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课件_第1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_第2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_第3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_第4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导论1.学科性质

文学理论是大学中文系的主干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没有那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分支和相关学科能离开文学理论这个基础,它对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技术、文学鉴赏以及各式各类的文学研究都有直接的影响。

人类科学领域的三大系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

文学创作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本课程总学时为66学时,4学分,每周2学时,开课1年第一编导论2.必读书目

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

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元骧著:《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一编导论3.一般阅读书目:

《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一编导论

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本章的重点: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本章的难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狭义)。

广义文艺学范畴狭义文艺学概念的由来中国:《毛诗序》、陆机《文赋》、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

西方: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20世纪以来,文艺学发展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文艺学的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科。(基本任务略)3.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基本任务:‧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分析作品,给以思想艺术评价;‧通过具体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培养、提高其审美品位;‧通过批评实践,特别是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提出并探索新问题,推动文学发展。4.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揭示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揭示各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通过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评定各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意义。5.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关系‧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理论概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这三个分支,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6.“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simultaneousorder)”—韦勒克、沃伦

一般

共时历时

特殊

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7.结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它两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对象: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的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任务与文学活动结构关系相对应

文学活动结构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本书的逻辑线索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1.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破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2.价值取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研究的认识客体—文学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马克思认为:文学创作是“艺术生产”,文学接受是艺术消费。意向上理解为两个过程: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创作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文论,许多古代文论命题和理论观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诗言志说、“兴”“观”“群”“怨”说,文气说、神思论、感物说、、意象说、缘情说和滋味说等等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确立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和冲击,中国文论界逐渐采用了西方文论的思维模式,形成了现代文论。其中,由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论逐步成为了主流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确立和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诞生而创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来源:一来自当时的革命斗争实践,二来自于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德国古典美学理论作了革命性的转换,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中的主体性学说,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等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文学总的理解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采用多学科的视点作出的规定。其中,从人类学、哲学、美学和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符号和媒介的角度对文学理解形成了其理论的五个基本观点。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理解为人的一种生活活动,认为文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观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把文学问题与人学问题联系起来的思想。一、文学活动论1它突出了文艺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密切联系,同时高扬了文艺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作用,强调文艺是人的自由的创造。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性”。3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同样,文艺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也是人的自由创造性的一种体现,文学活动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艺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完整的人”、“丰富的人”的重要途径。二、文学反映论这是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理论出发,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与认识。这个观点最初源于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念,由列宁正式提出“反映论”,并把它用于说明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文学反映论又得到毛泽东更直接鲜明的表述,成为建国之后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艺看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核心观点,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学说基础上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文艺、政治、宗教、哲学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终于它的审美特征。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罗夫和80年代中国新时期的钱中文、王元骧等学者在反思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上的危害时,分别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观念是其独创的理论观点,是其从经济学观点看待文艺活动的结果。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有多种含义:1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领域。艺术生产属于精神生产。2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3专指资本发展时期,艺术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五、艺术交往论1文艺交往论就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中介达到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2文艺交往理论最初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生产、消费、分配和流通各环节的交往互动的思想。3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和对话理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4根据这一理论,文学活动也可以理解为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上述五种基本观点从多学科多视角多方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总体理解。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以上面五种基本观点作为理论支点阐述的。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问题

在中国当代的文论语境中,大致存在着三种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经过多年的思索和实践,我国文论界目前普遍认同文学理论要走“综合创造”之路,这是借用张岱年先生的口号,应该说这个方向是很符合国情的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原始社会精神生产没有取得独立地位;•人类社会第一次分工后才获得独立;•精神生产总是受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历史联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精神生产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文学活动蜇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弘扬人的价值;宗教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比岸世界的幸福,否定人的价值。(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科学话语强调语法和逻辑•日常言语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语言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这种观点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2.客体即“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有的认为是思想、理性,有的认为是意志、抱负,最有影响的是文学客体即“情感”说。

