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重庆市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重庆市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重庆市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重庆市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七中共同体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上期初2025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政史共计90分钟,历史总分:5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5分)1.在学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一天生活的体验活动。在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种植粮食作物 B.懂得钻孔技术C.烧烤食物 D.用磨制方法制造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C项正确;北京人不会种植粮食作物,排除A项;山顶洞人懂得钻孔技术,排除B项;北京人用打制方法制造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2.河姆渡人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游牧渔猎 B.刀耕火种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可见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游牧渔猎的信息,排除A项;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方式而非生产生活方式,排除BD。故选C项。【点睛】3.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在五六千年前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还制作陶器。下面哪项考古发现最能说明上述传说的直守性()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半坡人面鱼纹盆C.三星堆青铜面具 D.二里头铜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炎帝部落在五六千年前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还制作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B项正确;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面具不是“陶器”,排除C项;二里头铜鼎不是“陶器”,排除D项。故选B项。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地位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卿,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是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B.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可知,在分封制下,国家权力分散在地方诸侯手中,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并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符合题干要求,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国家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权利的分散,未体现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5.根据史记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自西周至战国,国家的数量在减少,局部统一促进了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即国家逐步走向统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A项反映的是国家减少的原因,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体现的是现象,不符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数量减少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不是国家的数量减少反映的结果,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C.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片信息,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选项B符合题意;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A排除;甲骨文发现地集中在河南安阳一带,C排除;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D排除。故选B。7.栗劲的《秦律通论》中提道: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无疑对这种战绩的形成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表格来看,其直接作用是: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次数58次3次4次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数字反映出秦国军队的战绩辉煌,胜多负少,其主要原因是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关于经济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8.历史学家钱穆说“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中国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C.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D.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A符合题意;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属于政治方面的,B排除;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C排除;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不是“学术思想”方面,D排除。故选择A。9.下图中国银行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半两”钱)。中国银行的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就源自于这种圆形方孔铜钱。故选A;BCD不是最早使用的,排除。10.在下列材料中,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第一手史料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D项是唐代遗址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ABC项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11.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D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是西汉初年的局面,排除A项;社会局面比较安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12.汉初“七国之乱”时,朝廷由于财政困难,准备向当时的富商大贾借钱,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这说明汉初()A.社会贫困 B.地方诸侯实力强大C.政局动荡 D.中央集权有待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七国之乱’时,朝廷由于财政困难,准备向当时的富商大贾借钱,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中央集权有待加强。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贫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诸侯,排除B项;材料与“政局动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下列相关史实错误的是()A.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B.诸葛亮开发西南地区,发展经济C.孙权发展海外贸易,开发江东 D.三国时,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据题干“三国鼎立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故史实错误的是“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蜀汉在诸丞相葛亮的治理下,开发西南地区,发展经济,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孙权发展海外贸易,开发江东,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国时,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有一项战国水利工程,不仅工程的建设者、工程的技术细节,史料的记载较为丰富,而且众口一词获得高度赞誉。它是()A.都江堰 B.故宫 C.大运河 D.长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战国水利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时开凿的一条贯通南北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不是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5.学习历史,应该分清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导致西晋从此衰落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D.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于494年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导致西晋从此衰落”反映的是对八王之乱的认识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A项正确;B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判断题5分,21题12分,22题10分,23题8分,共35分)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答案】(1)A(2)C(3)A(4)A(5)B【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知,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所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此表述在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填涂C。(3)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4)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5)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可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不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题干表述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故填涂B。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历史人物同样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三》(1)根据材料一写出商鞅变法的三条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2)材料二中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3)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历史人物除了商鞅、北魏孝文帝这样的改革家,还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请你选择一位本学期历史课本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示例除外),仿照下面的两个示例,给他们制作一张名片。【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作用: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3)姓名:商鞅;朝代:战国时期;称谓:政治家;贡献:顺应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田宅。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使其整体的汉化。”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为改变北魏落后状态,用文治移风易俗,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3)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公孙氏,名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在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鼓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世卿世禄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通过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8.材料题材料一: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依据材料一,据图1指出秦始皇建立了什么制度,据图2指出能直接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统”与“地域的一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依据材料三,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图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图2:郡县制。(2)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或者:建立刺史制度);地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者:漠北战役,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3)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图2反映的是郡县制。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为了实现“政治的一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同时又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为了实现“地域的一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可知,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