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1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2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3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规划设计....................................................................................3

3.1一般规定..........................................................................................3

3.2场地规划..........................................................................................3

3.3道路交通..........................................................................................4

3.4公共服务..........................................................................................5

3.5资源利用..........................................................................................6

3.6生态环境..........................................................................................7

4建筑设计..................................................................................10

4.1一般规定........................................................................................10

4.2建筑空间布局................................................................................10

4.3建筑围护结构................................................................................11

4.4建筑遮阳........................................................................................12

4.5自然通风........................................................................................13

4.6天然采光........................................................................................14

4.7建筑声环境....................................................................................15

4.8建筑材料........................................................................................16

4.9室内装修........................................................................................17

5结构设计..................................................................................18

5.1一般规定........................................................................................18

5.2结构材料........................................................................................18

5.3主体结构设计................................................................................19

5.4地基基础设计................................................................................20

6暖通空调设计..........................................................................22

6.1一般规定........................................................................................22

6.2冷热源............................................................................................22

6.3输配系统........................................................................................25

6.4节能技术........................................................................................27

6.5环境质量........................................................................................28

6.6计量与监测....................................................................................29

6.7自动控制........................................................................................30

7给排水设计..............................................................................32

7.1一般规定........................................................................................32

7.2给水排水系统................................................................................33

7.3节水器具与设备............................................................................35

7.4非传统水源利用............................................................................35

7.5太阳能热水系统............................................................................37

8电气设计..................................................................................39

8.1一般规定........................................................................................39

8.2供配电系统节能............................................................................39

8.3照明节能........................................................................................40

8.4电气设备节能................................................................................41

8.5电能计量........................................................................................42

8.6建筑智能化....................................................................................43

8.7可再生能源....................................................................................44

9景观环境设计..........................................................................46

9.1一般规定........................................................................................46

9.2绿化种植........................................................................................46

9.3水景及绿色雨水设施....................................................................48

9.4场地及铺装....................................................................................48

附录A模拟软件边界条件.........................................................50

附录B乡土植物名录................................................................60

本规程用词说明............................................................................66

引用标准名录................................................................................67

条文说明........................................................................................69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PlanningandDesign...................................................................3

3.1GeneralRequirements.......................................................................3

3.2SitePlanning.....................................................................................3

3.3TranspotationPlanning......................................................................4

3.4PublicService....................................................................................5

3.5ResourceUtilization..........................................................................6

3.6Eco-environment...............................................................................7

4ArchitecturalDesign.................................................................10

4.1GeneralRequirements....................................................................10

4.2BuildingSpaceLayout...................................................................10

4.3BuildingEnvelope...........................................................................11

4.4SolarshadingDevices....................................................................12

4.5NaturalVentilation..........................................................................13

4.6Daylighting.....................................................................................14

4.7IndoorAcousticalEnviroment........................................................15

4.8BuildingMaterial...........................................................................16

4.9InteriorDecorationDesign.............................................................17

5StructureDesign........................................................................18

5.1GeneralRequirements....................................................................18

5.2StructuralMaterial..........................................................................18

5.3DesignofMainStructure...............................................................19

5.4DesignofSoilAndFoundation......................................................20

6Heating,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andCooling.................22

6.1GeneralRequirements....................................................................22

6.2HeatingAndCoolingSource..........................................................22

6.3EnergyTransimissionAndDistribution.........................................25

6.4EnergySavingTechnology.............................................................27

6.5EnvironmentalQuality...................................................................28

6.6MeteringAndMonitoring...............................................................29

6.7AutomaticControl..........................................................................30

7WaterSupplyandDrainage......................................................32

7.1GeneralRequirements....................................................................32

7.2WaterSupplyAndSewerage..........................................................32

7.3WaterSavingEquipment................................................................35

7.4UtilizationOf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35

7.5SolarHotWaterSystem..................................................................37

8BuildingElectricDesign...........................................................39

8.1GeneralRequirements....................................................................39

8.2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39

8.3Lighting..........................................................................................40

8.4ElectricalEquipment......................................................................41

8.5ElectricalMeterting........................................................................42

8.6ElectricalIntelligentize...................................................................43

