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开课_第1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开课_第2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开课_第3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开课_第4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5课

草船借箭

(共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改写的。文章主要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

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

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

“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

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

——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

楚楚。不仅如此,课文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

形象鲜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情境,揣摩人物内心,加深

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妒忌、委托、神机妙算”等

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把

握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基本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

话讲述这个故事。

4.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体会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5.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并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

化遗产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

《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

说一说?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

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草船借箭)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

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问: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背景

介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接着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

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

授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借助资料,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

(-)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阅读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按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周瑜妒忌都督慢子水寨擂鼓呐喊弓弩手丞相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忌”和“擂”字。(学生观察一老师范写一学生练

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交流汇报,提出并解决问题:

①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②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③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

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①周瑜借军情紧急,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

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如期交箭。

②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

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4.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

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三)细读课文,解读对话

1.大家都知道借箭起因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

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浏览

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

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

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诸葛亮的罪)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

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

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

掉诸葛亮)

2.这些话是周瑜私下对部下鲁肃说的,可是周瑜在诸葛亮面前说的要造箭的

原因是什么?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指名学生

读)

课件出示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十天造得好吗?”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1)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

缺箭,军情紧急)

(2)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

罪名)

(3)齐读周瑜说的话,思考: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

公报私仇)

3.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

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

出诸葛亮说的话。(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诸葛亮说的话)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

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

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

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

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4)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

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心胸

开阔的人)

4.教师小结:故事一开始,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

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桌之间一个当周瑜,一个当诸葛

亮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

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

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二课时

(-)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

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

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

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

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板书:

知天文)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惑吗?

课件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

鼓,一边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

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呢?(为了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

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

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

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

“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

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

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

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雾散了就回去

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

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

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是一种

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

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

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神机妙

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

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L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

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

胸狭窄。(3)曹操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

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

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

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L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一一草船借

箭。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

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

预设:(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

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

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

神态等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

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想知道诸葛

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

义》,找到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教材

内容,还应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

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6课

景阳冈

(共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

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

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

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全文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

英雄性格。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

前因后果,体会多种描写方法一一特别是动作描写的作用,进而感受武松的英雄

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

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

饥、碟”等15个字,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

的。能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4.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段及主题歌,师生随曲同唱。

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

2.你们对《水浒传》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

3.看得出同学们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很感兴趣。《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

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我

们锁定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一位打虎英雄一一武松,下面我们将通过《景阳冈》

来认识他。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景阳冈)

5.题目已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武松)

6.看过《水浒传》的同学讲一讲,武松为什么来景阳冈?(武松许久不见哥

哥,急着赶路回清河县寻找哥哥武大郎,途中路过景阳冈)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

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武松成为打虎英雄,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兵都头)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武松打虎前后

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故事,指导方法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指名学生说)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不太好懂,如“筛酒、梢棒”等。为了扫

除字词障碍,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

生1:查工具书。

生2:联系上下文猜的。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

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

筛酒吊睛白额大虫梢棒印信

(1)指名学生读这四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2)谁来猜一猜它们的意思?(“筛酒”指倒酒;“吊睛白额大虫”指老虎;

“梢棒”是用来防身的棍棒;“印信”是指印章)

4.课文中还有一些其他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吧。

课件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

过冈。请勿自误。

(1)指名学生读句子,猜一猜“但有"和“请勿自误”的意思。(“但有”

指只要有;“请勿自误”指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2)看到这样的告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虫?(十分凶猛、可怕)

(3)这个告示加上官府的印信,就是榜文。官府都出榜文来警示了,说明

情况怎样?(十分严重、危险)

5.景阳冈上的老虎如此凶猛可怕,文中的店家是如何形容它的呢?

