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件-元明清时期的建筑_第1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元明清时期的建筑_第2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元明清时期的建筑_第3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元明清时期的建筑_第4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元明清时期的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一、社会背景:元朝:1271~1368年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36~1911年建筑方面:元代1、城市建设:元大都、军事城堡、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地方城市2、产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形式(水磨作坊)3、宗教建筑发展:佛教、道教祠祀仍保留一定数量;喇嘛教、伊斯兰教建筑兴建4、拱券结构较多地用于地面建筑5、建筑装饰明、清出现了若干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城镇沿海建造城堡和海防基地修建长城宫苑、陵寝规模宏大祠祀、坛庙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中国建筑地区特色从明代起显著建筑材料:砖、瓦、琉璃砖、瓦夯土技术二、都城北京(一)辽代的南京:又名燕京;位于北京西南角,城周长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八门。附:辽的另外四个京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二).金代的中都:1153年定都;由孔彦舟等规划设计,城周长达37里余;并建大宁离宫(即今北海),其用材均拆自汴京宫殿。附: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京开封(汴京)(三).元大都——元朝的首都: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大城周长28600M,(面积6635x7400=49.1平方公里)皇城周长20里,内有工字殿、录顶殿等。全城中轴线明确,恰位于皇城中。“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俯。世祖至元元年(1226年)复曰中都。四年,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迁都焉。九年(1227年)改大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四).明清北京城1420年迁都北京。1553年加修外城,各城规模是:宫城:760Mx960M皇城:2500Mx2750M内城:6650Mx5350M外城:7950Mx3100M全城中轴线从正阳门到钟楼全长3.5公里,十四个院落,收、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奏,其重点及高潮恰在太和殿。明:37坊,百万人口;城西北郊为园林。清:百多万人口;西北郊以建成皇家园林。三、宫殿建筑:(一)元:宫城大内之后为延春阁,北海之西为兴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结合园林建成工字形殿。(二).明清宫殿:——北京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宫墙高10米多,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外环着52米宽的护城河;宫前之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稷坛;轴线的序列: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1、太和殿: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建为十一间,进深五间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殿阔:63.93m,深:37.17m,高:26.92m;台基高8.13m,正吻落在左右第三间缝上,高:3.4m;斗拱平身科明间八攒、尽间三攒、其余各间五攒;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御道为整块大理石雕成,石块尺寸是:16.57M×3.07M×1.70M重达200多吨。2、乾清宫:面阔七间,尺度小而宜人,重檐庑殿3、故宫的特点:(1)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2)院落空间: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六个院落,三个高潮;(3)

建筑尺度:用于大典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4)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蓬等;(5)装修色彩:色彩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灰;(6)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之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紫铜下水管、屋面的锡箔苫背等。实例:北京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东郊,明万历32年(1553年)加修外城时扩入城内;占地4000亩(250公顷),1700x1600M。平面呈北圆、南方,入口在西。四组建筑分布于内、外院;外院有神乐署、牺牲所;内院:斋宫无梁殿,祈年殿、环丘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当时北京还没有外城,所以地点属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须建在南郊。后来嘉靖时筑外城,才将天坛包在外城之内。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天坛的建筑遂分为两组,南面是圜丘坛,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坛,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1、祈年殿: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32-1935年因年久而修缮。建于高约6米、底径90米的三重圆形台基上,殿身高38米、径30米,三重圆攒尖,蓝瓦、金顶、红柱、朱门窗,用28根大柱撑顶,分为内外三层:三重台基有三重拦板,每层都是10(36+72)前有祈年门,后有皇乾殿,皆为明代遗物。北京天坛祈年殿总平面2、丹陛桥:长约400米,高4米,宽30米厚石筑城,中为神道,左为王路,右为臣路,两侧为辟区行路,以达环丘,两侧只见树冠,如行云顶,有步天之感。3、皇穹宇:是“昊天上帝”牌位的寝宫,其左右放置清朝八代祖宗的牌位,为一单层圆形小殿,高19.8米,座落单层的石台基上,兰瓦金顶,红柱朱门窗;围以圆形小院,径63米(回音壁)4、环丘三重白石圆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内外二院外方内圆,四面棂星门,丘接天宇,尽用九、五之数。三层坛,上层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径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径二十一丈,高五尺;都是一、三、五、七、九阳数。四出台阶各九级。[坛面]石块,皆取九数叠加环砌。上层:一.九~九.九(9+2×9+3×9……+8×9+9×9=405块);中层:十.九~十八.九(10×9+11×9+……17×9+18×9=1134块);下层:十九.九~二十七.九(19×9+20×9+……+26×9+27×9=1863块);总计:405+1134+1863+1(中心石)=3403块石。[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不同,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4×18=72块(每块栏板长1.309米);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4×27=108块(每块栏板长1.454米);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4×45=180块(每块栏板长1.222米)合计为360块,应周天之数。5.天坛的环境设计:1)祈年殿:a)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b)祈年殿两侧廊庑,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C)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米高的大平台上,----以全祈年殿孤傲突兀、高耸近天之势,2)丹陛桥高出地面4米,行如步云;3)附属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征:(二)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占地13.90万平方米,两重围墙,东西宽249米,南北长249米,墙高9米。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太庙平面图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49米。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树,清幽宁静的环境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感觉。在第一道围墙的西边原有三座门:最南边的称为太庙街门,共5间,通向天安门里;中间的称为太庙右门,也叫神厨门,共三间,通向端门里;最北边的称为太庙西北门,通向午门外的阙左门。三座门都是坐东朝西。庙内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每逢登基、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等,皇帝、嫔妃均到此祭祀。

