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探究5200字(论文)】_第1页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探究5200字(论文)】_第2页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探究5200字(论文)】_第3页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探究5200字(论文)】_第4页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探究52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研究目录TOC\o"1-2"\h\u10047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115080引言 116317一、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220097(一)自然生态文化资源 229791(二)历史以及文化资源 220083(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322169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320149三、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武汉人文城市建设策略 431147(一)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更新城市建设理念 412314(二)塑造历史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521322(三)以人文观念创次年推进科技的普遍应用 54335结语 512886参考文献 6摘要:武汉的智慧城建设起步相对较早。在“科技”为核心,社会网络化、互联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的今天,历史文化资源不足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建设人文智慧城市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论文以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的研究主线,剖析了武汉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成功案例,总结并提出可借鉴的发展对策。关键词:武汉;文化资源;人文引言随着智慧城市的兴起,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一度作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但是通过几年的建设过程,城市交通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并不能完全改善。反而传统文化缺失、千城一面的问题却愈演愈烈,造成了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建设的冷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传统历史文化精神是城市建设的“根”和“魂”,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应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和地域文化”。这表明,在技术和城市管理引领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之后,具有以人为本和文化属性的“人文型智慧城市”已经呼之欲出。武汉市位于中国荆楚文化核心,三千五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史赋予了它丰富、全面、有特点的历史人文资源,逐渐形成了武汉市的地方历史人文优势,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二零一零年,武汉市获批为全国“三网融合”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开始智慧城市化发展之路;二零一一年二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确定了武汉市智慧大都会建设方向;二零一二年,《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发布,明确了湖北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年获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心城市”,智能城市发展迈向了新台阶。另外,自从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武汉市大力推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发展,落实“历史文化强市”发展战略,采取“十项工程建设”、“历史文化五城”、“数字博物馆”、“振兴文化产业”等系列措施,深度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索城市文化继承创新。当前,在打造中部核心城市群、建设“复兴大武汉”、实现中部地区领先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全面发掘城市历史人文优势,打造国际人文智慧城成为了湖北城市未来的必然选择。一、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分析(一)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在世界特大城市中,武汉的自然禀赋非常独特。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湖泊密布,构成了“半城江山半城湖”的自然生态格局。众多湖泊和连绵起伏的丘陵形成山环水绕之势,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具有独特的山水湖泊地理特征。尤其是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向山体轴线和南北走向的长江构成了武汉的自然景观轴线和城市骨架。这种特殊的“多轴、多心"的城市结构,加之淡水资源与湿地资源的巨大资源优势,构成了中国角、长江江滩、汉口江滩、大东胡风景区、大南湖风景区、胡莎风景区,此外还有龟山佘山、小洪山、路伽山、喻家山、狮子山等超大城市景点。这个“江、湖、山、城"难以复合的大自然生态格局,是武汉城市实体形象的自然生态基石,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二)历史以及文化资源武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元之城、世界水都”的美称,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楚第一繁华之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九处,省级八十五处,国家级非遗十二项、省级四十八项。在这里,“江南三大名楼”之中的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相得益彰,不但体现了湖北建筑技艺的水准,也作为对外的一个靓丽名片,使“登黄鹤楼看三镇风景,走长江大桥看长江奔腾"变成了外地人游汉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还有江汉关鼓楼、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设计、詹天佑旧居等一批中国传统建筑。它形成了现代城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群体,诉说着城市的荣耀,也体现着武汉宽容开放的城市情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历了人类数千年的筛选、淘汰与竞争,才得以保留至今。因此他们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象征,有着不可估量的无形意义。(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革命历史与人文资源优势,在我国革命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古代武汉曾是不少伟大革命人物的主要活动区,曾几次作为中国国内革命斗争的政治中心。十九世纪末,张之洞在湖北建立洋务,并推行两派,使武汉成为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而武汉三镇也作为了洋务运动后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湖北变成了国内甚至全球革命的焦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历程也在这里产生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京汉铁路工人大罢课、北伐战争、八七会议等一次次地把湖北人民带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央。同时,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湖北武汉曾处于至关重要的策略位置,并保存着大批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料。上述原因,共同确定了武汉市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着数量多、品质高、多样性强的鲜明特征。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地缘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城市所具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直接反映,也显示了城市的魅力与人文特征。特殊的空间布局、源远流长的建城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历史人文资源特殊而强烈的人文特征。第一,就自然资源形式而言,武汉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存量充足。从资源类型形式来说,主要可以分成有形的文化形式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无型的精神形态历史文化资源。