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心归去、乡土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归去》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
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乡土情结》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一、介绍作家及作者1.《我心归去》韩少功,男,汉族,笔名少功、艄公等,1953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一级作家。现任第三届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正厅级)、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兼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一届、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2.《乡土情结》柯灵(1909.2.15—2000.6.12)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1945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万象》是一份商业性的,面向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学月刊,创刊于上海孤岛末期的1941年7月27日,由陈蝶衣编辑,万象书屋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发行,发行人为平襟亚。二、写作背景1.《我心归去》《我心归去》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引出的思考,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2.《乡土情结》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三、结构分析1.《我心归去》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第二部分(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第一层(5、6段):写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抒发。第二层(7—9段):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2.《乡土情结》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第5、6段为第三层: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四、写作特色1.《我心归去》(1)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2)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物质文明发达与落后对比、孤独的“我”与快乐的家人的对比、旅游景区美与家乡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他乡虽然发达,但不是故乡,我心欲归去家乡。(3)排比句式的运用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使信息量增多,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蓄势。2.《乡土情结》(1)语篇整体赏析《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接着,作者用三个小节来写引发乡思的情景,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文章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写归家,内涵就更加丰富扎实了。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到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最后,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2)写作特点赏析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古诗文,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是这篇文章文笔优美的一个突出表现。更重要的是,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到好处地为情感主旨服务,是内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倒如引用唐宋之问《渡汉江》:“岭南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用来证明“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近而证明乡土情结是“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的。这一段另两处引用,也从其他角度证明了这一点。三处合在一起,分别证明了在不同的具体情景下,人都会有体现乡土情结的具体行为。以此对乡土情结作了生动的诠释。例:阅读《我心归去》回答各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就展示了自己在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与下文记忆中故乡浮粪四溢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B.第三段里“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是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夸大的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C.第六段写对故乡的思念,选择了“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日常生活里的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熟稔,思乡之情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与血脉之中。D.作者为文跌宕起伏,灵活化用诗文,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E.作者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解析:A、“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错D“跌宕起伏,灵活化用”错。答案:A、D2.“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答:解析:故乡是内心的爱,有的东西是景点所没有的。答案: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或: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这里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3.第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对抒发作者的“我心归去”之情有什么作用?答:解析:手法主要是对比和排比,比较容易找到,作用围绕在对比和排比的作用,强烈突出作者情感。答案:运用对比、排比手法。作用:即使异国的景色再美,故乡再穷,但相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失望会变成希望。通过对比和排比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例:阅读《乡土情结》回答问题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答:解析:紧扣思乡情浓,引用的作用就是为了突出诗词的意义与作者情感的相似型。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2.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答: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3.“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答:解析:修辞考查是简单的题。作用也是需要学生记住的。答案: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基础演练一、阅读《我心归去》回答各题1.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答:②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答:2.作者开篇即描述自己在法国的“家”,说说它对全文内容起到怎样的作用?答:3.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的含义。(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答:(2)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答:4.作者说“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作者真的是“没出息”吗?说说你的理解。答:5.近几年来,“寻根文化”在海外华人中方兴未艾,建筑大师贝聿铭就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结合本文和对“爱国情怀”单元的学习,请说说你对“根”的理解。答:答案:1.(1)“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美,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和汗。(2)“金麦穗”“赶车谣”象征着收获和幸福。作者为由于对故乡的泣血的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为故乡的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2.作者开篇描述自己在法国的“家”,作用是总领全文,为下文作者所写的这个法国的家和自己心里的家埋下伏笔,让人,眼前一亮。3.(1)“监狱”,意味着没有自由。而此时的作者是心里没有自由,身心得不到交流。同时,身体的自由并不代表心里的自由。如果,身心得到自由沟通和很好的交流。由于语言的不通,让作者身心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2)“无论”,在此文中故而表现出在作者心里,这里已经成为作者的常来之地。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在来了这么多次以后,始终都是一种心态。这个地方对作者而言,只是一个观赏的地方。4.“没出息”。这个只是作者心里的一个谦辞。家,是每个人出生的地方,在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朋友,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一个身心可以获得自由的地方。那里是作者流连忘返的地方,同时,可以体现出作者,在外流浪漂泊时间之久和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5.“根”,简而言之,是本。向大了说,根是国之本。有了国家,国民就有了依靠,同时,也就有了新的归属。向小了说“根”,也就是一个人的小家,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是根本,是一切根本之源。