课件出示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

性命。

(1)指名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是只猛虎)

(2)老虎现在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能随便打的吗?(现在不能打老

虎,但在北宋时期不仅能打这只老虎,打死它还是为民除害的行为)

(3)教师小结:这只老虎伤了这么多人性命,简直就是恶贯满盈!所以武

松打虎大快人心。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的意思较难弄懂,指导学生根据

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再读故事,理清结构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肋”和“截二(学生观察一老师范写一学生练写)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

根据出示的课件,将内容补充完整。

(1)同桌互相交流应该怎么填。

(2)全班交流汇报。(课件出示故事的发展顺序)

4.请同学们拿出笔,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把全文划分成四个部分。(先

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课文层次划分)

5.这四个部分中,你认为哪一部分最精彩?(打虎)

6.打虎这个部分是故事的重点,喝酒和上冈是为写武松勇打猛虎做铺垫的。

请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

文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

打死猛虎后下了景阳冈的故事)

7.教师小结:把故事的每个部分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后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重点部分,采用“长文短教”的

方法抓住重点。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L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应该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呢?(学生自

由交流)

2.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来感受故事中

的人物形象。大家都认为武松打虎这部分最精彩,那让我们走进武松打虎的场面

吧。读这一部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武松的动作)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

(1)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先读句子,再谈感受,有理有据,这是学习阅读古

典名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课文。

4.这只老虎一跳出来,武松就开打了吗?武松是怎么做的?请大家到文中去

找一找。(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武松在躲老

虎,作者为什么没用"躲",而用了“闪”?(武松遭到突然袭击,在毫无防备

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体现出武松的机警敏捷)

5.引导学生体会武松初遇老虎的反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指名学生读这4句话。初见老虎,武松一闪再闪,你怎么看?(指名

学生说)

预设:不了解敌人,上来就硬拼是不对的,那是莽夫的行为。知己知彼,才

能百战不殆。武松在一闪再闪之时了解了老虎的性情,真是机智、聪明。

(2)齐读这4句话,感受武松的机智、聪明。

6.此时此刻,武松摸清了老虎的底细,还要不要再闪下去?(不要)继续闪

下去会怎样?(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不是老虎死就是武松亡。所以此刻武松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虎)

7.武松是怎么打虎的?(指名学生读文中写武松打虎的句子)

课件出示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

空劈将下来。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

平生之力,只顾打。

(1)这些句子都是写武松打虎的,找一找,“打”这个字出现了几次?(一

次)

(2)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还有哪些?用红笔圈出来。(指名读圈出的

词语)

课件出示

轮劈揪按踢提

(3)武松在打虎时只用了一种打法吗?(不是,他是又轮,又劈,又揪,

又按,又踢,又打)

(4)这么多的打法,武松是在乱打一气吗?(不是)你从文中哪个词语看

出来的?(就势)

(5)“就势”是什么意思?(见机行事,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打法)

8.武松打虎这部分写得真精彩啊!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象当时武松打虎

的激烈场面。

9,试着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读武松打虎的部分。(指名学生读)

10.就是因为这一次打虎,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板书:英雄)

1L武松是英雄,他有勇有谋、力大无穷、机智灵活。请小声读下面的两个

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件出示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

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武松心里很害怕、紧张)

12.即使是无所畏惧、机智勇敢的英雄,也有害怕紧张的时候。试着用自己

的话详细地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先在小组

内练习一下,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

13.每个小组选一名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武松打虎这个重点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

品味武松打虎这部分动词的运用,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搭建支架,讲述故事。

(-)整体阅读,感悟平凡

1.同学们把武松打虎这个部分讲述得惟妙惟肖,请快速浏览喝酒、上冈这两

个部分,说说你看到的武松是怎么样的。还是用刚才的方法,先读句子,再谈印

象。

预设:

生1: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这句话感受

到武松的豪爽。

2.这位同学说武松豪爽是在表扬他。“武松敲着桌子叫道”说明他怎样?(粗

鲁,没礼貌)继续交流。

生2:“(武松)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我觉得这句话

可以体现出武松的冲动、鲁莽。

生3: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冈”,让武松少喝酒,可武松却叫道:''休要

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这句话让我看出武松很倔强。

3.读一读武松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

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指名学生读出武松的倔强。除了倔强,你还读出了什么?(爱逞能)

4.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武松爱逞能?(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

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

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分角色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体会。(武松太逞能了,店家劝他晚上不要独

自过冈,他不听,执意上去)

5.逞能又倔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任性。我们继续交流。

生4:“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

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还很多疑,

店家这样劝是为他好,他却怀疑人家谋财害命。

生5:“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

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这句话表现出他很爱面

子。

6.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武松倔强、爱逞能、多疑、爱面子的

性格特点。默读这三个句子,这写的是武松打虎之前的表现。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

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指名读这3句话。武松说话时老在笑,他在笑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特点?

