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_第1页
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_第2页
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_第3页
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_第4页
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购物中的学问

活动目标:

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

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

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

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

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

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

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课题:节约能源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

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

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

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

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

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儿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

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

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

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

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

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

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

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

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一、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

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

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

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课题: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

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

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

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

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

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

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

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儿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

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

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

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儿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

半个小时(6:30-7:00)o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o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3人间数可住人数钱数/元

方案一80X4=320

方案二80X3+66=306

方案三80X2+66X2=292

方案四80+66X3=278

方案五66X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

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16坐车数可坐人数空位数钱数/元

方案一160X4=640

方案二160X3+120=600

方案三160X2+120X2=560

方案四160+120X4=640

方案五120X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旅游中除了学会

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

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

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

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

赛。

四、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

课题:植树问题(2课时)

活动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猜测。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验证猜

测,让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

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

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

(-)由生活引入新课

请同学伸出左手,张开手指。数一数,五个手指之间有几空?(四空)我们

把这些空叫做“间隔”。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上课,同学们好!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我们来数一数五个手指之间

有几空呢?(四空)我们把这些空叫做“间隔”。那谁来说说,手指数与间隔数有

什么关系呢?(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叫它植树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植树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植树的问题。

(-)研究植树问题

1.教学例1:直线植树(两端全种)

(1)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指名读题,其他同学注意听清题目要求。

学生思考

我们来看例1,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题目?他在读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注意

听清楚题目的要求。

(2)要求种树的棵数,关键要知道什么数?(间隔数)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要求种树的棵树,关键要知道什么数?(如果学生回答不

出教师提示:2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中间有儿个间隔呢?)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图画表示、列算式)

那中间有4个间隔,可以种儿颗树苗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

一说?(学生一般是用算式或图画的方式来表述,教师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结合

自己的图画来说一说。如果没有用图画的,教师可以提示:你能在自己的纸上来

画一画吗?)

(4)出示课件,说说20、5、4、4+1各表示什么意思?(理解算式)

刚才同学说的大家都听明白了吗?那谁来说说看这里的20表示什么?5呢

又表示什么?4?为什么要4+1呢?(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植树棵树要比间隔

数多1)

小结: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

树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对了,因为题目要求两端都要栽的,所以植树棵树就要比间隔数怎么样?(多

1)因此在解决这类植树问题时关键要先知道什么?(间隔数)然后间隔数再加

1就是植树棵树。

(5)如果路长一点你会种吗?比如50米,还是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

栽多少棵树?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0、5、10、11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10+1?

刚才我们解决了20米小路的植树问题,那如果路再长点你会种吗?比如50

米,还是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学

生思考,然后指明学生说说)

(问刚才的同学)这里的50、5、10、11表示什么?

(6)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呢?

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

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如果说不出,教师提示:比如我

们同学坐的位置,是不是也是植树问题啊?课桌数要比中间的间隔数多1,对不

对?还有哪里呢?)

(7)你能结合生活现象,编制一道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吗?

你是怎么解决的?

说说算式表示什么?

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很多植树问题的例子,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现象来编制

一道类似的植树问题的题目呢?(教师指明学生编题,然后在黑板上简单的写一

下内容。比如:10米长的队伍,每隔2米排一个同学,可以排几个同学?)

你是把什么看作树?间隔是儿米呢?

你能解决吗?(学生报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这里的10、2、5、6分别表示什么?

(8)通过上面两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一1

通过刚才的3道题,你发现了植树问题都有什么规律呢?(如果学生说不出,

教师提示: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指明学生讲述,

那反过来怎么说呢?(教师板书: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数一1)

(9)出示生活中有关植树问题的图片。

说说和上面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什么看作树,间隔在这里指什么?

好,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两端都有植树问题的规律,现在我们来看几幅图片,

在看的时候思考--下,这些图和刚才讲的植树问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把什么

看作是树?间隔在这里指什么?

指明学生讲述。

2.及时练习

(1)马路长1000米,两边都装有路灯(两端都安装),每隔20米装一盏,

两边总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强调审题教育)

你是怎么想的?把什么看作树?间隔是几米呢?

1000、20、50、50+1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51X2?

刚才我们了解了植树问题的规律,现在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来解决一下下面儿

道题目,你们愿意帮老师的忙吗?

出示练习(1),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这道题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树?间

隔是几米呢?

谁能帮老师来解决一下呢?(学生如果知道“两边”要义2,就问学生为什

么要X2?如果没X2,就问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没有,教师提示:问题

中的“两边”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刚才是不是也是栽两边的?)

