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42页目录一、工程概况 41.1项目区位 41.2工程规模 41.3主要设计内容 41.4设计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51.5危大工程 5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规范 52.1合同依据 52.2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 52.3相关勘察、测量、检测报告文件 62.4采用的设计规范 6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6三、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63.1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6四、建设条件 74.1场地现状 74.2道路现状 74.3气象水文 84.4地形地貌 84.5工程地质情况(摘自地勘报告) 84.5.1地质构造 84.5.2水文地质条件 94.5.3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94.5.4地震 94.5.5土、石工程分级 94.5.6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104.5.7道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 104.5.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 124.5.9结论与建议 124.6进出场条件 134.7建设条件特别提示 134.8材料来源(或供应) 13五、设计技术标准 145.1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4六、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 146.1总体设计 146.2平面设计 146.3纵断面设计 156.4横断面设计 15七、道路交叉设计 16八、路基设计 168.1路基概况 168.2填方路基 168.3挖方路基 178.4半填半挖路基 188.5特殊路基设计 188.6新旧路基拼宽 188.7路基排水 188.8边坡监测 19九、道路防护构筑物设计 19十、路面设计 1910.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1910.2机动车道防滑设计 2011.3路面补强 2011.4新旧路路面搭接 20十一、人行系统设计 2011.1人行系统概述 2011.3人行铺装及结构设计 2011.3.1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2011.3.2人行防护设计 2011.3.3路缘石、路边石 2111.3.4无障碍设计 21十二、公交设施设计 21十三、道路相关设施布置 2113.1车行道防撞护栏 2113.2绿化设计 2113.3边坡防护 2113.4其他公共设施 21十四、土石方调配 21十五、涉及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专项设计 22十六、节能及环保设计 2216.1节能设计 2216.2环保设计 22十七、施工期交通组织设计 23十八、新工艺及新技术运用说明 24十九、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2419.1路基施工要求 2419.2路面基层、底基层要点 2519.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底基层 2619.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2619.2.3混凝土基层 2719.3路面施工要点 2819.3.1稀浆封层 2819.3.2粘层及透层 2919.3.3路面面层 3019.4薄层抗滑层 3719.5路面加固 3819.6人行道施工 3819.6.1级配碎石垫层 3819.6.2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 3819.6.3粗砂找平层 3919.6.4人行道面砖 3918.6.5人行道排水 3919.6.6路基防水 3919.7土工格栅、玻纤格栅施工要求 3919.7.1玻纤网的铺设 4019.7.2土工格栅的铺设 4019.8其他注意事项 40二十、主要工程数量表 41两江大道改造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项目区位图1.2工程规模(1)工程名称两江大道K3+100—K3+600段(长安项目中轴线区间)改造工程(2)工程地点本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南侧为现状福生大道,北侧为现状长安北路、西侧毗邻长安两江工厂二厂区,东侧为长安研究院(3)建设规模本项目涉及两江大道改造段落:K3+000—K3+680,改造总长约680m,两江大道现状为双向8车道,本次在两江大道K3+241.000-K3+306.000段增加主线下沉通道,地通道双向6车道,长65m,设计速度60km/h。地通道上方打造为地面广场,供长安企业人、车行连通;地通道两侧设置地面辅道,保证地块车辆南北向交通转换,辅道单侧宽7.5m,设计速度40km/h。实施范围内道路路基挖方4.68万m3,填方1.92万m3,清表土0.41万m3,项目总体弃方约2.77万m3,弃清表土0.41万m3。(4)工程等级现状两江大道为城市主干路,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60km/h,路幅总宽度44-52m。本项目新增主线下穿道参照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时速60km/h,双向6车道布置;地面辅道单侧宽7.5m,设计速度40km/h。1.3主要设计内容设计主要内容有:本次实施段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岩土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等内容。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共分四册:第一册《道路、交通工程》,第二册《结构、岩土工程》,第三册《管网、照明工程》,第四册《景观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交通工程》中道路部分设计内容。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及图纸)中的高程系未注明处均为1985年黄海高程系,坐标系均为重庆市独立坐标系。1.4设计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1)与企业施工界面划分本项目增设下穿道后,地面形成景观广场,因广场需结合长安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打造,因此根据前期与建设单位、长安汽车协调,形成以下划分方式:1)本项目实施两江大道范围内下穿通道工程、辅道改造工程。2)下穿道结构上方形成的地面广场段,由本项目回填土方至设计标高附近;地面景观由企业进行专项打造,不纳入本项目工程量。3)两江工厂侧地块进出道路、现状广场全部由企业结合景观设计整体改造,不纳入本项目。4)长安研究院侧地块进出道路改造由本项目实施,现状广场由企业结合景观设计整体改造。(2)道路拓宽占地问题本项目新增主线地通道后,受两侧人行道、辅道拓宽改造影响,道路路基局部侵入地块红线,其中西侧:K3+100-K3+680段道路拓宽改造后侵入长安两江工厂用地,长度为280m,宽度为0-14.8m,总面积约3464平方米,其中道路路基拓宽占用面积约1117平方米,边坡刷坡占用面积约2347平方米,拓宽后路基及边坡需占用长安地块停车位面积约300平方米。东侧:K3+100-K3+680段道路拓宽改造后侵入长安研究院用地长度为480m,宽度为0-14.9m,总面积约2586平方米,其中道路路基拓宽占用面积约1078平方米,边坡刷坡占用面积约1508平方米。经前期与长安地块、建设单位、规划多次协商,且征得长安地块同意,本项目占用两侧长安地块边界的绿化及地面停车场实施局部人行道及辅道拓宽。(3)地面广场交通组织方案本项目地面广场段存在5处长安地块车行开口,地块开口均需汇入两江大道辅道,与辅道通行的社会车辆产生交织,本次道路设计仅考虑社会车辆直行功能,地块与两江大道开口及内部车辆转化交通组织方案,由长安公司结合自身地面广场打造,以企业服务形式与交警协商后再做确认,不在本项目设计范围内。(4)地面广场土方地通道结构上方,由本项目回填土方至辅道设计标高附近,洞顶覆土深度1-1.7m。受地通道结构承载力限制,后期企业进行专项景观打造时,不得随意增加覆土,应控制洞顶覆土深度≤2m。1.5危大工程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本项目可能涉及的危大工程分项工程进行分析。本项目涉及到的危大工程主要有以下内容:土石方开挖工程、基坑开挖支挡结构模板及支撑工程、脚手架工程、桩钢筋笼起重吊装工程、拆除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规范2.1合同依据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本项目合同。