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志”,“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凶”“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③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④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是“景”,白居易《与元九书》论《诗》情、景关系云:“设如‘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甚明其触景生情之通义。汉末则不然,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借景言情,其前提是“情”,“景”仅属表饰。如《明月皎月光》中写景,有“明月”“众星”之光,有“白露”“野草”之状,然而这些景物形象之流转变动,并非触目所存,而是玄思所想,统摄于诗人主观情感中,构成了凄清失意、孤独惆怅的人生悲哀意象。⑤三是由写英雄之情感向写凡人之情感的转变。汉末思潮对汉儒诗教思想之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因遥接楚骚之情,而复活其人性与人格。要言之,爱国怀乡、落拓失意、感叹时逝等情感,汉末古诗与楚骚是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二者共有的扬举个性与悲观主义的特征。然而,基于这种个性,二者又有明显不同:楚骚谱写的是英雄悲剧,给人以悲壮;古诗谱写的是凡人悲剧,给人以伤感。前者表现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超群悲哀和离俗自信,后者悲哀情绪则来自下层文士最切实的现实遭际和生存感受,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确是凡人的情感。这些凡人的情感与悲哀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孕育了时代气氛的大悲哀,使汉末诗潮的感人力量达到“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的程度。⑥由于汉末诗潮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以主体情感为标的,故其释放出的具有突破典雅温厚之礼教意义的自我性灵之真情,正以其创作的先行性揭示出文学思潮由“天道为本”向“人事为本”转变的理论态势。(摘编自许结《论汉术诗潮的情感表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一定程度限制了诗歌的发展。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D.汉末以前,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是朝着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思路清晰。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仍有训诫之义。B.《采薇》作者由看到薇菜由嫩变老,想到自己年华流逝久戍难归,最是情的触发点。C.诗人虽叙说了“涉江采芙蓉”之事,但表达思念和对同心离居的哀叹才是诗歌要旨。D.《短歌行》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答案】1.A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说法错误,原文是“诗歌艺术中的人生情感”,是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表达情感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情感的解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深入论述,第三四五段是对第二段内容的展开论述,所以文章不是“并列式”,而是逐层深入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说法错误,曹操《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其“感叹时逝”的情绪是“汉末古诗与楚骚的共同点”,不分英雄或凡人。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选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20年3月《求是》)材料二:2022年2月14日,北京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多年学习中文的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被深深吸引。他说:“雪后的故宫更美了,但比雪景更美的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发展得很快,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中国了不起!法国电视一台记者Fred已经在北京工作7年,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奥会新闻报道。他说:“北京是一座非常棒的城市,我已经离不开北京了,如果让我做选择,我会选择在北京生活下去。”这次参观完故宫,Fred了解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自己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能在雪天到故宫看展,这个体验让人既惊喜又难忘。探访期间,故宫文华殿内“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130余件珍贵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展厅中心展柜中的文物,算得上重中之重。占据“C位”的是何尊,这件青铜器底有122字铭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的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摘编自王恩慧《何以中国?中外记者在这里找到答案》,2022年2月15日“光明网”)材料三: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让宋画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进入了观众的心灵……《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舞者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深远”是最难表达的,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摘编自唐白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何以刷屏?》,2022年2月11日《文汇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保持民族特色时能更好地与不同文明开展广泛文化交流,铸就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B.在探访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的韩国记者崔宪圭就被故宫美景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C.“何以中国”特展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占据“C位”的“何尊”铭文是已知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地方。D.《只此青绿》通过对空间距离、舞蹈动作、气息韵律、舞台调度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活动中,韩国和法国记者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但都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赞赏。B.“何以中国”展示传统从何处来,《只此青绿》思考传统向何处去,两者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C.《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当下很多中国观众是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6.“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C5.D6.①要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②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广泛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③钻研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手法,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错误,原文说的是“130余件珍贵文物中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国宝重器”。