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志”,“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凶”“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③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④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是“景”,白居易《与元九书》论《诗》情、景关系云:“设如‘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甚明其触景生情之通义。汉末则不然,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借景言情,其前提是“情”,“景”仅属表饰。如《明月皎月光》中写景,有“明月”“众星”之光,有“白露”“野草”之状,然而这些景物形象之流转变动,并非触目所存,而是玄思所想,统摄于诗人主观情感中,构成了凄清失意、孤独惆怅的人生悲哀意象。⑤三是由写英雄之情感向写凡人之情感的转变。汉末思潮对汉儒诗教思想之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因遥接楚骚之情,而复活其人性与人格。要言之,爱国怀乡、落拓失意、感叹时逝等情感,汉末古诗与楚骚是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二者共有的扬举个性与悲观主义的特征。然而,基于这种个性,二者又有明显不同:楚骚谱写的是英雄悲剧,给人以悲壮;古诗谱写的是凡人悲剧,给人以伤感。前者表现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超群悲哀和离俗自信,后者悲哀情绪则来自下层文士最切实的现实遭际和生存感受,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确是凡人的情感。这些凡人的情感与悲哀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孕育了时代气氛的大悲哀,使汉末诗潮的感人力量达到“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的程度。⑥由于汉末诗潮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以主体情感为标的,故其释放出的具有突破典雅温厚之礼教意义的自我性灵之真情,正以其创作的先行性揭示出文学思潮由“天道为本”向“人事为本”转变的理论态势。(摘编自许结《论汉术诗潮的情感表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一定程度限制了诗歌的发展。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D.汉末以前,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是朝着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思路清晰。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仍有训诫之义。B.《采薇》作者由看到薇菜由嫩变老,想到自己年华流逝久戍难归,最是情的触发点。C.诗人虽叙说了“涉江采芙蓉”之事,但表达思念和对同心离居的哀叹才是诗歌要旨。D.《短歌行》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答案】1.A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说法错误,原文是“诗歌艺术中的人生情感”,是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表达情感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情感的解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深入论述,第三四五段是对第二段内容的展开论述,所以文章不是“并列式”,而是逐层深入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说法错误,曹操《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其“感叹时逝”的情绪是“汉末古诗与楚骚的共同点”,不分英雄或凡人。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选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20年3月《求是》)材料二:2022年2月14日,北京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多年学习中文的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被深深吸引。他说:“雪后的故宫更美了,但比雪景更美的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发展得很快,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中国了不起!法国电视一台记者Fred已经在北京工作7年,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奥会新闻报道。他说:“北京是一座非常棒的城市,我已经离不开北京了,如果让我做选择,我会选择在北京生活下去。”这次参观完故宫,Fred了解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自己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能在雪天到故宫看展,这个体验让人既惊喜又难忘。探访期间,故宫文华殿内“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130余件珍贵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展厅中心展柜中的文物,算得上重中之重。占据“C位”的是何尊,这件青铜器底有122字铭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的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摘编自王恩慧《何以中国?中外记者在这里找到答案》,2022年2月15日“光明网”)材料三: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让宋画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进入了观众的心灵……《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舞者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深远”是最难表达的,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摘编自唐白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何以刷屏?》,2022年2月11日《文汇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保持民族特色时能更好地与不同文明开展广泛文化交流,铸就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B.在探访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的韩国记者崔宪圭就被故宫美景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C.“何以中国”特展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占据“C位”的“何尊”铭文是已知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地方。D.《只此青绿》通过对空间距离、舞蹈动作、气息韵律、舞台调度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活动中,韩国和法国记者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但都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赞赏。B.“何以中国”展示传统从何处来,《只此青绿》思考传统向何处去,两者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C.《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当下很多中国观众是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6.“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C5.D6.①要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②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广泛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③钻研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手法,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错误,原文说的是“130余件珍贵文物中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国宝重器”。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可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传统文化热”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可知,要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材料一“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知,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广泛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从材料三“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可知,钻研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手法,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有删改)文本二: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景物所包含的方面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文章开篇谈及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B.文本一中,参观古墓,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体验与沿山大道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野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文本二中,作者虽然对“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这种独断笼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又转换角度,引出对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认识。D.文本二认为,每个人都有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则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特别有生活气息。8.文本一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二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答案】7.A8.①微雨西溪图: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雨中山水图:高坐车上,所见的是“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营造了空明青翠的山野诗意;③少女撑船图:乘船游览,以一幅少女摇舟图叙写出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又让人感受到悠然的诗意。④晴日西溪图: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⑤夕阳芦荡图:作者描绘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9.