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某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某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某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某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某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九高级中学高二语

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对

于沙皇而言,除了金银矿产和宝石,没有什么比木材更适用的东西了。为此,冬宫还专门

派了一个名叫托可可夫斯基的监工。他是一名很严厉的监工,工人们如果完成不了定额任

务,不但没有面包吃,甚至还会被抽得遍体鳞伤,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2月的一天,因为第四班组的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

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

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到这一幕,卡尔觉得心寒,既替那名伐木工人感到可

怜,更为自己感到可悲,什么时候,这样的日子才是一个尽头啊?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有一次,卡尔抬圆木上火车。不巧,一根圆木从车厢里

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随手拿了一个木棒,朝卡尔的腿上

砸去,卡尔昏死过去。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因为没有医生,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3个月后才勉强能下地走路,

腿仍然有点痛,每走一步,他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里传来的。卡尔赶

忙跑过去,发现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

伤。他的妻子和儿子抱着他大哭,托可可夫斯基看见卡尔进来后,吃力地从枕头底下摸出

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卡尔刚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安葬完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翻开那个日记本,读着读着,卡尔的内心一阵阵刺痛:如

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死亡了,因为当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是患

了肺炎后,立即让他搭装运木材的火车到城里医治;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

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士兵子弹己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

尔;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已经结束,沙皇的残余势力要处决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一股小部队已经在开来的途中;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再不逃走,工

人们面临的只有死亡……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

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林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读完日记本的那一刻

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由于没有了工人,到来的士兵们也就很快撤离了。后来,有一部分工人又回到了伐木

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什么都没有说,都选择了留下,并且

是把他们各自的家人一起接来的。他们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

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今天的西伯利亚,还是那么的寒冷,但却有一个充满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

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一一托可可夫斯基

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

的时

刻!(摘

自《西江月》,有改动)

15.“工人们都非常恨他。”工人们为什么恨他?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4

分)

16.阅读文本,简要概括托可可夫斯基的形象。(3分)

17.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4分)

18.探究本文结尾段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从内容上,因为他是一名很严厉的监工,经常毒打、残害伐木工人。2分(如

学生梳理文本相关情节亦可得分)从结构上,这样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事

实的真相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震撼。(如学生答设置悬念亦可)(2分)

16、答案:①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表面严厉、粗暴,内心纯洁善良的人;②他机智果断,

以“坏”来保护需要保护的人;③他忍辱负重,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数条生

命。(答对一点1分,答对2点可得满分)

17、答案:标题的含义有两层①西伯利亚是寒冷的代名词,但托可可夫斯基牺牲自己,温

暖他人的人性光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②伐木工人对托可可夫斯基的感恩,形成一个温暖

的托可可夫斯基村,日记本成为族谱,人性的美好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每点2分,意

思对,表述通顺即可)

18、语言上,简练质朴,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

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满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

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

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

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lo到了2035年,劳

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

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

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

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

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

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

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

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

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

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

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

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

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

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

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

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

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

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

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

虑到财富分配指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

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均和羸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

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

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导致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

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

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

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

50%o

(摘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可老龄

化将会促使经济增长不平均和羸弱家庭储备不足。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工作人

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退休金的多寡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

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D.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

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

收入,居民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B.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

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这不能归

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

D.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2015年开始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

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国家

所面临的困境模式是一样的。

B.收入增长的不平均、羸弱的家庭储备将使一些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

益的居民退休后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

C.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不是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我们还需考虑

金融体系中国内储蓄的来源与财富分配指数等等。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

经济奇迹就可能不能持续,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1.B(A项原文是“收入增长不平均和……意味着对老龄化准备不足”属无中生有C

项“退休金的多寡”错,更多的人是没有退休金。D不是谈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D(B原文并没有提到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所带来的C原文是“完全

不能归咎于"A“居民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不符合原文意思,只是“对绝大多数指

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况且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

况。)

3.A(“这和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模式是一样的”,原文并无此信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究天人道兼仙释

李俊宝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因为顾、黄、王的名头实在太响,以至其他许多人的思

想、活动往往被研究者忽略,譬如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

傅山一生值得称道的有三件大事:早年作为山西学生领袖,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

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中年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曾被

捕下狱,备受折磨,抗词不屈,终于获释;晚年主要从事著述,与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

奇、富平李因笃、周至李顺、和川戴务旃、彭城阎尔梅、长州尤西堂、番禺屈大均、吴江

潘次耕等大批在野文人学者和当时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祯、太原阎若琼等思

想文化界名流相往来。

清政权稳定后,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以笼络各地

有影响的汉族士绅。大学士李蔚等推荐了71人,在这批被推荐者中就有傅山。但傅山宁

愿乡居,以著述授徒自乐,不愿为清政府效力,遂以老病请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

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康熙帝将所有托故请辞奏折一律驳回,明令各地督抚将被荐

人员“作速起送来京山西地方官不断登门,阳曲知县戴梦熊并备豪华轿子护送,逼傅山

上道。到京后,傅山以“病噎不食”、身体欠安为由,养病于崇文门外园教寺。康熙在保和

殿面试博学鸿儒,授予彭孙遹、朱尊彝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各种官职。傅

山虽未参加面试,但仍奉康熙谕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

存问”。回乡之后,傅山布衣毡帽,自称为“民”。

作为17世纪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傅山深受反理学思潮的影响,以“异端”自

命,对古代一些主要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探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对理学的批评