3.上述两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不同成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整体性的生活: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的差异在于: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黑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的观点。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毕达哥拉斯、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布洛等人的观点。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我们的看法是: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多种多样的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人与物质能量转换;科学实践人对信息接收、加工、获取真理;价值判断人对客体作出体验性评价;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第一节文学的含义文学含义本身具有综合性,古今中外对文学含义的理解是变化发展的。一、文学的文化含义1、一般文化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可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它包含着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在广义的文化的整体概念中文化被视为立体的系统,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不是指原本的自然,而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者说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则是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物质文化最为活跃,易变(任何时代,对外来物质文化的吸收总是先行的);精神文化则惰性最大,不易改变。这个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指整个社会生活,可以说无所不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2、文学的文化意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文学没有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或演讲术、一切文章等一般文化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来。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人化”。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联系,而且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二、文学的审美含义由于长期的文学实践活动及创作经验的总结,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展,对文学含义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在中国魏晋时期、西方18世纪左右,文学特具的审美属性被共认,文学狭义的审美含义从广义的文化含义中分离与独立出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一切活动都含有“审美”的因素,而文学艺术这种审美形态之所以从其它文化现象中独立出来,被公认为有审美性,那是文学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以情感的形式而非认识的形式为中介的,即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而作出的。为此,无论是中国古典的“缘情”说、“气韵”说、“物感”说、“意境”说等,还是西方早期“美的艺术”的提法,都无不发现了文学具有审美属性的事实。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不仅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审美属性,而且文学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具有人类深层文化的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这种通行的含义是建立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属于艺术之一,专门承担起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文学作为艺术之一,不仅具有一般文化形态的共性,更有其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特性。四、文学与非文学凡属文学者,除具有审美属性与语言形式外,更主要是其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世界;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事实上,文学含义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常发生复杂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通常的非文学如某些新文体、边缘文体、实用文体或经移位成文学作品中的片断,或被整体地移位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使非文学读解为文学,形成与现成规范不同的“新文学”也是可能的。总之,综合性的文学观念是在不断地对文学的认识中变化、发展的。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学,就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从人性的大视野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从社会结构的观点看,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从文学作品的本身看,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道德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遵循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往往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联系.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其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我们不可把文学看成是“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审美意识形态”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一)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审美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是,在创作和欣赏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仍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二)形象与理性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的形式掌握世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换言之,文学的特殊存在方式是形象。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直接是形象,“形象”即艺术形象,是指表达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它“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文学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具有理性意蕴。

(三)情感与认识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它富于情感性,又带有认识性。认识有感性认识,有理性认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极少见的。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文学的审美意识作为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认识就像盐那样溶解于情感之水,无痕有味,所以是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的。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一、文学与话语文学以语言为符号(语言又以文字、语音为符号),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什么叫话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在他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两个互相区别的重要概念,即“语言系统(langue)和“言语”(parole)。简言之,“语言”指的是语法意义上的语句组合系统。“言语”指的是实际交往中的话,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行为

。“言语”是“语言系统”的实际体现,必须依赖于语言系统。现代语言学把构成“语言系统”的基本句子称为“语法句”,而把构成“言语”的基本句子称为“话语”(discourse)。换言之,话语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鲁迅说:“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决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一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二、文学与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从创作而言,文学言语能突破语言学用语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语言,使文学话语系统具有蕴藉性。

由于特定文本内部话语的特殊组合,使文学话语系统中语言的指涉意义往往不能一眼看穿,具有丰富的意蕴,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中的“梅”、等,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骆宾玉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毛泽东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其意蕴通过联想或想象才能领悟。所以从接受而言,本文是特定的,但本文的意义是无限丰富的。

可见,文学语言比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如果说,语法句具有保守性(或稳态结构)的话,那么,文学语言则具有创造性。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语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活动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展现文学形象的。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中外理论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下,均认定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文学话语蕴藉的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作为本文话语蕴藉典范形态之一的含蓄,往往是本文以少寓多、小中蓄大,把无限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的修辞形态。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还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特征。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指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审美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产品要使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结合。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1、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创作过程是作家在创作中如何使现实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历程。它包括写作(传达)过程,但却比写作过程的历史要长远的多。这是因为作家创作活动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写作过程中,而且早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就显示出来了。

2、材料的来源:客观的社会生活。3、材料的获取过程:

