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期期中(考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期期中(考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期期中(考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期期中(考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期期中(考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福建省厦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学考班)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所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有各种礼器不能说明建立起健全的缉私体制,排除B;距今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C;仅根据陶寺遗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D。2.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供奉祖先体现了对血缘宗族关系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选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涉及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继承,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礼乐制度规范的是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B。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 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答案〗A〖解析〗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4.秦统一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A.修筑长城 B.尊崇儒术 C.推广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秦统一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排除A项;秦朝没有实行尊崇儒术的政策,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5.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A选项符合题意。BCD中的时间铁犁牛耕已经出现,排除。6.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出现了从四川到江苏的长江南岸密集人口带。以上现象反映A.政府鼓励人口南迁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答案〗B〖解析〗材料“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体现的是南方地区得到开放,这主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7.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答案〗B〖解析〗根据“唐代”、“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以资产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故选B;组调制和租庸调制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C;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故选B。8.“(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项正确;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C.生活习俗的变迁 D.农牧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辽代是游牧文明政权,宋代为农耕文明政权,根据题干“辽代契丹族公主墓……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只提到辽代契丹族墓葬风格受到汉族影响,并不能得出礼乐文明的确立,与科举制无关,也无法得出生活习俗的变迁,排除10.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主要得益于A.和亲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管理辽阔疆土的制度是行省制,故选D;ABC都与元朝管理辽阔疆土的制度不符,排除ABC。11.下列属于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发展新现象的是A.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B.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C.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新现象,排除。12.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C.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说明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讨论会的主题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故A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清朝的史实,故B错误;材料和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无关,故C错误。13.如图所示,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这说明“平远号”铁甲舰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历程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制造业近代化的进程D.洋务运动建立了一支战无不胜的海军〖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国工匠独立制造……一炮击中日本战舰……震惊敌军”可知洋务引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战无不胜”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所示杂志创办于1915年。它的创办标志着()《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A.戊戌变法开始 B.义和团运动爆发C.辛亥革命爆发 D.新文化运动开始〖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D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排除C项。故选D项。15.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20世纪初,它们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实行“以华治华”策略。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B.国际社会积极调停C.清政府的外交努力 D.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正是由于中国军民的不断反抗,才未能使西方列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因此只能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1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某一历史事件的两大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指的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革了皇帝的命”,也没有“革了辫子的命”,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和材料无关系,故B错误;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和斗争,和材料也无关系,故D错误。17.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国家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1912—1919年间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此时国家尚未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排除B;南京国民政府到1927年才成立,排除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排除D。18.有首歌这样唱道:“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击日寇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C.红军实施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进行长征,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9.某学生梳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重要史实。其中①应为A.“八一宣言” B.四渡赤水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答案〗C〖解析〗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正确;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发表在瓦窑堡会议之前,排除A;四渡赤水发生在长征时期,排除B;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排除D。2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答案〗D〖解析〗A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A。B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B。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故D正确。21.“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B.国民政府时期经济的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 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大增,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不能佐证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当时中共还没有取得执政党地位,排除D项。22.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指数指数指数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3.026.8179.81949﹣1952年中国农民货币收入情况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49-1952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土地改革全面开展,促进了农民增收,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于1956年,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2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石成金』】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24.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求同存异”体现了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合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的阵营一边,与材料中不打苏联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之初,许多亚非发展中国家由于对中国参会目的不了解,对中国充满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顺利进行,A项正确;1953年中国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CD项均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排除。故选A项。27.“这是全世界瞩目的时刻,是100多年来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日夜企盼的时刻,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一“时刻”的到来成功实践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原则〖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香港能够回归祖国得益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选B;ACD中的制度不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排除。故选B。28.它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第一步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指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沿海和内地经济开放城市设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后被中央政府肯定,逐步推向全国,因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C正确;ABD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无关,排除。故选C。29.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选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A选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答案〗D〖解析〗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的指导思想。故选D;排除ABC。二、材料〖解析〗题:(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活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答案〗(1)表现:商业繁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2)状况: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3)影响:阻碍对外贸易。〖解析〗〖祥解〗【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可得出商业繁荣,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原因:根据材料“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中期后(中国)。状况:根据材料“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可得出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可得出,海禁政策阻碍对外贸易。32.鸦片战争以后,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五口,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信基督教的人群。材料二晚清社会男子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放“东南五口”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根据材料二、概况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特点: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政治色彩;(3)因素:西方的入侵;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民主思潮的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名称:根据“鸦片战争后”及所学知识可知,开放“东南五口”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过程如下: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可得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根据“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得出带有政治倾向【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服饰也传入中国,体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据材料“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政治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概括。