有了家,心里就有了归属感。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心的一切。二、阅读《乡土情结》回答问题1.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答:2.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答:3.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4.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答案:1.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2.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3.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4.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巩固提高一、(2014-2015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中医文化王祚桥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立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易道主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儒、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另一方面来自发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又不会因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光明日报》2015年5月4日,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C.由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构成的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B.中医文化自始至终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B.中医思想文化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答案:1.C(C项,偷换概念或主客颠倒。“由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构成的中医文化”错,原文第②段“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基因构成部分”)2.D(A项,已然说成将然,“将受到”错,原文第④段“已被严重破坏”。B项,扩大范围,“中医文化”错,原文第②段“中医思想文化”,且“自始至终”也错,吸收佛教思想是隋唐以后的事。C项,张冠李戴,“中医学的文化功能”错,原文第①段“文化功能”属理论研究)3.B(B项,“因而”错,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体现“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只能是中医思想文化所具有贯通道家的特点)二、(2014-2015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利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在美国20年,钱学森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红色中国。”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5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种盼望新中国强大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改进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紧张地展开,主攻方向是提高火箭的战术技术性能,使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符合实战要求。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试验飞行仅用了10个月。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钱学森教授是一位在科学的追求上永无止境的科学家。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他总结了我国导弹武器和航天器系统的研制经验,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军事运筹和社会经济问题,推动了作战模拟技术和社会经济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他荣获了国际技术学界的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并由此进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在世界的赞誉面前,他说“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钱学森在美国二十年,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优厚的待遇,然而,他毅然决然放弃这些,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强烈愿望:祖国要强大。B.钱学森是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军方研究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的军事课题。C.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D.美国军方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是因为钱学森参与美国军方军事机密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当时是美国空军无人航天器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E.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5.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二十年,生活和工作都拥有丰厚的待遇,他却放弃这些,回到当时贫穷落后的新中国,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文中材料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钱学森作为世界级优秀科学家,在科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人们都赞誉钱学森是“中国人的骄傲”,钱学森的哪些地方值得中国人骄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B项“经冯·卡门推荐”错,D项阻挠主要原因是不愿他回到新中国。E项“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错)5.①他始终眷恋生他养他的祖国。②他渴望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③他盼望新中国强大。6.①是力学和应用数学的世界权威;②是中国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③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④提出系统工程理论;⑤中国导弹之父。7.①是他的爱国精神;②是他在科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③是他赢得了国际赞誉;④是他谦虚的高尚品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记者张悦发自四川映秀镇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全世界的镜头。“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这是我们村的福气”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陈建说。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陈建说。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但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陈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前一周搬入板房的。陈建说,“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业生产陷入停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大家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这里的电视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组一台。开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欢呼声和玩笑声,还有歌唱声。“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月8日午后,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一些居民在晚上6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开心心地度过。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以“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一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东莞公安队。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1.这篇通讯以“8月8日答:2.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答:3.文章结尾说:“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综观全文,“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答案:1.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5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了;②为下文写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或通过奥运会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改变由地震带来的低落情绪)2.一种高度是指体育健儿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竞争急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一种高度指抗震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二者都体现了自信、乐观,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3.