4、获取材料的途径:①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②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1、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1、艺术发现是一种独特的感知;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第一领悟第二凝合第三把握第四创造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二、艺术发现:1、何谓创作动机?2、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内在动力)内在需要——外在机缘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三、创作动机: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何谓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在观念中构成艺术形象的活动。它是作家在积聚了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生活所给他的某种启示,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加工、改造,在头脑中孕育出未来作品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①回忆与沉思:a、常用的回忆方式(三法);b、沉思的作用与心理功能。②想象与联想:a、想象的三种功能:再现、比拟、虚构;b、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类似、对比。③灵感与直觉:a、灵感的特征和规律;b、直觉的作用和规律;c、直觉与灵感的联系与区别。④理智与情感:a、理智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b、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和相互促进。⑤意识与无意识:a、意识对无意识起知道作用;b、无意识对意识起内在辅助作用。①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新颖鲜明的整体性。②突出和简化:a、突出的两条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b、简化与突出的联系和区别。③变形与陌生化:a、变形的方法:扩大缩小法、粘合法、漫画法、夸张法、幻事法。b、陌生化与变形的联系和区别。二、构思方式:第三节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1、作品与意图的冲突:①意图的不适应;②动机的中途转换。2、作品与意图的统一。第一节艺术真实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以话语为媒介,旨在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的文学创造,首先是认识、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活动,因而存在着“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造至关重要,因为其作品具有“真实性”的品格,它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读者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与精神上的享受。简言之,“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生活真实: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必然的与偶然的、真相与假相……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并表现在假定情境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到其内蕴,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所以,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以历史的与审美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2、假定的真实

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性本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见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鲁迅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需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首先,艺术情境自身要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必然性。其次,这个“谎话”应该或者符合客观的事理逻辑,或者符合主观的情感逻辑。会在读者的心里唤起真实的幻觉。(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科学与文学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即使就表现客体世界的内蕴的认识而言,文学与科学有相似之处。但是艺术真实反映客体世界的主观性与诗艺性,又使它与科学真实明显地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是诗艺的真实。1、主观的真实

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客体世界的,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握而已;文学依据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面、细节来描写,也都为主体意识所浸透,而予以了生发、改造、夸饰、变形的表现。2、诗艺的真实性

文学是按照审美的方式把握客体世界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为目的,因而它必然讲究技巧和“诗艺”.正如席勒所说:“它有权利,甚至于可以说它有责任使历史的真实性屈从于诗艺的规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得到的素材”。二、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是指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作家以个人的认识和感悟为基础,通过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把握、开掘与表现,使创造的意象既具有生动鲜明的个别性、独特性,又体现着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艺术方法。艺术概括不同于科学概括。科学概括以分析和综合为手段去抽取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同时舍弃外在现象与感性形态而造成概念和范畴体系。艺术概括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的艺术提练过程,有自己的创造规律与方法。

第二节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审美活动那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情感把握在文学创造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首先,情感是艺术想象的原动力。其次,情感本身就是想象的内容。再次,支配和调节作家的想象活动,渗透于整个艺术形象中。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主体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有密切关系。为此,主体情感态度应具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倾向。同时,情感把握需要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相交融。因此,文学创造应处理好情与境、情与理的关系。第三节形式创造

