: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上:长于创新,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

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如《留侯论》《石钟山记》;体裁上:(1)政论文、史论文:气势雄浑、犀利透辟,如《六国论》《留侯论》;(2)游记、叙事文:抒情、记叙、议论结合,诗意、哲理、思辨完美统一,如《赤壁赋》;十三、黄庭坚其人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所以有“苏黄”之称。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十四、黄庭坚诗歌特色1.无一字无来处;2.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声律奇峭,代表作《寄黄几复》。十五、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北宋文学流派,黄庭坚为创始人,成员大多为江西人。该流派崇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重视诗歌创作的技巧、技法,强调诗歌的求新、奇巧,特别是在句法、诗律、用典等方面刻意经营,往往导致诗境破碎、句意失当等弊病。江西诗派以学习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是谓“一祖三宗”。北宋词

一、宋词兴盛的原因(1)唐五代词有益的借鉴(2)君主的爱好与提倡(3)官僚养伎蓄妾的享乐之风的推波助澜(4)唐代以来的市坊间制与宵禁制度逐渐瓦解(5)文坛官场、公私宴会中交际的需要

二、柳永1.生平经历青年不得志,客居京都,流连坊曲;中年沉沦下僚,宦游各地,羁旅行役。2.柳永词的开拓性

(1)形式上,大量创制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扩大了词的体制,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丰富词的表现手法,变“雅”为“俗”,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现市民生活的世俗情调。

(2)扩展词的表现内容,表现生动广阔的社会风貌。

(3)大量使用词体进行自我化的情感抒发。3.柳永词的艺术和地位柳词以其题材内容的开拓、慢词形式运用、语言的通俗化和其他艺术手法的丰富创新,使词发生了很大变化,更适合于一般读者、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成为时代审美风尚的一种代表,为词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三、晏殊1.生平:少有才名,以神童举荐于朝;“太平宰相”;擅长小令,词作主要表现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雍容闲雅。2.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感叹美好的易逝;对生命的深层探索;情调淡雅闲适。

四、苏轼1.苏轼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以诗为词,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1)开拓词境: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2)开豪放一派,且婉约、清旷、幽美多种风格并重;

(3)显著的“理趣”化特征;

(4)突破传统词体形式及音律,引入诗、赋、散文等写作技法2.

苏轼词代表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世态度: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所喜,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他来说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质朴自然,语浅情深,代表悼亡词的最高成就。《念奴娇·大江东去》:景物壮阔,气象恢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语言精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快乐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周邦彦的词1.艺术成就

周邦彦的成就在于融合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将词写得更为精致。其主要表现在:

(1)语言工巧典雅: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

(2)自度新曲、格律精严: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严守格律,对南宋的格律派影响很大。

(3)讲究章法之妙,曲折回环,清晰雅致。2.代表作:《苏幕遮·燎沉香》: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南宋词一、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文学家,作品有词、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词,有《漱玉词》。二、李清照创作分期

受生活境遇的影响,李清照的词显示了鲜明的阶段性。

1.少女时期:展现活泼天性,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少妇时期:表现婚姻生活的甜蜜与深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南渡时期: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李清照词作选讲《点绛唇•蹴罢秋千》: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生动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声声慢•寻寻觅觅》:叠字词的成功运用;以景写情;巧妙而自然的铺叙手法;语言浅白晓畅。《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真实与梦境、历史与现实融合;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四、李清照词的创作成就

1.鲜明的主体意识;

李清照的女性主体意识是超越于古代一般女性的,表现出刚强洒脱、刚毅不屈的男儿气度;

2.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作理论。五、别是一家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因为词要“协律”“可歌”的独特性,所以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在音律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这出自于李清照《词论》,是其在词论上的突出贡献,从本体论上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六、辛弃疾生平1.“归正人”;2.直捣敌营,生擒叛徒;3.立志北伐;4.29至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5.42至69岁被弹劾闲居先后18年;6.60岁参与北伐可并未得到重用。

七、辛弃疾词作的内容1.英雄词。追慕英雄,以英雄自许,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失意词。表达壮志难伸、英雄失意的悲慨,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闲居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八、辛弃疾词作选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九、辛词的艺术成就

