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_第1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_第2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_第3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_第4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高中语文精品说课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板块,这一专题……,《》表达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2、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教学重难点: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悟情感的习惯;另外,爱国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诗人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用于诗歌)】【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积累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但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了解得较为肤浅,(换成合适的一句话)所以在理解文章主旨上会有一定的难度。(用于文言文)】【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所以在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用于现代文、小说)诗歌不能用这个,因为诗歌不讲求理性认识,除非哲理诗。】三、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学生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歌词所体现的情感与本文不谋而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导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烛之武退秦师》、《拿来主义》那个单元)第二:介绍作者、背景(如果有背景有文体,就板书“作者、解题”)首先,请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引导学生从作家的地位、称号,代表作品,写作风格和名言警句这四个方面来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次,为学生介绍**(文体)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升语文素养。最后,利用幻灯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第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解决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设置这一环节)是想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居高临下,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首先,请学生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章讲了什么事,传达了什么情)其次,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建议文章分为()部分。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套路。疏通文意(用于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心生畏惧,设置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探讨文章内容打基础。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扫除生字词障碍,注意句读。其次,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第三,老师请同学们分组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勾画批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后,老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生巩固吸收,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下一环节:文本探究,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或者探讨)……(适当地把难点再说一下,可以是学习写作技巧、论辩技巧、进谏艺术;也可以设置探究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用于现代文)1.首先请学生重点阅读(朗读)课文的()部分,划出包含作者情感的句子(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交流心得,全班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请学生分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老师明确后,学生举例说明。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文)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1.背诵课文(精彩段落)2.写一篇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上。3. 五、说板书设计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一文的粗浅认识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做出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陈情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千古名篇——《陈情表》。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讨论质疑中培养探究能力。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领略其艺术魅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及文本特点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文言知识。(教学重点)2.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品味作者在直抒真情、不加雕琢的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导学学案的帮助,在疏通文意、句法与章法的理解上障碍不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在鉴赏方面,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语文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披情入理、以情动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品悟出来。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上有“两重一轻”,“两重”是指重诵读,重积累,“一轻”是指淡化篇章的琐屑分析。因为读背是积累语言、涵养精神,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三、说教法及学法鉴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五重发现法的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探究、总结与课后拓展运用有机结合,以问题式切入贯穿,以读促品。1、诵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诵读(缓读、诵读、品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2.问题探究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讨论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凄苦身世苦情、孝亲之情、君臣之义。四、说教学过程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一)布置课前预习,下发导学学案学案应包括作家=1\*GB2⑴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2\*GB2⑵表的文体用途;=3\*GB2⑶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的预习前置知识。这样方便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二)导入新课设计(3分钟)古人把向君王提反对意见称之为“批龙鳞”,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而晋代的亡蜀旧臣李密仅以一篇不足600字的《陈情表》不但拒绝了晋武帝征召,反而获得了阴险多疑的晋武帝“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的厚待,李密用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哪?宋代学者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一个字:孝!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我们看看李密的至孝之情是如何恰当表达的吧!(三)一问: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用时5分钟)目的:引出对文体、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总结即可。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晋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四)一读:缓读领会,感知全文,字词质疑,交流答疑,师生总结梳理文言现象(15分钟)在深沉苍凉的背景音乐中,师生齐读。学生正音,勾画疑难文言现象,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梳理,用多媒体展示结论。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主要提示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用5分钟补全学案以下内容,1

、文言实词:夙、凶、薄、息、寻、除、听、卒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10分钟)二问:假如你是晋武帝,李密正对着你在倾吐肺腑之言,你心情如何?听出了什么感情?体现在哪里?二读:播放名家朗读录音,通过动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进入角色情景,被文中的真情所感染。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诵读,角色换位,使学生情发于心地感受。听完后,学生谈感受,老师明确:李密身世之“苦情”,对祖母之“孝情”,对皇帝感激之“忠情”充溢全文。(六)(10分钟)三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好不好,为什么?三读:品读全文,分小组读,组内讨论,找出文中说理的地方。

答案点拨: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首先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举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梳理复习本课的文言知识,背诵全文。2.思考:现代社会中,“忠”与“孝”有何时代内涵?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应以简洁实用为原则,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也易于学生学习。而我这节课,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论证过程。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本课板书设计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以情感人的思想力量,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通过诵读来品味陈情恳切、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力图用“三读”、“三问”贯穿课堂,来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我不是个好儿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不是个好儿子》,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五方面说说这堂课。说教材教材及目标《我不是个好儿子》

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这是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母亲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写有关母亲的生活琐事,抒发了作者的深情。我认为,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文章主题也不难理解。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感情。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一个情感空间;然后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根据课标新理念、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及学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2.

