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重庆市巴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重庆市巴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重庆市巴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重庆市巴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期阶段性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开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总分50分与思想品德学科共用9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所示文物能为研究山顶洞人提供直接证据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知道人工取火,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项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A项正确;B是猪纹陶钵,与河姆渡居民生活用具相关,与山顶洞人不符,排除B项;C属于青铜器,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与山顶洞人不符,排除C项;D是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与山顶洞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以下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C.磨制石器的发展 D.陶器的制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知识,陶器的制作属于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不属于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水土既平,舜荐禹于天,为嗣。”舜举荐禹的制度是()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民主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禅让制,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大家的爱戴,因此舜将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给他,B项正确;分封制是指西周建立后分封功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权力等在一个家族内部世代传承的制度,禹后来建立夏朝,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郡县制是指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或朝廷直接任免,排除D项。故选B项。4.青铜器是殷商文明的杰出代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铜爵 D.利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B项正确;四羊方尊、铜爵、利簋都是中国古代著名青铜器,但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CD项。故选B项。5.《三字经》说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最后被秦灭亡的是()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赵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的秦统一六国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齐国,完成了统一,B项正确;楚国亡于公元前223年,赵国亡于公元前228年,秦国是攻灭其他六国的诸侯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6.小刚同学参观岷江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他看到鱼嘴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水流流入宝瓶口。这座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C.疏通洪水,灌溉成都平原 D.有利于秦军南下,统一岭南【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岷江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鱼嘴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水流流入宝瓶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的水流流入宝瓶口。C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A不正确;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B不正确;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有利于秦军南下,统一岭南。D不正确;故选C。7.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而治,典型墨家风格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符合儒家学说,所以①正确;“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符合法家观点,所以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A项正确;“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为道家观点,不是墨家风格,所以③错误,排除BC项;“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为孙子的观点,不属于道家,所以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为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贾思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为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A项正确;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并运用其进行了各种手术;还创立了“五禽戏”,排除B项;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贾思勰,是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皇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即位年龄1012814寿命(岁)2723914A文景之治 B.曹操专权 C.楚汉之争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表可知,东汉后期的几个皇帝均是幼年即位,年纪轻轻便驾崩,皇帝幼年即位、无法主政的情况下,太后主持朝政,任用外戚,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力,多依赖宦官,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如此循环往复,最终酿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曹操专权是东汉末年出现的情况,当时的皇帝是汉少帝的弟弟汉献帝,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西汉建立前的历史,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者依次是()A.曹操、刘备、孙权 B.曹丕、刘备、孙权C.曹植、刘备、孙策 D.曹丕、刘禅、孙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因此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者依次是曹丕、刘备、孙权,B项正确;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排除A项;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曹丕之弟,与三国政权的建立者无关,排除C项;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与三国政权的建立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气候温暖湿润B.社会安定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魏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谢安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国主苻坚为一统天下,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南方的东晋,但是晋军方面在谢安的指挥下,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前秦统治走向瓦解,而“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与这次战役有关的成语典故,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灭商的重要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的重要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13.“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改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大意是说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如有故意违反的,当降职免官,由此可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要求说汉话的改革措施,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要求说汉话的改革措施,没有体现改汉姓、穿汉服或与汉族通婚,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A.王羲之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蔡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结合课本所学,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辉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千年。B正确;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排除;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著有不朽巨著《史记》,C排除;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D排除;故选B。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列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选项历史事实历史解释A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B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古代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并没有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1分,第18题9分,第19题10分,共3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摘编中国日报网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1)距今5000多年,中华大地开始进入了文明阶段。()(2)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各有差别,又逐渐融为一体。()(3)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源头。()(4)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青铜文明高度发达。()(5)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未涉及

(5)正确【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可知,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开始进入了文明阶段,(1)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应填“正确”;(2)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点,从各地起源,虽然有所差别,但又在相互交流中逐渐融合,(2)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应填“正确”;(3)根据材料中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可知,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融汇凝聚而成的文明核心的代表,其地位不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源头,由此可知,(3)表述违背了材料的意思,故应填“错误”;(4)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青铜文明的确高度发达,但材料没有提及夏商周三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4)表述是材料没有涉及的,故应填“未涉及”;(5)根据材料中的“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可知,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来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外来文明,(5)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应填“正确”。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三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建立了秦王朝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叫什么?在这套制度中最高统治着称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和汉皇帝对待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态度?(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何相同的历史功绩?【答案】(1)条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皇帝。(2)功绩: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措施:在政治上,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不同态度: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汉皇帝先恢复一点分封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4)功绩,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共同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解析】【小问1详解】条件:根据材料一“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可知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秦王朝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叫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可知在这套制度中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小问2详解】功绩: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可知汉武帝的功绩,是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小问3详解】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三“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可知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汉皇帝先恢复一点分封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小问4详解】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巩固大一统。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相同的历史功绩,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共同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东汉建立之初,因为统一战争的需要,曾经对农民征收田税什一。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以纾解民困。为了节省开支,东汉精兵简政,截并一大批郡县,减少大小官吏数万人;还撤销地方军队,组织军队进行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对农民是如何征税的?刘秀后来又是如何调整田税政策?结合所学回答,历史上称刘秀执政时期的统治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历史上“盛世”、“治世”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案】(1)地位: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主要内容: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2)措施:各地要重视农业生产,以此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通过借贷扶助贫民,并适时赈济灾民;以农为本(以民为本)(3)建立之初:征收田税什一,田税较重;调整:减少田税,减轻农民负担;局面:光武中兴(4)因素:以民为本,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地位:根据材料一“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可知,孟子民本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可知,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可知,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是各地要重视农业生产,以此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通过借贷扶助贫民,并适时赈济灾民;以农为本。【小问3详解】建立之初:根据材料三“东汉建立之初,因为统一战争的需要,曾经对农民征收田税什一”可知,东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对农民的征税是征收田税什一,田税较重;调整:根据材料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以纾解民困”可知,刘秀后来减少田税,减轻农民负担;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称刘秀执政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小问4详解】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汉文帝、光武帝统治时期都以民为本,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说历史上“盛世”、“治世”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以民为本,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