2.2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1)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两江新区政府主导类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规划(2023--2025年)和2023年政府主导类投资计划的通知渝两江管办发[2023]22号(2)重庆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关于两江大道K3+100-K3+600段(长安项目中轴线区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渝两江经审[2023]77号(3)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市政500141202300042号(4)《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两江大道K3+100~K3+600段(长安项目中轴线区间)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建审[2023]30号(5)两江大道K3+100-K3+600段(长安项目中轴线区间)改造工程高边坡方案涉及评估报告重庆设计集团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23.2.28)2.3相关勘察、测量、检测报告文件(1)《两江大道K3+100~K3+600段(长安项目中轴线区间)改造工程详细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21.09】(2)《两江大道江北段施工图设计》【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3)《长安3#、4#地块设计资料》长安汽车企业方提供(4)甲方提供片区内1:500地形管线图、管线物探资料(5)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7)甲方提供的其它资料2.4采用的设计规范2.4.1国家标准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36670—2018】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10、《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1、\o"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附条文说明]G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2、\o"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附条文说明]GB55019-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2.4.2行业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GJJ169~2012】6、《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CJJ-T273-2019】7、《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0、《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11221-2015】11、\o"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12、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2.4.3地方标准1、《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2、《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3、《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4、《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无违反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形。三、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3.1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设计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核实相应规范,删除已废止的规范,如《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补充《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11221-2015)等。建议把所有规范都放到第一章概述的1.6节“选用的规范和标准”中。回复:修改完善最新规范版本,并在1.6章节中汇总主要专业涉及的规范。2、补充主线两侧辅道的标准横断面及路面结构。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辅道标横及路面结构大样图,详见DL-07《道路标准横断面图》、DL-12《路面及缘石结构大样图》。3、补充薄层路堤填筑处理的图纸,增加相应措施减小新旧路基沉降差。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新旧路基搭接设计图,详见DL-26。4、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采用双四+绕行的方式,增如周边道路叠加交通量之后的路网适应性分析。回复:3.3.7章节补充施工期间车辆绕行后的周边路网适应性分析。5、地通道及桩板墙进入辅道车行道范围,且顶部与路面高差小,易引起不均匀沉降,建议增加措施避免后期路面出现纵向裂缝。回复:严格控制新填路基填筑质量,并要求路基压实度≥95%,且本次辅道路基在现状基础上填筑仅0-2.4m,整体沉降量不大,通过控制路基压实质量能够避免纵向裂缝的产生。6、核实主线路面结构,确保说明、图纸和工程量保持一致。回复:复核并统一路面结构参数。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远期三个立交端部距离太近,不满足出入口间距要求。采用进出交通控制措施,减小安全隐患。建议在5.3.6远期地通道端部交通管制措施中。用划线的方式预留进出端的变速车道范围。回复:按专家意见在5.3.6章节中补充交通控制措施示意图。2、道路典型横剖面增加地质剖面。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典型横剖面中地质剖面信息。3、建议核实下穿道两侧是否需要设置75cm的检修道。回复:下穿道设置有消防设施、凹点雨水检查井等,从便于维护检修的角度,设置了检修道,检修道按《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11221-2015)3.5.1章节要求,最小宽度为75cm。四、建设条件4.1场地现状本次设计项目周边地块主要包括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二厂区和长安研究院等,目前均已建成使用。4.2道路现状本次设计道路所在区域,位于现状两江大道上,为城市主干路,双向8车道,路幅宽度44-52m。道路北高南低,两江大道由南向北高程先升(3.0%)后降(2.75%),形成凸形坡,最高点在本项目北侧约270.8m,西侧长安两江工厂二厂区地块厂房高程263.2,主出口位置为平台高程267.8。东侧长安研发中心地块厂房高程272.1,与两江大道间已缓坡铺装连接。(1)平面线形整体成南北向布设,两江大道主线实施范围为K3+000—K3+680。实施范围内长约680m,存在一处圆曲线,曲线半径R=800m,缓和曲线长度120m。(2)纵断面现状道路纵坡依次为3.0%、-2.75%,本次设计下穿道起终点纵坡与现状道路纵坡保持一致。(3)横断面标准横断面宽度为44m,双向六车道,现状路幅分配为5.75m(人行道)+15m(四车道)+2.5m(中分带)+15m(四车道)+5.75m(人行道)=44m。(4)现状车行道路面结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厚40mm密级配沥青砼AC-16厚50mm密级配沥青砼AC-25厚70mm稀浆封层厚6mm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0m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00m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00mm对现状车行道搭接详见新旧路面搭接构造图(5)现状人行道结构人行道透水砖200×100×60mm1:3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20mm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厚150mm粗砂50mm(6)现状结构物本项目改造范围内无大型结构物(7)现状管线本次涉及范围内两江大道现状雨水管道双侧布置,雨水管道管径为d300mm~d1000mm,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道路东侧,管径为d400mm。道路西侧人行道下有规模DN1000给水管道和D426燃气管道;东侧人行道下有16孔通信管道和DN400给水管道。东侧道路红线外有110KV电缆沟和10KV电缆沟,规模分别为B×H=1.2m×1.0m和B×H=1.2m×1.1m。(8)现状交通组织概述现状两江大道为城市主干路,南侧与福生大道形成平面交叉口,北侧与长安北路形成平面交叉口,整体交通运行良好。本次项目北侧与长安北路连接、南侧与福生大道相连,本次项目周边企业可快速通过两侧节点与道路进行片区内的交通转换,为企业提供对外联系运输通道,解决企业的对外出行进而实现与外部主城、空港、水土、长寿、宜昌、涪陵等地的快速联系。现状两江大道K3+360处(长安地块中轴线附近)、福生大道交叉口、长安北路交叉口均存在信号灯,布置人行地面过街斑马线,组织平面过街。