过程和方法

学习用平实的语言,选择生活琐事来表达至爱亲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母爱的伟大,感悟亲情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品味质朴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教法与学法:

诵读体悟,讨论探究

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印发课外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解决知识积累问题

识记重点字词

课前自主扫除文字障碍,课堂上利用课件检查预习并掌握字词的情况

2、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新课标要求,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使课堂变成自主学习、交流和发现的乐园。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在导入的基础上,第一步是学生们自主阅读,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步是筛选信息,学生寻找课文中的具体事件,感知形象,明确写作手法。第三步进行个性化解读,分组讨论探究细节描写、品味语言。第四步是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理解亲情对人的重要性。最后是课外联系阅读资料感悟亲情,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进一步升华。(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懂你》,以母亲节的介绍导入新课。使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母爱亲情的相关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去感受亲情,使学生快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最朴素也最美丽,最平凡也最伟大的母爱(二)整体感知

把握主题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题目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主题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问题设置:

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是个好儿子”?从标题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发表看法,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品读文本体味形象文本的解读要特别关注其核心内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据此,能体现主要事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并力求简洁。问题设置:1.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学生筛选信息,独立完成2.作者选择的这些生活琐事能承载起展现“亲情”这个厚重的主题的任务吗?请分析这种写作手法,并举例。学生分组活动、合作探究,由各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四)鉴赏语言体味情感作者用平淡的文字表现了真挚的感情。教师着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感受亲情。文章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与直觉,所做的事情都极普通,学生当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容易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问题设置:文章中哪些语句引起了你强烈的共鸣?反复诵读体味,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例子:“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这句可以看作是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作者选用“应该、但、既不、反倒”等词语,又用反问句,写出自己内疚、痛惜的心情,表达真挚朴实的感情,与文题相照应。(五)延伸练习真情抒写引导学生通过体味作者的情感,触动心灵,产生共鸣。启发学生明确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天使,母爱是世间最无私、最圣洁、最珍贵的情感。问题设置:请用质朴的语言,写一句最想说的话送给母亲

。鼓励学生写到黑板上去,并阐述这样说的理由。

板书设计:我不是个好儿子贾平凹平凡、伟大(9件事)母亲对“我”:爱善良、无私

“我”对母亲:钱愧疚、自责(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中国有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将是何等的痛苦。作家毕淑敏说:“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呀,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同学们,我们要懂得感恩,更要及时报恩。从今天开始,给父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体贴。(播放背景音乐《懂你》)联系自身实际,模仿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写生活琐事表达感情的方法,叙述家中的一些生活琐事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不少于800字。四说学生活动1、充分预习,勾画蕴涵深情的词句,写点评

2、、合作讨论,交流文本思路内容,总结手法3、诵读体味,感知形象把握情感节奏。五、说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至爱真情”,如何让学生体味那种质朴语言下蕴藏的浓浓的情是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文本的解读上特别关注了其核心内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教法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揣摩语言,体味情感,理解和学习以质朴语言描写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教学设计中,始终感觉有些遗憾,那就是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环节展开不够。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今后要力求加以落实。

第二,课堂教学中,揣摩语言和片断诵读仍不到位,体现出的语文“味”因此而不够淳厚。在体味语言过程中,宜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多次诵读。由这堂课得到的启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不要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做好引导,真正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原则。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正是自己今后思考和探究的着力点。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继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项脊轩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1.教学思路《项脊轩志》是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基本阅读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厚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教学思路重难点设计说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也就是在学习内心中丰富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恰当贴切地表达现出来,这就要求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去贴近古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和掌握古人的创作技巧,因此,我把“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厚感情的写作技巧”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如何使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有有所启发,从而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2.设计理念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2、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恩。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发现、想象、质疑、创新。所以我……1、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说明(考虑到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阅读困难较大,文言知识较多,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文言文只不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把文言文仅仅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阅读,因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同时,高一学生感情丰富,但却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通过以上方法的交叉运用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三.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著名诗人汪国真在一首诗中说:“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同学们总觉得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写作中总是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去体会那生动传神的细节和委婉动人的语言背后的沧桑、辛酸与浓浓的深情。采用汪国真的诗句导入课文,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既明确了教学重点,又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急于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要找准“切入点”,即切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引起对情感体验的深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以便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2、借此“导入”的机会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本文的教授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从作者感情变化来看,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标志是什么?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二)理清结构,把握脉络