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840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时代。在阳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及其性质。(2)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示例论题1: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论述: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没有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取得抗战的胜利;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论题2: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论述: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动了成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担负起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析〗(1)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性质: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根据“1921年,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得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论述时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回答。福建省厦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学考班)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所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有各种礼器不能说明建立起健全的缉私体制,排除B;距今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C;仅根据陶寺遗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D。2.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供奉祖先体现了对血缘宗族关系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选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涉及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继承,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礼乐制度规范的是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B。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 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答案〗A〖解析〗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4.秦统一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A.修筑长城 B.尊崇儒术 C.推广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秦统一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排除A项;秦朝没有实行尊崇儒术的政策,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5.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A选项符合题意。BCD中的时间铁犁牛耕已经出现,排除。6.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出现了从四川到江苏的长江南岸密集人口带。以上现象反映A.政府鼓励人口南迁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答案〗B〖解析〗材料“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体现的是南方地区得到开放,这主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7.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答案〗B〖解析〗根据“唐代”、“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以资产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故选B;组调制和租庸调制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C;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故选B。8.“(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项正确;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C.生活习俗的变迁 D.农牧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辽代是游牧文明政权,宋代为农耕文明政权,根据题干“辽代契丹族公主墓……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只提到辽代契丹族墓葬风格受到汉族影响,并不能得出礼乐文明的确立,与科举制无关,也无法得出生活习俗的变迁,排除10.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主要得益于A.和亲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管理辽阔疆土的制度是行省制,故选D;ABC都与元朝管理辽阔疆土的制度不符,排除ABC。11.下列属于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发展新现象的是A.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B.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C.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新现象,排除。12.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C.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说明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讨论会的主题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故A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清朝的史实,故B错误;材料和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无关,故C错误。13.如图所示,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这说明“平远号”铁甲舰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历程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制造业近代化的进程D.洋务运动建立了一支战无不胜的海军〖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国工匠独立制造……一炮击中日本战舰……震惊敌军”可知洋务引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战无不胜”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所示杂志创办于1915年。它的创办标志着()《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A.戊戌变法开始 B.义和团运动爆发C.辛亥革命爆发 D.新文化运动开始〖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D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排除C项。故选D项。15.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20世纪初,它们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实行“以华治华”策略。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B.国际社会积极调停C.清政府的外交努力 D.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正是由于中国军民的不断反抗,才未能使西方列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因此只能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1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某一历史事件的两大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指的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革了皇帝的命”,也没有“革了辫子的命”,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和材料无关系,故B错误;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和斗争,和材料也无关系,故D错误。17.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国家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1912—1919年间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此时国家尚未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排除B;南京国民政府到1927年才成立,排除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排除D。18.有首歌这样唱道:“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击日寇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C.红军实施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进行长征,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9.某学生梳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重要史实。其中①应为A.“八一宣言” B.四渡赤水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答案〗C〖解析〗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正确;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发表在瓦窑堡会议之前,排除A;四渡赤水发生在长征时期,排除B;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排除D。2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答案〗D〖解析〗A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A。B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B。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故D正确。21.“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B.国民政府时期经济的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 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大增,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不能佐证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当时中共还没有取得执政党地位,排除D项。22.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指数指数指数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3.026.8179.81949﹣1952年中国农民货币收入情况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49-1952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土地改革全面开展,促进了农民增收,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于1956年,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2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石成金』】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24.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求同存异”体现了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合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的阵营一边,与材料中不打苏联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之初,许多亚非发展中国家由于对中国参会目的不了解,对中国充满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顺利进行,A项正确;1953年中国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CD项均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排除。故选A项。27.“这是全世界瞩目的时刻,是100多年来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日夜企盼的时刻,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一“时刻”的到来成功实践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原则〖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香港能够回归祖国得益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选B;ACD中的制度不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排除。故选B。28.它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第一步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指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沿海和内地经济开放城市设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后被中央政府肯定,逐步推向全国,因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C正确;ABD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无关,排除。故选C。29.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选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A选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答案〗D〖解析〗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的指导思想。故选D;排除ABC。二、材料〖解析〗题:(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活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答案〗(1)表现:商业繁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2)状况: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3)影响:阻碍对外贸易。〖解析〗〖祥解〗【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