4.3气象水文勘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72℃,极端最高气温41.7℃(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357.7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据调查,勘察期间勘察区内未见地表水发育。勘察期间钻孔施工结束24小时后经水位观测,场地内大部分区域钻探深度内未发现稳定地下水,场地整体地下水贫乏,钻孔揭露地下水位埋深4.40~7.60,水位标高254.43~257.94m,主要分布于K2+980~K3+160段。4.4地形地貌勘察区总体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形起伏较小,场地一般地形坡角3°~15°,受人类活动影响,场地地形变化较大,场地内现存多处边坡,边坡高度2.70~8.30m,边坡坡脚25~35°,均采用坡率法进行支护,坡面植草复绿。全线地面高程271.07~258.94m,相对高差约12.13m。4.5工程地质情况(摘自地勘报告)4.5.1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详细调查,场地位于川东褶皱带大盛场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260~280°∠10°~14°,优势产状为278°∠14°,岩层层面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性状如下:J1:产状5°∠65°,间距0.5~1.0m,延伸3.5~5.5m,张开约0.2~3cm,裂面较不平,见泥质充填,属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差;J2:产状104°∠69°,间距1~2m,延伸4~6m,张开约0.2~3cm,见泥质充填,属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差。根据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未见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4.5.2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本次勘察期间勘察区内未见地表水体发育。场地内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暂时性坡面洪流,依靠拟建场地周边排水设施排泄出场地,靠近斜坡区域大气降雨沿斜坡径流排出场地,少量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拟建场地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主要为雨季第四系土层暂时性少量上层滞水。依据含水介质类型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土体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补给为主,该类型地下水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盖层范围、厚度、物质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约,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场地内第四系土层主要由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碎块石等组成,硬物质含量约占25-35%,主要为建设弃渣、卵石、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填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不利于地下水存储。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在部分钻孔中揭露,分布厚度整体较小。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上部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场地附近地表水流补给。场区内下伏基岩主要为砂质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属于粘土类岩石,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中发育有构造裂及风化裂隙,且砂岩为相对含水层,该层透水性好,富水性较好。勘察期间,钻孔施工结束24小时后经水位观测,场地内大部分区域钻探深度内未发现稳定地下水,场地整体地下水贫乏,钻孔揭露地下水位埋深4.40~7.60,水位标高254.43~257.94m,主要分布于起点段。综上,场区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在部份低洼地带局部开挖深度稍大的地段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地下水的毛细现象或施工期降雨而造成基底土体湿度较大较软弱或开挖基槽低于施工期间地下水位的情况,在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排水措施,配备相应的抽水设备。4.5.3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通过场地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勘察区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在勘探孔深度范围内未见软弱夹层存在,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区域构造稳定。经工程地质调查、访问,本次勘察范围内未见地下洞室、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钻探工作,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及已挖切坡滑塌等不良地质作用。4.5.4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4.5.5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F、附录J以及《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拟建场地的土层及岩石进行土石工程可挖性分级如下:1、素填土:由块石、粘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部分区域含较多卵石,稍湿,结构松散~稍密,块石含量25~35%不等,粒径约10~200mm,块石最大粒径可达300mm,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大部分回填年限1~5年,现状道路下填土表层已压实,其余地段以人工堆填为主,呈松散~稍密状。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土石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类,可挖性分级为Ⅱ级。2、粉质粘土:主要由粉质粘土构成,偶含角砾,可塑状,土石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类,可挖性分级为Ⅱ级。3、强风化砂质泥岩:土石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类,可挖性分级为Ⅲ级。4、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土石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类,可挖性分级为Ⅳ级。5、强风化砂岩:土石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类,可挖性分级为Ⅲ级。6、中等风化砂岩:土石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V类,可挖性分级为V级。4.5.6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附近无断层通过,地震活动微弱,无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区域总体稳定。场地内现存多处填方边坡,坡体主要由人工填土堆填而成,现状边坡稳定,未见滑动及开裂现象。综上,本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4.5.7道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1、里程K3+100~K3+250.00段两江大道下穿道入口段该段线路现状地形坡角一般在3~8°,根据钻孔资料揭示,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厚度0.00~6.3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本段道路路面设计高程262.653~260.022m,现状地面高程262.91~267.04m。该段线路参考地质横断面3~8,参考剖面20、21及22。根据设计意图,该段道路为两江大道下穿道入口段,于下穿道入口新建1#、2#号桩板挡墙,将在左、右两侧形成0.00~7.00m高的挖方边坡。该段边坡为土岩混合边坡,边坡走向均为168.70°,1#桩板挡墙边坡倾向为78.10°,2#桩板挡墙边坡倾向为258.70°,边坡长约250m,高约0.00~7.0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三级。