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_第1页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_第2页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_第3页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_第4页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绪论研究缘起政策对中小学美育的要求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EB/OL](2020-01-07)[2024-2-29]/yaowen/202001/t20200107_1704014.shtml教科书建设是国家教育的基础一步,是人才培育的关键基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包含课文286篇,其中古诗词有115首,占比高达40%。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进行立德树人、文化宣传和形象铸造的主阵地,是国家形象的外显。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EB/OL](2020-01-07)[2024-2-29]/yaowen/202001/t20200107_1704014.shtml2.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现实之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促使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我们也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此同时,外来文化正以不同形式冲击着中华文化,也在侵蚀着青少年群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坚定信念。青少年群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更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社会的接班人,语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引领学生意识形态和进行文化熏陶的历史重任。作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展现国家风采、塑造学生品德的重要板块,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审美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牢筑国家观念的重要途径。而完善教科书建设,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是传播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内容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共115首古诗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为探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为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构建科学的分析框架以得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研究结果,笔者将上述研究问题细分为以下子问题:问题一:国家之美的内涵问题二: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国家之美构成框架建构问题三:小学语文古诗词体现国家之美的维度问题四: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国家之美构成特点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古诗词作为占比较重的选文类型之一,一直是学者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其内涵美育价值的深度挖掘还是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都应具有更为完整、更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国家之美的多方面体现,有助于完善诗词学习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通过对古诗词的类别化学习,更深入且更系统地了解古诗词中所传达出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塑造学生健康品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研究思路通过阅读、梳理文献,理清国家之美的内涵,明晰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与国家之美的关系,建构教科书古诗词中所包含的国家之美构成框架,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中呈现的国家之美具备怎样的现实意义,彰显了怎样的价值引领和审美指引。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贯穿此次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与“国家之美”“国家形象”“小学语文古诗词”主题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支撑本文理清国家之美的内涵,明晰研究教科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的意义,构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的构成结构。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基于证据和事实,对确切的资料内容进行客观、定量描述、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国家之美内涵的分析框架,挑出部编12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内容,分析其中的国家之美构成情况,以期呈现教科书选文中国家之美的构成特点。文献综述1、关于“国家形象”内涵的研究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伴随国际关系学和传播学的发展而兴起的。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博尔丁(1956)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来,认为它“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BouldingK.Theimage[M].MI: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6:120-121.BouldingK.Theimage[M].MI: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6:120-121.(1)国家形象的塑造路径的研究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是多样的。慕玲、刘正山、韩飞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媒介探究国家形象的塑造。