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_第1页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_第2页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_第3页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_第4页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行业政策、行业情况、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一、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综述1、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定义及分类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指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充电的外部充电设备,包含所有连接交流电压且带充电插头的供电设备,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最主要的是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桩是将电网电能转化为电动汽车车载蓄电池电能的充电装置,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者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居民小区停车场或专门的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充电桩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四种,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按照充电技术和安装地点的分类。2、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商业模式企业销售支持部门每月根据与客户沟通情况、销售预测以及正式订单汇总各地域、各产品线的需求信息,并将汇总情况反馈至计划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在回顾现有存货备料的基础上,对需求数据结合主生产计划、市场预测、在途订单等情况进行微调核算,由物控人员分解给采购人员。按采购金额等级的不同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后由采购人员下发采购订单,采购订单经供应商确认后组织生产、送货。行业企业在接收客户订单后,基于已有的产品和技术平台分解客户需求,以标准化产品销售为主,同时辅以局部定制,形成对应的产品设计方案。企业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功率模块可独立运行,也可将多个模块组装为整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先生产模块再生产整机,在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客户需求,既可向客户交付整机产品,又可向客户交付模块产品。行业企业的销售方式分为自主品牌业务和ODM业务,其中ODM业务主要为系统集成商和运营商提供配套产品,行业部分行业企业充电桩领域ODM业务发展迅速。行业企业采取区域和产品线相结合的矩阵式销售结构,每一条产品线设专门的产品线负责人,每个区域的负责人负责行业企业不同产品线在当地的销售工作。行业企业同时配备销售与产品工程师与客户进行沟通,解决商务及技术方面的需求问题。经行业企业内部审批后与客户签订商务合同及所附技术文档。针对非标产品的合同,行业企业于签订前需额外进行技术评审,了解是否能够实现及如何实现客户的需求。合同经双方确认后,行业企业根据合同组织生产、发货。3、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产业链分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上游为建设及运营充电桩所需要的元器件和设备生产商;中游为充电运营商;产业链下游各种场景主要服务的是新能源汽车。上游元器件本身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品质及生产成本。元器件采购单价的变动主要受国内外供求关系变化、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价格的影响。上游元器件的供需变动、价格波动及安全生产情况,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价格波动。同时,上游行业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充电桩元器件厂商众多,格局分散,企业之间充分竞争,上游企业议价空间有限。部分中游充电桩运营商企业开始整合产业链,开拓上游业务,生产元器件后统一组合再进行后续运营,如中游企业特锐德。2020年充电桩纳入国家“新基建”之一,为上游行业注入一定活水,部分上游企业开始布局充电桩业务,如许继电气开始研发充电桩整机产品。充电桩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公共场景、公交场景、小区场景和矿区场景,而这些场景均针对的是新能源汽车,预计在国家政策扶持与燃油车禁售计划的共同推进下,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大幅提升。随着燃油车禁售计划推行,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倾斜。环境问题严峻导致碳排放产业承压,全球各大车企陆续公布燃油车退市时间,驱动新能源车行业扩张。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推动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当风口,市场规模与份额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为705.82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为671.59万辆,新能源商用车为34.23万辆。4、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发展历程分析电动汽车与充电桩同处于行业成长期,受政策波动的影响较大。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向市场化方向转型,政策扶持方向已转向充电桩,其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充电桩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5、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政策环境分析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汽车、家电为重点,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促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比如江苏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做好充电桩进居民小区工作,鼓励建设充电桩集中电源点,对充换电设施运营给予支持,逐步实现所有居民小区、经营性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区域充电设施全覆盖。6、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推动国内充电基础设施高歌猛进。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私人购车比重的增加,吸引一些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社会资本介入,形成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带动了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活力。2022年末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为521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为179.7万个,包括76.1万个直流桩和103.6万个交流桩;私人充电桩为341.3万个。2022年末我国充电桩新增量为259.3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为65万个,包括8.4万个直流桩和56.6万个交流桩;私人充电桩为194.3万个。充电桩行业投资分为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两大类。因私人购车比重提高,私人充电桩建设投资占比提高。2020年受“新基建”政策推动,充电站与公共充电桩新增数量大幅增长,行业投资规模显著回升,2022我国充电桩投资规模达到了369.09亿元,其中公共充电桩投资规模大幅增长至281.66亿元,私人桩投资规模增长至87.43亿元。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桩行业的产量和需求量均出现大幅度增长。2022年中国充电桩产量为305.59万个,充电桩需求量为259.3万个,充电桩进出口为46.29万个。