明确:

项脊轩志项脊轩志多可喜多可悲(承上)(启下)把握感情基调1、指导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抓重点字词句。2、指导学生概括信息,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理解感悟文章脉络。

养成及时归纳的学习习惯,系统学习。在讲析过程中要运用讨论式给予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以情感人”;同时注意细节描写。深入探究1、阅读“先是……凡再变矣”,细心体会后说一说红色字的含义及其所流露出的感情。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凡再变矣2、同样对家族没落感到忧心忡忡的不只有作者,还有大母,请结合第四段中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解3、作者还追忆了另一位亲人——先妣,同样通过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他对母亲的深挚情意,请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处,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按《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因此以上环节特别使用了“说说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提问方式,让课堂焕发无限生机;教师则引导学生积极品味语句,分享感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突破了教学难点。阶段小结:母亲—扣扉问食—慈爱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亡妻—凭几学书—恩爱归宁妹语有了细节的铺垫才有感情的积聚积极主动在品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解惑;说说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按《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积极品味语句,分享感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突破了教学难点。拓展延伸开拓视野你还能找出古人在细节中寄托深情的诗句吗?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积累关于寄托深情的诗句这一设计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亲情爱情引向更广阔的情感领域,是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进一步体现。学习运用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的爱总是以不同方式在我们身上得以表达,在生活中与我们时刻相伴。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挖掘生活细节,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着重描写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情,使父母对自己的呵护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利用课堂时间完成(10分钟左右)在从文章中得到写作启示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再次真切地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和细微处蕴含的浓浓深情,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写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发你对故居或亲友的眷恋、怀念之情。通过作业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加强写作训练。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根据该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三、说重点难点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难点问题采取点拨法,点出要害,排除疑难;讨论法,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归纳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探究法,锻炼思辨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2分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请同学们写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2.学案导学,落实基础。(10分钟)(重点)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勾画难点,结合课下注释批注,然后整理统印发的学案。教师请数位学生展示自学成果,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3.自读全文,整体感知(8分钟)设计:请学生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点拨: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板书:任——疏——黜——迁——死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4.研读欣赏,难点突破。(20分钟)①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此段。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1)学生分组讨论:“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此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与渔夫对话,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屈平矢志不渝的信念。

2)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总结传记的写作特色。②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问题设计:《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可以明确作者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所以学生自然明白: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总结:课文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写法上,记叙、议论以及抒情相结合。5.作业

七.结束板书:任——疏——黜——迁——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第三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3、关键语句的理解。说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说学法对于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说教学过程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是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并且通过小组讨论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三)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这个练习充分说明了通过学习,学生对人物塑造的理解,便于学生巩固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运用。(四)拓展练习,作业布置背诵课文2,4部分。再次通读课文,并且阅读鲁迅部分散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作对比。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感悟。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人性的体会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通过拓展训练,使读写有机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展示图片)用汶川地震中令人震撼的乞丐捐款的图片导入,他的行为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内涵,用生活现实创设氛围,自然过渡到本文一片叶子所蕴含的人间真情上来。

