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40生态疼惜与国家平安全球气候变更与国家平安一、选择题生态疼惜红线是我国环境疼惜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平安的底线。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1~3题。1.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A.东部近海的陆地区域B.北部山地丘陵区域C.京杭大运输河沿线湖泊D.近海的大陆架区域2.我国设立生态疼惜红线的主要目的是()①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③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④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江苏省保障生态疼惜红线的有效做法是()A.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B.限制人口增长,削减对资源的开发C.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D.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疼惜区1.D2.A3.C第1题,读图可知,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海的大陆架区域,D正确。第2题,生态疼惜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平安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疼惜制度,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①②正确。故选A。第3题,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削减对资源的开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有利于保障生态疼惜红线,C符合题意;多建立自然疼惜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蓝碳”是由海洋生态系统生物通过一系列海洋活动固定、储存而形成的碳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着极强的“蓝碳”固碳实力。下图示意1997—2025年我国部分沿海省份红树林年固碳量变更。据此完成4~6题。4.下列关于红树林年固碳量特征及缘由分析正确的是()A.浙江总体最少—浙江的红树林面积最小B.广东波动最大—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快速发展C.福建逐年增加—造林科技水平不断提升D.三省份逐年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5.2000-2006年,广东红树林变更带来的影响是()A.蓝碳固碳实力增加B.促进海洋渔业发展C.海岸带侵蚀加剧D.加快淤泥积累速度6.为促进我国海岸带蓝碳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完善相关法律,统筹管理体系B.规定统一标准,构建相同路径C.探究探讨体系,重视经济价值D.融合信息技术,制定应对机制4.A5.C6.B第4题,读图可知,浙江总体最少,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沿海,浙江红树林面积较小,A正确;广东波动最大,珠江三角洲城镇化速度快、水平高,农业发展对红树林年固碳量实力影响小,B错误;福建红树林年固碳量波动增加,C错误;三省份总体呈波动变更,D错误。第5题,2000—2006年广东红树林固碳量显著下降,蓝碳固碳实力下降,A错误;固碳量显著下降,说明红树林面积削减,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不利于海洋渔业发展,B错误;红树林有疼惜海岸的作用,红树林面积减小会加剧海岸带的侵蚀,C正确;红树林面积减小不利于加快淤泥积累速度,D错误。第6题,完善相关法律,统筹管理体系有利于疼惜红树林,促进我国海岸带蓝碳的发展,A正确;相关标准应因地制宜,依据各省实际状况合理制定,不能构建相同路径,B错误,符合题意;探究探讨体系,在疼惜生态的同时也应当重视经济价值的挖掘,C正确;融合信息技术,制定应对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海岸带蓝碳的发展,D正确。农业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更探讨的重要内容。下图为2000—2025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及结构图,据此完成7~8题。7.据图文信息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B.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削减趋势C.2000-2024年间广东省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显著D.广东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面临较小压力8.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即农业碳排放量与农牧业生产总值之比)在2002年陡然下降的主要缘由是该年()A.农牧业生产总值猛增B.农牧业发展不景气C.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D.受动物疫病影响大7.D8.A第7题,读图可知,2000—2025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A正确;读图可知,2000—2025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削减趋势,B正确;20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说明广东省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农业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低碳节约型的绿色农业转变,C正确;广东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长期位于全国前列,广东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仍面临不小压力,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2000—2025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强度呈削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在2001年达到峰值,于2002年陡然下降,其缘由主要归结于2002年农牧业生产总值猛增,A正确;2000—2001年农牧业发展不景气,畜禽价格波动大,生产运作比较艰难,到2002年全省农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B错误;种植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基本复原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客观上导致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农业机构内部调整而非大三产业结构调整,C错误;无法得知该年受动物疫病影响的大小,D错误。