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保密★启用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2021.7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曾指出:“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据此,推动“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是A.文字的发明 B.冶金业的出现 C.农业的发展 D.工商业的兴起〖答案〗B〖解析〗文明时代相对于野蛮时代,人类更多的是对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加工,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而加工天然产物的重要条件是冶金业的出现,唯有如此,对天然产物的加工才有可能进行,B正确;文字的发明不能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排除A;农业的发展和对天然产物的加工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工商业兴起是天然产物加工之后的结果,而非条件,排除D。2.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制度性变化说明了()A.周天子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D.“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商到周,统治者由原来联盟首领变成了天下共主。这种现象表明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因为西周的诸侯封地有极大的独立性,所以周天子并未实现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与从联盟首领到天下共主这一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是在夏朝建立之时不是在商周,排除D项。故选B项。3.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宋朝统治时期,新科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仅从官员选拔上是无法推出两个朝代君主的开放程度的,B选项排除;科举制下是有利于选拔人才的,但是天子门生的出现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4.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这表明()A.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 B.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D.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江南市镇中商品贸易繁荣,商行、牙行、手工作坊等纷纷出现,体现了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市镇的功能,没有体现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私营手工业是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5.鸦片战争后,洋布以其物美价廉、鲜艳美观的优势在城镇市民中流行普及,土布结实耐用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苦力继续穿用,这样一来,洋布与土布便构成了城乡之分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A.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 B.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C.取决于购买力的状况 D.受到服制礼俗的制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洋布在城镇中普及,土布在乡村农民和苦工中流行,是因为农村中相对发展落后,城镇中相对发展较快,因此是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A项正确。追求时尚心理只是体现在城镇中市民,无法得出城乡差异的原因,排除B项;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异,排除C项;乡村流行土布受到礼俗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末,湖南人充分认识到发展交通是湖南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交通。从此,湖南一改自古以来南隔五岭、北阻洞庭的闭塞状况,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与外界接轨。这一变化有利于A.洋务运动迅速发展 B.推动社会的近代化C.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交通运输的长途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湖南人大力发展交通,改变了湖南闭塞状况,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与外界接轨,推动了湖南社会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湖南交通发展对社会近代化的影响,不能体现交通运输的长途化、政治民主化,故CD两项错误。7.甲午战后,植物油出口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异军突起。1898年跃居出口商品的第七位,1913年居第九位,1918年居第二位,1919年至1937年间,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仍在上升。这现象体现了中国()A.植物油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高 B.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渐加深C.扭转了对外贸易中的入超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37年。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甲午战后植物油出口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异军突起,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植物油属于原料类商品,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是因为国际市场对植物油的需求量增加了,这表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了,B项正确;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和植物油生产技术提高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有利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8.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改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这从侧面反映了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 B.婚俗因家庭条件而发生变异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 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改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可知婚俗因家庭条件而发生变异,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西式婚礼的看法,不能得出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中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婚所,并结合传统的结婚仪式,体现了新旧婚姻观念的结合,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的婚姻仪式具有传统色彩,传统的婚恋价值观并没有趋向崩塌,故D错误。9.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这一情况说明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可以看出,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意识到需要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只依靠工人阶级,因此C项正确;党的阶级基础没有发生转变,只是扩大农民的比例,排除A;B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大革命已经失败,统一战线已经不存在,排除D。10.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1年中央苏区剥夺剥削阶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策,在1939年边区政府改变为“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项正确;1939年中共尚未彻底肃清“左”倾思想,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最低革命纲领,与抗战时期民主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中共形成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不是边区政府将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评价民国的某时期:时间虽不长,却“完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模式”,也原则上完成了“以争取独立、民主为主要任务到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性转变”。下列事件,属于该时期的是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B.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C.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 D.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争取独立、民主为主要任务到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和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步伐,D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排除;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主要是为国民大革命服务的,B排除;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排除。故选D。12.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图示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二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C项;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在“五四宪法”中就已经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议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实质上表明()A.雅典城邦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B.雅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重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 D.雅典注重依法治理城邦事务〖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雅典)。材料表明雅典的法律一旦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以后,不会轻易允许个体对其产生质疑。这体现了雅典人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同时也体现了了雅典依法治理城邦,其实质反映的是雅典城邦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A项正确;B、D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B、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雅典城邦对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A项。14.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后来,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表明了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C.表明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 D.