由于左右两侧岩土界面均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8°),上部土质边坡部分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移,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上部土质边坡开挖在重力、水、动荷载等作用下呈圆弧形向下滑塌。对于边坡下部的岩质边坡,根据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图5.4.1-1~2分析:1#挡墙处岩质边坡为反向坡,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岩体中裂隙2与边坡倾向小角度顺向相交,裂隙2为边坡外倾结构面;边坡岩体中裂隙1与边坡倾向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裂隙2控制,边坡直立开挖易沿外倾结构面裂隙2产生平面滑动滑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2°。边坡破裂角θ=60.43°(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倾角69°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2#挡墙处岩质边坡与岩层层面呈顺向相交,为顺向坡,岩层层面倾角平缓,不发生顺层滑移,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岩体中裂隙1呈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岩体中裂隙2呈大角度相交,裂隙2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和边坡坡向的空间组合关系,边坡无外倾结构面等不利组合。层面倾向与边坡一致,不利于边坡稳定,但层面倾角仅14度,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边坡岩体受裂隙切割后顺层局部掉块,在平场开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层面的绕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5°。边坡破裂角θ=60.43°(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1#及2#挡墙平行两江大道展布,位于道路中部,无放坡开挖条件,建议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当挡墙高度较小时可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1#及2#挡墙设计时应考虑下部拟开挖雨水管道基坑影响。按照设计高程开挖平整后,本段道路下穿入口处路基下表层为素填土、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基岩,建议该段道路路基以压实填土、换填地基、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时,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按现场载荷测试确定。换填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时,换填深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2、里程K3+250.00~K3+315.00m两江大道下穿道箱涵路段该段线路现状地形坡角一般在3~8°,上覆土层为素填土,覆盖层厚度0.80~1.6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本段道路路面设计高程260.022~259.877m,现状地面高程266.07~268.86m。该段线路参考地质横断面8、9及10,参考纵断面20、21及22。根据设计意图,该段道路为两江大道下穿道箱涵段,开挖时将在左、右两侧形成7.00~9.00m高的挖方边坡。该段边坡为土岩混合边坡,左右侧边坡走向平行为168.70°,左侧边坡倾向均为78.10°,右侧挡墙边坡倾向为258.70°,边坡长约65m,高约7.00~9.0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左右两侧岩土界面均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8°),上部土质边坡部分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移,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上部土质边坡开挖在重力、水、动荷载等作用下呈圆弧形向下滑塌。对于边坡下部的岩质边坡,根据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图5.4.1-3~4分析:左侧挡墙处岩质边坡为反向坡,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岩体中裂隙2与边坡倾向小角度顺向相交,裂隙2为边坡外倾结构面;边坡岩体中裂隙1与边坡倾向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裂隙2控制,边坡直立开挖易沿外倾结构面裂隙2产生平面滑动滑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2°。边坡破裂角θ=60.43°(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倾角69°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右侧挡墙处岩质边坡与岩层层面呈顺向相交,为顺向坡,岩层层面倾角平缓,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但在裂隙切割后,易出现顺层局部掉块;边坡与岩体中裂隙1呈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岩体中裂隙2呈大角度相交,裂隙2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和边坡坡向的空间组合关系,边坡无外倾结构面等不利组合。层面倾向与边坡一致,不利于边坡稳定,但层面倾角仅14度,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边坡岩体受裂隙切割后顺层局部掉块,在平场开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层面的绕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5°。边坡破裂角θ=14°(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边坡开挖及渗水对层面及裂隙面影响大,可能会造成结构面张开而引起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以至于边坡岩体在受裂隙切割后,沿着裂隙面及层面发生垮塌、变形。顺层边坡开挖应采用逆作法施工,分段分阶,跳槽开挖,并应加强施工中的裂隙面和层面的观测工作,发现有松动块体,及时清除或锚固,边坡坡顶及坡面应做好截排水措施,同时加强边坡监测工作的建议。两江大道下穿道位于道路中部,无放坡开挖条件,开挖时建议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以等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最终采用两江大道下穿道箱涵侧壁及桩板挡墙进行支挡。按照设计高程开挖平整后,本段路基下表层为中风化基岩,建议该段道路路基以中风化基岩层作为路基持力层。3、里程K3+315~K3+600.00段两江大道下穿道出口段该段线路现状地形坡角一般在3~5°,根据钻孔资料揭示,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厚度0.00~6.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本段道路路面设计高程270.025~260.37m,现状地面高程270.17~271.07m。该段线路参考地质横断面11~18,参考剖面20、21及22。根据设计意图,该段道路为两江大道下穿道出口段,于下穿道出口新建3#、4#号桩板挡墙,将在左、右两侧形成0.00~9.00m高的挖方边坡。该段边坡为土岩混合边坡,边坡走向平行为180°,3#桩板挡墙边坡倾向为90°,4#桩板挡墙边坡倾向为270°,边坡长约285m,高约0.00~9.0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三级。由于左右两侧岩土界面均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8°),上部土质边坡部分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移,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上部土质边坡开挖在重力、水、动荷载等作用下呈圆弧形向下滑塌。对于边坡下部的岩质边坡,根据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图5.4.1-5~6分析:3#挡墙处岩质边坡为反向坡,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岩体中裂隙2与边坡倾向小角度顺向相交,裂隙2为边坡外倾结构面;边坡岩体中裂隙1与边坡倾向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裂隙2控制,边坡直立开挖易沿外倾结构面裂隙2产生平面滑动滑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2°。