谁来说说看这里的1000、20、50、5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51X2?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

棵到最后•棵的距离有多远?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36-1)”表示什么?

35X6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来第二题,也是栽树的,教师读题: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

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想法?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

方?(同样是植树问题,有间隔数,上面儿题都告诉我们路长要求植树棵树,这

题是告诉我们植树棵树,要求路长)

你能解决吗?(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提示:植树问题关键要知道间隔数,

种36棵树那有几个间隔啊?35个间隔,每隔6米种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

的距离有多远呢?)

学生列算式解答。

谁能说一说这里的6、3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36-1?35X6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总长度=间隔长X间隔数

(3)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贝贝家住在4楼,她需要走多少个

台阶?

“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说明什么?(相邻两层有20个台阶)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什么看作树?(层数——植树棵树、台阶——间隔)

有个小朋友叫贝贝,她家住在4楼,她家那幢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

她想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她需要走多少个台阶?

你会算吗?(学生如果不会,课件出示楼层图,教师提示:这道题也是植树

问题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树,间隔是多少?“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说明什么?)

学生列式。

说说这里的20、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4T?20X3什么意思?

(三)总结点题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统称为“植树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永远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

•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四)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直线植树(两端全种):

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一1

总长度=间隔长X间隔数

课题:巧算周长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儿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

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

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

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

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二、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lX4=4(cm)

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

一拼,算一算)

(2+l)X2=6(cm)4X2-lX2=6(cm)

(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

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①(4+l)X2=10(cm)②2X4=8(cm)

①4X4—2X3=10(cm)②4X4-2X4=8(cm)

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

(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

验证结论

(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

吗?(反馈)

(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三、综合练习

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

大?

7厘米

3厘米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

①平移,翻转7X4=28(cm)

②(7+3)X2=20(cm)

20X2-3X2=34(cm)

③7—3=4(cm)

(7+3+4)X2=28(cm)

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比较:哪种方法最巧?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空瓶换汽水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空瓶换汽水”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发现“空瓶换汽水”的解

题策略及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参与实践的兴趣。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商店门前的促销广告、店内橱柜中的汽水、小红与同学在商店

里购买汽水、店主的承诺

师:小红与同学在商店里共买了10瓶汽水,店主承诺3个空瓶子可以换一

瓶汽水。小红与同学花了10瓶汽水的钱,一共可以喝多少瓶汽水?同学们,这就

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

1.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太简单了,一共可以喝13瓶汽水。因为喝完10瓶汽水后,10个空瓶

可以换3瓶汽水,所以一共可以喝13瓶汽水,还余1个空瓶,列式为10+3=13(瓶)。

师:他说得对不对?(不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画

示意图,也可以列式计算。(教师示范第一次换汽水的图形,接着让学生继续画

下去,用•表示1瓶汽水,用。表示空瓶子,※表示汽水)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然后组织交流。

生2: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启发下,用画图的方法显示解题思路(如下),解决

了这个问题,答案为总共喝了14瓶汽水,还剩2个空瓶。

生3:列式计算也能得出这个结果,即10+3=3(瓶)……1(空瓶),3+3=1(瓶),

10+3+1=14(瓶),最后还剩2个空瓶。

师:能不能再多喝1瓶汽水呢?(教师指着剩下的2个空瓶子)请大家再想想

办法。

生4:如果能拾到1个空瓶子,连同剩下的2个空瓶,共3个空瓶,不就可

以换1瓶汽水了吗?可是,到哪儿能拾到空瓶子呢?

生5:我们可以向旁边喝汽水的顾客借1个空瓶,与剩下的2个空瓶一起换

1瓶汽水,喝完汽水后再把空瓶还给顾客,这样就可以多喝了1瓶汽水了。

生6:还可以先向商店老板赊1瓶汽水,喝完后连同剩下的2个空瓶,一共

3个空瓶还给老板就行了,因此小红他们一共可喝15瓶汽水。

2.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买10瓶汽水,喝完后的10个空瓶子又换喝了5

瓶汽水,不过这种“借来还去”的解题过程似乎比较麻烦,如果老师把“10个

空瓶子”改成“40个空瓶子”、“68个空瓶子”……那么,可以换喝多少瓶汽水

呢?显然,用上面的方法虽然能得解,但解题过程就更繁琐了。下面,我们来共

同探讨一种简捷明了的解题方法。

师板书:

学生议论纷纷,觉得这样解答简便,可为什么能这样解呢?当学生思考、讨

论且有些开窍之时,教师画出下图:

生7:3个空瓶子换1瓶汽水,实际上是2个空瓶就可以换喝1瓶中的汽水,

所以只要看空瓶数中有多少个2,就可求得共喝多少瓶汽水。

师:如果全校有1400个学生,买1400瓶汽水,那么总共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生8:列式计算很容易得解,即1400+2+1400=2100(瓶)。

3.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换1瓶汽水的空瓶数不同,例如2个空瓶或4、

5个空瓶分别换1瓶汽水,又怎样求解呢?你们能探索出这类题的解题规律吗?(分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生9:按照上面的图示,如果2个空瓶换1瓶汽水,实际上是1个空瓶可以

换喝1瓶汽水,所以如有12个空瓶,就可以换喝12瓶汽水。

生10:如果4个空瓶换1瓶汽水,那么12个空瓶就可以换喝汽水12・

(4-1)=4(瓶)。

生11:这类题的解题规律是:换喝汽水的瓶数=空瓶数小(换喝1瓶汽水的

空瓶数T)。

师:请大家注意,假如按上面规律计算有余数出现,那么换喝瓶数就等于商。

如:3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13个空瓶可以换喝儿瓶?13+(3-1)=6……1,即

13个空瓶总共可以换喝6瓶汽水,最后还剩1个空瓶。

三、扩展问题

1.师:下面,老师有一道思考题:师生共50人外出春游,到达后班主任要

给每人买1瓶矿泉水,给了班长买矿泉水的钱后,班长去商店购买,正赶上商店

搞促销活动,规定每5个空瓶可换1瓶矿泉水。班长只要买多少瓶矿泉水,就可

以保证每人都能喝到1瓶矿泉水?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生:我先猜想班长买矿泉水的瓶数一定比人数少,“少多少”要看换喝1瓶

矿泉水所需的空瓶数,所需空瓶数越多,买矿泉水的瓶数就多。

生:不错!我们可以采取试算的方法求解。假如班长买36瓶矿泉水,总共可

以喝到矿泉水36+36+(5-1)=45(瓶),不够;若买40瓶矿泉水,总共可喝40+40

3(57)=50(瓶),每人能喝1瓶。

生:根据''每5个空瓶可换1瓶矿泉水,实际就是4个空瓶可换喝1瓶中的

矿泉水”可知,换1瓶矿泉水的空瓶数是换喝1瓶矿泉水所需空瓶数的1.25倍

(5+4)或5/4。现在已知50人各喝1瓶,所以实际只需购买矿泉水504-

1.25=40(瓶)或504-5/4=40(瓶)。

生:同学们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想解这类题有这样的规律:实际购买瓶

数=总共喝的瓶数+换1瓶矿泉水所需空瓶数X(这个空瓶数T)。因此,这道思

考题应列式为:504-5X(5-1)=40(Wo

师:你想的解法真简便!大家课后可以再举些实例进行验证。掌握了这种方

法后,就能很快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买饮料的问题。

2.师:商店促销的形式有很多,如一家商场开展优惠酬宾活动:凡购买物品

满100元(不足100元部分不计)回赠现金35元。有一位李大妈带了260元钱,

最多能买到多少元物品?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生5: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借来还去”法解答。先购物200元,获回赠70

元,加上余下的60元共130元,再购物100元,获回赠35元,加上余下的30

元共65元。这时,可向别人借35元,正好有100元,购物获回赠的35元还给

别人。这样,李大妈带了260元钱,前后一共买到400元(200+100+100)物品。

生6:这个问题与前面“空瓶换汽水”的问题类似,同样有--种简便解法:

由“购物满100元回赠35元”可推得购100元的物品实际只花现金65元(100-35)。

李大妈有260元现金,包含有4个65(260+65),所以李大妈最多能买400元的

物品。

师:如果有一位张大娘要去这个商场买一件价值600元的物品,那么,她应

带多少钱去?

生7:只需这样列式:6004-100X(100-35)=390(元),便可知张大娘应带390

元就能购买600元的物品

师生共同小结(略)。

课题: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

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

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情景图)暑假里,小明、小玲和小兰三个小朋友,来

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X3或3X12

学生尝试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组织学生交流每种算法的特点,在反思自己

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X370X524X215X3

31X334X224X413X5

学生独立计算,抽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一共有多少块饼干?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3.(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小明、小玲来到海边后想照相,于是他们就去买胶卷,看图理解题意,独立

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2)谁买的胶卷便宜?

