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及其革命纲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2.史料实证:通过对相关史料解读,在掌握洋务企业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历史解释: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英勇事迹,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体会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01.02.目录CONTENTS2.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4.封建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成功?5.依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3.依据太平天国的两个革命纲领的内容,试着对两个纲领进行评价。1.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十年后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快速阅读课文“太平天国运动”,思考以下问题: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落第后极端失望,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十年后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自然灾害直接推动了农民起义。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2.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5年1856年北伐西征天京变乱1864年天京陷落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军事上达到鼎盛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重建核心取得浦口、三河大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洪仁玕《资政新篇》3.革命纲领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未实施未实施依据太平天国的两个革命纲领的内容,试着对两个纲领进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发展资本主义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拓展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材料一: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宫廷的建筑,宫女的征选,金银的聚敛,官制宫制的规定,这些事情是太平天王所最注意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1860年(咸丰十年)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运动必然走向失败。孤军北伐深入,军事策略失误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4.失败原因:*贪图享乐*目光短浅*争权夺利封建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成功?晚清四杰官至军队名称左宗棠(1812-1885)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楚军李鸿章(1823-1901)直隶总督、军机首辅淮军曾国藩(1811-1872)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湘军张之洞(1837-1909)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首辅新军材料一

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与太平天国有何关系?材料二乾隆十三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其中满9汉2......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湘淮集团崛起(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5.影响:依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材料四

在近代中国早期历史上,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怎样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即便最终失败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促进了清王朝的变革,催生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1.太平天国于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2.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觉限制,使得各地督扫无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AB针对训练1.以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快速阅读课文“洋务运动”,思考以下问题: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18日)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目的背景: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剿发逆:剿灭国内反叛的农民起义军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抵抗来自远方的敌人的侵略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奕䜣李鸿章2.代表人物:

口号措施性质经济军事(官)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自强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军事北洋海军等自强自强军事工业(官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举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北洋、南洋、福建舰队近代海军近代学校3.内容及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民用企业,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但客观上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谈谈你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合作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4.曾国藩于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A.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B.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C.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D.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BD针对训练三、边疆危机叙述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的边疆危机,以及清政府采取的措施1865-1877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西北边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正式设省伊犁新疆陆上: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法军战败海上:马尾海战,福州水师全军覆没西南边疆1883—1885,中法战争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东南边疆1895,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B.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C.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D.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DB针对训练6.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遇到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侵略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以下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左宗棠----收复新疆B.邓世昌----中法战争C.刘铭传----保卫台湾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2.依照地图叙述战争的经过。3.总结《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4.面对日本的侵略,台湾人民是如何抗争的?说明了什么?5.什么是“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什么?为此,清政府如何解决巨额费用?体现了列强怎样的侵略方式?6.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强租了中国哪些地区?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根本原因: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为应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料不足,日本颁布大陆政策,蓄谋已久。(1)原因:直接原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2)经过:1894.8丰岛海战1894.9平壤战役1894.9黄海海战1895.2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丰岛平壤黄海海战旅顺威海卫1.甲午中日战争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②依照地图叙述战争的经过。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条款影响让步割地赔款开埠设厂(3)结果:1895年,清政府逼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中国国际地位降低;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激化阶级矛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③总结《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台民唯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原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1895年)

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侵台日军近4.9万人,随军夫行2.6万多人,践死者4600余人,负伤者约2.7万人。侵台日军死伤的人数比甲午中日成争中无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95年5月至10月,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抗击日军,重挫了日本占领军。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④面对日本的侵略,台湾人民是如何抗争的?说明了什么?充分显示了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甲午中日战争CB针对训练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8.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条款是‘五洲所未有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反对者认为该条款(

)A.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2.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法国德国日本策划干涉俄国支持干涉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清政府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漫画《三国干涉还辽》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了在三年内交付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四、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⑤什么是“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什么?为此,清政府如何解决巨额费用?体现了列强怎样的侵略方式?侵略方式:资本输出2、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别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德国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