绿色发展情景是指接受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双碳”为最终目的设定的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技术突破情景是指在绿色发展情景设定基础上,能源技术得到重要突破时的可能情景。下图示意绿色发展情景和技术突破情景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碳达峰时间。读图,完成9~11题。9.我国各省级行政区()A.北京和上海将领先实现碳达峰B.技术突破情景早于绿色发展情景达峰C.贵州、宁夏和新疆更适合技术突破路径D.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将集中于2027年达峰10.有助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措施是()①提高城镇化水平②加快经济增长速度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④加大环保技术投入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1.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降低,其根本缘由是()A.环保意识增加 B.森林面积增加C.科技水平进步 D.经济发展趋缓9.A10.D11.C第9题,结合图片可知,北京和上海无论是在绿色发展情景还是在技术突破情景都是最先实现碳达峰,A正确;贵州、宁夏和新疆是绿色发展情景达峰早于技术突破情景,B错误;贵州、宁夏和新疆技术突破时间较晚,因此不适合技术突破路径,C错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将集中于2029年达峰,D错误。第10题,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会增加碳排放,不利于如期实现碳达峰,①②错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降低化石能源的运用比例,加大环保技术投入有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削减碳排放,有助于如期实现碳达峰,③④正确。故选D。第11题,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水平提高可以改进经济的发展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C正确。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河湖植被生态缓冲带是在水域与陆地之间确定区域内建设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是河湖重要的生态空间,在限制水土流失、削减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营造动物生境、美化河湖景观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河岸植被生态缓冲带结构示意图。(1)指出影响植被生态缓冲带作用效果的因素。(2)分析河湖植被生态缓冲带削减氮、磷等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的原理。(3)植物种类的选择能够干脆影响植被生态缓冲带的生态效益,推想植被生态缓冲带所选植物种类的特点并说明缘由。答案:(1)植被种类和垂直结构;植被生态缓冲带的宽度;所在区域坡度;植被生态缓冲带的植被覆盖度;气象因素(降水强度);所在区域土壤类型或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2)植物通过根系吸取氮、磷等养分元素,从而削减进入水体的养分物质;植被生态缓冲带固结土壤,削减了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减轻水土流失,进而削减污染物进入水域;植被覆盖、拦蓄增加地表径流在地表的滞留时间,促进地表径流下渗,进一步削减随径流流失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一系列微生物作用,参与土壤中氮、磷循环,进而削减土壤中氮、磷流失。(3)选择耐旱或根系发达的深根系植物。无降雨或降水少时,植被生态缓冲带一般处于干旱状态,植物较为缺水,深根系植物可以向深层土壤吸取水分,以削减浇水频率。选择抗雨水冲刷的植物。因为植被生态缓冲带有确定的坡度,在降雨量较强的状况下,地表径流急速冲向植被生态缓冲带,对植物有较强的冲刷作用。选择抗污染实力强的植物。抗污染实力强的植物可以帮助缓解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对植被生态缓冲带的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寿命长且耐粗放管理的本土植物。本土植物有很强的适应性,不易受当地的极端气候影响,成活率较高,能够维持植被生态缓冲带较长时间的景观效果及削减维护费用。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作为冰冻圈要素之一,因其对气候变更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而倍受关注。热融湖是自然和人为缘由导致多年冻土层局部溶化、地表塌陷形成凹坑,集水形成的湖塘。随着全球变暖,冻土区热融湖快速增加。图1为50°N以北地区冻土分布图,图2为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烷、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图中箭头粗细代表数量多少)。(1)说出图中冻土分布的影响因素。(2)运用温室效应原理,说明图中b阶段热融湖增加对气候变更的影响。(3)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各个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比较图中b、c阶段碳循环过程的差异。解析:(1)图中冻土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亚欧大陆北极圈旁边地区东部冻土分布多,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部地区主要为平原,分布少,影响因素为地形;亚欧大陆北部同纬度地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冻土分布少,东岸受寒流影响大,冻土分布多,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海陆位置)。(2)b阶段热融湖较a阶段面积增加,释放出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大量吸取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加,气候变暖加剧。(3)依据图中箭头的粗细可以看出,b阶段热融湖吸取二氧化碳少,向空气中释放甲烷气体多,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使热融湖成为碳源;c阶段水生植物增加,植物吸取二氧化碳的数量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