前殿(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面阔11间,进深4间,是三殿之主,为皇帝举行大祀之处。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书满、汉文竖写“太庙”,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他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地铺“金砖”,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到年末岁尾大祭时,将太庙供奉的帝后神祖主木牌移到这座殿里,举行“袷祭”。其两庑各有配殿,东供有功的皇族神位,西供功臣神位。中殿也叫“寝宫”,是平日供奉死去皇帝神位的地方,清代从太祖到光绪的神主牌位都在这里。两侧有配殿储存祭器。后殿自成院落,殿前有红墙同中殿隔开,称为“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的地方,清代供奉的是没有称帝前的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位追封的先皇帝。此外,还有戟门、神库、神橱、宰牲亭、井亭、汉白玉石桥等建筑。院内还有许多500多年树龄的古柏。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并非今长安街上劳动人民文化宫之正门,而是从午门至天安门御道东侧的阙左门出入太庙街正门。皇帝斋戒于斋宫。祭日时刻,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太庙在解放后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后,昔日阴气森森、人迹罕见的地方,如今成为劳动人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乐园。1988年1月1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迎接21世纪(2000新千年),1999年12月26日在太庙安装的“中华和钟”,位于太庙增添了一处新的景观,这套被称为“编钟之王”的“中华和钟”,一字排开,高3.8米,宽21米,重17吨的三层编钟共108个。这套编钟的创制总协调为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林;总工程师是艺术铸造专家关洪野;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戟门]:其屋顶平缓,出檐较大,明风突出;其后的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座落在土字形的三重台基上;[大殿]:11间(原9间)重檐庑殿,东西各有配殿15间;[中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后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中后殿之间有墙相隔;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邃的气氛。(三)北京社稷坛:位于宫城前右(西)侧;用以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历史上太社、太稷分设,唯明、清时合并。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23万平方米,长方形围墙,周设四门,广植松柏;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天安门右侧是与太庙对称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原为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朝的万寿兴国寺旧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按“左祖右社”的规制于此设坛,以后一直为明清两代皇帝春秋祀祭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地方。正门在北,进正门是戟门(祭祀时门前列戟72杆)和拜殿(中山堂),[戟门]:五间,单檐歇山;[拜殿]:五间,楠木造,内彻上明造,现为明时原物。[坛]:方形,上层方5丈,下层五丈三,高五尺,四面设台阶四步;上层按五行方位置五色土:中间黄色,东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葬闭,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踌躇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明陵]:南京孝陵:葬太祖朱元璋;风阳皇陵:葬明太祖父、母及亲族;北京十三陵,葬成祖及以下十二帝,占地40平方公里。[清陵]:入关前有三陵:辽宁新宾县永陵:葬肇祖蒙特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及其他皇室祖先,规模最小;福陵:在沈阳东郊,俗称东陵,占地19万平方米,葬太祖努尔哈赤;昭陵:沈阳北郊,俗称北陵,占地18万平方米,葬太宗皇太极;定都北京后分设两个陵区:河北尊化东陵、易县西陵,分葬九帝。01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1.布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因山为墙形成一个小盆地;天寿山主峰下是成祖朱棣的长陵,其余十二陵各依一个小山头分两侧布开山谷中遍植松柏,于大红门外1300米处有牌楼,内600米处是碑亭,前面经过1200米神道(列18对石象生),到龙凤门,再向前5000米,即达长陵;陵园壮阔,占地40平方公里。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分别是:1)长陵成祖朱棣墓(1409-1413年营造),1424年葬2)献陵仁宗朱高炽墓3)景陵宣宗朱瞻基墓4)裕陵英宗朱祁镇墓5)茂陵宪宗朱见深墓6)泰陵孝宗朱佑樘墓7)康陵武宗朱厚照墓8)永陵世宗朱厚璁墓9)昭陵穆宗朱载后墓10)定陵神宗朱翊均墓(1584-1590年营造)1620年葬11)庆陵光宗朱常洛墓12)德陵嘉宗朱由校墓13)思(悼)陵思宗朱由检墓2.形制(以长陵为例)矩形三进院:三洞圆拱院门)—前院—棱恩门——棱恩殿——内红门——后院——方城明楼——宝城(下为玄宫)定陵墓室已经打开,为石砌筒拱,有前、中、后室与左、右配殿。(二)清陵(1)宝顶与方城之间,另设半月形天井—谓之月牙城;(2)陵垣高度如城垣,上施垛堞、建角楼(罕见);(3)地面全部布置(样房雷氏图样及各陵工程案册可考)。六.宗教建筑:(一)山西芮城永乐宫:原永济县永乐宫,元中统三年(1262年)建,道教建筑。因建黄河水库,于1959年迁入芮城,保存完好。沿纵向中轴线排列着宫门(龙虎殿)、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丘祖殿(已毁)。山西芮城永乐宫总平面[三清殿]:面阔七间34米,深四间,21米单檐庑殿顶平面减柱,仅余中央三间中柱和后金柱檐柱有升起和侧脚,檐口与正脊呈曲线前五间及后明间开门,余皆墙斗栱六铺作单杪双下假昂,补间铺作尽间一攒,余皆二攒双重月台,踏步两侧有象眼的作法。三清殿立面三清殿明间横剖面[象眼]:为三角形凹槽层层掉进,每层深2寸,边宽:外层5寸,中层4.5寸,内层4寸,逐层递减半寸。[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梁架结构的两个特点:第一.

