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重庆市江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重庆市江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重庆市江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重庆市江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所示为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A.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B.主要使用磨制石器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已经有审美的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是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所以证明山顶洞人已经具有审美的观念。D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故选D项。2.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比如尧推举品德高尚的舜继位,舜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制度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它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比如尧推举品德高尚的舜继位,舜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C项正确;世袭制是传亲,分封制、郡县制是行政制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考古发现,夏朝在阳城修建城池和大型宫殿。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设中央机构和职官。这标志着()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夏朝统治范围的辽阔【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时期开始建立的,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夏朝统治范围的辽阔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A.政治变革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政治变革题干并未体现,排除A项;国家统一题干并未提及,排除B项;思想解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下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他们的共同点是()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A.反对不义战争 B.主张天下归于统一C.主张实行仁政 D.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一同天下”、“定于一”、“一天下”、“一匡天下”等主张关键词可知,尽管这些思想家分属不同流派,但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B项正确;反对不义战争、仁政、建立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6.“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叙述的是秦朝()A.中央机构的设置 B.皇帝的无上权力C.巩固统一的措施 D.幅员辽阔的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秦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设置或皇权至上或秦朝的疆域,排除ABD项。故选C项。7.现在通用公元纪年法把100年称为一个“世纪”,每个世纪头20年称为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称为某世纪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公元纪年法把100年称为一个“世纪”,每个世纪头20年称为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称为某世纪末。”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ABC三项均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项。8.某同学收集到以下信息: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汉朝前期()A.中外交流的加强 B.社会经济的发展C.民族关系改善 D.军事实力的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初期经济衰退,为了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加强中外交流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改善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军事实力的增强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以下史事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A.盘庚迁殷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光武中兴。D项正确;盘庚迁殷、大泽乡起义、楚汉之争,都可能出现在《史记》中,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观察右图,这尊东汉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①社会生活②教育成就③文学成就④艺术成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说唱俑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可以了解社会生活,说唱俑本身可以体现艺术成就,故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说唱俑无法体现教育成就和文学城就,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11.官渡之战后,曹操创作了《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是()A.消灭袁绍,统一黄河流域 B.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政权C.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D.创建三国,促进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意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曹操的壮心是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C项正确;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A项;曹操始终没有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政权的是曹丕,排除B项;曹操是致力于消灭割据势力而非创建三国,排除D项。故选C项。12.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 B.北方人民流亡南迁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地图反映西晋后期以来,北方民族内迁,涉及到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的分布,A项正确;地图没有涉及北方人口流亡南迁的信息,排除B项;地图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的开放,排除C项;地图没有涉及西晋统一全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这三项的“消解”、“完全消除”、“彻底淡薄”表述太绝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14.《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该著作强调()A.顺应自然 B.重视水利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详解】“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大意是说如果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反之就是劳而无获,因此强调适应自然,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重视水利或轻徭薄赋或重农抑商,排除BCD项。故选A项。15.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进入战国时期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淝水之战——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进入东周时期,东南分为春秋和战国;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9分,第18题9分,第19题12分,共3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在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牍、缣(jiān)帛,价格昂贵且携带储藏都不方便,制约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已有植物纤维纸。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灞桥汉墓发现的植物纤维纸是汉武帝时代的遗物。70年代以来,在居延、扶风、敦煌等地都发现了植物纤维纸,……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中国的造纸术,此后东传朝鲜、日本,西传阿拉伯、欧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一大贡献。——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1)汉朝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植物纤维纸的制作方法。()(2)出土于西安灞桥的纸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3)蔡伦主要是从扩大原料方面进行了造纸技术的改进。()(4)纸的发明和改进是古人对书写材料不断改进的结果。()(5)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答案】(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5)未涉及【解析】【小问1详解】据材料“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已有植物纤维纸”可知,汉朝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植物纤维纸的制作方法。该观点正确。(正确)【小问2详解】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灞桥汉墓发现的植物纤维纸是汉武帝时代的遗物”可知,出土于西安灞桥的纸是汉武帝时代的遗物,但未证明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该观点错误。(错误)【小问3详解】据材料“……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可知,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其主要是从扩大原料方面进行了造纸技术的改进。该观点正确。(正确)【小问4详解】据材料“……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可知,纸的发明和改进是古人对书写材料不断改进的结果。该观点正确。(正确)【小问5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未涉及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该观点未涉及。(未涉及)17.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①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2010年,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东坡发现一处因粮仓失火形成的废弃②炭化稻米堆积坑,据测算,堆积的炭化稻米总量约2.6万斤。水田种植的潜在威胁来自于洪涝灾害而不是干旱;而③应对水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营建堤坝、疏通河道。④良渚遗址到目前为止发现了11条水坝,形成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遗址的⑤城址内外分布着若干处不同等级的墓地,发现随葬品中玉器就多达158件。——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材料二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灌水锄草)……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足够天下人都穿上衣服)。——摘自(南朝)沈约《宋书》(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能够实证良渚文明“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是:。(填序号)(2)写出材料二图中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并说明该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实证:②、④(2)名称:都江堰;影响:解决了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农业的灌溉,为周边农业的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3)变化:从贫穷到富庶,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可知,化石和遗迹遗物能够直接证明历史史实;炭化稻米堆积坑、浩大的水利工程能够实证良渚文明“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所以答案是②、④。【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岷江”和所学可知,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影响是解决了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农业的灌溉,为周边农业的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问3详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两部史书的两段文字的对比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变化是从贫穷到富庶,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18.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末年,百姓面临众多困苦,普遍厌战,强烈要求统一。当时七国中的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加上地理位置优越、本土战乱较少、经济发达等因素,因而最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千古一帝”,他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上)材料二秦朝和汉朝管理边疆的主要史事秦朝汉朝南方平定南越,设桂林、南海等郡。平定南越,设九郡管辖,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西南通西南夷,设官置吏,疆域推至贵州和云南的北部。经略西南夷,设置七郡,疆域推进至贵州、云南的中西部。北方北击匈奴,设九原郡。遣3万户居民到此屯田、戍边。打击匈奴,置朔方等郡,派士卒屯田。西北夺得河西走廊,设武威等四郡,以60万士卒屯田,加强防守。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能完成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两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相同措施。(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相对定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相同点: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地区;开疆拓土;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发展生产。(3)作用:建立、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能完成统一的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相对定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可知,秦、汉两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相同措施: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地区;开疆拓土;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发展生产。【小问3详解】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建立、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19.某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请跟随他们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解析历史现象东西方交流中原传到西域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西域传入中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学者的评价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交融这三大功能。(1)结合表格内容,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任务二解读历史文物图1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2)从史料呈现的形式看,图1、图2所示文物属于:(填番号: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甲骨文的发现并识读有何历史意义?(3)从图1、图2中任选一件文物,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朝代、相关内容、价值等,字数100左右)【答案】(1)商业:中原的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西域的葡萄、胡萝卜、良种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等传到中原。文化: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地区;西域的乐器、舞蹈等传入中原。(2)B;意义:我国自商朝开始有了文字可考。(3)解说词1: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甲骨上的文字,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