边坡破裂角θ=60.43°(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倾角69°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4#挡墙处岩质边坡与岩层层面呈顺向相交,为顺向坡,岩层层面倾角平缓,不发生顺层滑移,岩层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岩体中裂隙1呈大角度相交,裂隙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岩体中裂隙2呈大角度相交,裂隙2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和边坡坡向的空间组合关系,边坡无外倾结构面等不利组合。层面倾向与边坡一致,不利于边坡稳定,但层面倾角仅14度,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边坡岩体受裂隙切割后顺层局部掉块,在平场开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层面的绕动。该处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φe=55°。边坡破裂角θ=14°(破裂角取45°+φ/2与外倾结构面间的较小值,砂质泥岩体内摩擦角φ=30.87°)。3#及4#挡墙平行两江大道展布,位于道路中部,无放坡开挖条件,建议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当挡墙高度较小时可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按照设计高程开挖平整后,本段道路下穿入口处路基下表层为素填土、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基岩,建议该段道路路基以压实填土、换填地基、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时,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按现场载荷测试确定。换填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时,换填深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4.5.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文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拟建场地平场和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扰动岩土体可能诱发挖方边坡局部失稳,危及场地内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既有建构筑物稳定,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施工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预案。2、高边坡、深基坑下滑力大,支护成本高,危害性大,应做到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严禁野蛮施工。3、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下水/地表水汇集,在对地下水/地表水降、排、导、截水等措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浸泡、垮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工程风险。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当编制专项施工预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并应组织专家论证会,制定保障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措施,将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建设工程施工安全。4.5.9结论与建议结论:(1)通过此次勘察,详细查明了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所获地质资料及参数能满足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和依据,达到了预期的勘察目的。(2)拟建道路沿线场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天然空洞及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现状整体稳定,适宜拟建工程建设。(3)勘察区在构造上位于川东褶皱带大盛场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线路区上覆第四系土层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砂岩,岩土层分布稳定,岩体相对完整。(4)道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小于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标准设防类(丙类)进行设防。(5)在部份低洼地带及邻近场地内水塘区域及局部开挖深度稍大的地段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降雨积水导致基底土体较软弱或开挖基槽低于施工期间地下水位的情况,在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排水措施,配备相应的抽水设备。地表水及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等建筑材料有微腐蚀性。场区岩土层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建议:(1)建议优化施工措施,尽量减少本工程施工期间对既有地下管线和在建构筑物的影响。特别应注意在道路挖方边坡路段的施工安全,应优化施工措施减少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地下管线的监测和保护。(2)勘察区内局部人工填土厚度大,属松散~稍密状态,有效空隙大,在接受大气降雨入渗后,局部可能形成上层滞水。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在道路地基开挖时,应加强对地下水的观测,并做好相应临时截水、排水、抽水等措施。(3)建议施工前复核邻近在建构筑物的相对位置,设计和施工时尽量避开在建构筑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方案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4)建议采用机械开挖时尽量减小施工震动,路堑边坡坡顶及坡脚均做好截排水措施,坡面开挖后及时封闭,以防地表水大量进入边坡岩土体,促进边坡岩体风化或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其稳定性。(5)道路边坡支护方式建议参考本报告其他章节中具体建议。(6)不同路基持力层段、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土质地段过渡段宜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填筑,岩质地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堤。(7)加强施工验槽和施工信息收集。建议岩质边坡开挖后进行边坡岩层产状及裂隙产状校核。建议对环境边坡和道路边坡进行变形监测。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有新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及时通知我司,以便妥善处理。(8)本项目采用逆作法施工时,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进行施工,及时进行支护。(9)由于此次勘察工作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力和手段”的情况下进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其复杂性,而勘察调绘工作是地表进行的,钻探工作是间隔一定距离进行的,对水文地质的判定是结合地表调查、由点连线由线推断面进行确定的,因此对水文地质的判定存在一定的推断性,地下开挖情况可能与勘察推断情况有一定的出入,施工开挖时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报告差异较大,应及时联系我公司人员进行解决。(10)本工程存在多段超限边坡,应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的要求对支护方案进行安全专项论证。4.6进出场条件本次设计项目周边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周边路网基本已经完善。本项目的建设可通过两江大道和福生大道、长安北路进入。4.7建设条件特别提示(1)根据业主意见,本项目弃渣与弃土暂定于汽车城西区大平场区域,运距按照7km考虑。(2)施工之前需对工程范围内的现状管线等进行普查,若发现存在管线与设计不符之处,需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处理。(3)施工之前需依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2018年37号)编制危大工程专篇,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施工前需由施工单位编制相应专篇并报送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最终以施工单位通过审查的危大工程专篇为准。