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可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传统文化热”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可知,要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材料一“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知,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广泛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从材料三“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可知,钻研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手法,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巴金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④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1942年2月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噩梦”“窒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B.作者使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虚”及“实”。通过对各种灯光的描写,赋予灯光以丰富的的象征意义。C.全文赋予了中心意象“灯”以生活(实用)之灯、情感之灯、信念之灯(希望或理想之灯等)等含义。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9.结合全文,分析⑨⑩两段的作用。【答案】7.B8.(1)该句既以拟人手法描摹灯光忽隐忽现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以为灯会灭”的忐忑心理。9.第⑨⑩两段中引用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①丰富了“灯”的内涵,②抒写了作者对亲情与爱情的赞美,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由‘虚’及‘实’”错。全文由“实”到“虚”。作者先写现实中的灯光,这是“实”,后写记忆中的灯光,由此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这是“虚”。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到记忆中的灯光,是用联想的手法,后来写灯光的意义,给人带来的光明、温暖等,这是用象征手法,由实到虚。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微微颤抖”,“颤抖”既是动作,也能描写心理状态,此处写灯光,运用拟人修辞,把“灯光”人格化,赋予灯光人的情态、心理,形象地描绘了灯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特点,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忐忑不安之态。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⑨段“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赞美亲情;⑩段“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赞美爱情。这是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作者引用与“灯”有关的两个美丽传说,丰富了“灯”的内涵;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深化了主题;同时,引用神话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内蕴丰富。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注】①乃者:从前,往日。②顜(jiǎng):直,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可指人的年岁,也可指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等。“富于春秋”即“年少,年轻”。B.沐:休息沐浴,即休假。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如“每五日洗沐归谒亲”。C.垂拱:垂衣拱手。文中是曹参建议惠帝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D.谥: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后,后人对其生平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褒扬性文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在挑选属官时以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为先,坚决不用那些言语文字苛刻,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B.汉惠帝认为曹参不理政事,可能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将自己的想法明确告知曹参。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后,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之所以获得很多的战果,是因为他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答案】10.B11.D12.B13.(1)曹参起初贫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2)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请他们喝,稍有空隙时,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至者”是说来劝说的人,“参辄饮以醇酒”中“参”是主语,“饮”是谓语,“以醇酒”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至者”后断开,排除AC;“复饮之”主语是参,“醉而后去”主语是劝说的人,分属不同的句子,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褒扬性文字”错,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除了美谥还有恶谥。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明确告知曹参”并非明确告知,皇帝的意思是不要让曹参知道是自己让曹窋去询问缘由的。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贫贱;“善”,关系好;“郤”,隔阂。(2)“谬”,弄错;“传”,流传的文字;“名”,说出;“胜”,完、尽。参考译文: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而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权有名望的官吏了。曹参起初贫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治理政务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刻,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驱逐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出言劝说。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请他们喝,稍有空隙时,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住所,官吏在住所里整天饮酒歌喝,大喊大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大喊大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认为“相国难道是轻视自己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去世,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没有任何事情奏请,根据什么去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休假回家,乘空侍候父亲时,把惠帝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罚曹窋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您和高帝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今已经制定得很明确了,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你别说了!”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去世以后,被封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战功的,唯独曹参能够声名显赫。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残酷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诗人与友人登高饮酒,其乐融融。