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1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2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3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4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及主观题解释名词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2.《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3.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亦称伪孔本,流传至今,是后代《尚书》最通行的本子。东晋元帝时梅ji所献的一布题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新增篇目和“孔安国传”是晋人的伪造。4.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5.卦,爻辞: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7.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8.六义(六诗):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2.“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23.寓言,重言,卮言:寓言就是利用客观的人或物以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和言谈来表现事理表达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依据的言语方式;重言是指搬用历史上的名人所说的言语来表述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的言语方式;卮言也就是一种不拘于时代空间因时因地而变化的言语,它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但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评断的言语方式,它是言语者无心状态下的所说的言语,没有固定的指代评议,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就像是风和水一样,不拘泥于形态上有什么规定,是一种打破世俗语言规则的随心所欲的言语方式。24.法术势: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所谓势即是威权。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他形成恐怕的对象,好像压臣下。这三派的注意点,韩非兼容并顾,故此说他集法家的大成。”25.成相:成相,中国先秦民间说唱。“相”是一种击节乐器,其形制有两说,一说为舂牍,另一说为搏拊,以手拊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成相杂辞》十一卷,已佚。只有《荀子·成相篇》保留了片断。成相的曲调,由六句组成一章,句式为三、三、七、四、四、三,中间的四、五两句不押韵,余则有韵。当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为兼有叙事与抒情的民谣。26.赋篇:由荀子所作,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被认为是汉赋的源头之一。今存《赋篇》由《礼》、《知》、《云》、《蚕》、《箴》五篇组成。27.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28.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9.《九歌》:《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30.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3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问答题什么叫神话,如何产生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2.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意义:①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②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③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④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3.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4.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见笔记)5.举例说明《诗经》歌谣复叠的章法及其艺术效果重章叠句、复沓回环是《诗经》篇章结构的显著特点。《诗》皆入乐,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最佳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一首诗往往分为若干章,各章字句大体一致,仅仅变换少数词语,以适应反复咏唱的需要。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6.《诗经》中的双声,叠韵词及其艺术效果《关雎》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7.举例说明什么是《诗经》中的兴(文学史P47-48)8.以《蒹葭》或《采薇》为例,说明《诗经》复叠章法的特点及其作用(作品选P38P49)9.《诗经》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见笔记)10.比较《左传》和《国语》的异同同:《左传》与《国语》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作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它们成书的时代较为接近,又都与左丘明的传诵有一定关系,因此,分别称之为《春秋》内、外传固然不妥,但也毕竟说明这两部书存在着某种一致性。除了所记内容互有交叉,反映时代大体相同而外,二者在思想倾向上,也是基本一致的,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异:①中心思想上:《左传》的民本主义显然较《国语》的重民思想有所进步和发展,《左传》每每称引孔子之言以为褒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国语》在很多地方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左传》则不然。②叙事手法上:《左传》为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很注重完整的叙述时间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国语》为国别史,重于记言,很多事件的事情经过和前因后果都是一笔带过的,将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在叙事完整方面《国语》不及《左传》,但《国语》擅长在记言中穿插一些滑稽生动的小插曲。③叙事语言上:《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答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国语》以记言为主,所以大多记朝聘,飨食,讽谏,辨诘,应对之词。《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左传》的记事语言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委婉有致,栩栩如生。11.《左传》与《公》《毂》二传的区别对于《春秋》的微言大义,《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传》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传》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公羊传》和《穀梁传》长于解义,少有记叙,称为“训诂之传”、“经传”。《左氏传》详于记事,少有议论,称为“记载之传”、“史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其涉及年份与《春秋》完全一致;《左传》其引用经文比《春秋》多出两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为止;记事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超出《春秋》十三年。《公羊传》和《穀梁传》用今文(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左氏传》用古文(六国文字)写成,因此属于古文12.举例说明《左传》中体现出来的民本思想(文学史P58)13.举例说明《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文学史P62)14.以《城濮之战》为例说明《左传》阐发的对于战争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原则①《左传》有鲜明的崇霸思想,诸侯争霸都是以战争为直接手段的,霸权消长与霸主易位常常是以战争的胜败为标志。②城濮之战开始之前,《左传》先是详细记述了晋文公归国之后如何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民本思想。所谓“以德取胜,有理则壮”,“文德”在《左传》中即是在争霸战争中胜利的基础。③《左传》中提倡“同心同德者胜”,不仅体现在军民一心,更体现在帅乘相和,上下同心。晋文公身边,始终有一批见识深远又尽忠职守的辅佐大臣,这些人为他成就霸业屡出奇谋,累建功勋。④晋文公一直采取“报施救患,喜赂怒顽”的外交策略也是他制胜的关键。他最大限度的争取与国的方针,和楚国自恃强大,对与国毫不在乎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也是他制胜的关键。⑤强调了有备无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作战前做好备战所需,以避免措手不及,更要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防备不虞。晋文公一归国,蒐于被庐,训练军队,才能在后来攻击曹卫,解救宋国时立即调动出自己强有力的军队。⑥《左传》在战争描中崇尚奇计谋略。有利的作战时机和全面的作战方略,是晋文公击败楚军的重要一环。15.《城濮之战》晋楚两国胜败的原因晋胜:①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②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③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④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到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楚败:①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②楚国自恃强大,对与国毫不在乎。③子玉意气用事、刚腹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16.《战国策》的来历及性质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战国时,有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17.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战国游士的那些特点①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身处逆境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走了好多地方,人家却不肯用他。苏秦先到了秦国,劝说秦王采纳“连横”的主张,可惜连续十多次修书劝说秦王而终未说服,只好“去秦而归”。此后,他又在外游说两年多,去了好多地方,衣服穿得破旧不堪,仍没有一处肯任用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但苏秦毕竟是一个有抱负的谋士,面对家人羞辱的窘迫,他只怨自己没用,不能使秦国接受他“连横”的主张,为此,他日夜攻读,甚至“头悬梁,锥刺骨”,想出了“合纵之策”。②苏秦形象既表现了谋士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苏秦的政治主张一开始是“连横”,即说服秦国采取联齐策略,以便各个击破其余五国。在这一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研读兵书,分析各国地形国力,又形成了联合东方六国以抗击西秦的政治主张。虽然苏秦的政治主张几经磨难,费尽周折终于实现,功名显赫一时,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随着六国之间的政治利益的改变而发生逆转。18.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主要是哪几家?其中哪几家最为活跃?(文学史P70)19.《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学史P72-73)20.《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o"人民"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o"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o"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o"精神"精神。21.《齐桓晋文之事章》譬喻,喻义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