4.(出示表格)在空格里填上得数。

对于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让他对表格进行再次认识,发现其中规律,并能

够尝试解释规律的由来。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

教学难点:

对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玩具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笑笑,小明和我们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这么长时

间没和他们见面了,想不想知道他们都在忙什么呢?(想)原来一,学校组织了

足球、航模、何电脑情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项,究竟

他们参加的是哪一项呢?我们现在先听听他们的谈话吧,看看哪个聪明的孩子能

从他们的谈话中找出答案。

2.开展游戏活动

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和小明,扮演淘气的同学说:“我最喜欢航

模了。”扮演笑笑的同学说:“我的爱好广泛,但就是不喜欢踢足

球。”扮演小明的同学说:“爸爸妈妈从小就说我视力不好,从不让我玩电脑,因

此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

师:听了他们的自我陈诉你们能猜出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吗?

3.同学交流想法(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推理判断。如:因为三个人分别参加其中的一项,而

淘气已经在航模小组了,所以笑笑只能在足球小组或电脑小组,可是笑笑不喜欢

足球,所以笑笑肯定在电脑小组,剩下的小明只能在足球小组。

4.小结点明课题

刚才你们根据淘气、笑笑、小明的各自陈述,猜出他们在哪个兴趣小组了吗?

并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这个过程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活中的

推理。(板书课题)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推理的方法来进入我们下一个环节——我会猜。

二、我会猜

1.出示小黑板:“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程,李、张三位老师

分别教其中的一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在

操场上课,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科?”

2.轻声读一读

3.指名读,弄清题意

4.请你用一定的符号把已知信息记录在表格里,进行分析

思考、推理,再把推理结果填在横线上。

5.小组活动:把自己的推理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在陈述和倾听的过程中互

相学习,互相帮助。

6.全班交流,自我鼓励,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精彩表现并及时鼓励学生自信心。

三、我会做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乐于助人,小玲现在遇到一些麻烦,你们能帮帮

她吗?有一次,小玲不小心把玩具柜里的玩具弄撒了一地,你能把这些玩具帮小

玲摆放到指定的位置上去吗?出示挂图和玩具卡片

“小玲有6种玩具: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小喇叭、手鼓,放在右边

的玩具柜里。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边,小狗的上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

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小喇叭也不在小狗的旁边。

先独立回答再交流

四、数学游戏

教师根据学生和听课老师座位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确定各位老师的姓名。

师出示下面词条:

1.郭帅的两边是X老师和X老师

2.——老师在郭帅的后面。

3.X老师在X老师的左面。

五、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题:制作漂亮图案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并增强审美能力

活动过程:

一、收集树叶标本,看一看那些是轴对称图形?

1.小组展示,看一看那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结;自然界中的树叶有很多都可以近似地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

我们已经学过了平移和旋转,请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一幅)

漂亮的图案。

1.选择一片最美的树叶,通过平移和旋转,制作一幅漂亮的图案。

2.用剪刀剪出漂亮的对称图形。

三、作品展示

通过交流、汇报,评出优秀作品。

四、小结

课题: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

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

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

动课,看看哪些同学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加今天的学习活动。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几项活动,继续探讨

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拼一拼。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拼好后想•想拼成的

图形周长是多少?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2.比一比。

师:左边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他们的周长相等吗?(每个小方格的

边长表示1厘米。)

生:第一幅图:(5+6)X2=22(厘米)

师:第一个图形是规则的长方体,但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是不规则。我们用

什么方法计算右边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生汇报:先量一•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有不同算法吗?

生: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把上面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周

长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评,幻灯片显示计算方法(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

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

间)。

3画一•画。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自己动手,交流画法。

教师指正。

4估一估、量一量。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先估一估,再量

一量。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估计得怎么样?

小组完成后交流做法。

三、活动小结。

大家学得高兴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

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

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

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

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

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

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最近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特别棒,看这是奖励你们的。

师操作:出示两个笑脸与两个大拇指间隔排列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老师觉得同学们坐得很端正,继续奖励大家,

猜老师会奖励大家什么呢?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像这样,笑脸与大拇指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

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这样的排列现象,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

的照片,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红白蜡烛图食物)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三(1)班的同学很会观察、很爱动脑筋,老师带你们到兔子庄园去

玩一玩。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天气晴朗,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

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

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

整。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师:研究好了吗?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每组物体在排列

上有什么特点?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鼠标指着大图)

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咱们来具体看一看

师:两边相同可以说成是两端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也就是两端物体比中间间隔物体多一个。(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