8.7RenewableEnergy..........................................................................44

9LandscapeDesign.....................................................................46

9.1GeneralRequirements....................................................................46

9.2Greening.........................................................................................46

9.3WaterscapeandGreenRainInfrastructure.....................................48

9.4SitesAndPavement........................................................................48

AppendixABoundaryConditionsforSimulation........................50

AppendixBListofNativeplants................................................6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eStandard........................................66

ListofQuotedStandards................................................................67

Explanationofprovisions...............................................................69

1总则

1.0.1为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

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标

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

建筑设计。

1.0.3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被

动优先主动优化,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

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

景观园林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1.0.4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鼓励采用创新设计,鼓励适

宜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鼓

励被动式适宜技术的运用。不得选用国家和天津市明令淘汰和限制

使用的建材产品和设备。

1.0.5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设计标准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

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

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

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

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

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

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

水和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

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

3规划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场地空间布局、交通、资源、环境、

基础设施等内容。

3.2场地规划

3.2.1场地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当地

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2根据规划条件和任务要求,对建筑布局、道路、竖向、绿

化及工程管线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

3因地制宜,与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应保持

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3.2.2场地总体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流车

流组织有序。建筑群体、环境、道路、广场、绿化格局、管线设计

等应满足总体空间使用要求;

2建筑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佳朝向和自然通风,满

足防火和卫生规范要求。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幼儿

3

园、医疗建筑、科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用房,应避免噪声干

扰;

3宜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4在满足规划条件的前提下,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40%,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公共建筑的绿地率不低于40%且绿

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3.2.3结合场地环境,综合考虑场地地下水位、场地土壤条件

等,合理规划利用地下空间,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宜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场或其它设施;

2在满足人防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时,宜合理利用人防工程作

为小区平时的配套工程使用;

3应结合不同建筑功能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居

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宜大于15%,公共建筑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宜大于0.5。

3.3道路交通

3.3.1场地出入口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

2主要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设施、公交站点便捷连通的

步行道、自行车道;

3场地主要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

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800m;超高层建筑

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公共交通站点

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且周边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少于2条。

3.3.2场地内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合理组织场地内交通,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居

4

住区内应实行人车分流;

2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设计应结合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并提

供配套的休息、遮阳防雨等设施。

3.3.3场地内停车场设计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天津市建设项目

配建停车场(库)标准》DB/T29-6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机动车停放宜采用停车楼、地下停车库或机械式立体停车

装置等形式,可合理设置共用停车位;

2地上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不挤

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宜设置遮阳防雨设施,地面铺装材料宜采

用透水铺装;

3停车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车位不应少于总停车位

的2%,且不应少于1个;

4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

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少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

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新建居住区配建停车位应100%建

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3.4公共服务

3.4.1配套设施应满足如下要求:

1大、中型公共建筑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库,宜采用

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节约用地的停车方式;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天津居住

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DB/T29-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以下

要求:

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项目宜建综合楼集中设置;

5

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宜与社区中心和社区绿地结合布

置,向社会居民开放;

3)公共服务设施应按规划要求配建,配建的综合建筑宜与

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3.4.2公共服务建筑宜考虑设置合理的公共服务功能,2种及以上

的公共服务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

能,并满足如下要求:

1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2建筑内部设置共享开放空间;

3室外活动场地方便周围居民使用。

3.4.3根据公共交通的具体站点位置,配套设置与其接驳的自行

车停车场,并提供维修、充气泵等配套服务设施。

3.5资源利用

3.5.1对场地及周边已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

查,应在设计中合理利用;

3.5.2能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进行建筑整体能源规划,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被动技术

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2根据市政条件合理利用分布式能源;

3有条件时,应优先利用电厂或其他工业余热;

4经济技术合理时,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确定合理的

利用方式。

3.5.3水资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合生态城水环境专项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使

用;

6

2应根据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生态城用水水

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合理确定节约用水定额和用水分配方

案;

3应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

4结合海绵城市的要求,构建场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3.5.4废弃物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遵循生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原则,合理布置垃圾分类收

集设施;

2应设置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居住区密闭式垃圾站应有

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物资回收的功能;