崔颖和朱丹华进一步强调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可以从历史文化、国家发展成就、国际影响力、跨文化交流、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交流与对话六个方面展开。REF_Ref18689\r\h[1]慕玲、刘正山主编的《影视产业与国家形象》一书从内容篇、法治篇及院线片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影视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REF_Ref18568\r\h[2]韩飞以纪录片的创作为落脚点,明确提出国家形象的塑造不能从简单的物质现实的更新着手,而应从建构主义视角实施,通过文化共享、理解共识、观念共通、交往互动以实现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化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广泛化。REF_Ref18784\r\h[3]除去在影视艺术方面的探究,也有不少学者从重大事件着手,分析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贺文萍从抗击疫情这一事件出发,认为全民族团结共同抗疫、积极援助疫情无分国界的抗疫行为塑造起对生命尊重、对社会负责、对全球公共卫生慷慨的无私负责的大国形象。REF_Ref18856\r\h[4]陈曦也从北京冬奥会出发,强调北京冬奥会塑造了历史底蕴深厚、山河秀美、坚持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充满活力的东方大国形象。REF_Ref18911\r\h[5]然而孟昀提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植根于国际传播学科”,在历史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较少,并且有同质化倾向,提出国家形象的塑造应进行跨学科的应用与创新。REF_Ref18986\r\h[6](2)国家形象的传播路径的研究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是一个建构在传播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与批判理论等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理论视角,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韩晗在研究中表明中国的援外工业遗产主要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的铁路等基础建设,既展现了中国具备的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难攻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大国担当,具有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意义。REF_Ref19100\r\h[7]除此之外,艺术媒介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另一主要途径,李璐汐通过分析纪录片《一带一路》中采用的去意识形态和跨文化叙事等传播特点,提出该纪录片传播出中国崇尚和平、开放包容的政治形象,稳中求进、创新发展的经济形象,外交共赢、创新交融的的文化形象,展现出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符号的重要作用。REF_Ref19205\r\h[8]李伟鹏以美国迪士尼为例从IP的价值观、IP形象和IP故事三方面探讨了IP产业在国家形象传播路径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为中国通过IP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提出了建议。REF_Ref19260\r\h[9]郑萍基于传播治理的视角提出后疫情时代应从传播治理思维出发,通过包括政府层面的传播,主流媒体的传播,多种媒体对国家形象传播、社会组织和典型性个人通过媒介平台对国家形象的展示传播等多元主体“复调和声”,以传播丰富立体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REF_Ref19329\r\h[10]李青青和解思佳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以儒家思想为例,发现通过典籍、文化交流活动和纪录片等形式能够有效实现国家形象传播。REF_Ref19587\r\h[11]综上所述,国家形象的塑造手段是多方面的,传播途径是多样化的,它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和社会状态。国家形象作为国际社会乃至本国民众认识、了解本国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其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研究学者不断拓宽有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路径的研究,鼓励多层次多方面跨学科的应用,与此同时,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在学界研究中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笔者在以小学古诗词为载体的基础上挖掘国家形象,既符合时代特色,又能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路径在文学方面的探究提供理论帮助。2、关于“小学古诗词”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小学古诗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共892篇论文,其中包括期刊806篇,学位论文51篇和会议论文41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学者对小学古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教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其次是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的探究。(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张乐农、张硕指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内容在审美创造培育中具有重大价值,古诗词中所包含的音韵格律、多种意象及其丰富的审美情感使得审美创造素养得到塑造。REF_Ref19421\r\h[12]葛玉蓉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以作者、意象、情感、手法四个分类为参考,优化选文,选择具体的事物或情感为议题,以期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词内涵,通过古诗词学习提升核心素养。REF_Ref19780\r\h[13]陈爱华更是认为语文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观系统奠基的关键基石,因此古诗词教学承载着语言积淀、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使命。