(4)本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为设计单位建议方案,施工单位进场前,需编制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专项方案,并报送交警审批后方可实施。4.8材料来源(或供应)道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1砂料:重庆长江、嘉陵江等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可使用,运输方便。2钢材、水泥、木材、沥青:重庆本地有大型水泥厂、钢铁厂,水泥、钢材就近解决,。3工程用水及用电:项目区域水系较为发达,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供生活和工程之用。沿线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或自备发电设备。五、设计技术标准5.1主要设计技术标准两江大道主线主要设计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指标名称单位规范标准采用技术标准道路等级等级城市主干路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Km/h60/50/4060停车视距m≥7070道路红线宽度m-52-53.7m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2020路面设计年限年1515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800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曲线:R=1200m;凹曲线:R=1000m凸曲线:R=1200m凹曲线:R=1200m最大纵坡%6.0%5.0%最小坡长m150150最小纵坡%0.50%2.3%路面荷载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轴载BZZ-100最小净空m4.54.5抗震设防等级四级是否通行危化品车辆不通行结构设计荷载城-A级辅道主要设计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指标名称规范规定值东侧辅道设计采用值西侧辅道设计采用值道路等级匝道设计年限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设计速度(km/h)4040停车视距404040标准路幅宽(m)7.5m7.5m圆曲线最小半径(m)80783817最小缓和曲线长(m)45118121最大纵坡(推荐值)6.0%(推荐值)/8.0%(极限值)5.5%5.5%最小纵坡0.3%0.3%0.3%最小坡长(m)110113112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小值)凸曲线:R=400m;凹曲线:R=450m凸曲线:900m凹曲线:1500m凸曲线:700m凹曲线:1600m路面设计荷载BZZ-100BZZ-100BZZ-100结构设计荷载城-A级减速车道长度909090加速车道长度160160160变速车道渐变段长度100(双车道匝道)100100以上道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六、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6.1总体设计本方案建设目的为解决两江大道两侧长安地块的人、车行连通问题。考虑通过增设地通道的方式,将两江大道主流向交通下沉,两侧地块通过地通道上方空间形成的开敞面,组织企业人行、车行,另外企业车行可以通过辅道向南北转换。两江大道下沉段形成地面广场的轴心线与长安(鱼嘴)汽车城城市中轴线(既全球研发中心办公楼轴心线)重合,形成两江工厂—两江大道地面广场-研发大楼的地面景观通廊。6.2平面设计(1)两江大道主线两江大道主线实施范围为K3+000—K3+680。实施起点为K3+000,坐标X=78175.259Y=82556.778,实施终点为K3+680,X=78846.585Y=82505.2175。实施范围内长约680m,存在一处圆曲线,曲线半径R=800m,缓和曲线长度120m。本次改造道路平面线型与现状两江大道一致。(2)西侧辅道西侧辅道实施范围为K3+100—K3+545.60。实施起点为K3+100,坐标X=78269.518Y=82519.144,实施终点为K3+545.60,X=78709.657Y=82468.988。实施范围内长约445.6m,存在一处圆曲线,曲线半径R=817m,缓和曲线长度121m。(3)东侧辅道东侧辅道实施范围为K3+100—K3+534.50。实施起点为K3+100,坐标X=78276.686Y=82553.096,实施终点为K3+534.50,X=78706.225Y=82503.515。实施范围内长约434.50m,存在一处圆曲线,曲线半径R=783m,缓和曲线长度118m。根据规范,本次道路设置最小圆曲线半径为R=800,不需设置超高、加宽路段。6.3纵断面设计(1)两江大道主线两江大道主线起点K3+000处设计高程与现状两江大道保持一致,Hs=259.662(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以坡度3.0%上坡;在K3+100.000处主线开始下穿,Hs=262.653(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随后向北以-2.3%坡度降坡,在K3+241-K3+306段下穿长安企业地面广场,后以5.0%上坡,在K3+540处与两江大道现状接平,高程Hs=269.942(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随后以-2.75%坡度衔接现状两江大道,终点桩号K3+680,Hs=266.253(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全线共四个坡段,最大纵坡5.0%,最小纵坡2.3%,最小凹曲线半径1200m,最小凸曲线半径1200m,最小坡长150.000m。(2)西侧辅道西侧辅道起点K3+100处设计高程与现状两江大道保持一致,Hs=262.400(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以坡度3.0%上坡;随后向北以5.5%坡度上坡,在K3+241-K3+306段以0.3%坡度接长安企业地面广场;随后以1.75%到-2.75%坡度衔接现状两江大道(该段K3+360-K3+545.60段为拟合现状道路高程,为道路改造提供高程依据),在K3+545.60处与两江大道现状接平,高程Hs=269.651(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全线共五个坡段,最大纵坡5.5%,最小纵坡0.3%,最小凹曲线半径1600m,最小凸曲线半径700m,最小坡长112.000m。(3)东侧辅道东侧辅道起点K3+100处设计高程与现状两江大道保持一致,Hs=262.400(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以坡度3.0%上坡;随后向北以5.5%坡度上坡,在K3+241-K3+306段以0.3%坡度接长安企业地面广场;随后以1.7%到-2.75%坡度衔接现状两江大道(该段K3+360-K3+534.50段为拟合现状道路高程,为道路改造提供高程依据),在K3+534.50处与两江大道现状接平,高程Hs=269.651(按现状两江大道高程推算)。全线共五个坡段,最大纵坡5.5%,最小纵坡0.3%,最小凹曲线半径1500m,最小凸曲线半径900m,最小坡长113.000m。根据企业诉求:考虑形成的地面城市景观节点和城市活动空间效果,建议地面广场标高为一个标高值。本次设计保证地面广场的平坦,同时考虑平台排水、与道路接顺因素,广场采用0.30%缓坡预控。广场高程参照辅道纵断面设计,最终以企业的景观打造方案为准。6.4横断面设计6.4.1标准路幅分配(1)现状两江大道K3+350-K3+600段道路红线宽度44m:5.75m(人行道)+15m(机动车道)+2.5m(中分带)+15m(机动车道)+5.75m(人行道)=44m;K2+726.470-K3+350道路红线宽度52m:5.75m(人行道)+19m(机动车道)+2.5m(中分带)+19m(机动车道)+5.75m(人行道)=52m;(2)改造后两江大道路幅分配为主线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主线地通道:0.85m(检修道+装饰厚)+11.5m(机动车道)+1.5m(中隔墙)+11.5m(机动车道)+0.85m((检修道+装饰厚)=26.2m辅道(K3+100-K3+241段维持原路幅宽度):4.9m(3.0m人行道+1.9m绿化带)+7.5m(辅道)+0.5m(护栏)+26.2m(地通道)+0.5m(护栏)+7.5m(辅道)+4.9(1.9m绿化带+3.0m人行道)=52m辅道(K3+306-K3+540段占用两侧地块边界绿化改造拓宽):5.75m(3.0m人行道+2.75m绿化带)+7.5m(辅道)+0.5m(护栏)+26.2m(地通道)+0.5m(护栏)+7.5m(辅道)+5.75m(2.75m绿化带+3.0m人行道)=53.7m6.4.2超高加宽一般路段道路横坡:车行道向外1.5%,人行道向内2.0%。路拱形式车行道采用变方次抛物线型路拱,人行道采用直线路拱。道路超高、加宽:为抵消车辆在圆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保证汽车能安全、稳定、舒适地通过圆曲线,根据现行规范要求,主干道60Km/h设计速度时,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为600m;圆曲线最小半径R≤250m时,需设置加宽。本项目道路最小半径为800m,无需加宽、超高设计。七、道路交叉设计匝道出入口加减速车道设计本项目南北两侧临近现状平交口,加减速车道结合现状路口展宽进行一体化设计。本项目主线设计速度为60Km/h,按双侧道匝道平行式出入口考虑,减速车道长90m,加速车道长160m,渐变段50m*2=100m。