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初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初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初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初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初级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期期末测试卷历史(七上)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2.本试卷共两个大题,34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一分,共3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A项正确;"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爱美意识无关,排除B项;“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人工取火无关,排除C项;“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磨光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简介]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C.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制作器物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猪纹陶钵”“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并且已经开始饲养家畜;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华人到这里拜祭。这是因为()A.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B.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D.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嫘祖缫丝纺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所以今天的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清明节大量海内外华人到黄帝陵祭拜,B项正确;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不是清明节大量海内外华人到黄帝陵祭拜的原因,排除A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与清明节大量海内外华人到黄帝陵祭拜无关,排除C项;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嫘祖缫丝纺织,这些人的发明不是清明节大量海内外华人到黄帝陵祭拜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A.炎黄战蚩尤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退避三舍【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C项正确;A项在远古时期,排除A项;盘庚迁殷商朝并没有灭亡,排除B项;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C项正确;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实施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B项;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可排除。故选C。7.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反映出历史发展趋势是()A.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B.诸侯割据混战日益频繁C.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表明诸侯国数量减少,出现了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体现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会减少,而不是日益频繁,排除B项;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也相应的减少,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诸侯国数量减少与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修筑的这个工程是()A灵渠 B.大运河 C.长城 D.都江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四川的成都平原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D项正确;灵渠是秦朝建立后开凿的运河,连接的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且位置不在四川成都平原,排除A项;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运河,排除B项;长城是位于北方,用于防御匈奴的军事设施,排除C项。故选D项。

9.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经商的人因经商致贫的要受罚,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A项。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甲处秦朝时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最低,乙处汉朝时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最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因此此时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最低,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因此此时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最高,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项;八股取士是在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故A正确;孔子主张实行仁政,故B错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故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D项。故选A。1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货币 C.修筑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意思是“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相继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因此该诗赞扬了秦王的功绩为“兼并六国,完成统一”。A项正确;统一货币;修筑万里长城;书同文,车同轨;在题干内容中都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秦朝的这个大变动是()A.建立行省制 B.建立刺史制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可得出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是元朝,B项是汉代,D项是隋唐,排除ABD项。故选C项。14.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文章之一。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A.项羽起义 B.刘邦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中,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即“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所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陈胜、吴广起义,C项正确;项羽起义、刘邦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后农民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刘邦项、羽无关,排除AB项;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的平民起义,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原因的认识,汉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而灭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和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ACD不符合题意。汉初道家黄老之说作为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符合题意。本题选B。16.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向汉武帝提出上述建议的人是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霍去病【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卫青和霍去病打击了匈奴。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17.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种制度称为A.刺史制度 B.御史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A项符合题意;御史制度是秦朝时期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管理地方的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8.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A.消除了对农民的剥削 B.彻底的废除了私有制C.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D.沉重打击了宦官专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AB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排除。东汉时期出现了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最鼎盛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他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这次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楚汉之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指的是东汉后期发生的黄巾起义,起义领袖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的传教发展起义力量,因此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的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B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不属于打击东汉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1.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的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与外交设计的奇才。这体现出汉武帝是“外交设计奇才”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班超通西域 C.昭君出塞 D.蒙恬北击匈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交设计奇才”指的是汉武帝时,为了对付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受到匈奴奴役的大月氏夹击匈奴,A项正确;班超通西域发生在东汉汉明帝时,排除B项;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时,排除C项;派蒙恬北击匈奴的是秦始皇,排除D项。故选A项。22.公元前60年设置的管理西域的长官是()A.西域都护 B.刺史 C.郡守 D.县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A项正确;刺史是西汉监察地方官吏、地方豪强的官员,排除B项;郡守和县令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排除CD项。故选A项。23.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来“寺”就成为我国僧院的泛称,这种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A.东汉 B.战国 C.西汉 D.秦朝【答案】A【解析】【详解】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兴建了白马寺存放佛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24.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他被誉为“医圣”。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他是()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阑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后世尊称他为“医圣”,D项正确;李时珍,明朝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排除A项;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排除B项;华佗有神医之称,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C项。故选D项。25.“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不足四万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上述材料评述的是()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曹操”“击破袁军十万”可知,材料评述的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炎帝、黄帝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役,排除A项;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排除D项。故选C项。

26.有人说,“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B.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不能够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B选项符合题意;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A选项不符合题意;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C选项不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7.《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其中的“戎狄”最可能是()①羌族②氐族③匈奴族④羯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中”可知,“戎狄”迁入的地点是陕西关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羌族、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①羌族、②氐族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匈奴族、④羯族迁到山西一带,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8.“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29.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张骞通西域 B.曹操统一北方 C.孝文帝改革 D.西晋短暂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后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体现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改穿汉服的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孝文帝改革,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曹操统一北方是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西晋和北魏分属不同时期的政权,西晋短暂的统一与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0.《齐民要术》是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说明()A.《齐民要术》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农书 B.贾思勰具有科学精神,注重实践C.我国农业开始于西周时期 D.贾思勰是南朝时期的太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体现了贾思勰具有科学精神,注重实践,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排除A项;我国农业兴起于原始社会,且《齐民要术》是“集周秦至北魏”的总结性著作,无法说明我国农业开始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太守,且题干内容没有涉及贾思勰的身份,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2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对大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都是因为分封有侯王。实行分封就是树兵,想要寻求安宁,岂不难哉。——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采取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反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问题: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改变局面的措施:推恩令(或“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小诸侯国”)。(3)时代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结合材料三“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中央政府”而产生诸侯势力威胁西汉中央政府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在位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或“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小诸侯国”),削弱王国势力,解决老人王国问题。(3)结合以上材料,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汉武帝封建皇权的加强,可以得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青铜牛尊图二铁锄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例举一项即可)【答案】(1)牛耕和铁制农具(2)江南地区从落后到经济得到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中的青铜牛尊中的牛穿有鼻环,说明农业生产中出现了牛耕;图二中的铁锄说明铁制农具的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图一、图二分别指的是农耕和铁制农具。

【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从地广人稀到地广野丰,从“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了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从落后到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放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等。根据题意,任举一例即可。3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传承与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三: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样式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哪个朝代?图二所示货币是汉武帝时在全国统一铸造的,请你说出它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东汉末年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名医是谁?他写成了什么医学著作?(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佛教对中国雕刻产生了深远影响,列举南北朝时期在洛阳开凿的石窟艺术。【答案】(1)秦朝;五铢钱。(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龙门石窟。【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钱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建立后,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通行。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图二中钱币上的“五铢”字样表明这是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全国统一铸造五铢钱。【小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