REF_Ref20119\r\h[14](2)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探究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一部分学者以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如林晓兰提出由于语文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共通性,可以借助音乐、美术、道法等学科帮助学生塑造政治观念、审美素养以及家国情怀。REF_Ref20198\r\h[15]另有一部分学者以传统的诵读教育为切入点,强调古诗词的韵律美,如韦涛以《题西林壁》为例,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诵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平仄,感知诗歌哲理内涵,体悟古诗词的独特魅力。REF_Ref20276\r\h[16]管霞等学者则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的古诗教学,重视古诗词学习时的课外延伸活动,如举办同类诗词分享会、绘制诗词海报等形式,鼓励学生探索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REF_Ref20332\r\h[17]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策略,对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所具备的功能探索存在局限性,缺乏对其表象背后深刻价值的深度挖掘,对于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缺少系统的范围界定。3、研究评述综上可以发现,学界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多基于传播学,而对于古诗词的研究也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且至今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研究仍未有较为明确的范围界定,从古诗词角度分析国家之美的研究领域较为空白,忽视了古诗词作为一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国家之美,忽视其在文化宣传上具备一定的天然优势,笔者尝试通过分析小学古诗词,辩其门类,析其意象,悟其内核,进一步梳理国家之美的内涵,明细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的框架结构,以期为国家之美在小学古诗词中的研究提供理论帮助。核心概念界定国家之美“国家之美”一词由“国家”和“美”两个词组合而成。“国家”的内涵不同学派有不同理解。韦伯派学者认为国家是权力的中心,是在一个疆域内使用“合法暴力”的唯一来源。REF_Ref32672\r\h[18]斯拉基派学者则将国家看作一种组织社会集体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社会形态。REF_Ref32737\r\h[1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由阶级分化催生出的统治阶级维护权利的工具,将随着阶级的灭亡而消失。REF_Ref44\r\h[20]从以上三种理论可以看出国家可以认为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具有自主权利的实体。国家意志就是政权意志的体现,当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政权主导,国家的形象就成为了国家认同与理解的名片,而国家的形象又包括自然和社会等多维度。关于“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写到:美感之世界纯为意象之世界,超越利害关系,具有独立性。REF_Ref17664\r\h[21]美的存在是超越现实世界和精神层面的超越性现象,具备一定的主观性,能够带来普遍快感。《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本意是“美丽”,既有形貌好看之意,又有美好之意。综合上述内容,本文将“国家之美”界定为国家在自然、文化、国民、社会方面所体现出的能够超越利弊、超越实体本身且能够带来普遍享受的事物的整合。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根据《文学百科大辞典》解释,诗是高度精炼的语言表达,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想象,聚焦社会生活,具有特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形式。REF_Ref17752\r\h[22]词作为一种新兴音乐带动下产生的新诗体,在隋唐时期兴起,盛行于五代、两宋时期。从《诗经》起,经过汉代乐府诗盛行、南北朝民歌蓬勃发展、唐代诗文繁荣、宋代词艺巅峰、元代曲艺成熟,中国诗歌呈现了从歌赋到诗词再到词曲的发展脉络。根据形式划分,古诗词可概括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包含诗、词、曲三大体裁和多种题材,涵盖了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本研究将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梳理,挖掘其中蕴含的国家之美。

基于小学古诗词的国家之美概述教科书中的选文篇目众多,类型构成多种多样,古诗词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科书中占据选文篇目的较大分量。笔者通过梳理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发现其选编数量和选编难度随学段增加而增加。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探寻其蕴含的国家层面审美意蕴有利于理解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中国家之美的构成特点。小学古诗词和国家之美塑造的关系小学古诗词是国家之美塑造的重要工具。《周易》有云:“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儒家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在国人观念中,有国才有家,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展现国家之美,激发爱国热情,是当今时代要求下的重要课题。其次,解读国家之美要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古诗词作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理应发挥其对个体乃至群体观念形成产生影响的作用。本研究以古诗词中的多种意象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古诗词中包含的关于国家文化、政治、自然地理等丰富的素材影响着学生,这不仅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感悟情景,也帮助学生更系统化的认识和了解国家。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的数量与分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取古诗词115首,占小学教材选文的较大比重。