其中北侧匝道合流处距两江大道-长安北路交叉口距离较近(约230m),加速车道长度按标准长度160m设置,加速车道渐变段合并入交叉口展宽段。本项目匝道分合流端部北侧临近长安北路交叉口、南侧临近福生大道交叉口范围,布置变速车道条件受限。运行阶段应结合建设单位、规划、交巡警等主管部门意见,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DBJ50/T-064-2022中第9.5.7条规定,论证是否设置变速车道。八、路基设计8.1路基概况本次设计范围道路全长680m,桩号范围为:K3+000-K3+680。本次设计项目周边环境主要包括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二厂区和长安研究院现状用对,目前均已建成使用。本次设计道路所在区域,位于现状两江大道上,为城市主干路,双向8车道,路幅宽度44-52m。道路北高南低,两江大道由南向北高程先升(3.0%)后降(2.75%),形成凸形坡,最高点在本项目北侧约270.8m,西侧长安两江工厂二厂区地块厂房高程263.2,东侧长安研发中心地块厂房高程272.1。K3+100-K3+540段为主线下沉段,全长440m,其中K3+241-K3+306段为下沉地通道结构段,长65m,地通道开敞段采用桩板挡墙+重力式挡墙的形式进行支护,详见岩土专业;现状两江大道及辅道均为路基段,路基段全长680m。本工程道路两侧受辅道拓宽及标高调整影响,与两侧地块间局部形成填挖边坡,其中:K3+100-K3+633段西侧与地块间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5m;K3+560-K3+680段东侧约地块间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边坡高约5m。8.2填方路基8.2.1填料及填筑要求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质土、生活垃圾土、淤泥和盐渍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全线路堤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符合路基填料要求的土石进行填筑。8.2.2路堤填筑前基底处理基底位于耕地或松土上时,应先进行清表,清表厚度0.2m(清表区域主要为现状企业边界绿化边坡),然后进行路基填筑。当基底坚实可靠且地面横坡度或纵坡不陡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横坡度或纵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每级台阶高度不宜大于50cm。填方路基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分层最大厚度须与压路机具功能适应。埋设地下设施沟槽的回填土应与周围土的性质相同(或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并分层压实到路基的压实度规定。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大于94%。8.2.3填方边坡坡率本工程最大填方高度约为5m。填方边坡坡度采用1:1.50。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由于本段道路填方边坡均为临时边坡,因此只在地势低洼且周边排水向路基排放时设置排水沟。8.3挖方路基8.3.1挖方边坡坡率本工程两侧路基边坡最大挖方高度为约5m;地通道段挖方,采用挡墙支护,最大挖深约8m。本项目K3+560-K3+680段东侧道路拓宽后,需在地块现状边坡基础上进行刷坡,刷坡后挖方边坡最大高度约5m(现状一致),坡率在1:1.9-1:3.0。8.3.2土质路堑开挖要求1、开挖出来的土质,可做为填方路基的填料,应分类开挖使用。2、土方开挖应至上而下进行,不乱挖超挖,应避免掏底开挖。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3、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若不能及时施工,应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至少预留30cm的保护层。4、应采取必要的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5、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应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实验确定。6、边沟和截水沟的应从下游往上游开挖。截水沟通过地面坑凹处时,应将凹处填平夯实。边沟和截水沟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渗处理,不得渗漏、积水,冲刷边坡及路基。7、挖方路基施工遇地下水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1)应采取导排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2)路床土含水量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置渗沟、换填、改良土质、土工织物等处理。路床填料除应符合路基填料强度(CBR)最小值和最大粒径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8、土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及出土方向等因素,结合土质开挖路基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8.3.3石质路堑开挖要求1、路基表面应按道路横断面图的要求修筑成一定的路拱坡度和平整度。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路堑地段在道路排水系统未形成之前,应修筑临时排水沟(管),以便及时排除道路积水,确保路基的坚实稳定。2、石方开挖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深挖路基开挖,应逐级开挖,逐级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防护;3、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爆破施工组织应相关规定报批;铁塔、轨道、现状桥梁、建筑构筑物等周边需严格控制爆破施工范围,施工之前必须征得电力等主管部门同意方可进行土石方开挖和爆破施工。4、石方开挖应禁止峒式爆破。近边坡部分应采用光面爆破或欲裂爆破。5、爆破法开挖石方,应先查明空中缆线、地下管线的位置、开挖边界线外可能受爆破影响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居民居住等情况,然后制定详细的爆破技术安全方案;6、爆破开挖石方宜按以下程序进行:爆破影响调查与评估→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培训考核、技术交底→主管部门批准→清理爆破区施工现场的危石等→炮眼钻孔作业→爆破器材检查测试→炮孔检查合格→装炸药及安装引爆器材→布设安全警戒岗→堵塞炮孔→撤离施暴警戒区和飞石、震动影响区的人、牲畜等→爆破信号发布及作业→清除盲炮→接触警戒→测定、检查爆破效果(包括飞石、地震波及对施暴破区内构造物损失、损伤等);7、边坡修整及检验。挖方边坡应从开挖面往下修整,每下挖2~3米,宜对新开挖边坡刷坡。同时清除危石及松动石块;石质边坡不宜超挖。石质边坡质量要求:边坡上无松石、危石。8、路床清理及验收。(1)欠挖部分必须凿出,超挖面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严禁用细粒土找平。(2)石质路床底有地下水时,可设置渗沟进行导排,渗沟宽度不宜小于10cm,横坡不宜小于0.6%。渗沟应用坚硬碎石回填。③石质路床的边沟应与路床同步施工。9、开挖方式(1)钻爆开挖:本项目路基位于现状道路上,两侧为现状地块建筑,距离较近,因此不采用爆破开挖;(2)机械开挖:土石方开挖主要位于道路K3+100-K3+540主线下沉段,采用机械开挖,石方采用机械凿打方式。(3)人工开挖:K3+560-K3+680段东侧道路拓宽后,需在地块现状边坡基础上进行刷坡,因现状边坡坡脚布设有现状10KV、110KV电缆沟,根据地形物探资料显示,电缆沟标高与道路接近,因此土方开挖至坡脚附近时,应采用人工开挖,避免对现状管线造成破坏,人工开挖土方量暂计为600方,现场以实际收方为准。该段路基挖方施工前,应提前复测电缆沟位置及高程数据,若与人行道标高存在冲突,应及时通知业主、设计方,采取对应处理措施。8.4半填半挖路基1、填挖交界的过渡段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碎石填筑,采用本项目挖石方中符合路基填料要求的碎石。2、纵向填挖结合部路段、填方纵向陡坡及填方横向陡坡路段,当现状地面坡度陡于1:5时,须开挖台阶,台阶宽2.0米,台阶设4%的反向坡。3、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处理。4、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碎石土填筑,碎石填筑坡率为1:1.5,并于路床处增设土工格栅以消减路肩填挖间的差异沉降变形。8.5特殊路基设计本项目无特殊路基路段8.6新旧路基拼宽本项目新旧路基拼宽主要位于两江大道K3+360~K3+620段左侧,拓宽路段新旧路基拼接的应先彻底清除拓宽范围内淤泥、腐植土、树根等;地面陡于1:5时应沿老路坡面开挖不小2m宽、内倾4%的台阶,路基填筑自下而上逐层填筑压实.当H≤3m时,直接开挖台阶,并填筑路基土;当H>3米时,在开挖台阶回填路基土的同时,还须在路基底部铺设三层土工隔栅,每层间隔为50cm,土工格栅与路路现状计迁改管线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0cm;当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米时,应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措施,路基填筑、压实施工完毕后进行削坡处理,严禁出现贴坡现象。