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凤阳花鼓》有新旧两个版本,旧《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新《凤阳花鼓》旋律更欢快,再加上衬词"得儿飘""另当"的运用,虽然衬词无实际意义,但却渲染了欢快的气氛,通过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能了解世事的变化,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2.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过程与方法1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的演唱《凤阳花鼓》,感受安徽民歌的魅力。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并把握好一字多音演唱的准确性。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进入教室。教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何种乐器?(出示双条鼓的图片)学生:鼓类打击乐器。教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得名。双条鼓起源于在凤阳,又称凤阳花鼓,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吧。分段欣赏1.简介这首歌曲叫《凤阳花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安徽民歌。表演者手持的乐器叫“花鼓小锣”,又称“双条鼓”,它起源于安徽凤阳,所以称“凤阳花鼓”。最初形式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击锣间敲,是一种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的民间表演。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历史沿革凤阳花鼓作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自明朝兴起流传至今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作为一种乞讨工具,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由此凤阳花鼓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改称为“双条鼓”。建国后,凤阳花鼓进入北京怀仁堂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的赞扬,周总理亲切的称它为“东方芭蕾”。此后凤阳花鼓更是打遍、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凤阳花鼓的舞蹈与小调的题材全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舞蹈柔美、曲目众多,是风阳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3.表演方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分成大花鼓和小锣花鼓良两种。大花鼓通常都是通过集体演绎,由十几个人集体敲打演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呈现出欢悦的气氛,演奏大花鼓的过程中,通常还会演唱山歌。小锣花鼓也被称为花鼓小锣,通常都是双人演绎,一个人负责打鼓,另一个人负责敲锣。在过去,人们通常利用花鼓小锣进行乞讨,后来小锣花鼓不断流传开来,开始在舞台上演绎。整体欣赏1.分析歌曲教师:此曲由哪几个音构成了曲调?调式的主音是什么?学生:1、2、3、5、6,以1为主音。教师:此曲为五声调式,以宫为主音。教师:找出旋律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前乐句的尾音和后乐句的开始音是一样的。教师:歌曲前半段运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这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在民歌中较为常见,例如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补充句和衬段采用前半段末句的材料进行变化、分裂。教师(播放江西民歌《打花鼓》片段):这首江西民歌《打花鼓》和我们学习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有区别吗?学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不一样……教师: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旋律、演唱习惯等出现了变化,呈现出流变性的特点。教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首《凤阳花鼓》会流传到江西?是因为历史上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四处逃荒乞讨,身背花鼓手持小锣,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花鼓》。教师:能说出此曲歌词与以往我们学过歌曲的歌词有何不同吗7学生:“得儿飘”“另当”等词语,很有特点。教师:本课只是学习了歌曲的一段歌词。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多是在乞讨的过程中顺口拈来、为讨好彩头的话语。教师:同学们认为衬词有特点,那我们分析一下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衬词(“另当”是锣鼓敲打的声音)为模仿花鼓、小锣的象声词,衬词的加入,虽然没有实际的文词含义,但是却极好地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使得歌曲不那么沉重悲伤。2.唱一唱①播放歌曲,学生轻声哼唱。②跟琴演唱曲谱。教师示范引领,视唱、模唱、手势指挥法结合运用,解决切分、休止和附点节奏难点。③找一找歌中相同的旋律,发现“鱼咬尾”的特点。④歌曲用到了哪几个音?(了解民族五声调式)歌曲运用了“1、2、3、5、6”五个音符,在中国民族调式中,这五个音符分别被称为宫、商、角、徵、羽。⑤师生交流小结。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前四个乐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3.演唱歌词①按节奏读歌词。注意衬词处的节奏准确,吐字清晰。②唱歌词。指导、解决歌中一字两音、多音的唱法(连贯圆润);切分音的准确;衬词的唱法;长拍音时值要唱足。③演唱处理。教师进行演唱声音的指导;前面部分:连音唱法,优美抒情;衬词部分:非连音唱法,活泼、诙谐风趣。④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