①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②文本一叙述了作者偕友人游览西溪的经历,他们能发现自然的野趣,写出了清新的文字,文人的雅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错误,从文本一第一段“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根据“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分析,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由此概括为“微雨西溪图”。根据“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分析,高坐车上,所见的是“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营造了空明青翠的山野诗意。由此概括为“雨中山水图”。根据“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分析,乘船游览,以一幅少女摇舟图叙写出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又让人感受到悠然的诗意。由此概括为“少女撑船图”。根据“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分析,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由此概括为“晴日西溪图”。根据“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分析,作者描绘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由此概括为“夕阳芦荡图”。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这句话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由原文说“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由这句话可知,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结合两句话可以概括观点: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文本一以“微雨”为背景,通过作者偕友人游览西溪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使文人的雅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以概括观点:文本一叙述了作者偕友人游览西溪的经历,他们能发现自然的野趣,写出了清新的文字,文人的雅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县民郭政通于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B.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C.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D.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这里指曹操,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为创基立业者,多用于称呼开国皇帝。B.辟,指征辟,是中国古代自上而下选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州郡辟除的方式。C.爵,指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D.薨,在古代指国君或诸侯的死,也可用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处理事务精密细致,郡吏马谅屈打成招,胡质详细审讯察出内情,使相关人等认罪伏法。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护军,胡质拒绝并陈述了理由,这一番话也有化解张辽和武周矛盾的作用。C.胡质任荆州刺史期间,有勇有谋,化解樊城之围,并且广积粮食,设置东征台,边耕作边守备。D.胡质为官清廉,其封赏都分发给部下,治理地区百姓安宁,将士听命。去世时,家无余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2)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答案】10.B11.D12.C13.(1)召见所有与卢显相邻居住的年轻男子,书吏李若被询问,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深入追问情况。(2)古人交往,拿得多知道他并不贪婪;打仗时败逃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才可善始善终。【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迁升为征东将军,假予符节都督青、徐诸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征东将军”为“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广农”与“积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关系密切,不应断开,且“积谷”不是“有”的主语,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国君或诸侯的死”错误,国君的死称为“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任荆州刺史期间……广积粮食,设置东征台,边耕作边守备”错误,原文是“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积蓄粮食,设置东征台是在征东将军任上,而非荆州刺史期间。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比居”,相邻居住;“见”,被;“穷诘”,深入追问。(2)“交”,交往;“奔北”,败逃;“终”,善始善终。参考译文: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少年时,与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都很有名气,在州郡任官。蒋济任别驾,被派遣去见曹操。曹操问道:“胡通达,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名叫胡质,规划国家大事不如他的父亲,至于精密细致、处理事务则超过其父。”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兵县令。县民郭政与堂妹私通,杀了她的丈夫程他,郡里的属吏冯谅被抓起来作证。郭政与堂妹都强忍住疼痛死不认罪,冯凉忍不住痛苦,便屈打成招了,这样,他就要被处以诬陷之罪。胡质到任后,察出了其中内情,便重新详细审讯,验证后,郭政及堂妹都只好认罪了。将军张辽与他的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西见州刺史温恢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推辞。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诚心待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才可善始善终。武伯南是位高雅之人,先前将军称道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便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才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所感动,又与武周和好了。曹操征召胡质为丞相属。黄初年间,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太守。士人卢显被人所杀,胡质说:“此人没有仇人而有个年轻的妻子,他是因此而死的!”他把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都叫来询问,书吏李若见问此事,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真正的罪犯都被抓住了。每次有军功得到赏赐,他都是分发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将士也肯为他效命。迁升为荆州刺史,加官为振威将军,赐爵关内候。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兵轻装赴援。讨论的人都认为敌人士气太盛,难以退敌。胡质说:“樊城很小,兵力也少,所以应当进兵作为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解围,城中才得以安定。迁升为征东将军,假予符节都督青、徐诸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胡质天性深沉,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能够深加思索。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中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进封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经·唐风·鸨①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③﹖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③怙:依靠,凭恃。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兴”的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B.“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萧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C.“王事靡盬”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D.本诗以鸨鸟隐喻了贫苦百姓。鸨鸟迫飞,不得其所的生活状态,正是当时百姓服役、无以归耕社会现实的写照。15.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归纳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具体情感。【答案】14.C15.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父母何怙、何食、何常);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两首诗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错误。《采薇》没有体现“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重章叠句。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每一章的结尾都运用反问句强烈抒情但侧重不同:第一章结尾的“曷其有所”,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抒发了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第二章结尾的“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抒发了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第三章结尾的“曷其有常”,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抒发了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和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多次以死明志,如走投无路时,他“____________”也绝不苟且偷生;而“____________”则表明他无论死得多么惨烈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追求。(2)《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归己时欢快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通过远眺,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答案】

