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司制 D.行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正确;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A排除;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B排除;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三司”管财政。C排除;故选D。2.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A.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全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代考试的科目,排除A;,题干“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排除B;“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说法太绝对,排除C。故选D。3.《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是对于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下标题符合上述内容的是A.《资治通鉴》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B.从《资治通鉴》中看王朝的兴衰C.《资治通鉴》: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D.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旨在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也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因此符合上述内容的标题应是“从《资治通鉴》中看王朝的兴衰”,B项正确;AC项所述显然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并没有记述北宋的兴衰,排除D项。故选B项。4.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该种三万斛,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这一农作物是()A.小麦 B.占城稻 C.粟米 D.棉花【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大旱,水田不登”可知,当时旱灾严重,水稻歉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能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B项正确;从“水田不登”可知,题干地区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小麦和粟米是旱田作物,主要生长在北方,排除AC项;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两广和福建地区,与题干“江淮两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宋太祖是北宋王朝的开创者,他命人刻制一块誓碑,其中一条誓词是要求子孙不得杀士大夫。这主要反映了宋太祖的A.治学态度 B.重文思想 C.军事理念 D.尊孔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他命人刻制一块誓碑,其中一条誓词是要求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反映了他的重文思想,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6.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A.达到高峰 B.承前启后C.出现第一个盛世 D.陷入低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后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承前启后,B项正确;唐朝社会发展达到高峰是在唐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排除A项;唐朝第一个盛世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史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陷入低潮,国势由盛转衰,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7.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A.农业耕作工具B.便捷的交通工具C.农业灌溉工具D.实用的生活用具【答案】C【解析】【详解】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8.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单位总计北方数南方数南方所占比例(%)贯、石、匹、两100181534414841560331255.93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所占比例高于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故选B项;此时国家相对安定,故排除A项;文化重心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北民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9.诗歌往往能在-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万国尽征成,烽火被冈峦一陈桥兵变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一玄奘西行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一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故选D;A项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B项中的诗句描述的是鉴真东渡,C项中的诗句描述的是科举制,排除ABC。10.“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C符合题意;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认识题干材料大意是隋炀帝的举措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11.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这一情景的发生说明了()A.元朝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元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元朝时的对外交流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 D.元朝时中国人最远到达的地区就是欧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可知,元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各国的友好往来,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土面积,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对外交流没有说明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元朝时中国人最远到达的地区就是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中隋朝到唐朝到宋朝可知反映的是朝代的更替。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结束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项正确;春秋战国、三国鼎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排除A、B两项;南北朝时期是在隋朝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13.元朝有人这样形容“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这种说法说明了()A.元朝行省制度的畅通 B.元朝交通的方便C.元朝南北达一万里 D.元朝都城的繁盛【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千里”、“万里”形容的是出行路程远,但是“如在户庭”和“如出邻家”表明了交通十分的便利,B项正确;元朝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元朝南北达一万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元朝交通的便利并未涉及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A.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B.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C.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中的描述“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避免干扰生产。在唐太宗时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经济政策就是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励精图治,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点。15.下列示意图显示的主题是A.成吉思汗的功绩 B.蒙古的扩张C.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D.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表中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以上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实施的措施,D项正确;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并没有统一全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实施的措施,与蒙古扩张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中央集权措施内容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16.“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C.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表述与史实不符,唐长安有很多外国人居住,C符合题意;ABD项与唐长安的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C。17.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C.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行的,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材料无法体现,不涉及辽,排除B项;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0年,日本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历史上,为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天竺 C.张骞出使西域 D.遣唐使到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选项A符合题意;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排除;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C排除;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D排除。故选A。19.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政权中,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而此时的辽正与北宋冲突加剧,处于战争状态,故选A。20.“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A.发生在唐朝前期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东京)和杭州,B符合题意。唐朝没有夜市,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繁荣状况,宋朝资本主义还没有萌芽,C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1.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各地的不断做大的藩镇。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的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是A.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标志着唐朝的灭亡C.造成了外族的入侵 D.