其选编的古诗词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结合上文列举的常见题材类型,本研究将教材中的古诗词题材细分为咏景咏物、田园风光、四时节侯、友情送别、羁旅思乡、真挚情谊、田园野趣、自然风光、节日传统、神话传说、爱国情怀共11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题材统计表咏景咏物田园风光四时节侯真挚情谊羁旅思乡田园野趣自然风光节日传统神话传说爱国情怀人生哲理一年级71111110001二年级41020140003三年级01510153001四年级23221130134五年年级24222032223总计16131097618631116占比14%11%8%7%6%5%17%5%3%10%14%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小学教材中自然风光题材的诗歌占比最高,并且贯穿了小学六年的学习。自然风光题材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吸引着学生,尤其适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这些色彩丰富、富有图画美感的诗篇,能够深刻触动学生的内心,带给他们美的体验。此外,自然风光题材简单易懂,其展现的自然风景又丰富多样,引导学生在山水间感知美、欣赏美。山水自然是孩子们热爱并熟悉的,将文学与儿童生活相结合,丰富了学生对国家自然之美的认知。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多样,难度逐步增加,出现了更具备思想深度的古诗词题材,如羁旅思乡、爱国情怀、人生哲理等。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对家乡思念、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洒脱,以及对国家的赤诚,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深化学生对于国家文化之美和社会之美的认识,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二、小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教育意蕴有利于增强学生道德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砺人生,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87.可见美对人的道德塑造的重要性。教材选编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涵盖了包括意志品质、美好情感等在内的道德情操,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蕴含着诗人崇高美好的道德追求。社会道德规范看似严格,但若能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将其转化为具体形象,就能更容易、更深刻地触动儿童敏感纯真的心灵。这样,原本生硬的说教就会转变为情感共鸣,让人感到愉悦且容易接受,从而悄然实现德育的目的。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87.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选编古诗词从壮美的自然景色、多彩的文化、和谐的社会以及独具特色的哲理思想等方面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拓展学生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使得爱国情怀根植于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构成每位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石。在教材选编的诗词中,诗人真情流露,字沉千钧,其中蕴含的深刻爱国情感将触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动并陶冶着中国的下一代,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养料。通过阅读和理解诗词,触及诗人内心最真实的部分,在文化意境和审美内涵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培养爱国情怀,强化国家意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与精神内涵的完美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能够深刻领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教材中的古诗词所涉及的时代跨度广泛,涵盖的题材丰富多样,为小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看到华夏子民在不同时代如何在这片有五千年历史的土地上生活、思考和探索。随着诗歌中描绘的壮丽自然风光、温馨的节日传统和英雄气概的展示,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美”来引领并规范其认知能力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古诗词是传承千百年的作品,其中蕴含的国家之美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是长久以来本民族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的综合体现。古诗词具备独特的画面美、音韵美、意蕴美,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是文质兼美,具备深刻的审美意蕴。学生能够依托对文本理解、品读并展开想象,提高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审美感知,培养对诗词意象及其蕴含情感的审美鉴赏,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或诗词中色彩的使用进行想象,提高审美创造力。三、小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分析框架建构构建的理论基础审美和审美教育“审美”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意喻为“感性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以该词为基础命名他的著作,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由此创立。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杜卫认为:“审美不止是认识,它首先是一种体验,与人的生活感受相连,是一种个体性的、具体的生命状态,关乎到人的完整和谐与生存幸福,是一个生存范畴。”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6.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6.“审美教育”又称为“美育”,其历史极为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和中国周朝的“六艺”都属于美育手段。美育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协调人的理性和感性。赵伶俐认为::“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赵伶俐.大美育实验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0该观点不同于其他观点,它不仅强调审美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美学知识、进行艺术技能训练或情感体验,而且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指出,审美教育旨在完善身心,培养健全的人格。