宁溘死以流亡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契阔谈䜩

心念旧恩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溘,阔,䜩,暧,墟。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_________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_________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_________。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在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中收获颇丰。太空课堂_________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

)。他们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底气、志气、骨气播撒在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浩瀚太空的探索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展示

遥不可及

简洁明了

精彩纷呈B.演示

望尘莫及

通俗易懂

美妙绝伦C.展示

望尘莫及

简洁明了

美妙绝伦D.演示

遥不可及

通俗易懂

精彩纷呈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坚持不懈地进取,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B.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C.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脚步D.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国家的进取,也是一代代前后相续的航天人的脚步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底气、志气、骨气印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昂扬到心里,把知识技能播撒进脑海里B.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播撒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C.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D.把底气、志气、骨气印在胸中,把中国梦、航天梦昂扬到心里,把知识技能播撒进脑海里【答案】17.D18.B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演示”,通过某种方式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向人展示。“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此处是太空实验,应选“演示”。“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望尘莫及”,望得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此处修饰“距离”,应该用“遥不可及”。“简洁明了”指用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楚,“通俗易懂”是指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大家都容易理解。对应科学“高大上”,应选“通俗易懂”。“精彩纷呈”,出色的地方接连不断地表现出来。“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此处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多而精彩,应选“精彩纷呈”。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依据前语境“每一次腾空而起”,按照主语一致原则,后面应以“腾空而起”作主语,排除选项AC;比较定语顺序,“一个”修饰“国家”,“坚持不懈”修饰“进取”,“一代代”修饰“航天人”,“前后相续”修饰“脚步”,排除选项D。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应为“底气、志气、骨气”搭配“昂扬在胸中”,“航天梦、中国梦”搭配“撒播到心里”;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中国梦”在后,应为“航天梦、中国梦”。故选C。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虎年的春节联欢会上,《入画》舞段通过舞蹈演员的步伐姿态和形象特征,从第一滴绿墨开始,随着起笔的顺序,慢慢形成了一撮绿色的山水。当她们走到舞台后方,灯光和音乐转变,瞬间形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画。这一创意,使作品更加坚挺地立在了舞台,不仅更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①。“人就是画,画就是人,②,栩栩如生”。如果非要称其为“入画”,我更愿意将它称作是新时代艺术创作上的“盛大礼赞”。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论是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得人民就是江山,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答案】20.①还增强了作品的意义;②以人入画;③江山就是人民。21.①在构成上,本句语序颠倒,“人就是画”首尾词语做了互换,组成了另一个句子“画就是人”,构成了回环的修辞。②表达形式循环往复,却语意丰赡,精辟警策,揭示了人与画的关系。画是人组成的,人组成了画,人与画完美融合,突显了舞蹈的主题“入画”。强调没有人就没有画,只有人进入画中,画才更有意义,这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主题高度契合。③语句整齐匀称,富于节奏,语音和谐。【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这一创意”的效果;由前面的“不仅”可知,此处是递进关系,应使用“还”与之呼应;前面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用动宾句,此处应使用“还……了作品的……”的句式,结合后面可知,应是“增强作品的意义”。第二处,结合后面“如果非要称其为‘入画’”可知,前面应提到“入画”;结合前面“人就是画,画就是人”可知,此处应是说“以人入画”。第三处,由前面“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知,后面的真理应与前面“人就是画,画就是人”相关;再由横线前面“人民就是江山”可知,后面应是说“江山就是人民”。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回环的特点以及作用。回环,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