成为后世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典范〖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而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说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解释权的变化,没有体现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排除A项;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十二铜表法》成为后世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典范,排除D项。故选B项。15.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加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故选C。16.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皮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材料表明A.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B.首相取代国王的元首地位C.工业资产阶级的作用加强 D.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答案〗D〖解析〗虽然议会的一员有不少被国王收买,但皮特通过重新选举议会的方式实现了改革的目的,加强了对国王的限制,由此体现了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故选D;A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作用,排除C。故选D。17.1816年,美国联邦政府依照国会法案建立合众国银行,抢了各州立银行的业务。不久,马里兰州议会通过一项税法,向设在该州的合众国分行征税。最后,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并推翻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该事件表明,此时美国A.各州丧失了征税权 B.联邦宪法的权威下降C.联邦制得到了巩固 D.最高法院是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最高法院的判决否定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体现了中央的权威,表明联邦制得到巩固,选项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排除D。18.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答案〗A〖解析〗由材料“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等信息可知,马克思想要通过国家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无产阶级的联合问题,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作宏观的概括,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9.19世纪德国各高校在“研究和教学统一”的原则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1867年德国化学学会成立,1892年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推出电技术讲座,克虏伯公司等企业也主动与高校配合,支持高校科研。这一现象表明()A.电力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B.知识经济的时代逐渐到来C.高校成为科学研发的中心 D.科学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德国。由材料可知,此时德国等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的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这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推出电技术讲座,不能体现电力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20.1917年5月,俄国有108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8700人。6月有125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38455人。7月,有206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47750人;65个省中有43个省都发生了农民暴动。由此可得出的事实是A.经济困难催化了十月革命B.专制统治已难以继续维系C.民主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D.建立工农联盟有其必然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十月革命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民暴动等情况,说明十月革命前俄国出现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1917年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制度,B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中“时机已经成熟”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排除D。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B.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控制国家政治经济领导权下,利用商品市场来发挥调节发展经济的作用,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根据俄国国情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探索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依据落后的俄国国情制定的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故A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是限制资本主义发展,故C排除;斯大林模式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矛盾,故D排除。2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有适度的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23.下表中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名称成立时间宗旨或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等。国际原子能机构1984年提倡和平使用核能,以及防止核技术被用作军事用途。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等。A.削弱了世界各国国家主权 B.促进了各国国家利益走向一致C.体现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D.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到全球的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和平与安全、世界经济的发展等,这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国际组织的建立并不会侵犯国家主权,排除A;各国的国家利益不会一致,排除B;教育方面的合作、提倡和平使用核能等,与国际竞争没有关系,排除C。24.事实表明,自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成员国逐渐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欧洲联合呈现多元化 B.欧盟尚未实现政治统一C.成员之国文化的差异 D.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元区北部与南部成员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成员国的逐新分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欧洲内部经济特征的差异,而非联合的多元,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内容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欧盟各国经济特征发展的差异不等于分歧扩大,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25-28题为必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经济模式的特点。(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经济模式:根据材料“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及相对封闭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现象:根据材料“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得出,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方面、手工业方面、商业方面及政府政策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如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如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政策方面,如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26.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发展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的经济与外交之间的关系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的经济、外交综合论证。)〖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经济与外交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经济和外交发展的关联性,即经济发展较好时期往往也是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时期,经济遭遇挫折时期往往也是外交面临困难的时期,据此思考这种规律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执行的政策是根据中国国情、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而制定的,同样外交方面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因此得出结论。论证过程要理清二者关系,分析背后原因,联系史实,有理有据,逻辑清楚。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其后,共和深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易系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孙中山目暗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7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梁启起、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都失败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确立共和方式的相同点和维护共和方式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两国民主共和的不同结局,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确立方式相同: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法律文件。维护方式不同:法国:宣传共和思想,发动民众参与;依靠议会,修正和补充宪法,打击复辟势力。中国:依靠武力斗争,脱高群众。(2)结局:法国:共和制度得以巩固,稳定发展;中国:徒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参与维护共和斗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革命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破坏中国革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众忠君思想浓厚。〖解析〗(1)中法两国确立共和方式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中法两国维护共和方式的不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共和派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和“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8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2)中法两国民主共和的不同结局,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和“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原因应当从两国各自的社会状况,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破坏中国革命以及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来分析说明。