殿内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柱子分割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所以梁架不直接放在柱上,而是在内柱上置横向的大内额,以承托各缝梁架。第二.使用斜梁,斜梁下端置于斗拱上,而上端搁在大内额上其上置檩,节省了一条大梁。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现存建筑是1645年(清顺治年间)重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山高200多米,外13层,内9层;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1994年12月初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四大部分1.白宫(位于红山上):(1)达赖的寝宫在最高处,称日光殿,内有经堂、客厅、习经室、卧室等;(2)可容纳500多名喇嘛颂经的殿堂和居住的扎康;(3)僧官学校等2.红宫(位于红山上):大经堂、历世达赖的灵塔大殿;3.雪(位于山脚):地方政府机构噶夏、监狱、印刷所和为达赖服务的作坊、马厩等;4.龙王潭(位于山脚):布达拉宫的后园,有龙王宫、大象房的建筑等。特点:布达拉宫用花岗岩砌筑。藏工砌墙,不立杆、不拉线,平直、收分准。主体高耸立于山峰,体现了藏族建筑宏伟稳重的风格。红宫顶采用了传统的歇山顶,并覆盖镏金铜瓦;其檐部的斗栱也具有明、清斗栱作风,显示了藏族匠师们高超的艺术才华。(三).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至元八年(1271)建,高53米,砖造,外抹白灰刷成白色;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的作品。(四)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真觉寺)塔:塔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中最早的例子。此类塔是仿印度的佛陀伽耶精舍建造。宝座方形,内部砖砌,外为石造;前后辟门,内有石梯可达宝座顶部;上建五座密檐塔,大塔居中(13层),小塔(11层)占据四角,另有一方室园顶琉璃亭。宝座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米,座高7.7米,共分6层,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座身分作五层,每层有佛龛一排,并有椽檐出;五层龛座上遍刻天王、狮子、孔雀、喇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即绳)、金刚杵、罗汉、梵文、卷草等。2.北京四合院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前院:倒座、内院:正房三间,两侧有厢房,以廊相连;院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正房左右可附耳房和小跨院——套间、厨房、杂屋和厕所;正房后亦可建一排罩房,大型住宅可沿轴线纵深方向建两个以上的四合院,亦可向左右建跨院。更大的住宅在其左右或后面建有花园。大门形式:1.屋宇式(有门屋)——常为一间,但依房主的地位可有三、五、七间;a.门扇装在中柱缝上的称广亮门:门扇有门钉,上槛用门簪,抱框用石鼓门枕,并有适合主人地位的砖雕;b.门扇装在檐柱处的如意门:为一般民居用,门口墙面多用砖雕。2.墙垣式(无门屋):墙上辟门,更低一级,亦略加砖雕装饰。3.江浙民居:沿纵向轴线布置院落,唯朝向不限于正南正北用几条轴线形成院落组群,有夹道相通,庭院南北进深小、东西宽结构;穿斗式、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围护结构:砖砌空斗墙为多,前后墙开窗厅内用罩、隔扇、屏风等分隔梁架间有雕刻、不施彩画室内淡雅、明净4.云南民居:一颗印住宅与四合院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相互连接有“三间四耳”、“三间六耳”、“明三暗五”正面围墙开门为楼房、有前廊、各廊相通院内植花木宅对外不开窗宅内木雕精美,不满施彩画八.清营造则例:(一).单体建筑的平面:凡四柱之中的面积,都可称为间;建筑平面多为矩形,较长一边为“宽”,短边为“深”;以中线处为明间,余为次间、梢间、尽间与廊子;