中,他着重批判了理学的形而上学倾向和空谈义理弊端,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学以致

用的观点。他认为,治学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致用,即研究天道或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为

我所用并造福于社会。在天人关系上,他很重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反对消极被动的观

念,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观点,既承认天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又肯定天

人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主张为人在自然界找到合理的位置。傅

山还认为,明体就是明理,理不明则体不清,明理是为更好地指导现实活动。此外,他还

斥责奴儒、奴君子,主张“扫荡奴性”,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禁欲主义和父母包

办婚姻,坚持“非圣人能王”的平等观念,倡行国民治国的理想社会。其诸子学研究同样堪

称于世,侯外庐曾有评价:“如果说顾炎武考证音韵学是后来王国维的老师,则我们有理

由说傅山的诸子学研究是后来章炳麟的先行者。”

傅山在医学方面也颇有贡献,医学成果丰硕,传世之作有《医药略论》、《傅青主女

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等,其中尤以《傅青主女科》最著名,为后世中医

妇科必备之书。他还特别重医德,薄财利,一生身体力行,实践“医王救济本旨”,不分贵

贱,一视同仁,有时甚或免费给穷人治疗。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曾如此描述:

“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傅山在书法、

绘画等领域也领一时之风骚。其汉隶以蔡邕为法,真书以颜真卿为范,采众家之长,独辟

蹊径,其中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榜书小楷,各尽其妙,以豪迈刚劲、雄健有力

著称,其作品流传于世者甚多。他的书法声誉极高,比其年长20岁的大书家黄道周称傅

之书法为“晋唐以下第一家他的绘画流传下来的较少,多为博物馆和私家收藏,其作品

别出心裁、蕴意深刻、意境开阔、独树一帜。

由于傅山在哲学、医学和书画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则往往被人忽

略。事实上,傅山在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领域或诗、文理论方面,亦是上承李贽、公安派

和竟陵派,下启叶燮、袁枚,成就堪与同时代顾、黄、王并驾齐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山早年因为是陕西学生领袖,所以反对宦党暴政,领导了全省诸生进京请愿的运

动,为袁继咸冤案昭雪平反,最终名震全国。

B.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是后世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许多

如傅山一样的人被忽略掉了。

C.傅山从事秘密反清活动,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后受康

熙感化,和彭孙遹、朱尊彝等人一样接受了康熙谕旨“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D.傅山早年对古代一些主要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以“异

端”自命,显示了他深受反理学思潮的影响。

E.傅山在哲学、医学、书法等诸多方面成就卓著,作者借侯外庐之口对他作出了高度评

价,认为他可以和顾炎武并驾齐驱。

(2)清政权稳定后,傅山的哪些行为表现了他对明王朝的忠贞?请概括回答。(6

分)

(3)傅山作为当时反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哪些基本内涵?(6

分)

(4)有评论家用“悲悯”“个性”“骨气”来评价傅山,阅读本文后,你对这些

概念有了哪些新认知?结合文本,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B给2分,选D给3分。A.“傅山早年因为是陕西学生领袖,所以反对宦

党暴政”,傅山并不是因为是学生领袖才反对宦党暴政。C.傅山“从事秘密反清

活动”和“作《病极待死》一诗”分处不同的阶段,“后受康熙感化”属无中生

有,“和彭孙遹、朱尊彝等人一样”亦错,彭孙遹、朱尊彝等人接受了官职,而

“回乡之后,傅山布衣毡帽,自称为‘民'”。E.侯外庐评价的是傅山的诸子学

研究成果。

(2)①康熙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傅山以老病请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

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②被“作速起送来京”后,傅山以“病噎不食”、身

体欠安为由,养病于崇文门外园教寺。③虽奉康熙谕旨“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

存问”,但回乡之后,布衣毡帽,自称为“民”。(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学以致用,治学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致用;②在天人关系上,他很重视人

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③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观点一:个性使人敢作敢为、独树一帜。①他誓死忠于明王朝,所以对清王

朝的笼络不屑一顾;②他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理学,自命''异端”;③

其作品别出心裁、蕴意深刻、意境开阔、独树一帜。

观点二:骨气让生命伟岸高大。①傅山早年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

愿,名震全国;②对清王朝的笼络不屑一顾,他骨气长存,生命尽显华彩;③虽自

称为民,却在哲学、医学、书法和文学诸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观点三:悲悯能辉映出生命的价值。①傅山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宦党暴

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②他重医德,薄财利,一生身体力行,实

践“医王救济本旨”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有时甚或免费给穷人治疗。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

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

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

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

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

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

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

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碇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

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

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

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

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鹦、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

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

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

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这里指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昨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

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明清两代多用年号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

有“英宗”。

D.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

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

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

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

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罗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外御强

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

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

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

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栗,将谁与守?