1.主体精神和军事意象:辛词中符号化的人物已经完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主体品格;辛词中大规模出现与战争有关的意象,体现出军人的豪情。2.刚柔并济的审美风貌:辛词中豪放雄壮和婉转妩媚两种词风并存。3.以文为词:辛词打破了词与文的界限,出现散文中的语气词、句式、结构等。

十、姜夔生平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鎡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今存词八十多首。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

十一、姜夔词作类型

姜夔词大多为记游及咏物之作,所表现的情感也多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如《暗香》、《疏影》。二是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患,如《扬州慢》等。

十二、姜夔词的突出特色

1、音律谐婉:姜夔精通乐律,能自制曲;

2、追求“清空”之美:以抒情为主,较少议论与用典,多使用孤冷幽峭的词汇,呈现出清雅疏淡、幽远冷逸的词艺风貌;

3.首创词中题序,词序言简意赅,如画如绘、情景交融,韵味高绝。

南宋诗一、中兴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他们以杰出的文学创作,书写时代风貌、世态人情和士人出处取舍的困惑,反映出对于民族、国家及自身的深层思考,为南宋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二、陆游生平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赵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三、陆游的诗歌主张工夫在诗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情随处有,信笔自成章、文章最忌百家衣,总结起来,即:1.崇尚诗歌从现实生活中取材;2.崇尚平淡自然、清新古朴的创作风尚

四、陆游诗歌的类型1、爱国主题诗歌

(1)主张抗战,讴歌北伐,志在收复故土,如《感秋》;

(2)塑造出伟岸高大、胸怀磊落而见识不凡、干练进取的爱国主人公形象,如《书愤》;

2、表现隐情逸趣的诗歌,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五、陆游诗歌代表作《书愤》:沉郁悲愤;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饱含政治生活的亲身经历.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评说此诗:“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秋晚登城北门》:表达收复中原的壮志难酬;记事与抒情结合;对仗工稳;梦境抒发感情;语言形象。《游山西村》:立意新巧,手法白描,画面感强,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六、陆游的“大散关”情结

“大散关”位于陕西南部宝鸡大散岭上,是南宋与金边境的关防重镇,陆游从戎南郑时曾经亲到此地。

“大散关”是陆游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记载了他金戈铁马的光荣,也承载了他北伐收复的梦想。

七、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风格多样,诸体皆工。(2)富于想象,尤善于借助梦境抒发感情。(3)讲究锤炼与追求自然有机统一:用典与自我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情韵深永,语言平易自然,创造出既新警又流畅的诗风。

1.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2.散曲: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套数、带过曲。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4.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折”类似于现代剧的“幕”,“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介绍情节。

(2)演出方式: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3)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5.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其《西厢记》的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西厢”故事的流变(1)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2)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3)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作做了最后的定型。7.《西厢记》梗概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生和贵族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生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以不招白衣女为由拒绝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二人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情后逼张生进京赶考,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从京城赶到河中,欲使莺莺改嫁给他。这时恰好张生状元及第,回来迎娶,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8.崔莺莺形象:(1)个性被压抑,但仍向往爱情。崔莺莺起初受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个性被压抑,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被遏制了。最后,崔莺莺在寺庙与张生相遇,她的天性重新被唤醒。“临去秋波那一转”一句,深刻地表现出崔莺莺内心情感的炙热,显示着崔莺莺人性的复苏。(2)在爱情面前的谨慎、纠结、矛盾。张生得了一场大病,莺莺听闻后派红娘去看望张生,红娘为莺莺带回张生所写的书简。这本是莺莺盼望的,但在红娘面前却故作姿态的责备红娘。张生如约来见莺莺,但她却对张生一顿教训。(3)坚守纯洁的爱情。崔莺莺追求的感情不是荣华富贵,她认为只有纯洁的感情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9.《西厢记》的语言魅力:诗化的心理描写;唱词中的戏剧场面;口吻毕肖的宾白。1.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历经黑暗动荡的明代中晚期。四代习文的家风。少年才俊。科举、仕途多艰。屡拒权臣延揽而淹蹇。辞官归隐,创作以终。

2.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紫钗记》改写《紫箫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改编自唐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改编自唐传奇《枕中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3.汤显祖的思想:儒、释、道兼有,抨击官场黑暗、政治腐败,追求个性解放。“至情”论——至情悟人、戏曲救世。