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1965年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80年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1991年苏联解体——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以上表格中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趋势一: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一方面,“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一次核战争擦肩而过。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体现出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连体育赛事也无法幸免。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结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体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相互对抗的基本趋势。趋势二:二战后的世界出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但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旧有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的民族独立之后,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以上这些新兴力量,对于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结论: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从表格中获取一定信息,然后体现出主题,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说明。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论证从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两大阵营的对抗,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朝鲜半岛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分析论证,最后从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等总结观点。保密★启用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2021.7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曾指出:“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据此,推动“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是A.文字的发明 B.冶金业的出现 C.农业的发展 D.工商业的兴起〖答案〗B〖解析〗文明时代相对于野蛮时代,人类更多的是对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加工,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而加工天然产物的重要条件是冶金业的出现,唯有如此,对天然产物的加工才有可能进行,B正确;文字的发明不能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排除A;农业的发展和对天然产物的加工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工商业兴起是天然产物加工之后的结果,而非条件,排除D。2.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制度性变化说明了()A.周天子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D.“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商到周,统治者由原来联盟首领变成了天下共主。这种现象表明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因为西周的诸侯封地有极大的独立性,所以周天子并未实现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与从联盟首领到天下共主这一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是在夏朝建立之时不是在商周,排除D项。故选B项。3.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宋朝统治时期,新科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仅从官员选拔上是无法推出两个朝代君主的开放程度的,B选项排除;科举制下是有利于选拔人才的,但是天子门生的出现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4.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这表明()A.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 B.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D.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江南市镇中商品贸易繁荣,商行、牙行、手工作坊等纷纷出现,体现了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市镇的功能,没有体现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私营手工业是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5.鸦片战争后,洋布以其物美价廉、鲜艳美观的优势在城镇市民中流行普及,土布结实耐用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苦力继续穿用,这样一来,洋布与土布便构成了城乡之分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A.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 B.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C.取决于购买力的状况 D.受到服制礼俗的制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洋布在城镇中普及,土布在乡村农民和苦工中流行,是因为农村中相对发展落后,城镇中相对发展较快,因此是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A项正确。追求时尚心理只是体现在城镇中市民,无法得出城乡差异的原因,排除B项;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异,排除C项;乡村流行土布受到礼俗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末,湖南人充分认识到发展交通是湖南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交通。从此,湖南一改自古以来南隔五岭、北阻洞庭的闭塞状况,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与外界接轨。这一变化有利于A.洋务运动迅速发展 B.推动社会的近代化C.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交通运输的长途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湖南人大力发展交通,改变了湖南闭塞状况,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与外界接轨,推动了湖南社会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湖南交通发展对社会近代化的影响,不能体现交通运输的长途化、政治民主化,故CD两项错误。7.甲午战后,植物油出口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异军突起。1898年跃居出口商品的第七位,1913年居第九位,1918年居第二位,1919年至1937年间,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仍在上升。这现象体现了中国()A.植物油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高 B.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渐加深C.扭转了对外贸易中的入超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37年。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甲午战后植物油出口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异军突起,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植物油属于原料类商品,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是因为国际市场对植物油的需求量增加了,这表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了,B项正确;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和植物油生产技术提高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中国的植物油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有利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8.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改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这从侧面反映了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 B.婚俗因家庭条件而发生变异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 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改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可知婚俗因家庭条件而发生变异,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西式婚礼的看法,不能得出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中新娘自行乘车至新郎婚所,并结合传统的结婚仪式,体现了新旧婚姻观念的结合,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的婚姻仪式具有传统色彩,传统的婚恋价值观并没有趋向崩塌,故D错误。9.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这一情况说明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可以看出,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意识到需要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只依靠工人阶级,因此C项正确;党的阶级基础没有发生转变,只是扩大农民的比例,排除A;B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大革命已经失败,统一战线已经不存在,排除D。10.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1年中央苏区剥夺剥削阶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策,在1939年边区政府改变为“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项正确;1939年中共尚未彻底肃清“左”倾思想,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最低革命纲领,与抗战时期民主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中共形成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不是边区政府将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评价民国的某时期:时间虽不长,却“完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模式”,也原则上完成了“以争取独立、民主为主要任务到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性转变”。下列事件,属于该时期的是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B.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C.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 D.