3结合已规划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合理设置小区内垃圾回

收口。

3.6生态环境

3.6.1场地生态环境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保持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与周边区域生态系统保持连

通;

2场地内建筑布局应与现状保留树木有机结合;

3应采取措施预防盐碱侵蚀建筑,宜采取综合措施对盐碱地

土壤进行改良利用;

4对场地表层土盐碱度进行检测与评估,提出合理的表层土

利用方案。

3.6.2场地水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合理确定水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案;

2应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入渗和调蓄措施,使

7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表3.6.2的要求。

表3.6.2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序号项目分类名称用地代号

新建、扩建整体改建

1居住用地R1,R2,R3≥75%≥6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A1,A5,A6≥75%≥55%

2

施用地A2,A3,A4≥80%≥60%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B2,B3,B4≥75%≥55%

4工业用地M1,M2≥80%≥70%

5物流仓储用地W1,W2≥80%≥70%

G1,G2≥85%≥85%

6绿地与广场用地

G3≥80%≥70%

3.6.3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

2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降噪和隔震措施;

3对交通干道的噪声,应采取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3.6.4场地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合理布置建筑,充分利用天然光降低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能

耗;

2建筑日照标准、日照间距应满足国家和天津市相关日照标

准的要求;

3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相关要求。

4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与选材应避免光污染。

3.6.5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布局应避开冬季不利风向;

2宜对场地风环境进行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保证建

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

3.6.6场地热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8

1应合理布置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通过绿化设计、水

景设计等多样化手段降低场地室外热岛强度;

2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宜采取乔木遮阳措施,户外活动

场地遮阴率应达到10%;

3建筑屋顶、立面及室外道路、室外铺装面层等宜选择太阳

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材料。

9

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天津市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中强

制性条文的规定,设计能耗应满足生态城能耗基准线的要求,优先

采用被动式技术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4.1.2建筑设计应根据天津生态城的气候特点,采取简约的建筑

造型,合理控制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

4.1.3应合理设置层高,同时考虑预留适当的改造可性能。应避

免追求高大空间,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4.1.4宜选择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装修材料,并设置便于外立

面清洁、维护的设备、设施。

4.1.5建筑设计应考虑装饰性构件与建筑功能相结合,绿色技术

与建筑立面设计一体化。

4.1.6建筑设计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4.2建筑空间布局

4.2.1建筑的主出入口、门厅附近应设置便于日常使用的楼梯。

楼梯间宜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并宜结合消防疏散楼梯设置,楼

梯间入口应设清晰易见的指示标志。

4.2.2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应统筹管线路由。

10

机房、管道井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在设

计时考虑预留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等。

4.2.3建筑的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计应符合现行天津市标准

《天津市无障碍设计标准》DB29-196的有关规定。

4.3建筑围护结构

4.3.1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围

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耗热量指标、能耗指标等指标,应符合现行天

津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4.3.2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得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不应采用镜

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如使用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

比不大于0.2的低反射玻璃,非玻璃材料宜采用低反射亚光表面。

4.3.3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宜满足以下要求:

1宜采用自身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

2宜采用外墙外保温或夹芯保温体系;

3夹芯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等热桥处,采取保温

措施;

4在外墙表面宜使用热反射型涂料。

4.3.4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可选用以下做法:

1平屋面选用浅色屋面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

2住宅屋面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顶宜设置阁楼层,平屋

顶宜设置架空层;

3采用屋顶绿化及其他屋面遮阳措施。

4.3.5地面、楼面的保温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

层;

11

2首层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悬挑部位房间的底板应设置保温

层。

4.3.6应采用以下措施提高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

1外窗的开启方式应保证门窗的气密性,宜选用平开、上悬

或下悬等开启方式,住宅中除阳台窗等特殊要求的窗外,不应选用

推拉开启方式;

2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用发泡聚氨酯等保温、密封

材料填实;

3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

4可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填充惰性气体、三玻两中空玻

璃窗等技术。

4.4建筑遮阳

4.4.1建筑设计应采取遮阳措施,遮阳装置应符合现行天津市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4.4.2宜采取建筑一体化的可调节遮阳措施。公共建筑主要使用