①奥运会开幕式上林浩与姚明一起出场,让映秀人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奥运会;②在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又能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了;③解放军帮助灾区修建标准篮球场,让灾区人民能够开展体育活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已经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正在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重建家园。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1.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答:2.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答:3.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答:答案:1.主张:(1)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2)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理念:学以致用。2.特色:(1)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2)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等附属学校。目的:(1)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2)为培养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1)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办北洋大学堂、办南洋公学。(2)教学思想先进:循序渐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3)经济实力雄厚:控制许多大型企业,为兴学慷慨解囊。(4)得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其办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不可复制精神却能传承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1.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答:2.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答:3.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答:答案:1.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2.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3.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路矿学堂毕业。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精神与品格?答:2.请从表现看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9)两段文字。答: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答:答案:1.沉默寡言,勤奋刻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2.第(4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第(9)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识时的兴奋与喜悦。3.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深情的问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季老,我看您来了。”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温家宝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今天,季羡林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温家宝说:“您今天穿了一件红衣服。非常精神。您现在是红衣少年。”顿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听说季羡林仍然每天一早就开始写作。思维敏捷,温家宝高兴地说:“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季羡林感慨地说:“我的一生大起大落。”温家宝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充满信心。”温家宝说:“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我们要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爱护、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季羡林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季羡林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好,经济发展。政通人和。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温家宝说:“中国要受到世界的尊重,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重要的一条是思想解放。我们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温家宝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品表示景仰,他说:“真理和科学要求真实。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起身告辞时说:“我对您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您在书上写道: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官庄一个农民家庭。”临别时,温家宝紧紧握住季羡林的手,久久不愿离去。1.有关“和谐”这个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季羡林先生考虑很久的话题,他认为我国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B.温家宝总理对《管予兵法》上说的“和合故能谐”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表达他对人内心和谐的理解。D.季羡林先生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很好,政通人和。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纠正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不良倾向。D.温家宝总理举“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事例,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温家宝总理对季羡林先生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充分说明季先生在温总理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体现出一位总理对一位!学者的深厚感情。B.季羡林先生精通多种语言。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许多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C.温家宝总理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称赞了季羡林先生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季老无比景仰的心情。D季羡林先生为迎接温家宝总理的到来,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这使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显得轻松丽热烈。3.温家宝总理特意送给季羡林先生一盆君子兰,有何深意?青简要分析。答:4.纵观全文。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请分点概括。答:答案:1.B(A“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原文无依据;C“现在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错;D“当时社会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主观臆断)2.D(穿红衣是为过生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有误,这应是总理说句幽默话之后)3.①深情的问候,表达美好祝愿,祝愿季老像君子兰那样生命力旺盛;②表示崇高敬意,“君子兰”喻指季老是君子,清新淡雅、品质高洁。4.①坚守信仰,追求真理;②待人真诚,行事正直;③学贯东西,笔耕不辍,成果显著;④崇尚和谐,泰然面对困难、挫折、荣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刘元举①10月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是头一次聆听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同时如五彩绽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像浪花被礁盘撞出一片破碎的璀璨。这就是72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得如同鸡啄米一般。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K595我不曾查过任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之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如惊涛扑岸,卷起千堆掌声,惊雷裂帛。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曲。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K595最后一个音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通信行业:6G概念及远景白皮书
- 企业融资协议2024格式
- 2024临时活动场地租赁协议样本
- 2024快递业务重要客户服务协议
- 2024手工礼品定制协议
- 2024年施工协议追加条款格式
- 二手房销售预订协议格式 2024
- 2024年度新款手机租赁协议文本
- 2024年建筑项目分包协议样本
- 建设银行员工劳动合同
- 浙江大学学生社团手册(08)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共98页)
- 医院医用气体管路的设计计算(2014)
- 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编写简介
- SQE质量月报参考格式
- 初中物理实验室课程表
- CTQ-2型支线接触网故障智能切除装置概述
- 砂石料取样试验标准与规范
- 运营管理已完毕第七讲库存
- 罗马数字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