审美教育的进行通常需要借助固定的审美媒介,邢煦寰将审美媒介界定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REF_Ref1804\r\h[24]著名美育专家曾繁仁教授也指出:“所谓审美教育也简称美育,其任务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培养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赵伶俐.大美育实验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0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作为教材选文重要板块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多具备音韵和谐、意蕴深厚的特点,另一方面,古诗词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体现着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和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级教育,从学生的主观偏好出发,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带给受教育者直接的精神体验,使学生对审美对象产生共鸣,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浸染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审美教育不只是能够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实现的,对于国家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建构也不是只能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以其文质兼美、典型突出、意蕴深厚等特质为国家美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一级分析框架建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的分析框架,通过综合多位学者关于国家形象构成结构的观点。形成以下分析框架:表2-1国家形象构成元素统计表政策/学者国家形象元素共有元素《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文化、政治、经济、山河景色、外交文化、政治、经济、自然、国民孙有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方伯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国家形象蓝皮书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国民形象程曼丽民族精神、意志(即文化)张昆、徐琼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民族精神、国家行为、国务活动及其成果吴友富经济、安全、文化、政府(即政治)、国民形象余红、王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精神、国民形象、行为、意识形态由上表可知,“文化、政治、经济、自然、国民”五个元素在国家形象的体现上受学者们认可度普遍较高。此外,依据邢煦寰和曾繁仁教授的美育媒介观点,本研究将社会美也囊括进国家之美研究之列。最后,由于本研究对于国家之美的研究基于小学古诗词,研究内容主要取材于古诗词题材和内容,而古诗词中的常见题材主要包括田园诗、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行旅诗、怀古诗、哲理诗七大类。综合考虑,本研究将国家之美的研究框架界定为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社会之美、哲思之美四方面。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二级分析框架构建自然之美自然美的性质在美学史中始终存在争议。关于自然美的理解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存在于客观自然之中,而非人主观想象出的。REF_Ref1021\r\h[25]第二种观点则主张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某种客观属性与人类主观意识或生理、心理机能相互契合的结果,是审美情感与理想的结合,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REF_Ref136\r\h[26]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自然美既不是自然事物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类主观感受与意识的产物,而是源自社会实践,是人类本质力量和一定社会意义的体现。REF_Ref1194\r\h[27]本研究对自然美的性质判定以第二种观点为依据,认为自然美是人经过心理活动形成的审美意象,常见于自然事物中。南涛涛将其定义为现实的自然美和艺术的自然美。考虑研究主体为小学古诗词,本研究侧重于现实的自然美,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山水,如草原荒漠等;二是作为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的自然景物,如田园渔场等;三是人为艺术加工过的自然景观,如西湖、五岳等。REF_Ref1275\r\h[28]以此为理论基础,本研究自然之美之下的分析框架确定为山河之景、田园风光。文化之美张凤江提到:“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是人类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张凤江.文化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6.文化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等可见的静态成果;文化活动则指与文化相关的群体活动。REF_Ref1363\n\h[29]因此,在本研究将文化之美框架细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包括神话传说和精神品质,文化产品包括传统习俗。张凤江.文化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6.社会之美蔡仪在《社会美》一书中明确提出社会美的具体形式包括性格美、行为美和环境美。REF_Ref1432\n\h[30]叶朗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社会美包括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REF_Ref2206\w\h[31]尤西林主编的《美学原理》中对社会美的范围概括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实践主体人的美。REF_Ref2304\w\h[32]三种观点均强调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结果,即国民和国民的行为结果。因此本研究将社会之美细分为国民形象之美和国民行为所体现的美好情感。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国家之美框架信度分析信度即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保证上述研究框架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本研究采用“评分者信度”对本研究的分析框架进行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所体现国家之美的分类均由笔者独立完成,因此笔者邀请两位评分员对该分析框架进行信度检验。