空间的玻璃采光顶、东西向外窗及玻璃幕墙宜采用一体化的可调节

遮阳措施;居住建筑的东西向外窗应优先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

4.4.3可采用以下措施提高玻璃的遮阳性能:

1公共建筑的西向外窗采用遮阳系数较小的低辐射镀膜玻

璃;

2玻璃幕墙采用低辐射镀膜玻璃;

3采用幕墙或采光天窗与太阳能光电电池相结合的设计;

4采用彩釉玻璃;

5设置中空百叶窗。

4.4.4可采用以下绿化遮阳措施:

12

1在建筑的南向、西向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2在建筑的西立面设置垂直绿化。

4.5自然通风

4.5.1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和门窗设置,应有利于组织

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通风量或换气次数进行计算机模拟,

优化自然通风方案;当过渡季与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不高于28℃时,

宜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应考虑冬季防寒措施。

4.5.2居住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公共建筑玻璃幕墙和外窗的

可开启面积应符合现行天津市标准《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DB

29-22、《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53的相关要求,

并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厅)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与房

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5%,厨房的直接通风开口面积应达到该

房间地板面积的10%;

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

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不小于60%。

4.5.3居住建筑宜采用在采暖季节时便于通风换气的措施,如设

可调节小扇窗、自然通风器等。当采用自然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

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过滤和隔声功能。

4.5.4宜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采用导风墙、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诱导气流的措施;

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上部设置可开启窗,在适宜季节利用

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可开启窗在冬季应能关闭;

3通过卫生间排风有组织引导自然通风。

4.5.5宜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13

1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

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下沉庭院宜避免汽车尾气对

上部建筑的影响;

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进行自然通风。

4.6天然采光

4.6.1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GB50180及天津市有关规定中日照标准的要求,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室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2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老年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

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病房和疗养室,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

中小学校普通教室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4.6.2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

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的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应达到1/6;

2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4.6.3宜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天然采光:

1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措施加强室内天然采光;

2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

空间;

3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等无天然采光的室内大空间,

可使用导光管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

4.6.4宜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

1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

14

2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天然

采光。以上措施应设计好排水、防漏;

3无地上建筑的地下车库,可采用导光管引进自然光。使用

镜面反射式导光管的地下车库埋深宜小于3m。

4.6.5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应

注意避免不同空间的视线干扰。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宜

超过18m,要避免主要功能房间的视线干扰。

4.7建筑声环境

4.7.1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建筑的背景噪声:

1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

围,以形成声屏障,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

2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3建筑距城市主干道较近时,应加强墙体、窗户的隔声性能,

可使用阳台板等阻隔交通噪声;

4建筑平面布局应避免主要功能房间与易产生噪声的设备用

房相邻;

5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

用有效的减振、隔震、消声措施。

4.7.2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要求,且不应高于低限标准限值

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4.7.3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要求,且不应低于低限标准限值和

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4.7.4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15

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并应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

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吊顶、阻尼板等措施。

4.7.5室内吸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宿舍、学校、医院、旅馆的门厅和走廊的墙面和顶棚宜采

用吸声材料;

2大型建筑(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的室内设计时,

应采取吸声措施。在容积大于400m3且流动人员人均占地面积小于

20m2的室内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不小于顶棚总面积的75%。

4.8建筑材料

4.8.1建筑设计应优先使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住宅

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不应低于6%,公

共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不应低于10%。

4.8.2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宜优先使用废弃物等作

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可采用以下建筑材料:

1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

2麦秸秆等制作的装饰材料;

3废纸等为原料制成的保温材料;

4利用部分废弃塑料生产的管材。

4.8.3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施工现场500km以

内生产的建筑材料。

4.8.4宜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的雨篷、栏杆、预制排烟道、预制

楼梯、门窗、百叶,及整体厨卫、单元式幕墙、装配式隔墙、复合

式外墙、集成吊顶等工业化建筑部品。室内装修设计宜采用工业化

装修。

4.8.5除地板采暖房间和卫生间等特殊房间以外,主要功能房间的

16

楼地面现浇垫层的平均厚度不应超过50mm,不宜超过30mm。

4.9室内装修

4.9.1公共建筑的公共部位应土建工程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其他

建筑工程与装修工程宜一体化设计,建筑设计应与装修设计协调,

宜与装修设计同步进行。

4.9.2室内装修污染物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综合污染物含量计算,避免过

度装修;

