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1页
地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2页
地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3页
地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4页
地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③自检验收: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工长验收。3)板模板工艺流程:搭支撑架→搁置可调托座及主楞双钢管→安放方管→铺楼板模板→校正标高→安装预留洞模板框→模板缝处理(如用胶带纸封缝)→质量检查。4.3.3测量放线1)模板放线时,应先清理好施工现场。2)首先用纬仪根据施工图测出每条轴线,然后用墨线弹出梁模板的内边线和中心线,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3)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标高引到模板安装位置,定好水平控制标高。4)用墨线弹出盘扣架立杆的位置,垫板、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4.3.4模板制作1)模板按配模图在模板加工场统一加工制作或者配制。2)模板制作好后,标记模板位置、型号尺寸和数量,经验收合格刷隔离剂(脱模剂)后,按规定要求分类堆放在施工平面布置图指定的场地内。4.3.5轮扣式脚手架模板架体搭设1)本工程高大模板支撑分布范围较广,高大模架搭设拆除施工时,与楼层内其他模架同时搭设、同时拆除。2)安装前,先在楼板上按照弹出的立杆的位置线准确放置垫木。支撑体系下部结构梁板混凝土强度不低于1.2MPa,方可允许搭设高支模支撑架,支撑架设置多层楼板上,要求承重梁板以下楼层支撑不得拆除,且立杆轴线上下对应。3)支架立杆间距严格按照方案搭设,支架安装时每搭完一步架后,应立即检查并调整其直线度、水平度与垂直度,以及立杆的步距。控制立杆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H/1000,且不得大于30mmm,H为立杆搭设高度。4)立柱及其他杆件(1)立柱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2)模板支架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严禁超过650mm,且丝杆外露长度严禁超过300mm,可调托座插入立杆长度不得少于200mm;可调托撑悬臂构造1—顶层水平杆;2—立杆;3—调节螺母;4—螺杆;5—可调托撑钢板(3)模板支架应根据施工方案计算得出的立杆排架尺寸选用定长的水平杆,并应根据支撑高度组合套插的立杆段、可调托座。5)支模架不符合模数处理方式模数不匹配时,在板的位置设置调节跨,调节跨应设置在板下承受荷载较小部位。用普通扣件钢管每步拉结成整体,水平杆向两端延伸至少扣接2根定型支架的立杆。架体斜交或间距不合模数时,立杆采用盘扣架体立杆,水平杆采用扣件杆件连接,水平如下图所示:调节跨搭设示意图(一)调节跨搭设示意图(二)6)边梁支模架做法支架挑出斜杆固定,边梁左侧为外防护架作为操作平台。边梁处支模架做法7)斜交梁支模架做法平面上的斜交梁采用梁、板单独排布立杆(先排梁再排板),用普通钢管扣件拉结成整体。模数不匹配不同方向斜交时,采用盘扣拉杆横杆采用普通钢管拉结成整体。斜交梁支模架做法8)高低跨架体做法高低跨架体相对独立,每步用钢管扣件进行连接,每侧连接各一跨。9)楼梯支模架做法(1)楼梯段支模架底部、顶部应采用扣件式钢管拉结(沿坡度纵向,及横向水平杆);(2)台阶高差通过可调底座来调节;(3)中间水平杆尽量拉通在同一水平面。楼梯支模架做法示意图11)不同体系连接方式本工程普通架体体系为轮扣脚手架,超高模板采用盘扣式脚手架,不同体系架体连接成整体。连接钢管在轮扣体系延伸两跨,盘扣体系延伸一跨。4.3.6 盘扣式脚手架模板架体搭设1)一般规定(1)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相互位置的正确。(2)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中所产生的荷载。(3)不同支架立柱不得混用。(4)构造简单,装板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浇筑混凝土等要求。(5)多层支撑时,上下二层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设底座和垫板。(6)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大于4m,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7)拼装高度为2m以上的竖向模板,不得站在下层模板上拼装上层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临时固定措施。(8)当支架立柱成一定角度倾斜,或其支架立柱的顶表面倾斜时,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支点稳定,支撑底脚必须有防滑移的可靠措施。(9)梁和板的立柱,其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示意图如下:(10)模板支撑架底层纵、横向水平杆应作为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等于350mm。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托座或固定底座。