(笑别人胆小,说明武松浑身是胆、勇敢无畏)

7.武松打虎之前笑了好几次,打虎之后还笑得出来吗?

课件出示

就在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1)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我们抓住了一个“笑”字体会武松打虎前的状

态,哪个字最能体现他打虎后的状态?(挨)

(2)从这个“挨”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

酥软、筋疲力尽)

8.从武松打虎这个部分我们看出他是英雄,从武松的豪放、倔强、多疑、爱

面子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平凡)(板书:凡人)

9.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喝酒、

上冈的部分呢?(详细写这两个部分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为写他勇打猛

虎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

面更真实的武松)

【设计意图】学习喝酒和上冈这两个部分,感受武松豪放、倔强、多疑、爱

面子的性格特点。武松既是英雄又是凡人,文章这样写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逼真、可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L大家静下心想一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是因为武松

打虎打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巧、写得妙呢?单一个“打”,就有了不同的动作,

不同的方式,看来生动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刻画出武松的人物形象,作者

运用了哪些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2.武松因为优点而亲切可敬,因为缺点而真实可爱。在《水浒传》里,作者

花了较多的篇幅和文字在描写武松上。(课件出示描写武松的章回目录)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这样评价武松的。

课件出示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

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自由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武松真是很厉害的人,他兼具了梁山其他

好汉的许多优点)

4.金圣叹评价武松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了解,比如鲁智深

的豁达明理、林冲的凶狠、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

爽豪迈、吴用的才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的大方轩昂与石秀的机警谨慎。(课

件出示教材第26页“资料袋”)

(1)向学生介绍宋江、林冲、吴用、柴进、武松五个人。(宋江是水泊梁山

一百零八将的首领;林冲排名第六,武艺高强;吴用是梁山军师,排名第三,满

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柴进在梁山大聚义时,排

第十位,上应“天贵星”,掌管钱粮;武松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行第十四位,

人称“行者武松”。)

(2)学生自由读记他们的绰号。(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

小旋风柴进,行者武松)

(3)全班一起背诵五位好汉的绰号。

(4)读过《水浒传》的同学上台讲一讲这五位好汉的故事。(学生上台讲故

事)

5.水浒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而真实。走进这本书,你才能全面

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才能品悟到小说语言的精妙,才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请

同学们课后读读《水浒传》,与英雄好汉们交朋友吧!

【设计意图】出示原著中关于武松的回目,学习资料袋,都是为了激发学生

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享受经典。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7课

猴王出世

(共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

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

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

学生充分读通畅、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

为猴王的,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呵";重点理解''迸

裂、暝目、顽劣”等词语。

2.能根据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

的经过。

3.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

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

四、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L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这首歌唱的是谁?(孙悟空)他

是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

2.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大家对《西游记》里的

故事应该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

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吗?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猴王出世)

【设计意图】提起孙悟空,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关于孙悟空的几件事

情,通过播放《猴哥》这首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1.你是怎么预习这篇白话文的?

课件出示

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3.本文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读懂白话文有些难度。给予学生

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阅读提示里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2.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一说。(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

3.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它为大家找到了水源和

安身之处,简单地说它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4.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读到

这里,石猴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5.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

个猴王,从这里开始,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板书:仙石迸裂

顽皮可爱)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

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其中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

写了石猴的来历和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的

来历,后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这个部分,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①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读这段话,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

关注语言形式一一对联、排比、精练。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一一三个字(动词+名词),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把握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全

班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

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读到了一只活泼可爱、顽皮的石猴。

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的句子,就是经典句子。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

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研读“石猴成王”这个部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

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感悟语言。

课件出示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

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学生边读边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

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这句话,体会石猴的勇敢。文中还有一处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请找出

来。

课件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3)众猴连呼了三声,只有石猴回应并要求进去,对比之下更体现出他的

勇敢。众猴看到石猴进洞后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出示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

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二

②指导朗读,体会其他猴子的胆小。

(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石猴能称王了吧!