中央权力削弱,各地藩镇发展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德宗发布《罪己诏》,明确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实际上表明唐朝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各地的藩镇,这直接导致唐朝中央权力削弱、各地藩镇发展壮大,D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A项排除;节度使朱温夺取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的灭亡,B项排除;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并不是造成外族的入侵,而是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排除,故选D项。22.该歌剧分为六个篇章,分别为《幻海》《愿海》《迷海》《觉海》《心海》和《慧海》,再现了盛唐这一人物千辛万苦外传中国文化的艰辛历程。这一歌剧讲述的人物是()A.玄奘 B.文成公主 C.鉴真 D.毕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再现了盛唐这一人物千辛万苦外传中国文化的艰辛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是学习外国文化,而非“外传中国文化”,排除A项;从题干“再现了盛唐这一人物千辛万苦外传中国文化的艰辛历程”可知,题干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均与题干“外传中国文化”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23.小华同学撰写的宋代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开封、庙会、瓦子、勾栏。他研究的内容是A.繁华的都市生活B.灿烂的宋词文化C.兴盛的海外贸易D.先进的农业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开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市,城市中庙会是指商业活动,“瓦子、勾栏”是指城市中的娱乐活动,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繁华的都市生活,A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看出是单纯的宋词文化,B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与材料中城市生活不符合,C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C.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答案】A【解析】【详解】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可以入选的是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A项正确;“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是成吉思汗,排除B项;“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与辽国有关,排除C项;“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与金朝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A.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B.造船技术适应远航C.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D.对外贸易繁荣昌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题干的“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故A符合题意;造船技术适应远航、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对外贸易繁荣昌盛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BCD。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四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也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2)材料二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5)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2)辽与北宋;维持了辽与北宋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减少了军费花销,但也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3)相互吸收;效仿唐宋官制订立本国官制、依照汉字创立了本民族文字、学习汉族农耕文化发展生产。(4)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5)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交流与共同发展;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任意1点)【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2)根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指的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据材料“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可知,“澶渊之盟”促进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材料“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澶渊之盟”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维持了辽与北宋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减少了军费花销,但也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3)根据材料可知,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通过辽与西夏的统治措施对比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效仿唐宋官制订立本国官制、依照汉字创立了本民族文字、学习汉族农耕文化发展生产。(4)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是大一统的国家,国力强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族与中原汉族政权往来密切,所以唐朝属于第三种;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有战有和,形成政权并立局面,宋朝属于第二种。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覆灭,元朝属于第一种。(5)根据材料可知,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说明应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27.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唐】杜甫《忆昔》(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材料二观察图1和图2(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材料四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答案】(1)发展经济,改革税制;(2)耕地和灌溉;(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4)玄奘;《大唐西域记》。【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依据材料二可知,图一是用于耕作的曲辕犁;图二是用于灌溉的筒车。这些新式工具的发明,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用途是耕地和灌溉。(3)依据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可知,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隋文帝是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革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4)依据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由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4)到宋朝时,科举制有怎样的发展?【答案】(1)隋炀帝;进士科。(2)皇帝;殿试制度。(3)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4)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他设置的考试科目就是他创立的进士科。【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科举制度最大的获益者是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可知,“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垄断”说明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体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手工业也很兴盛,造纸业和印刷业已迅速发展,火药被大量用来制造武器,纺织、火器、制瓷、制盐、矿冶等业无论是在原料的采集、生产工艺还是产品种类、数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著名的徐州私营利国监共有36冶,每冶各百余人;东京的城乡个体手工业有所谓“百姓绣户”,朝廷裁造院绣造不及的物色,交绣户绣造,付给工钱。宋朝统一天下后,消除了割据的障碍,为商业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东京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有真珠、匹帛、香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晚间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市场非常热闹繁华;除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集市贸易。材料二:到了南宋时期,农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稻麦的培育,棉花的种植,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兵器制造,造船业,制瓷业,纺织业,印刷造纸和矿冶,也有新的发展;城市集镇、商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很迅速。材料三:在辽国的手工业中,冶铁占有重要地位。在辽河边还有金矿开采、冶炼。现今出土的大批辽代鎏金和银制手工业品,有鎏金马具和车、饮食用具、各种首饰和佛教器物,既继承了汉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又融合了契丹族的特有风格。(1)结合材料一指出宋朝手工业兴盛的主要表现。(2)材料一中对于当时都城“东京”是怎样进行描述的?这些场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3)材料二介绍的南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4)材料三介绍的辽代出土文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答案】(1)造纸、印刷、火药、纺织、矿冶等业有明显进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百姓绣户”等。(2)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交易商品多且频繁;交易时间长;交易市场扩大。说明了东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最大的经济重心;还说明了城市经济得到大规模的发展。(3)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4)既有汉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又融合了契丹族的特有风格。说明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加快。【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宋朝手工业也很兴盛,造纸业和印刷业已迅速发展。火药被大量用来制造武器,纺织、火器、制瓷、制盐、矿冶等业无论是在原料采集、生产工艺还是产品种类、数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著名的徐州私营利国监共有36冶,每冶各百余人;东京的城乡个体手工业有所谓“百姓绣户””可知,宋朝手工业兴盛的主要表现有造纸、印刷、火药、纺织、矿冶等业有明显进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百姓绣户”等。【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一“东京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有真珠、匹帛、香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晚间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市场非常热闹繁华;除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集市贸易”可知,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交易商品多且频繁;交易时间长;交易市场扩大。说明了东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最大的经济重心;还说明了城市经济得到大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