二、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促进与阻碍因素分析1、促进因素分析2017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政策,覆盖范围包括补贴、基础设施、宏观统筹、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2020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基础设施正式被纳入七大“新基建”产业之一,在稳增长主线下,加速其建设节奏。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根据公安部发布的信息,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呈高速增长态势。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预计2023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倒逼其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与完善,未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水平的持续提升,充电站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随着各项政策出台,国家重视程度加大,资本市场关注度从开始的能源公司、电力公司等到现今金融、互联网、投资等行业,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充电”产业生态,充电桩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充电和出行服务等更加紧密。我国充电站行业投资市场火热。2、阻碍因素分析我国目前电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不足的限制很难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开展新产品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动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电源行业技术含量提升缓慢。2)国内低端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制约了电源、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我国低研发能力、低创新能力及低制造能力的电源、充电桩生产企业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企业往往通过恶性的价格竞争获取市场,价格战的结果使得电源、充电桩行业利润普遍降低,企业积累利润的速度减慢,致使装备升级和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三、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壁垒分析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均需要大量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实践经验,还需要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只有同时深刻理解技术和行业,才能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升级和迭代。对于新进入企业而言,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技术团队。同时,出于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及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企业还需要配备与之匹配的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团队。因此,对于潜在的新进入者,人才队伍的搭建构成其进入行业的重要壁垒。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拓扑、嵌入式软件控制算法、高频磁性元件设计、大功率散热结构及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电路原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等学科知识。随着电压和功率等级的提升,充电模块的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拓扑、嵌入式软件控制算法、高频磁性元件设计、大功率散热结构设计等方面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同时也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充电设备厂商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设备的技术门槛。出于安全运行的考虑,电力系统对设备制造商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和资质审查,其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必须有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的国家级试验单位出具的合格型式试验报告,这对新进入的企业形成一定的资质壁垒。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要求生产商须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且货款回收期较长;同时,技术不断进步要求企业持续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没有一定资金积累或支持的企业将难以参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壁垒。四、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分析1、制造企业竞争充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数量多,因此市场竞争较充分。同时,充电桩设备制造企业头部效应明显,龙头企业集中度较高。由于技术提升、规模优势以及竞争加剧,充电模块价格持续走低,因此虽然新增充电桩数量增加,但是行业盈利情况并不乐观。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具有先发规模优势和资金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扩大市占率。2、运营企业竞争目前主流商业模式包括运营商主导模式、车企主导模式、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三种。运营商主导模式为现阶段市场主要运营模式,但该模式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当前由少量头部运营商主导这一模式下的充电桩市场。车企主导模式主要适用于较为成熟的电动汽车企业当中,用于给车主提供更优质的充电体验,该种模式对资金和用户数量有较高要求,主要有车企自建桩与合作建桩两种建设方案。在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下,充电平台一般不直接参与充电桩的投资建设,通过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将各大运营商的充电桩接入自家SaaS平台,以智能管理为依托提供商业价值,多为轻资产运营。目前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服务费、电力差价和增值服务,其中收取充电电费和服务费是大部分运营商的最基本盈利方式,但由于充电桩前期投入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充电桩使用效率低,所以市面上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增值服务包括利用广告等方式开展充电桩保险服务,提供交通工具租赁、维修等服务,但盈利程度一般。因此充电桩运营商开始寻求充电业务以外的盈利方式,拓展其他增值服务以增加客户黏性和提高单客户价值量。五、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充换电的需求,充电桩行业在前期受大量的政策与补贴驱动,加快建设进程,2022年车桩比为2.51。伴随着充电桩市场格局逐渐稳定,厂商盈利模式日渐成熟,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也在由补贴驱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电动汽车充电站市场格局经历洗牌后已进入稳定运营新阶段。国内充电站市场发展经历多个阶段,在经历早期资本疯狂入局——市场渗透率迅速提升竞争加剧——充电桩国标发布——市场出清龙头逐渐定型后,当前充电站市场逐渐迈入稳定运营的新阶段,形成以民营企业平台商为主、国企运营为辅的局面。充电站迎来加速建设期,放量确定性强。而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快充的原理在于通过提供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快充站的利用率,按技术路线分为高压快充(以比亚迪为代表)和大电流快充(以特斯拉为代表)。高压快充将电动车平台由400V升级至800V,可实现400kW超充,仅需5分钟实现续航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