一、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指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体现在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审美意象得以呈现的外在手段。二、基本内涵(一)内容形式化内容表现于一定的形式之中,成为一定形式之所以获得存在的内在依据。(二)形式内容化形式是一定内容自身的表现及存在的感性形态,它不是脱离内容表现需要的某种表面的修饰和装点。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互动过程。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在文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现实型文学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和创作方法上。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就譬如绘画当中的工笔画。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虚幻性是指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比如屈原的《离骚》就直接抒发了他的郁闷之情,由此他写自己上天入地,诘问神话人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三、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与朦胧性。譬如象征派的诗歌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想见时难别亦难……”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诗经》是现实性文学的源头。《楚辞》最早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基本倾向。《庄子》寓言与神话有突出的象征意味。(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学中。(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20世纪文学作品的类型趋向多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文学;在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兴起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分类法,把文学分为叙事类(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四分法”是“五四”以来我国较为流行的分类法,它根据文学作品的体制和格局,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大类。一、诗歌诗的基本特征:(一)凝练性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跳跃性比如贺敬之的一些诗歌,学习马亚可夫斯基的楼梯形式,不仅形式上有一种跳跃之感,在内容上也是如此。(三)节奏韵律性郭沫若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展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论节奏》,《郭沫若文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25页。)二、小说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塑造典型人物是优秀小说作品的主要任务。(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如《红楼梦》中的生活环境描写真切到使人可以仿造“大观园”,仿制“红楼菜肴”的地步。三、剧本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四、散文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通讯、游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1文本(本文)概念2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的文本层次说A中国古代《易经》与王弼提出的言、象、意层次。B西方的二层次说(黑格尔观点)、四层次说(英加登观点等。综合古今中外的探讨,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话语系统。具有三个特点: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或陌生化二文学形象层面指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的艺术世界。其特征:1文学形象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3文学现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文学现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指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本文的纵身层次。又分为三个层面:A是历史内容层面B是哲学意味层面C是审美意蕴层面(二)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问题据我看来,现实主义是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

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致玛·哈克奈斯》)

((三)意境一、意境概念的形成早在《文心雕龙》和《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王昌龄的《诗格》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皎然、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刘熙载的分类王国维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四)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与审美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文学1.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2.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被称作“叙事学;3.20世纪80年代,西方形成了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思潮,到了90年代叙事研究趋向跨学科和多样化发展,被称为“新叙事学”;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叙事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极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1.从叙事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其一般特征有:(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只要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事件的作用有两大类别: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二)情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还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三)人物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问题是叙事理论史上的一个争议点,其根源在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四)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二、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状态,可从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一)表层结构最小的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把人物当作主语;把行为简化为谓语动词;把状态化简为表语。若干叙述句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

(二)深层结构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行为

后果A循常规行事B:脱离常规的行为C:不幸D:幸运

应举龙女向舅姑哭诉丈夫的行为洞庭君把爱女受难的事向暴躁的弟弟钱塘君保密钱塘君顺从锁禁严词拒绝铃塘君婚媒回家后两次明媒正娶马受惊而跑出道外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见龙王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链最后娶一父亲不知所往的寡妇落第龙女被罚牧羊洞庭君哀恸钱塘君被囚禁柳毅在拒婚后的遗憾两度亡妻龙女得还钱塘君大胜并被赦免成仙得道三、行动

行动的内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常常就是通过行动被阻断或否定而打破读者的期待,因此而造成悬念。)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

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时序;时距;频率;1.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序;逆序;插叙。

2.时距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匀速叙述;概要序速;放大叙述。

3.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二、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一)第三人称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三)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一、叙述者与作者习惯上人们常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二、叙述者与声音

1.叙述者的“声音”,即用什么口气或用什么态度叙述;

2.故事中人物的声音,即发出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人物语言的声音;

3.“复调”式叙述,即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叙述方式。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什么是抒情?抒情: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有着特殊而丰富的意义。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lyre”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

抒情性作品的涵义;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是对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①反映对象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②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③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2、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①通过创造性想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②抒情的根本特性具有超越时空的自由。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2、抒情与社会密切联系;①抒情包含普遍的社会内涵;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③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为意识形态的联系。

四、抒情与宣泄:1、“宣泄”是抒情的重要特征:内心情感的释放;2、文学抒情与普通情感宣泄有别:①抒情主体把内心体验作为表现对象;②文学抒情是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①抒情内容的含义;②抒情话语的含义;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两个关系:声情关系,景情关系。(一)声情关系:1、诗与乐的联系和区别;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声调包括:平仄、韵律、字音、格律等。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①节奏的含义;②节奏的多层组合:声音层、画面层、情感层。(二)景情关系:1、诗与画的联系与区别;2、“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一)比喻与象征;博喻、隐喻和借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司空图)(二)倒装与岐义;(三)夸张与对比;(四)借代与用典。文学消费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一、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口头传播——文字书籍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文学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进程联系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也制约文学生产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三、文学消费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也一种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学的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文学欣赏的关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欣赏初始阶段——文学阅读————高级阶段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2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消费的基本价值属性与功能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二、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具有认识价值三、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活动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