(11)模板支撑架周围有主体结构时,应设置连墙件;(12)模板支撑架高度比应小于或等于3;当高宽比大于3时可采取扩大下部架体尺寸或采取其他构造措施;(13)支架搭设按本模板设计,不得随意更改;要更改必须得到相关负责人的认可。2)立柱及其他杆件(1)立柱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2)搭接要求:本工程所有部位立柱接长全部采用连接套管连接,严禁搭接,接头位置要求如下:(3)模板支架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严禁超过650mm,且丝杆外露长度严禁超过400mm,可调托座插入立杆长度不得少于150mm;1-可调托座;2-螺杆;3-调节螺母;4-立杆;5-水平杆;(4)模板支架应根据施工方案计算得出的立杆排架尺寸选用定长的水平杆,并应根据支撑高度组合套插的立杆段、可调托座和可调底座。3)水平拉杆每步纵横向水平杆必须通过盘扣节点连接拉通;4)其他做法同4.3.5第5)到11)条。4.3.7梁板模板安装1)施工工艺流程弹出梁轴线及梁、板水平线并复核→梁底脚手架搭设、搭设板脚手架→梁底起拱、搭设梁底找平钢管→安放梁底木方背楞→铺设梁底模→绑扎梁筋→安装梁侧模、木背愣、钢管卡具→安放主梁(钢管)→安放次梁(40×90木方)→调整次梁标高、起拱→安放顶板模板(15mm厚多层板)→铺设板底模板→检查模板上皮标高、平整度→绑扎板筋。2)施工要点(1)弹出梁的轴线、梁位置线及梁板水平线,并复核。(2)梁支架的排列、间距要符合模板设计的规定。(3)从边跨一侧开始安装,先安装第一排龙骨和支柱,临时固定再安装第二排龙骨和支柱,依次逐排安装,立杆加可调底座和可调顶托,支柱中间和下方加横杆或斜杆。(4)当梁跨度大于4米时,跨中梁底处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梁跨度的1/1000~3/1000,主次梁交接时,应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为了保证梁不出现下沉变形等质量事故,在大梁底模中间加一排到两排立杆与高支模排架相连接详见设计参数。(5)先铺梁底模,顺次铺梁侧模、板底模,板模拼缝严实。(6)在主梁设置梁宽×100大小清扫口,将模板上杂物清理干净后再行封闭。(7)在次梁和次梁交接处,先支设梁底模,并较高的次梁侧模上留梁豁,同时支设次梁侧模,在交接处粘贴海绵条保证模板支设的严密性,防止漏浆。(8)楼面模板安装①通过调节支顶的高度,将主龙骨拉平,架设次龙骨。②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若为压旁时,角位模板应通过线钉固。③楼面模板铺完后,应复核模板面标高和板面平整度,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漏设并应位置准确。支模顶架必须稳定、牢固。模板梁面、板面应清扫干净。4.3.8模板及架体拆除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管理层、操作队伍进行拆除方法的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应具有时效性、针对性。2)支撑系统拆除前,要综合考虑上层荷载的影响,必要时要保留下层部分架体后拆或加设回顶钢管等措施。3)支撑系统拆除的顺序和方案应根据架体搭设平面布置及施工方案规定进行,并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应严格遵守从上至下的原则,先拆除非承重模板,后拆除承重模板。4)拆除前的准备工作1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满足构造要求。2对工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佩戴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手套等防护用品。3应清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4拆除范围内设置警戒线并悬挂警戒线,派专人看守。5)拆模程序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先拆除柱模板,再拆楼板底模、梁侧模板→最后拆梁底模板→承重支撑架。6)柱模板(竖向构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板与梁底模板(水平承重构件)应在梁板砼强度达到规范规定的相应强度(以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压结果为准),经监理单位审批混凝土拆模申请表,项目总工程师签发拆模令后方可拆除。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要求部位构件跨度(m)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板≤2≥50%2〈L≤8≥75%〉8≥100%梁≤8≥75%〉8≥100%悬臂构件——≥100%7)现浇板模板拆除前,先间隔拆除部分立杆,再将支撑立杆上部的可调托座松动,将可调托座下降150㎜~200㎜,然后拆除主龙骨钢管和方管搁栅,挠松现浇板模板,使模板下落到钢管支架上,运下模板后将其余钢管支架拆除。8)模板拆除安全技术措施1模板支撑拆除前,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并经申报批准后,才能进行。拆除模板一般用长撬棒,人不许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在拆除楼板模板时,要注意整块模板掉下,尤其是用定型模板做平台模板时,更要注意,防止模板突然全部掉落伤人。