4.《牡丹亭》的内容概要: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5.《牡丹亭》思想内容:(1)至情之歌。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杜丽娘性格的三度发展和升华:一是对《关雎》的思索,发现圣人之情与自己的情怀相通。二是游园,发现自己与大自然的契合和青春的美好。这两个发现最终促成对自己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三是由生而死,是对理想的精神渴望;由死而生,是对理想的实际追求。(2)情理之争。以情与理的冲突为中心线索,通过杜丽娘出生入死、人鬼两界的情感历程,展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和调和。在鬼的世界里,抒情主人公可以凌驾于现实法则、现实情理之上追求至情;一旦从梦与鬼的世界里醒来,就不得不遵守现实的法则。

6.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受限于身分与教养,却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牡丹亭》通过这一形象揭露了世俗礼法、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漠视情感、压抑人性的问题,但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是自由勃发,不可扼抑的。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表现出人们对情感认知、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为实现理想的坚定奋斗,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7.《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1)以“情教”反對“理教”,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和压抑僵化的世俗礼法进行批判,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3)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语言运用方面,曲词铺排典雅绚丽,“在深浅、浓淡、俗雅之间”。

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用“梦境”演义理想和现实。三言二拍1.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编著年代相近,内容、结构类似,人们常将它们合称为“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小说话本的集大成之作,是明代中期以后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2.话本小说特征:宋元兴起、分为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两类、以市井小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俚俗浅白。3.“三言”的创作特色:广泛地描写社会生活,对官场阴暗面的揭露尤为惊心触目;宽容情欲而赞赏爱情;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展现下层文人的卑微生活。4.

“三言”中的婚恋题材:“三言”中许多婚恋作品表现了市民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所规定的门第、封建成规、等级观念,大胆而热烈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和幸福,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三言”中的婚恋题材还表现了一种新的节操观念,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言”中的婚恋题材还表现了一种新的平等意识,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5.

“三言”中的反映的市井细民的道德标准:(1)劝孝、劝善。(2)诫贪财、诫负义;(3)诫贪色。6.“三言”对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1)故事情节完整曲折,长于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3)生动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4)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征明显。7.“二拍”的创作特色:公案题材、婚恋题材、商人题材。聊斋志异1.蒲松龄的生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淄博)蒲家庄人。出身于久已衰落的世家。十九岁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此后科场困顿不振,直考到六十多岁。七十一岁时,援例得到岁贡生名义。

蹭蹬科场数十年,做过短期幕宾,后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中年始,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直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王士禛的赏识。《聊斋志异》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2.蒲松齡的思想其一,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大半生困于场屋,家境贫寒,是一位标准的穷书生,因对此阶层的苦难、怨恨也深有体会。

另一方面,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长期混踪于当丢文化名流之中。如此决定了蒲松龄在文学创作上,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与民间的俗文学之间;思想上摇摆于传统保守与反抗求新之间。

3.《聊斋志异》的内容:一类篇幅短小,不具故事情节,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表现了对现实的认识。一类真正意义的小说,多为鬼魅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娱自慰的幻想,这类作品思想艺术性较高。

4.作品取材来源:(1)社会传说;(2)对前人作品的再创作;(3)自行结撰。5.题解:“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载怪异神奇之事。6.《聊斋志异》中狐鬼故事的思想内容(1)科举失意的悲愤:作者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此类作品有十几篇,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蒲松龄对科举制的揭露批判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揭示考官的昏庸糊涂,代表作《司文郎》《贾奉雉》;二是反映考生的倍受折磨,代表作《叶生》。《叶生》:主人公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久困名场,屡试不中,以致抑郁含愤而死。他生不能如愿,死后魂从知己,借福泽为文章吐气,终于帮助丁令之子中了举人、进士。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真实地再现了明清以来读书人的生存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2)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连城》等。主角都是女性,她们在爱情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富有生命活力,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很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婴宁》:狐女婴宁,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一露面,便是“手拈梅花”“笑容可掬”,永远天真烂漫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3)揭露批判封建吏治:这类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既真实可信,又有着鬼神小说的驰骋想象。如《席方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