大木大式面宽与进深按斗栱攒数定,次间较明间少一攒,梢间、尽间可与次间相同或再少一攒,廊子只有两攒。平面可组合成其他形式。步:屋架上的槫与槫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1.平面中的柱:[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是;但四角上的称[角柱]。[金柱(老檐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柱叫[重檐金柱];

[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是中柱。[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上的是山柱。[童柱]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用、位置与檐柱相同。2.平面的墙:[檐墙]在前后檐下檐柱间的墙。[山墙]在两山下山柱两侧的墙。[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廊柱的那一段墙。[扇面墙]房间内后排金柱间的墙。3.大木作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栱等。清式大木做法有大式小式两种类型。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开间可自5~11间,进深可多至11檩。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庑殿、歇山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栱。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大木小式建筑: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开间可自3~5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清式构件名称与宋时构件名称比较:

宋清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由额垫板垫板普拍枋平板枋绰幕枋雀替补间铺作平身科宋清转角铺作角科柱头铺作柱头科铺作(一组斗栱)科朵攒华栱翘四铺作三踩五铺作五踩六铺作七踩七铺作九踩 (二)斗栱与斗口

——清式建筑的度量单位斗栱: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斗栱的作用:结构作用: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纳至额枋再转至柱上,同时加大出檐深度;装饰作用: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1)斗栱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有三种[柱头科]在柱上[平身科]在柱间阑额上;[角科]在屋角柱头上。2)斗栱上四个重要的构件:[翘]略似弓形,与建筑物表面正交,即与栱正交;

[昂]翘之上,向外一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与昂平行且大小相近的直木。

[坐斗(大斗)]:在整攒斗拱最下层,在翘与拱之下的斗形木块;附:[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表面平行;[正心拱]在檐柱中线上,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都是;其宽度多出一个垫拱板的厚度;[单材拱]其余不在檐柱中线上,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都是;[外拽拱]在檐柱中线以外的单材拱都是;[里拽拱]在檐柱中线以里的单材拱都是;[一拽架]踩与踩之间的水平距离。[撑头]:耍头之上,切与耍头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升]:于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间的斗形木块间的斗形木块;[斗]:于翘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翘间的斗形木块;[踩]翘昂的长短以支出的远近而定;在下层的支出最少,近;越往上支出的越远;每支出一层,在里面和外面加一排拱,叫[踩]。斗口坐斗上有个十字形的卯口,以承受拱和头层的翘或昂承受头层翘或昂的卯口叫[斗口][斗口]是清代官式(大木大式)建筑设计的基本模数单位。又称“口述”或“口份”。