2拆模时必须设置警戒区域,并派人监护。拆模必须拆除干净彻底,不得保留有悬空模板。拆下的模板要及时清理,堆放整齐。高处拆下的模板及支撑应用垂直升降设备运至地面,不得乱抛乱扔。3拆摸时、临时脚手架必须牢固,不得用拆下的模板作脚手板。4脚手板搁置必须牢固平整,不得有空头板,以防踏空坠落。5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6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不变形、棱角完整时,方可拆除。7拆除作业时,必须设置警戒区,严禁下方有人进入。拆除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平稳牢固可靠的地方。8拆模时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注:虽然砼达到拆模强度,若该强度尚不能承受上部施工荷载时,必须经过核算,加临时支撑。4.4支模架的构造要求及措施4.4.1轮扣式脚手架4.4.1.1轮扣立杆1)轮扣立杆Φ48×3.0mm;2)立杆间距不应大于1.2m;3)立杆接头应采用带专用外套管的立杆对接,外套管开口朝下;4)本方案中的高大支模架均按照满堂支模架体系进行搭设,支模架立杆纵向间距不大于900mm,横向间距不大于1800mm,其中梁两侧立杆间距依据实际梁宽度进行调整,对于截面尺寸大,跨度大的主梁支模架,在梁底设置2根可调支座式立杆支撑,支撑间距根据梁两侧立杆间距平均布置。5)排架立杆先沿梁(包括主梁和次梁)两侧布置,在主梁、次梁支撑架立杆确定后,在现浇平板部位,视四周梁侧立杆围成的空间尺寸,有序排列板的支撑立杆。4.4.1.2水平杆1)轮扣支模架架体水平杆步距为1800mm,离架体基础以上350mm高度设置纵横向扫地杆。2)按设置步距纵横向布置,拉杆连接。4.4.1.3剪刀撑1)模板支架的剪刀撑可采用扣件式钢管进行搭设。竖向剪刀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模板支架外侧周圈应连续布置竖向剪刀撑。模板支架中间应在纵向、横向分别连续布置竖向剪刀撑;竖向剪刀撑间隔不应大于6跨,且不大于6m;每个剪刀撑的跨度不应超过6跨,且宽度不大于6m。竖向剪刀撑杆件底端应与垫板或地面顶紧,倾斜角度在45°~60°夹之间,旋转扣件宜靠近主节点,中心线与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2)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采用3个旋转扣件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2)剪刀撑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3)模板支架高度超过5m应设置水平剪刀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顶部必须连续设置水平剪刀撑,底部应连续设置水平剪刀撑;②水平剪刀撑的间隔层数不应大于6步且不大于6m,每个剪刀撑的跨数不应超过6跨且宽度不大于6m;③水平剪刀撑宜布置在竖向剪刀撑交叉的水平杆层;④水平剪刀撑应采用旋转扣件每跨与立杆固定,旋转扣件宜靠近主节点。模板支架剪刀撑布置平面图1—立杆;2—水平杆;3—竖向剪刀撑;4—水平剪刀撑模板支架剪刀撑布置立面图1—立杆;2—水平杆;3—竖向剪刀撑;4—水平剪刀撑⑤剪刀撑的斜杆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等距离固定,且端部扣件盖板边缘离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每对剪刀撑斜杆宜分开设置在立杆的两侧。4)模板支撑架周围有主体结构时,应设置连墙件;5)模板支撑架高度比应小于或等于3;当高宽比大于3时可采取扩大下部架体尺寸;4.4.1.4抱框搭设当支架立柱高度超过5m时,应在立柱周全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用抱柱的方式(如连墙件),如下图,以提高整体稳定性和提高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4.4.2盘扣式脚手架4.4.2.1盘扣立杆1)盘扣立杆Φ48×3.2mm;2)立杆间距不应大于1.2m;3)立杆上下设置可调顶托底托;4)支模架立杆纵横向间距不大于900mm,步距不大于1500mm,其中梁两侧立杆间距依据实际梁宽度进行调整,对于截面尺寸大,跨度大的主梁支模架,在梁底设置可调支座式立杆支撑,支撑间距根据梁两侧立杆间距平均布置。5)排架立杆先沿梁(包括主梁和次梁)两侧布置,在主梁、次梁支撑架立杆确定后,在现浇平板部位,视四周梁侧立杆围成的空间尺寸,有序排列板的支撑立杆。4.4.2.2水平杆1)盘扣支模架架体水平杆步距不大于1500mm,首道纵横向扫地杆离地不大于550㎜。2)按设置步距纵横向布置,拉杆连接。4.4.2.3水平剪刀撑及竖向斜杆搭设高度超过8m的模板支架,竖向斜杆满布设置,水平杆步距不大于1.5m,沿高度每隔4~6个标准步距设置扣件钢管剪刀撑,如下图,周边与结构物形成可靠拉结。4.5检查要求1)不满足要求的相关材料一律不得使用,采用问责式制度,相关人员签字。2)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将隐患消灭在初始状态,避免遗留安全隐患和加固时人力、物力大量耗费。确保一次验收通过。3)砼结构观感质量符合相关验收标准,少量的缺陷修补完善。4)支撑架在搭设前应按下表进行检查验收:序号项目技术要求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地基承载力满足承重力要求_检查计算书、地质勘查报告2平整度场地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