而湖北市有形与无形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也都有广泛分布,而且种类齐全,存量充足。以文化遗产资源为例。截止二零一四年,武汉市共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五处;五十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十九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单位27b市级文物单位二百八十一处,市优秀文化及历史建筑二百零一处;城市建筑特点最明显的十六条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在中东部区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二,就历史文化内容而言,武汉市的历史人文资料基本保护完整,并有着强大的历史连续性,全面地展示了武汉市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历史。湖北的历史文明虽由三千五百多年的盘龙文明中起步发展,但在地域文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方面都并未遭到重大打破,延续了很久。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楚文化是武汉市最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奠定了湖北人民族浪漫、自豪、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文化精髓。随后的三国文化与知音文学,为武汉文学的蓬勃发展打下了鲜明的文学基石。近代以来,沿袭楚文化,并融入了各方精神,逐渐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味文化、码头文化等,以及“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企业人文精神特质,并孕育出敢立潮头、不拘一格的文化个性。今天,黄鹤楼、江汉关鼓楼、汉阳造工业旧址等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遗存传承了下来,是老武汉的象征性印记,也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重要一部分。第三,从空间分布角度看,武汉市的社会历史人文资源依水而布局、傍山而集、城中而居,布局的空间结构特征突出,有利于资源分类整理、整体保存与开发。这主要得益于武汉市的“两江九水、百湖之市”这一特色,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更是难得的。通过“武汉市众规”网络平台提供的城市记忆版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汉市的社会历史文化遗迹在两江交汇的区域布局最为密集,各种资源在此聚集,以此为主要中心,以山水走向为特征,向外周延伸,呈点状布局趋势。这有利于利用社会历史传统文化,实现整体、全域性的开发和保护,建设“滨水文化之城”有着重大价值。一方面,应该依据其发展特征,把历史文化资源界定为主题鲜明的集群领域,并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探索与总结,正确掌握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含义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较为全面、充分的保存与研究,以建立“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路径。从整体上看,时空的延续和人类活动的转化造就了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分布特色鲜明的总体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江城”、“百湖之城”、“九省通衢”、“商业大都市”、“首义城”、“历史文化名城”等多样的城市人文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三、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武汉人文城市建设策略(一)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更新城市建设理念武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近千年,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全面记载着武汉城市化的发展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城市化发展思想。人文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强调“人文”与“智慧”的平等发展,注重近期建设与长期发展,准确解决城建与经济、人文进步与社会环境发展的问题。这与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城市规划观念不谋而合。武汉"两江三镇"的传统空间布局和“江、湖、山、城”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布局,进一步确定了湖北人文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应以此为基础。遵循了管子、墨子所提出的“因地制宜,功能分区”的规划思路,武汉包容开放的江湖文化,一城三镇,山水一体的空间文化等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首要参考。同时,结合“沿水”、“傍山"、“聚城”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加强主城空间风貌体系和廊道体系构建,与山水格局共同形成“山水、名城一体,中心集核,轴带拓展”的空间开发方式,以激发现代城市的生命力。(二)塑造历史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好主题历史文化的品牌化,并总结印象系列的成功经验,立足武汉,深度发掘武汉山水人文、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传统民俗中的重要历史内容与文化价值特征。包括文学、电影作品、手机游戏研发、动画设计等,以打造一大批富有浓郁武汉特点的文艺精品,并建立主题文学IP,促进城市文化开发。其次,利用武汉市在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应用领域的信息资源优势,促进城市文化产品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文化宣传途径拓宽,从而形成了一个富有社会主义文化张力和武汉特点的城市文化产品,从而产生互动作用,推动文化传播,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感知性。例如通过承办上海国际马拉松等这样的重大城市赛事,“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重要城市文化景观,如古琴台、江汉关鼓楼、黄鹤楼、武汉市科学技术馆、图书馆等,环环相扣,结合了路线设计,成功打造了“最美赛道”的城市马拉松形象,更增加了对城市品牌资源的公众认可度,也增加了城市品牌的社会意义。(三)以人文观念创次年推进科技的普遍应用文化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是增强人类科学技术人文属性的主要工具之和手段。良好的城市人文气氛,是实现科学文明发展目标的坚实人文基石和根本保证。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宣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关注城市人文的武汉历史文明建设等基本文化内容,以增强城市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的社会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文素养,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城市建设环境和公众生命的多样性需要,并合理定位技术设计目标和使用属性,从根本上防止“科技异化”现象,减少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从而增强城市科学技术本身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另外,加强科学知识传播和智能科技普及,以提升公民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让公民能正确地认识、掌握和接受科技知识,进而形成正确的科技观念,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心。结语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之下“文化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相结合的主要发展形式。是促进事物社会发展、精神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全方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建立人文智能城市与历史人文资源互补、共享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是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推动城市文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武汉市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由于起步时间较早,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以“设施+应用+产业”为理念的城市发展路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管理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人文智慧城市”。参考文献[1]贾维婷.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J].爱情婚姻家庭,2022(8):2.[2]刘润,任晓蕾,黄敏,等.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与模式[J].经济地理,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