B.“相思”指农闲下来想到意趣相投的友人,即便已经睡下也要穿上衣服前往相见。C.诗歌第五联使用反问,表现了诗人不愿急着离开这种生活的心理,道出了久居的意愿。D.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诗人悟出了自然之乐的真谛:人生必须自食其力,尽力耕作必有收获。15.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4.A15.第一问:本诗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喜爱自食其力,热爱田园的诗人形象。分析:他与友人登高赋诗,饮酒欢乐,披衣相访,富有生活情趣。他尽享劳动和自食其力之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归于田园的种种快乐,表现了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错,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喜爱自食其力,热爱田园的诗人形象。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驾一小舟,自由畅游赤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游褒禅山记》中说,要成功做好一件事,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与、苇、凌、顷、至。七、选择题组中国人民生来就________地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国家和民族________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________而深厚的身体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________子孙。即使在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往往更加强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毫无疑问
归属感
稳定
不肖B.不容置喙
归宿感
稳定
不肖C.不容置喙
归属感
稳固
不孝D.毫无疑问
归宿感
稳固
不孝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专业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学业上的意见,还带我接触了新领域。B.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D.老张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家超市有免费试吃的,哪个商场可以很容易把厕纸带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B.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C.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意识。D.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先进的和现代的意识。【答案】17.A18.A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毫无疑问:没有一点疑问的。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语境强调中国人民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观点是没有疑问的,故此处应选“毫无疑问”。第二空: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归宿感:回到家的感觉。语境说的是国家和民族,故此处应选“归属感”。第三空:稳定: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使稳定。稳固:安稳而巩固;使稳固。语境强调没有变动的身体和精神家园,故此处应选“稳定”。第四空: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不孝:不孝顺。语境说的是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子孙,是不好的,故此处应选“不肖”。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是强调。A.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强调。B.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C.此处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引用古诗句来评价徐悲鸿笔下的马。D.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反语,这里的“聪明”是一种讽刺。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阶级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故“阶级”应排在“国家”之前,排除D;二是搭配不当,“意识”与“制度”不搭配,排除AB。故选C。八、语言表达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以大熊猫为原型、身穿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圈粉,可谓“一墩难求”。①____?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科学家曾这样描述惹人喜爱的形象特征:圆眼睛、胖脸颊、高眉骨、小下巴,以及大头小身。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毫无疑问,冰墩墩的外表十分符合“婴儿图式”,而且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相较于真正的鹅蛋,鹅喜欢把更大、更圆的排球滚回巢穴。对鹅来说,②____。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所以,多看看“萌物”,③____你是不是觉得冰墩墩越看越可爱了?【答案】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
我们也会越快乐(大脑能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以大熊猫为原型、身穿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圈粉,可谓‘一墩难求’”描述了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现象,后文“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标点符号提示本空是问句,所以这里应该是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空由前文“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相较于真正的鹅蛋,鹅喜欢把更大、更圆的排球滚回巢穴”可知,在讲述“超常刺激”时举了鹅的例子,再结合“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的句式,这里可以填: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第三空前文“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讲述我们喜欢超常刺激的原理,会释放更多多巴胺,人会更快乐。由“所以”可知本空是对原理的运用,即多看看“萌物”,“我们也会越快乐”(大脑能释放更多的多巴胺)。21.下面“光明中学团委纪念‘五四’征文活动”的通知在表达上(数字除外)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在就要迎来“五四”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激发我校后生更好地传承“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做想作为、会担当、出成绩的新青年,团委拟举办一次主题征文比赛,具体打算通知如下:征文主题:新时代,做勇于担当的新青年征文内容:结合“五四精神”,讲述青春梦想与成长感想,展现青年正能量。作品要求:(1)体裁不限,字数在800-1000字左右;(2)主题积极向上,可读性强,能展现青年风采;(3)须为原创,杜绝抄袭。截稿时间:2019年4月26日。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光明中学团委2019年3月20日【答案】①“就要“改为“即将”,②“后生”改为“学生”,③“打算”改为“计划”或“安排”,④“左右”改为删去“左右”,⑤“拜托”改为“希望”或“欢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本题中,①“就要”过于口语化,表达不得体,改为“即将”。②“后生”指后代子孙、较后出生,年轻人、晚辈。此处没有强调先后的意思,改为“学生”。③“打算”比较口语化,表达不得体,改为“计划”或“安排”。④“800-1000”已经是一个溉数了,不能两个概数连用,改为删去“左右”。⑤“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这里不是委托同学们的意思,不合语境,改为“希望”或“欢迎”。【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礼貌的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