[二]文本研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围绕小说的人物和主题,由浅入深进行探究)(投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学生朗读(16--22节),思考:常春藤叶子与琼珊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用文中的“叶子”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去。朗读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要注意品味重点语句)“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随着叶子越来越少,学生的心也会越揪越紧。(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它关系到琼珊的生命,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与死神抗争。)(投影)学生读40、44--50小节,思考:最后一片叶子带给了琼珊什么?(紧扣文本题目,仔细观察这片“最后的叶子”)“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在最后一片叶子的鼓舞下,琼珊找回了生命的信念,重新振作起来。因此,这叶子是爱的写照,是人间真情的象征。没有贝尔曼风雨之夜的劳作,没有苏艾的悉心照顾,就没有琼珊的身心康复。)(投影)3、分析作品的主人公——贝尔曼,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说这叶子是他的艺术杰作?(人物源于文本,应让学生认真品读对主人公的集中描写,抓住关键语句,充分感知人物形象,探求小说主题)学生读30——35、52、55小节,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全面感知贝尔曼形象。“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摸到。”“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他性格暴躁,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却对他人有着善良和同情心。最后的贝尔曼并未上场,因为他冒雨画最后的叶子得了肺炎去世了,他的崇高爱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从这片叶子上,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外表下一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地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片叶子上闪烁着“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人性的光辉,叶子对于琼珊而言是生命的支点,对于贝尔曼来说,则是毕生的杰作。)(投影)(可引导学生根据常春藤叶的形状归结出一个汉字“众”,这对应了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上面那个“人”便是琼珊,下面那两个“人”是是贝尔曼和苏艾)小说最震撼人心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伏笔体现在哪些地方?(分析小说的高潮部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可以联系《麦琪的礼物》、《项链》、《警察与赞美诗》,引导学生领会“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学生小组讨论“伏笔”,从文中找出依据,“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傲然挂在枝头”等多处描写自然无痕,却巧妙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方向。[三]拓展迁移贝尔曼画长青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把这一情节补叙出来。(投影)作品没有实写这个情节,使得小说产生了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更加耐人寻味,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补写的环节,主要是为了调动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作训练,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内容领会的深刻,深入人物内心,补叙的内容才更真实感人)学生要放开思维,想象人物的心理、动作,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怎样踉跄着爬到高处,怎样颤抖着双手调拌色彩,怎样追求画作的逼真。。。。。。小组交流,当堂展示,使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落到实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四]作业布置(投影)这篇小说诠释了人间真情的可贵,现实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感悟吗?你是否也看到过人情的淡漠?请深入思考,围绕“呼唤真情”写一篇短文。五、效果分析(略)附:板书设计苏艾琼珊贝尔曼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仁者,莫大于爱人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轻学生负担。】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节)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8、课堂小结《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附:板书设计:《诗经》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行行重行行》说课稿说教材《行行重行行》是鲁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出自《古诗十九首》第一首。《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被后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行行重行行》也具有这种特点,理解起来没有多少难度,也易于学生背诵。这是一首思夫诗,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参和《行行重行行》的特点,确定了下面4个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特点和地位;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4、赏析比兴、对比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4课时:一课时二、说教法: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篇课文的现实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导入时配以歌曲《千里之外》,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相见之难、相思之苦。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遐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要弊害,进行恰如其分的开导引导,让学生展开遐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讲堂教学任务。尤其是比兴手法的分析,需要教师的点拨。三、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讲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助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积极思考,勤动翰墨。2、自主探索追究法——深入思考,独到见解3、讨论法——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明确重点,处理完成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抒发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由歌词《千里之外》导入: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通过歌曲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离别后相见之难、相思之苦。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二、介绍《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以及时代背景:古诗十九首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所以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便于学生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脉络。时代背景是女主人公饱受离别之苦、相思之苦的根源,交代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经受的煎熬和折磨。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熟读文本,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既然这是一首思夫诗,就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刻地体会女主人公在诗中所蕴含的与丈夫久别的痛苦,因相聚无期而饱受的煎熬,因种种猜测、揣想而加重的精神折磨与绝望,以及最后的自我宽慰的无奈。局部鉴赏,重点体会比兴、对比的手法:《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在题材、语言、意境都表现出诗经的影响,《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行重行行》中也有几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氓》的比兴手法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这些句子,独力体会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中女主人公与游子形成对比:一个是不思归,一个是热切盼归。女子“衣带日已缓”,“游子不顾反”鲜明的对比,不免让女子在相思之余产生疑虑,更加深了女子的痛苦。所以对比手法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拓展阅读:借《天净沙·秋思》想象游子在天涯的思乡之情。选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诗句,学生可以体会到游子因某种原因不得不在他乡羁留,因思念家乡及亲人而饱受“断肠”的痛苦。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东汉末年的动荡背景,中下层士人不得不为生计、前途奔走,或许并不是游子不思乡,也不是游子在他乡有新欢,而是不得已。游子在他乡思乡,却被家中的妻子误解,更加重了思夫诗的悲剧性。当然也有可能是男子已将妻子忘却,另有新欢,这也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所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诗,体会情感。七、板书设计:行行重行行题材:思夫诗情感:久别的痛苦,相聚无期的煎熬,猜测的折磨,无奈的自我宽慰手法:比兴对比拓展:断肠人在天涯人教版高一必修《祝福》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5、总结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6、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二)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2、理解作品主题(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五、板书设计: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祝福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环境:祝福场景《都江堰》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都江堰》是高中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必读文本,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读历史并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