检验过程如下:首先,从12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随机抽取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两册书作为样本。接着研究者W、评分员S分别独立参照上文国家之美框架选取选文并确定类目。最后依据归类结果计算信度。其中,P为相互同意度,N1和N2分别为研究者和评分员的编码数量,M是两位编码者达成一致的编码数量。经计算,所得P=0.96,相互同意度在85%以上。因此可认为上文建构的分析框架具有信度保障,可用来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四、小学古诗词中的国家之美构成分析引人入胜的自然之美绮丽的山河之景壮美的边塞风光在描绘边塞风光的诗篇中诗人善用简单的意象,将其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宏远壮阔的画面。如《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由近及远眺望黄河,追随黄河望到天上的白云之间,黄河好似从天边奔涌而下,广袤天地之下,群山环绕的城墙显得那样孤独凄凉。“黄河”、“白云”、“孤城”、“群山”,几个意象的叠加使得一幅巨大的漠北画卷在眼前铺开,视野广阔,苍凉壮美。又如《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同样选取极具特色的边地景象,浓云盘旋的青海湖、昏暗隐绰的雪山,孤城、玉门边关经朝迭代地伫立于此,险要的地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时空的广阔赋予它们苍茫厚重之感,使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具备辽阔与雄壮的美感。壮阔的山川湖海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多样,诗人登高山,其巍峨耸立的身影使人敬畏,临大川,磅礴奔涌的江河令人惊叹。游湖泊,其柔和秀美让人怜惜。既有立于山巅“手可摘星辰”的山寺,又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一望无际、牛羊成群的敕勒川让人神往,美若西施的西湖叫人流连。如《浪淘沙》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人远观视野开阔,将九曲八弯的黄河尽收眼底,黄河携泥沙奔腾万里从天边汹涌而来,掀起滚滚浪涛,撞击两岸山崖。诗人以精炼的语言、神奇的想象进一步展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奔腾的江水冲断天门山造成两山对峙的场面,动静结合之中写出了长江的雄浑豪迈。又如《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秋月与湖面泛起的微光相映成趣,无风的夜晚湖面平静的好似未经打磨的铜镜,平滑又朦胧。不同于长江黄河的奔涌磅礴,诗人以柔和的语言描绘了夜色中皎洁的明月、静谧的湖面,使得洞庭湖的静谧秋景自此跃然纸上。奇幻的四时节侯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因地形造就的景色差异独具魅力,给人们带来不同美的体验。如《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山高谷深,时节较晚,平原处芳菲落尽之时高山古寺的桃花才盛放,汇成一片灼灼的花海。正是地形的高低差异造就了大林寺与平原处的春景差异,也正是如此使得春意在深山寺庙中得以延续,带来不同于平地的春景之美。又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柳下黄鹂鸣叫,白鹭从水中飞向天空,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欢乐的场景,无处不透露出春日的勃勃生机,而在这春日胜景中岷山上的千年积雪却似冬天,造就了一幅“春冬共存”的奇妙美景。还有《山行》中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春夜喜雨》中的花团锦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如酥春雨等,不胜枚举。这些诗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不同时节不同气象下的自然美景,展现着绮丽的山河之美。优美的田园风光除了山川湖海和四时变化,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田园诗的占比也很高,因此本研究将田园风光单独列出。如《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广阔的江南大地上红绿相应,草长莺飞,在依山傍水的城镇村落,耀眼的酒旗在风中飘摇,构成一幅和平宁静的水乡图景。又如《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别有天地,青山横斜,与村落相伴,展现了一片开阔远景,使人感到清淡幽静,共同构成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再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梅树上梅子个个金黄灿烂,杏树上的杏子个个滚圆肥大,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稀稀落落正在结籽,一幅农村夏季特有的美丽风景如花般展现在眼前。无论是直耸入云的巍峨高山,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孤烟,是浪涛奔涌的滚滚江河,还是深远静谧的湖边景色,又或是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无一不是中国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多样的文化产品(1)美好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体现有神话传说的作品不在少数。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以及《乞巧》均是描写牛郎织女隔银河遥望,只能在七夕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又如《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巧妙化用了嫦娥偷吃灵药成为仙人的神话故事。再如《古朗月行(节选)》中“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展现了月上仙人垂脚而坐,玉兔捣药,桂树团团的月宫神话。(2)崇高的精神品质“诗以言志”,诗词往往蕴含着诗人崇高的品质和对理想的追求,其寄托于诗词中的精神意志往往蕴藏着精神文化的深厚力量。如《墨梅》中诗人感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赞赏梅花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追求清高自爱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石灰吟》中,石灰石历经了无数次的捶打和磨练,最终被挖掘出深山。虽经过烈火的焚烧和提炼,然而它视这些磨难为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只要能保留着那片清白的色彩,即使最终化为一堆粉末,也无怨无悔。这不仅是对石灰石一生的描写,也是诗人对人生追求的体现。借此诗,他表达了对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态度,无论遭遇多大考验,始终秉持崇高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再如《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用“咬定”二字,直接描绘了竹子坚毅挺拔的气质,这经历无数次磨难的竹子,不畏惧任何风暴的摧残,永远屹立不倒。