2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

3禁止使用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

等不合格产品。

4.9.3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商场等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的分隔

应采用便于拆改、便于再利用的轻钢龙骨石膏板墙、玻璃墙、板材

等可循环利用隔墙,可重复使用隔断(墙)的比例不低于30%。

17

5结构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

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且不应小于50年;结构构件

的抗力及耐久性应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1.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

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且不宜低于二级。

5.1.3结构设计应采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并充分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

5.1.4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优先选用本地材料、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依据勘察成果、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综

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

5.2结构材料

5.2.1结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优先选用距离施工现场500㎞以内地区生产的材料;

2宜选择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材料,且优先采用可再

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3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4宜采用产业化生产的结构材料;

18

5宜采用再生混凝土;

6严禁采用国家及天津市限制使用或淘汰的材料;

7禁止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的材料。

5.2.2合理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并遵循以下原则:

1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高强钢筋,合理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高

强钢筋用量比例不应低于85%;

2钢结构应采用高强度钢材,高强度钢材的用量比例不应低

于70%。

5.2.3合理采用高耐久性结构材料,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混凝土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

范》GB/T50476的有关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宜采用高耐久性混

凝土;

2钢结构应按现行标准《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

的有关要求进行防腐蚀设计;宜采用耐候结构钢和涂装耐候型防腐

涂料。

5.2.4宜进行建材碳排放计算分析,并应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

面积碳排放强度。

5.3主体结构设计

5.3.1优先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不宜采用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形

体,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形体。

5.3.2新建建筑可适当提高结构的设计荷载取值。

5.3.3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功能变化的适应性。

5.3.4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

求:

1应进行结构体系的节材优化设计;

19

2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或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抗

震超限结构;

3甲类建筑应优先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乙类建筑宜采

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

4在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应合理采用钢结构体系、钢与混

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5当采用木结构体系时,宜选用速生木材或竹材制作的高强

复合材料。

5.3.5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进行结构构件的节材优化设计;

2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宜合理采用预应力楼盖、现浇混

凝土空心楼板等;

3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构件,宜选用高强钢材;由刚度控制

的钢结构,宜优化构件布置;

4应合理采用节材效果明显、工业化生产水平高的构件。

5.4地基基础设计

5.4.1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以

下原则:

1地基基础设计时应进行节材优化设计;

2多层建筑宜优先采用天然地基,其次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最后为桩基础;

3高层建筑宜采用桩基础;

4吹填土场地的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吹填土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T51064的有关规定。

20

5.4.2地基基础应根据场地地下水腐蚀性程度,进行耐久性设计。

5.4.3应进行地基基础协同分析,并满足以下要求:

1高层建筑宜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调;

2桩基础沉降控制时,宜考虑承台、桩与土的协同作用;

3筏板基础宜根据协同分析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5.4.4钻孔灌注桩宜采用后注浆技术提高侧阻力和端阻力。

21

6暖通空调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

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GB50736、现行《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53

和《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的规定。

6.1.2供暖、空调系统设计,须对每一个供暖空调房间或区域进

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当采用可再生能源、热电冷三联

供系统、蓄能系统等系统形式时,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模拟

指导系统设计。

6.1.3暖通空调系统分区和系统形式应根据房间功能、朝向、建

筑空间形式、使用时间、物业归属、控制和调节要求、内外区及其

全年冷热负荷特性等进行设计。

6.1.4室内主要的风机、空调机组等设备宜设置在机房内;小型

空调末端、管道、阀门等设备在吊顶、管井、夹墙内安装时,应设

检修口、检修门或其它检修通道。

6.2冷热源

6.2.1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源选取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应优先

采用电厂或其他工业余热、城市区域热网或可再生能源作为冷、热

22

源。

6.2.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和燃煤锅炉作为非工艺性供暖空

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6.2.3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

效限定值的要求。对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