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第22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第22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第22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第22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第22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查角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7·课标全国Ⅲ,29)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2.(2015·课标全国Ⅱ,41)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Ⅱ,28)维新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Ⅰ,30)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材补充『史论观点』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教材补充『史论观点』报刊的作用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巧学妙用]【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第一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考法1史料主旨类——近代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中西习俗融合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把结婚仪式的多样性错误理解成实现了婚姻自主,所谓婚姻自主一般指恋爱自由,婚姻选择的自由,而并非指仪式。『史论链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②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③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考法2史论阐述类——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题2】(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方法突破』★明立意从近代电影发展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抓关键“20世纪20年代”“上海”,理清放映比例隐含的信息:上海国产电影放映比例远高于北京和天津。★清误区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难度很大。考生片面认为外国电影放映比例高说明其制作水平高,电影放映的比例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费用、文化差异、政府政策、地域差别、制作水平等。『史论链接』影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影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2)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设置电视商场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经济生活。(3)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考法3史料主题类——近代中国的交通成就史料一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史料二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摘编自《中国铁路史》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摘编自“凤凰读书”『读史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的发展概况。依据史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4分)提示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史料二论述了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历程。依据史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11分)提示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先进的中国人,创新技术,爱国奉献。『方法突破』表格型史料是历史高考的常见题型,“正确解读表格、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解读表格一般分两步:一看标题,掌握表格核心主旨;二看两个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如史料一的表格:从纵向看,得出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有关世界铁路发展特点的成因,可进行两点分析,第一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殖民扩张掠夺的影响,第二点从各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角度进行回答。史料二的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比较,注意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史论链接』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特点①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③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3)影响①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②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据题干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选D项。答案D2.(2018·甘肃兰州模拟)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A.坚持传统 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解析图片中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不能说明坚持传统,故A项错误;图片中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服饰,不能说明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服饰,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洋为中用,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安徽皖智教育联考)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解析据题目“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很少甚至不加评论,说明当时国内舆论对于剪辫这样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所持态度比较谨慎,故选D项。答案D4.(2018·山西质检)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答案A5.(2018·广西桂林模拟)《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6.(2018·河南濮阳模拟)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解析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极力抵制电车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D项“最深”说法错误。答案C7.(2018·甘肃模拟)《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可知,题干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认可现代的交通理念——红绿灯规则。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8.(2017·四川成都模拟)1928年,蔡元培主持制定了《婚礼草案》。该草案基本上是以旧式婚礼的程序为基础,革除了旧式婚礼的繁琐,吸收了新式婚礼的简朴和热闹。而在结婚仪式上,则基本采用了新式婚礼的程序。这表明()A.新式婚礼流行于中国 B.新旧婚俗越来越调和C.旧式婚礼仍然有市场 D.婚俗改革是进步的象征解析题干材料无法表明新式婚礼流行于中国,故A项错误;根据“该草案基本上是以旧式婚礼的程序为基础,革除了旧式婚礼的繁琐,吸收了新式婚礼的简朴和热闹”“而在结婚仪式上,则基本采用了新式婚礼的程序”等信息可知,此时新旧婚俗在不断调和,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无从反映,排除。答案B9.(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中国一城一邑,一乡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7·河北唐山高三摸底)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解析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答案A11.(2017·湖南四大名校联考)1930年,三家上海影视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A.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C.突出其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解析材料中“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表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故A项正确;“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形成鼎足之势”反映的是电影公司之间的竞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电影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也没有涉及电影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故C、D两项错误。答案A12.(2018·河南新乡调研)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解析“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东德州检测)(25分)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段落一、三、六、九的内容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改革的措施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等因素加以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的作用,总结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答案(1)方向: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学术著作、经典古籍等方面。(2分)原因: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国外因素);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清末新政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⑤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⑥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⑦准确引领教育文化界的潮流(面向民众教育事业);⑧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14分)(2)影响:传播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意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大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促进教育平民化。(9分)14.(2018·湖北八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第一条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第二条1872年4月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第三条1895年8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第四条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第五条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第六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解析首先选取两条信息,拟定主题。选取的两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答案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1分)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2分)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