表面描写竹子,实则借以自喻,即使置身于最恶劣的官场中,也绝不屈服的坚毅、正直和勇敢。和美的文化活动(1)多样的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节日习俗清晰地体现着民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元日》就是描写的我国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桃符辟邪的传统习俗,以明朗的色调、热烈的情绪描写热闹喜庆的氛围,进一步表现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天要一家人要采插茱萸、团聚登高。再如《乞巧》中所描绘的七夕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将七夕望月、妇女对月穿针的习俗介绍给读者。此外还有《十五月望夜》涉及的中秋节、《清明》所涉及的清明节以及《寒食》中所提到的寒食禁火。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国家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有的精神文明使得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民生和谐的社会之美丰满的国民形象国民形象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活外化,国民美,则国家美。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塑造了丰满的国民形象。勤劳的劳动人民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诗人所见即诗人所写。我国古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极大比重,教材既然选编了较多的田园诗,便少不了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农人们“昼出耕田夜继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男女女各司其职,忙碌着手中的伙计,就连同孙“也傍桑阴学种瓜”,表现了村民们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塑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烂漫的天真小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面向儿童,因此儿童也是教材选编古诗词中的主要角色,具有出人意料的天真烂漫。如《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用的精妙,将放学归来的儿童迫不及待想趁着东风放纸鸢的急切心情刻画出来,灿烂春日,草长莺飞,肆意奔跑的儿童,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贪玩活泼、自由自在的儿童形象。又如“偷采白莲回”的撑艇小娃,学大人垂钓的蓬头稚子,“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急走追黄碟”的儿童,“彩丝穿取当银钲”的稚子,诗人用浅显易懂、平直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稚拙明媚的儿童形象。思乡的羁旅游子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在农耕社会,对于自小生活的土地这种情结尤甚,于是“思乡游子”更是古诗词的主角之一。如流传甚广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游子来说,这轮明月不同于刘禹锡笔下的湖光秋月那般温柔,而是散发着带有霜意的柔和光芒,给人一种凛冽的寒意。这明月成为他与家乡的联系,无论距离有多远,他与亲人仍能共同凝望着同一轮明月,这皎洁的月光唤起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又如《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句描述中,“风一更,雪一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孤寂的氛围,仿佛每次风雪的来临都是一个更迭的过程。同时,“聒碎乡心梦不成”传递了乡愁的心境,乡愁如此沉重,风雪带来的聒噪,是的诗人无法进入梦乡。“故园无此声”则凸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叹家乡的寂静与缺席,透露出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缅怀之情,思念之情令人感同身受。诗人借助凝练的语言和凄美的意境将绵绵乡愁缓缓道出,在情与景的交汇中塑造出客居他乡、愁肠百转的游子形象。忠贞的爱国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爱国是古诗词中的永恒命题,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很多都是以战争年代或山河飘零为创作背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如《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呈现出黄沙漫天的景象,通过恶劣的环境展现战士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又暗示着他们的艰难历程,“不破楼兰终不还”传达了战士对保卫家园、捍卫理想的决心和信念,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忠诚。整句话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坚定信念,塑造了不畏艰险,誓死捍卫捍卫家园的战士形象。除了英勇为国的战士形象,也有不少忠肝义胆的文人志士,如陆游,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里流干的眼泪和遥望繁华故土时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能为力的悲愤,再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无法亲眼看到失地收复只能由子孙后代在祭扫时告诉自己的遗憾和悲怆。陆翁的爱国形象如此更是深入人心。又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直抒胸臆,人生就应该像萧何、韩信般做人中豪杰,即便死也要死得其所为国捐躯。动人的真挚情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传达出的美好情感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珍贵情感使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赋予人生更加独特的意义。亲情是人间最无私的情感,是人生在世最初的羁绊。如《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临行,母亲将手中的衣物针脚缝得密密的,怕孩子在外漂泊太久衣物破烂,作者不由得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塑造慈母游子的形象展露出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亲情,赞颂母爱的伟大。古时交通不便,有些人一旦别离很难再相见,诗人往往借别时之景刻画惜别氛围,表达离别不舍。