清代足材为材厚的2倍,斗拱每拽架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是整数。斗口分十一等,列表如下:

高(寸)宽(寸)主要应用于一等斗口8.56.0无实例二等斗口7.75.5无实例三等斗口7.05.0无实例四等斗口6.34.5城楼五等斗口5.64.0大殿六等斗口4.93.5大殿七等斗口4.23.0小建筑八等斗口3.52.5垂花门、亭九等斗口2.82.0同上十等斗口2.11.5藻井、装修十一等斗口1.41.0同上(三)台基:普通台基:有角柱石、阶条石、台明(台基高)为2/10柱高;明间设踏垛、垂带。2.须弥座: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变而来;宋《营造法式》规定了详细的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宋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于垂带上,栏板呈斜下到底。清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于垂带上,栏板呈斜形下有抱鼓石。(四)屋面举架:

——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檐步架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比为5:10),飞檐椽三五举;其余各步架取决于建筑的大小及檩数的多少。常用数据如下檩数檐步架下金步架金步架上金步架脊步架五檩五举

七举七檩五举

七举

九举九檩五举六五举

七五举九举脊步架另加平水;平水高度:大式4斗口;小式檩径减一寸。(五)庑殿推山法:檐部方角不推,下金桁推出1/10步架;上金步将下一步已推出之由戗中线延长,与上金桁中线相交,由此交点再推出1/10步架;脊步推法与上金步同。檐部方角不推,下金桁推出1/10步架;上金步将下一步已推出之由戗中线延长,与上金桁中线相交,由此交点再推出1/10步架;脊步推法与上金步同(六)檐角起翘

——南北方的作法不同1.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翘不大,平稳庄重;由大体重合的老角梁与仔角梁及斗拱挑出,附以枕头木以使角椽随之翘起;2、南方建筑有两种做法(1)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连接,起翘很大特点:檐角起翘大,轻盈灵巧,形如飞翅(十一)彩画:宋式彩画主要有五种:五彩遍装彩画:以暖色为主,绘花纹、锁纹、飞仙、飞禽、走兽、云纹、叠韵,用于重要宫殿;碾玉装彩画:青绿为主,不用红色;图案与五彩遍装基本相似,唯不用飞仙、飞禽、走兽;青绿叠晕棱间彩画:也以青绿为主,但不绘花纹、锁纹4解绿装饰彩画:斗拱梁枋满刷土朱,边缘相间青、绿叠晕;柱子绿晕,仅柱头柱脚绘朱色或五彩锦地;丹粉刷饰彩画(又称赤白画):斗拱梁枋和柱满刷土朱,下棱画白线,构件底全刷黄丹,表面通刷一道桐油2、清式彩画游廊仍用绿柱,建筑中除金龙柱外,皆红柱;檐下彩画以青绿为主,挑檐桁及大、小额枋都分作五段:两端曰箍头,靠中间称藻(找)头,两部分合占全枋的2/3,中部称枋心,占全枋的1/3,枋心边线称楞线;色彩主调兰绿相间,如明间上兰下绿,次间则上绿下兰,梢间再反过来清式彩画常用的有三大类:(1)和玺彩画: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主要以兰、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较少用晕。一般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都用。藻头内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旋子;箍头仍用盒子,大多不绘龙,而以西番莲、牡丹、几何图形为主;枋心也绘锦纹、花卉等。(2).旋子彩画:a.金琢墨石碾玉:一切轮廓线条都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都点金,花瓣上的兰绿色都退晕;b.烟琢墨石碾玉:基本同上,但花瓣线条用墨线;c.金线大点金:轮廓线条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都点金,但花瓣不晕;d.墨线大点金:基本上同金线大点金,唯线条均用墨线;e.金线小点金:仅线条与花心用金,花瓣不起晕;f.墨线小点金:基本上同金线小点金,但线条均用墨线;g.雅乌墨:完全不用金,线条用墨;旋子用兰、绿、白、黑四色,花瓣不起晕。旋子彩画可分七种(3).苏式彩画:

一般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