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新高考考前提分生物仿真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科研人员研究了温度对人工种植的蒲公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光照条件下,30℃环境中蒲公英的实际光合速率比25℃环境中小B.昼夜时间相同且温度不变,则适合蒲公英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C.P点时,叶表皮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溶胶和线粒体D.一直处于光照条件下,P点时蒲公英无法正常生长发育2.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一棵植株上能结多个果实。它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在某块丝瓜地中主要生活着两种小型昆虫(甲、乙)。如图为在某年度丝瓜生长期间调查该瓜地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甲的营养级较高B.推测7~9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C.由丝瓜和这两种昆虫及生活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标志重捕法3.下列关于蓝藻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生产者,都有细胞壁B.光合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膜中C.都以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在细胞分裂时,都会发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化4.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D.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核酸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6.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右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行杂交实验,发现每2000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对这种例外的分析,最合理的是()性染色体组成性别及育性XXXXY♀可育XYXYY♂可育X♂不育XXXYYY胚胎期死亡A.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C.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X与Y染色体不分离D.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X染色体不分离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2018年4月,(ReproductiveBio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到2100年,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诞生的人数可能将达到全球总入口的1.5%---约4亿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________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2)体外受精首先需采集卵子,成熟的卵子能与____________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大致过程是受精卵→_____→囊胚→_____→组织器官的分化。(1)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了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_______以维持培养液的正常pH。母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____________,这为胚胎在母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4)借助于胚胎分割技术,理论上一次可以获得多个胎儿,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霄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将__________均等分裂。(5)人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要维持地球的和谐有序发展,我们必须关注生态工程建设。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生态工程中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的是______________。8.(10分)研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__________(填“高”或“低”)。(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的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最终导致第二个峰值的产生。(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中都有重要作用。图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相应活动的调节过程,A~E表示结构,a~f表示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填字母)(1)图中结构________为下丘脑。(2)在寒冷条件下,人体通过________的调节方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会释放[]________促进D分泌e,e的受体位于E细胞的________。(3)人体大量出汗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________会兴奋,引发[]________释放f,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4)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________mmol/L。若某人不吃早餐,________(填图中字母)会促进肝糖原分解,长此以往会出现习惯性低血糖症。10.(10分)兰花螳螂雌性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XXO,为探究温度对其个体发育的影响,研究小组选取纯合的长翅兰花螳螂与残翅兰花螳螂正、反交,孵化6天后将F1幼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正常温度(25℃)条件下培养均为长翅;B组在36℃条件处理12小时后置于25℃下培养,得到15%的残翅。(1)根据A组实验结果判断,兰花螳螂长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小组对B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为B组F1中残翅的出现不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小组推测B组残翅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温度通过影响了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了生物的性状。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适当个体,设计实验对上述推测进行演绎推理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结论)(4)综合以上分析,说明基因、环境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指示剂伊红美蓝可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紫黑色。请据图回答问题:(1)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其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是_______________,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______________旁进行。(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__操作。从物理状态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从功能上分属于_______培养基。(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10mL待测水样加入到90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124,紫黑色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1L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_。(4)大肠杆菌进行扩大培养时,用摇床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同微生物培养的温度和时间往往不同,在培养箱中培养时,细菌培养温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霉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则_________(填“长于”或“短于”)霉菌培养时间。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图中自变量为温度,本题是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量;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也代表呼吸作用强度。【详解】A、实际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加上呼吸速率,30℃环境中蒲公英的实际光合速率为6.5mg/h,25℃环境中蒲公英的实际光合速率为5.95mg/h,A错误;B、昼夜时间相同且温度不变,则适合蒲公英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B错误;C、P点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蒲公英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表皮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正确;D、一直处于光照条件下,P点时蒲公英净光合速率大于0,蒲公英能正常生长发育,D错误。故选C。2、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甲的营养级较低,A项错误;丝瓜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故推测7~9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环境,C项错误;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样方法,D项错误。3、A【解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藻类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黑藻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复杂的细胞器,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具有细胞壁,都是生产者,A正确;B、蓝藻的光合色素分布在质膜上,B错误;C、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无主次之分,C错误;D、蓝藻无染色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明确蓝藻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C【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史的了解情况,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熟悉的牛顿、施莱登、摩尔根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知道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是解答类似问题的关键。【详解】A、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木栓组织,发现“细胞”,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错误;

B、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B错误;

C、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5、C【解析】

A、蓝藻、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属于自养型生物,但蓝藻为原核生物,黑藻为真核生物,A错误;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见,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C正确;D、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DNA相同,由于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6、D【解析】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行杂交实验,在正常性况下所得到的后代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性状表现为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表现型为白眼。但发现每2000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说明后代中有的个体发生了变异。结合题干所给定的表格及选项进行解答。【详解】亲代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即XR变为Xr那么后代中就会出现白眼雌果蝇,但再考虑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这种可能性不大,A错误;同理分析B选项也是错误的;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X与Y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XRY和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XRXrY和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红眼雌性个体和白眼雄性个体,与事实矛盾,C错误;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X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XrXr和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XrXrY和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白眼雌性个体和红眼雄性个体,与事实吻合,D正确;因此选D。【点睛】在有些问题不是能够直接从题干中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时,结合题干信息和选项逐项分析,采用排除法做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胚胎移植获能桑椹胚原肠胚CO2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内细胞团D【解析】

1、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2、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1)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1、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1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1)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详解】(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2)体外受精首先需采集卵子,成熟的卵子能与获能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大致过程是受精卵→桑棋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1)动物细胞培养时,提供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正常pH。母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母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需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裂,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进一步发育。(5)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可以改善功能,即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图中最能体现该原理的是D图所示。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试管婴儿技术的概念;识记早期胚胎发育的具体过程以及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识记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K+外流低Na+内流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A组神经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静息时,K+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一侧,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Na+的浓度比膜外低。(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的外侧,形成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枝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所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实验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用电极刺激胞体后,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点位变化。【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识记和理解膜电位变化的实质,能分析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和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过程。9、A神经—体液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细胞膜上渗透压感受器D垂体3.9—6.1b和c【解析】

由图可知,A是下丘脑,B是胰岛,a是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是肾上腺、c是肾上腺素、D是垂体、E是甲状腺、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是促甲状腺激素、f是抗利尿激素。【详解】(1)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的中枢,A是下丘脑。(2)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会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D垂体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与E甲状腺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引发D垂体释放f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4)正常的血糖含量空腹是3.9—6.1mmol/L。若不吃早餐,会导致血糖含量下降,b胰高血糖素、c是肾上腺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点睛】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均可以升高血糖,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以促进代谢,增加产热。1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有低频性,而B组F1中15%频率较高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导致生物变异选取B组中残翅个体自由交配,在25℃下培育子代,若子代恢复长翅或子代中长翅∶残翅=3∶1,则推测合理,若子代仍为残翅,则推测不合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因此基因突变时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说,表现型=基因型+环境。【详解】(1)由于A组的结果为正常温度(25℃)条件下培养获得且均为长翅,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因此可知兰花螳螂长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研究小组对B组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而B组F1中15%的表现残翅,15%异常频率表现较高,因此认为,F1中残翅的出现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可能是环境引起的。(3)研究小组推测B组残翅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的原因是温度通过影响了酶的活性影响代谢过程进而影响了生物的性状。为了证明上述结论设计实验如下:选取B组中残翅个体自由交配获得子代,在25℃下培养,若子代中有长翅出现或子代中长翅∶残翅=3∶1,则推测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