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命题点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2024江苏]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D)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靠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解析依据潘允端的日记记载可知,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田庄产品不局限于自给自足,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雇佣关系,但据此并不能推出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结论,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没有涉及地主的剥削程度,解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解除C项。2.[2024海南,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公元年头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13.27亿1.70亿0.60亿18.35%—35.29%7002.07亿0.58亿27.05%11003.20亿3.01亿1.00亿31.25%—33.22%14003.74亿3.50亿0.75亿20.05%—21.43%16005.79亿5.45亿2.00亿34.54%—36.70%17006.79亿6.10亿1.50亿22.09%—24.59%180011.24亿8.14亿3.40亿30.25%—41.77%——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解析第(2)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400—1800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经济因素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耕地面积、农作物品种、赋税制度变革、人身依附关系变更、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2)因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2分)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2分)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词意给2分;⑤仅出现经济发展等词意给1分。命题点2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3.[2024北京]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C)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A.起先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解析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杂剧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B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推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D项错误。4.[2024全国卷乙]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D)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旺盛解析明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的旺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更,“好名喜夸”之风盛行,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确定,解除A项;宋代已经出现世俗化审美趣味,解除B项;明后期照旧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解除C项。5.[2024河北]明朝重新疏通大运输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输河航运(D)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解析据材料“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可知,明朝大运输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A项解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解除。明朝大运输河航运与“海禁”政策出台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C项解除。6.[2024江苏]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状况表明(A)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宝增加助长奢侈之风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运输河沟通南北,淮扬地区经济旺盛;材料“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扬州遍地是诗人”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活跃,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7.[2024山东]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D)A.画本成为学问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解析从材料中“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来看,明中叶以后,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特殊是一些知名画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其商业化特点,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B、C两项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8.[2024江苏,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特殊之一,下诏令官府选购 应照时价公允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疆,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跑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旺盛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渐渐复原。城市的旺盛带动了消遣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内容“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优恤商贾,提高商人地位“将税率降为三特殊之一……公允给付”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允选购 “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放松专卖政策,允许商人与官府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疆,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实行盐引制度,调动商人主动性“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编订商业书籍,教商贾读书第(2)问,依据“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渐渐复原”及所学学问→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旺盛;依据“商人可以贩粮到边疆……随之旺盛起来”→促进边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沟通,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有利于增加边防实力,缓解边防地区粮食惊惶问题;依据“城市的旺盛带动了消遣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民间流行起来”→推动消遣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民间通俗文艺的发展。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提高商人地位;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允选购 ;放松专卖政策,允许商人与官府分利;实行盐引制度,调动商人主动性;编订商业书籍,教商贾读书。(5分)(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旺盛;促进边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沟通;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有利于增加边防实力,缓解边防地区粮食惊惶问题;推动消遣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民间通俗文艺的发展。(7分)命题点3明清时期的儒学9.[2024广东]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外套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淌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社会生活中,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阶层服饰差异凸显儒家思想规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社会流淌状况,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庶民与生员在服饰规制方面存在等级界限,C项与题意不符。10.[2024辽宁]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到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D)A.灭亡缘由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解析佛教、儒学有相同之处,二者相互影响,这反映了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A、B两项缺乏材料依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不是经世致用,解除C项。11.[2024海南]《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C)A.主见废除宰相制B.提倡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解析《明夷待访录》的作者是黄宗羲,他认为皇权专制下,假如天子的继任者不贤德,贤者为相,可以订正君主不贤的弊端,制约君主的不贤行为,即宰相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其主见限制君权,C项正确。黄宗羲主见复原宰相制,解除A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主见限制君权,并非反对王位世袭,解除D项。12.[2024江苏,16分]黄宗羲的学问和品德堪为楷模,后人仰慕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出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穿。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地方官提倡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由“黄宗羲的学问和品德堪为楷模”可知,“黄宗羲的学行表现”包括黄宗羲的学问和品德学其次小问由“吾邑号称文献之邦”“观乎方志之传记”→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