8.7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8.8边坡监测为了保证边坡工程在施工和运行中的安全,对工程进行安全监测。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特点。边坡监测规定(1)施工过程中业主应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施工监测,永久性边坡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小于两年。(2)监测方案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确定,当出现险情时,应加强监测。(3)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4)当边坡及支护结构坡顶最大水平位移大于开挖深度的1/500或20mm,其水平位移速度已连续3d大于2mm/d时,应进行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5)当边坡变形曲线出现异常时,应加密测点和监测频率,必要时加强围护措施。九、道路防护构筑物设计详见第二册《岩土工程》十、路面设计10.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根据交通量及道路等级对路面强度的要求,并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材料分布情况,路面设计年限为15a。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按规范要求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进行计算,根据两江新区当地常规路面结构做法,综合工程造价和当地材料供应、施工工艺和满足各种结构层最小厚度要求,本项目拟采用如下路面结构形式:气候:重庆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mm;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两江大道改造):土基回弹模量:40Mpa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设计年限:15年设计方法:采用路表弯沉值指标设计。上面层:4cm细粒式橡胶沥青AR-SMA-13C中面层:6cm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8cm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5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8cm上基层:20cm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总厚度:78.8cm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地块内部接顺道路):土基回弹模量:40Mpa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设计年限:10年设计方法:采用路表弯沉值指标设计。上面层:4cm细粒式橡胶沥青AR-SMA-13C下面层:6cm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6cm基层:20cm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总厚度:50.6cm10.2机动车道防滑设计10.2.1薄层抗滑层设计本次设计考虑局部路段纵坡较大,为避免车辆雨天路面湿滑于该处发生安全事故,道路设计考虑在道路下坡路段加铺薄层抗滑层(黑色),设置范围桩号:主线K3+340-K3+460下坡段(60km/h,5.0%,宽11.5m);西侧辅道K3+120-K3+220段(40km/h,5.5%,宽7.5m),具体施工工艺及施工要求详见《薄层抗滑层大样图》。10.2.2沥青路面抗滑要求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指标标准路面摩擦系数检测车构造深度TD(mm)横向力系数SFC60≥54≥0.55防滑措施如下:1、骨料应选择坚韧耐磨的石料。根据当地材料供应情况,可采用满足粗集料质量要求的石灰岩/玄武岩。2、根据试验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最佳性质的结合料和油石比,并注意防止泛油或表面松散。3、对于路面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能满足要求但防滑性能不能保证行车安全的路面,应加铺防滑磨耗层。11.3路面补强本设计道路在雨水口周边、检查井周边路面、管线过街路面均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方式详见大样图。11.4新旧路路面搭接本项目在改造段起终点、车行道局部拓宽区域实施过程中与现状路面搭接部位应进行路面搭接,各面层之间的粘层油以及面层与基层之间的透层油不得省漏,旧路面基层必须刨洗干净,不得有细颗粒,具体处理方式详见大样图。十一、人行系统设计11.1人行系统概述人行横道是防止行人乱穿道路而在车行道上以标线形式指定为行人过街的地方,合理的设置人性横道可以有效的组织行人过街,避免行人乱穿道路对道路交通流造成影响,其次合理的设置人行横道,可以对车辆驾驶者提供醒目的标识,通过信号灯控制或者让行行人的方式更好的完成交通流的输送和转换。本工程人行道宽度为4.9-5.75m,人行均通过斑马线、二次过街交通导流岛过街,通过红绿灯控制。11.3人行铺装及结构设计11.3.1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1)人行道路面结构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道路人行道结构设计如下:上面层:6cm 仿花岗岩石材生态透水砖找平层:3cm粗砂找平层基层:10cm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垫层:15cm级配碎石防渗土工膜满包总厚度:24cm2)盲道设计本项目盲道砖尺寸为30*30*6cm。本项目人行道砖、盲道砖材质为透水砖,具体颜色及尺寸施工期间应征求建设单位意见,结合长安企业的外观需求,确定后方可实施。11.3.2人行防护设计1、高填方区外侧人行防护填方大于3m高的路段,设置人行道防护设施。具体设置范围为:K3+190-K3+240段左侧、K3+320-K3+630段左侧。其中K3+190-K3+240段左侧因现状采用防护网形式,本次改造与现状保持一致,采用防护网,L=60m;K3+320-K3+630段左侧因路基拓宽后,与地块形成填方边坡,因路缘石边线处存在现状给水管,防撞护栏基础设置冲突,因此本次在人行道外侧设置人、车组合式防撞护栏,L=315m,大样图详见《组合式防撞栏杆大样图》。项目实施时,可以由业主确定形式和类型。2、挖方区外侧人行防护挖方边坡坡顶,存在跌落风险段,需在坡顶设置人行道防护设施。具体设置范围为:K3+560-K3+680段右侧,现状边坡坡顶采用防护网形式,本次改造边坡刷坡时可能对现状坡顶防护网产生破坏,因此考虑设计防护网,L=110m,现场以实际情况为准。11.3.3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中分带缘石、花带石和路边石材质采用花岗岩,路侧路缘石尺寸为150×430×1000mm,中分带路缘石尺寸为200×540×1000mm,花带石规格120×340×1000mm、路边石规格120×290×1000mm。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路缘石、路缘石预制长度直道上为1m,弯道上为0.5m。挡墙段检修道铺装同人行道,下穿道内检修道详见结构专业设计。因挡墙段-下穿道侧石高度存在一定高差,采用C20混凝土作为渐变过渡段,渐变率为1:20。11.3.4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道路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以及公交车站、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三面斜坡路缘石,供残疾人使用。全线道路人行道处均设置盲道,盲道宽0.6m,尺寸30×30×6cm,交叉口处三面坡缘石坡道宽度结合斑马线设置。三面坡与车行道路面需齐平,无高差。十二、公交设施设计根据规划资料,道路辅道设1对公交站,采用直停式车站,具体位置如下:西侧辅道K3+145-K3+190段,东侧辅道K3+355-K3+400段。公交停车港宽3.5m,公交停车港长45m。十三、道路相关设施布置13.1车行道防撞护栏本项目为城市主干路等级,根据规范要求,交通安全设施为B级(主干路),防撞护栏等级考虑路侧存在现状企业地面停车场,风险较大,因此设置为SA级。(1)本次道路车行道临挡墙段,在车行道路缘设置防撞护栏,设置区间:K3+100—K3+241段、K3+306—K3+540段主线两侧,地通道进出洞口上方。工程量及型式详见结构专业大样图。(2)K3+320-K3+630段左侧因路基拓宽后,与地块形成填方边坡,因路缘石边线处存在现状给水管,防撞护栏基础设置冲突,因此本次在人行道外侧设置人、车组合式防撞护栏,L=315m,大样图详见《组合式防撞栏杆大样图》。业主根据可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时序调整设置范围。13.2绿化设计详见景观部分图纸、说明。13.3边坡防护具体详见第二册岩土工程设计部分。挡护结构计算书详第二册岩土设计部分。若建设计划有调整,建议及时通知我公司对边坡防护进行相应调整处理。1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