参考答案:

10.C11.C12.D

13.(1)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每岁自冬

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

无休暇”,这段话是说“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

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

词,如“冬”“春”“瓦剌使臣”“三月”“七月”“八月”等,且本题所给的句子有一

个特点,就是不同月份做不同的事情,如“三月”“就田”,“七月”“刈草”,“八月

以后”“修治关塞”,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文中的

年号还有‘英宗'”错误,“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

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罗亨信提议在

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

四段说“兵部议,寝不行”,意思是“兵部商议后,招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由此可

知,兵部并没有采纳罗亨信的建议。故选D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

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

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U,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让”

译为“责备”;“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死法、死

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第二句中,“计

臣”,谋臣;“但”译为“只“;“务”,务求;“固”,稳固;“虽”译为“即使”;

“谁与”译为“和谁”,“谁与”宾语前置句,应为“与谁”。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

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

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

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

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

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

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

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

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

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

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

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

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

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

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

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

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

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

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

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

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

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

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

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

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

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

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

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

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

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

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

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鹦、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

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

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

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

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

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

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

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

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

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

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

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

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

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

谓妃郑氏日:“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

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

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

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

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长恭总其众总:统

领B.求福反以速

祸速:加速

C.今何不发发:发

作D.为将躬勤细

事躬:亲自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高长恭优秀品质的一组是(3

分)()

①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②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③自是

有疾不

疗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⑤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

之⑥长

恭独还,无所谴罚⑦音容兼美

A.①④⑤B.②⑤⑥

C.③④⑥D.①③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长恭是皇上第四个儿子,当突厥入侵时;他率领五百人杀入敌

阵,浴血奋战,终于扭转局势,建功邙山大捷。

B.高长恭很贪婪,在担任青州、瀛州刺吏期间,他大肆贪污受贿,被

部属相愿发现后,他只好求他不要揭发检举自己。

C.高长恭外貌俊美,品德高尚,战功显赫,却因一言不合而横遭猜

忌。为韬光养晦,他竟然盼着生病,有了病也不愿去治疗。

D.相愿为高长恭出主意,让他托病辞职以避灾免祸,高长恭深以为

然,言听计从,但是最终仍未能幸免于难。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3分)

文:

(2)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

自秽乎?(3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B(“速”的意思是“招致”)

7.A(①表勇敢;②属贪赃行为;③属避祸的无奈之举;④表宽厚容人,了却他人

心病;⑤和将士同甘苦;⑥表宽厚仁慈;⑦是“音容”,不是内心的品质)

8.C(A邙山大捷不是在突厥入侵时发生的,是北齐和北周之间的战争;B高长恭

并不贪婪,这由文章的最后一段可知,他也并未求相愿“不要揭发检举自己”,而

是向他请教躲避猜忌的办法;D从原文中“未能退”一句可知,高长恭并未对相愿

“言听计从”)

9.(1)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守军)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

(重点词语:“免”译为“脱去”,“摘下”。“示”译为“给……看”。“乃”

译为“才”。)

(2)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重点词

语:“以”译为“因为”。“见”译为“被”。“秽”译为“玷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帽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日: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

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

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日:“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

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

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

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

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瓢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郑;彭越与齐王田荣反

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

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

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

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

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

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

“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

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蜕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

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

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参考答案:

4.B5.A6.B

7.(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

帜,作为疑军。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

心。

试题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

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

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

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

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

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

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

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

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

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

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

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

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

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

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日”后冒

(:),“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

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中“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

等”表述错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周代诸侯的五等爵,载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是灼然无疑的。但是,由于近代

考古学的发展,学术界发现在地下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诸侯的五等爵名并无定称。针对

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矛盾现象,国学大师王国维率先撰《古诸侯称王说》一文,旨在强

调“古者天泽之分未严。诸侯在其国内自有称王之俗”,但并未否定周代诸侯的五等爵

问题。其后,傅斯年、郭沫若、杨树达等一批学界名宿,依据金文中诸侯爵名无定称的现

象,遽然否定了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制。他们的论断也就成为在史学界占支配地位的说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没费一兵一卒”错,原文第二节“秦兵尚

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

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可以判断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

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7.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愿”、“留

壁”、“具”、“益”、“绝”、“还”、“固”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

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

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

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

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

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

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

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晓

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

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

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

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

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

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

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

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

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

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

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跋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

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

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

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

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

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

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

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

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

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

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

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

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逸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

文,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

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最好当然一旦/而且就

C•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