(板书: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

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世,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你

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我们自己心中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

勇敢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电视剧和动画片能

让我们快速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原著更加精妙,请同学们一

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3.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

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

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

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8课

红楼春趣

(共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集中描写了宝玉和一众姊妹放风筝的场景。

此时,众人重新起社填词,正热闹间,有人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这

一场意外倒勾起大家放风筝的兴致来,于是大蝴蝶风筝、美人儿风筝、沙雁儿风

筝、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大蝙蝠风筝、一连七个大雁风筝等纷纷登场,宝玉和一

众姊妹个个尽显情趣。

教学时可以以文章的题眼“趣”为突破口导出教学思路,先默读课文,想想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基

本内容。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

了然。课文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趣,人物形象鲜

明,因此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生动活泼的场景描写,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内心,领略放风筝的“趣”,看看哪位人物给自

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了解宝玉、黛玉、

宝钗、探春等人物的故事和性格特点,进而激发对古典名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热爱。

二、教学目标

L会认''恰、屉、嫣”等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喇”;重点理解''忌

讳、晦气、七手八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情,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基本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

4.在阅读中感受放风筝的热闹和情趣,并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眉》,师生随曲同唱。同学们

来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红楼梦》)

2.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后,课件出示《红

楼梦》简介)

3.《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清代曹雪芹历经十年所创,让我们来了

解一下作者。

4.看得出同学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挺感兴趣。《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

在我国广为流传,如宝玉初见林黛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今天我们

就通过《红楼春趣》这个故事走进《红楼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5.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红楼春趣)

6.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春日里,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这

个题目是后人所加,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红楼梦》及其

作者做简要介绍都是为了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初读故事,指导方法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预设:

生1:放风筝。

生2:大观园里放风筝。

生3:宝玉、黛玉放风筝。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如“放晦气”等。读课文的

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碍,你会怎么做呢?

预设:

生1:结合书上的注释或查工具书。

生2: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

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这几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2)谁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4.课文中还有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赛(yue)子来。

(1)指名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描写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的动

作)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时的忙乱

场景,但忙乱中又透出一股欢快劲儿)

(3)教师小结:阅读古典名著可不能单看句子的表面意思,要联系前因后

果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只读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那么对其中的故事或人物只能一知半解;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才

能真正读懂故事的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形象。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的意思较难弄懂,指导学生根据

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再读故事,理清人物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

出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

3.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宝玉和黛玉)为什么说他们俩是

中心人物?(因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文字最多)

4.为了读懂这个故事,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请读过《红楼梦》

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5.教师小结:弄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中心人物,就能大致读懂课文

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理清

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中心人物,能够帮助学生大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L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呢?(学生畅所欲

言)

2.我们读一个人物,通常要关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这

是一篇略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

的印象。并在书上做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文中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她)是一个的

人。我是从文中第自然段中的感受到的。

全班交流汇报。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批注。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示例1:文中宝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是一个天真、顽皮、率直的

人。我是从文中第4自然段“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

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

'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请同学们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宝玉率直纯真的性格特点。请你用红笔画出宝玉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什么?(宝玉喜欢美人,关爱女性)

示例2:文中黛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是一个生活细致的人。我是

从文中第5自然段“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

去将篁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中感受到

的。

老师相机引导: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篓子一松这

个动作足以说明她善于观察,心思细腻。

3.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

析。

课件出示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

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

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

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宝玉的句子,从对他的语言、动作、神

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的性格特点)

4.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课件出示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

罢。”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从她的几次''笑"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我体会到黛玉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5.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6.关于风筝的文章很多,我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7.《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

常值得一读。《红楼梦》原著比电视剧更加精彩,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

书。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问题“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来读课文,交流感悟

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红楼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

(共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怎么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

最感兴趣的故事,分小组分角色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

的要求、方法、步骤做出了具体的提示。在这些方法和步骤中,学生之间商量“怎

么表演”是重点,怎样把课文中的叙述的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可以加上哪些

表情和动作是难点。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某一部分内容,和全班学生商量怎么改

写剧本,怎么表演,在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商量、表演、评价、提升。在这

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体验,建立宽松愉悦的交际平台,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表演、评价中形成良好的交际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语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

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2.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

表意见并且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谈话导入。

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

舞台上。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来说说自己看过的课本剧?(《晏子使

楚》《咕咚》)

2.这节课,我们也来排演课本剧。板书口语交际主题,齐读口语交际主题。

(板书:我们都来演一演)

【设计意图】与学生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