李白在离别好友汪伦时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写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以景结情,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如高适在送别董大时发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慨,其中不乏离别的洒脱和对友人的信任鼓励,包含诗人对友情的态度:不必朝夕相伴,心中记挂,便是知己,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谊和相互鼓励的友情。引人深思的哲思之美诗人以诗词为载体,以浅显凝练的语言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潜移默化中道出人生的智慧,因景而生理,借景而言理。《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诗人登高远眺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和《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杏蕴藏着美好的新生事物生命力旺盛,不可扼杀的哲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从不同角度出发所看到的事物面貌不同,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又如《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才能保持清澈,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在生活我们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不断注入思维的“活水”,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五、小学古诗词中国家之美构成的研究结论(一)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国家之美的特点古诗词是教材选文的重要板块,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经研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国家之美具有以下特点。1.选文时代和题材的典型性文艺理论范畴的“典型性”源于希腊语,英语意为“典型”、“表率”,在文学范畴中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使其具有独特性、代表性、普遍性。REF_Ref28901\w\h[33]教材选文中所体现的国家之美具备典型性主要从诗词的时代和题材上体现。教材中选文的时代具有典型性。“言诗必言唐,言词必言宋”,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文以唐宋诗词为主,其所体现的国家之美多符合当时社会主流观念和生产生活状况。教材中的选文题材具有典型性。本研究将教材中的古诗词题材大致分为11类,在各个年级中均有涉及。比如,描写田园风光的典型田园诗《过故人庄》,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描写湖光山色有《望洞庭》,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洞庭湖平缓朦胧的景色;描写节日习俗的有《元日》等等。以典型题材展现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哲理在内的国家形象的独特之美。2.国家形象维度多元经研究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从自然、文化、社会、哲理四个维度塑造了一个立体饱满、内容丰富美好的国家形象。自然维度从田园景色和山川景色两个角度出发,展现了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气候分明的自然之美,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之美,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文化维度来看,传统节俗和精神品质都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繁荣璀璨的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从社会维度出发,能够见识到饱满立体的国民形象,体会国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美好情感,体悟和谐丰富的社会之美;又如《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我们带来不断更新思想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的深刻人生哲理。3.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所体现的国家之美分布符合学段特点,主要是从古诗词的学习难度体现出的。第一学段以五言诗为主,篇幅短小,而且题材多为写景诗,浅显易懂,如《咏鹅》、《春晓》;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难度逐步提高,开始出现七言诗和词。随着学段的升高,选文不仅在体裁上有所改变,在展现国家之美的题材上也更加丰富,意蕴也更加深厚。相对于低学段多是以描写田园风光和自然事物为主题的诗词,中高学段以爱国情感和人生哲理为主题的诗词篇幅明显增加。以《游园不值》为例,诗人不仅写“红杏出墙”这一春日景象以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法阻止的;又如《示儿》所展现出的作者复杂而深厚的爱国之情,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也更符合爱国教育要求。(二)部编版选编古诗词体现国家之美优化建议1.增加国家之美内容的全面性本研究发现教材选编古诗词所体现的国家之美内容丰富,但不够全面,学生对于国家形象的的认知缺少客观性和全面性。在自然风景方面,选文多描写天然的未经加工的山河原野,对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景点描写较少,仅描写了西湖一处,可以适当增加选编与自然景点有关的古诗词。文化方面多侧重于人文文化的展现。在古代,我国科技文化居于世界前列,然而教材选文中却没有丝毫体现,因此在选编教材古诗词时应提高体现我国科技文化的古诗词的占比。2.增加国家之美内容的立体性教材选文更侧重于展现国家之美中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以及社会之美,但对政治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然而,政治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增进文化底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建议在高年级的文学选文中增加与当时政治形象相关的诗词,以弥补选文在政治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与政治相关的诗词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拓展对国家形象的全面认知,还能够培养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举措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结语语文教科书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学生认知观念的形成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