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1页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2页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3页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4页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课前】:

师:前一天,和大家初步见了一个面,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老师先来背一首……

〔老师,学生一起背了4首李白的诗〕

师:刚刚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生:李白是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

师:对,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请大家认真读读李白的简介,注意两个红色字体的词。

〔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开课】

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许多书法大家都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看看是李白的哪一首诗。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会看吗?怎么看?

生:从右往左看。

生:从右往左竖着看。

师:对,那是李白的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师: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我们姑且不管,但我们从小就要开始培养自己欣赏美的品位和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这首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题目。生:〔写完后〕老师,你这个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大,这么高?

师:你说呢?

生:我想,是因为山很高,很大。

师:对,〔出示课文注释①〕两山高大雄伟,隔江对峙,好似天上的大门,所以叫——

生:天门山。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看谁默得又快又好。

〔出示课件:插图,师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拿起一女生的作业本〕你的字写得比我好,又默得快,我们俩,你拿第一。

〔又拿起一男生作业本〕你涂改了两个地方,哈哈,我们打了平手,你默得比我快,但我默得比你好。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摇头〕没有。

师:诗歌的意思,只要弄明白大概的就可以,蒙蒙胧胧,半明半白即可。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看着屏幕上的插图,我指到哪里,你要很快地读出相应的诗句。

〔教师颠倒顺序指着插图,学生很快读出了相应的诗句〕

师:不错,但还不够,来点难度大一点的。请同学们用一个动作来表示每一句诗句。

〔请一学生上讲台演示〕

师:好,看来大家真把诗的大概意思弄明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指着黑板中课题里的“门〞字〕从天门山这个名字,你感受到天门山什么样的气势?

生:我感受到雄伟的气势。

师:那这首诗该怎样读?

生:我觉得应该要读出这首诗磅礴、奔放的气势。

师:请你来读读。

〔学生仍然没有读出气势来〕

师:听我来读读。

〔教师读完,学生热烈鼓掌〕

师:你为什么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让我总觉得热血沸腾。

师:老师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生:动作上表现了,特别是最后一句结束,老师有力地把手往上一举。

生:你把“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读得相对快一点。

生:老师把“孤帆一片〞连在一起,“日边来〞每一个字分开来,高昂地读了出来。

师:好,好。读诗要有感情,关键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处理。〈望天门山〉这首诗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生:我觉得第一句很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师:这是一种“劈山开流〞的气势。〔板书,劈山开流〕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也可以看出来。回,江水到这里就回去了。

师:回到哪里去了?回到源头去了?

生:〔大笑〕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江水冲下来,河道收窄了,撞到前面的山石,就形成了“回〞的景象。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回〞,是指旋涡。

师:说明水——

生:很急。〔教师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看出,两山雄伟险峻,隔江相望,所以也有气势。

师:隔江相望,那是“相对立〞,不是“相对出〞。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先来看一段录象。

〔边放录象,边介绍〕这是我来遵义的路上在车上拍的。

师:〔点击前,先出示静止的画面〕这是“相对立〞,还是“相对出〞?

生:相对立

师:〔点击播放,录象的画面动起来了〕这是“相对立〞,还是“相对出〞?

生:相对出。

师:什么出来了?

生:有汽车,有树跳进了我的眼睛。

生:两边的青山也快速地向后跑,出现在我们的眼睛里,让我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

师:为什么有这样“相对出〞的景象?

生:因为车速太快。

生:因为两山、景物相隔太近。

师:两山相隔10公里,有这么明显的感觉吗?

生:没有。

生:老师,我明白李白的诗里,为什么有“相对出〞的感觉,是因为长江来到天门山,使得河道收紧,江水湍急,使得小船的速度很快,青山涌出,飞速地后移,让人也感觉很有气势。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板书:青山对出〕,最后一句也有气势吗?

生:〔思考了一会,举手〕日边,是指天边,孤帆是从天边来,意味着江水也是从天边来,我觉得很有气势。

师:我小改了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一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返〞,滔滔江水天上来,奔腾不止不复返,多么奔放,多么磅礴。〔板书,江水天来〕

生:老师,我觉得“日〞字使得诗歌有气势,“日〞是红色的,很热烈,热烈就让人热血沸腾,就觉得有气势。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把这首诗的气势读出来,先大家练习,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或站起来,或同桌一起,然后老师指名学生读诗,大局部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一个小个子男孩更是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师:这首写得很有气势,后人对这首诗更是赞不绝口,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发奋;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似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话说完了,但意思还没有表达完,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师:那这首诗到底什么意没有表尽呢?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代表希望,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一个“来〞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是“尽〞,“尽〞就代表消失了,远去了,还有那个“远影〞也让人感觉很冷,很孤单。而这首诗中的“来〞字表示有东西迎着自己来,来陪伴自己,所以就不孤单了。

师:讲得好,为这位同学精辟的见解鼓鼓掌。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蔑视权贵。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谒〞是拜访的意思,朱门是指什么?

生:是指门漆上了红色。

师:古时候,谁家的大门会漆上红色?

生:有钱人家。

生:有权势的人家。

师:对,高官达贵们。李白十次去拜访——

生:久次不开门。

师:所以外表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内心却是非常痛苦,非常忧郁的,非常孤独,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虽然他有远大的理想,但不得志,报国无门啊。不止这样,这些权贵们在朝廷处处刁难、打压、排挤,甚至迫害他,使得他供奉翰林这个职位还没有做完两年,就被迫赐金还乡,但心有不甘,希望还有时机回到天子身边报效国家。

师:据史料记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来到了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天上的大门,敞开自己巨大的胸怀迎接他,请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李白是怎样的心情?

生:李白内心一定很冲动。

生:很快乐。

师:他感觉这“天门山〞不只是像天上的门,而是另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生:〔思考了一会儿〕我觉得李白的眼里,这是皇帝的门,天子之门,在为他重新开启。

师:那“望〞在这里只是“看〞的意思吗?

生:是期望,盼望的意思,期望能回到天子身边。

师:讲得好。请大家回过头来看刚上课时的书法,老师还加了一幅行书书法,说说哪一幅更能表达此时李白的心情和这首诗的气势?

生:我觉得草书更能表现诗歌里那奔放、雄奇、磅礴的气势,表达李白冲动的心情。

师:草书的好处就在这,有时更能够表达心情,表现意境。但要练好草书,首先要把楷书练好,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好草书的。

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