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争取独立、民主为主要任务到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和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步伐,D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排除;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主要是为国民大革命服务的,B排除;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排除。故选D。12.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图示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二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C项;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在“五四宪法”中就已经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议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实质上表明()A.雅典城邦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B.雅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重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 D.雅典注重依法治理城邦事务〖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雅典)。材料表明雅典的法律一旦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以后,不会轻易允许个体对其产生质疑。这体现了雅典人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同时也体现了了雅典依法治理城邦,其实质反映的是雅典城邦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A项正确;B、D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B、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雅典城邦对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A项。14.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后来,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表明了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C.表明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 D.成为后世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典范〖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而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说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解释权的变化,没有体现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排除A项;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十二铜表法》成为后世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典范,排除D项。故选B项。15.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加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故选C。16.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皮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材料表明A.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B.首相取代国王的元首地位C.工业资产阶级的作用加强 D.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答案〗D〖解析〗虽然议会的一员有不少被国王收买,但皮特通过重新选举议会的方式实现了改革的目的,加强了对国王的限制,由此体现了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故选D;A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作用,排除C。故选D。17.1816年,美国联邦政府依照国会法案建立合众国银行,抢了各州立银行的业务。不久,马里兰州议会通过一项税法,向设在该州的合众国分行征税。最后,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并推翻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该事件表明,此时美国A.各州丧失了征税权 B.联邦宪法的权威下降C.联邦制得到了巩固 D.最高法院是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最高法院的判决否定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体现了中央的权威,表明联邦制得到巩固,选项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排除D。18.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答案〗A〖解析〗由材料“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等信息可知,马克思想要通过国家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无产阶级的联合问题,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作宏观的概括,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9.19世纪德国各高校在“研究和教学统一”的原则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1867年德国化学学会成立,1892年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推出电技术讲座,克虏伯公司等企业也主动与高校配合,支持高校科研。这一现象表明()A.电力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B.知识经济的时代逐渐到来C.高校成为科学研发的中心 D.科学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德国。由材料可知,此时德国等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的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这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推出电技术讲座,不能体现电力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20.1917年5月,俄国有108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8700人。6月有125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38455人。7月,有206家工厂倒闭,共有工人47750人;65个省中有43个省都发生了农民暴动。由此可得出的事实是A.经济困难催化了十月革命B.专制统治已难以继续维系C.民主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D.建立工农联盟有其必然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十月革命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民暴动等情况,说明十月革命前俄国出现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1917年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制度,B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中“时机已经成熟”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排除D。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B.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控制国家政治经济领导权下,利用商品市场来发挥调节发展经济的作用,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根据俄国国情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探索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依据落后的俄国国情制定的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故A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是限制资本主义发展,故C排除;斯大林模式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矛盾,故D排除。2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有适度的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23.下表中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名称成立时间宗旨或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等。国际原子能机构1984年提倡和平使用核能,以及防止核技术被用作军事用途。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等。A.削弱了世界各国国家主权 B.促进了各国国家利益走向一致C.体现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D.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国际组织主要涉及到全球的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和平与安全、世界经济的发展等,这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国际组织的建立并不会侵犯国家主权,排除A;各国的国家利益不会一致,排除B;教育方面的合作、提倡和平使用核能等,与国际竞争没有关系,排除C。24.事实表明,自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成员国逐渐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欧洲联合呈现多元化 B.欧盟尚未实现政治统一C.成员之国文化的差异 D.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元区北部与南部成员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成员国的逐新分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欧洲内部经济特征的差异,而非联合的多元,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内容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欧盟各国经济特征发展的差异不等于分歧扩大,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25-28题为必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经济模式的特点。(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经济模式:根据材料“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及相对封闭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现象:根据材料“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得出,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方面、手工业方面、商业方面及政府政策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如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如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政策方面,如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26.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发展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的经济与外交之间的关系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的经济、外交综合论证。)〖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经济与外交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经济和外交发展的关联性,即经济发展较好时期往往也是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时期,经济遭遇挫折时期往往也是外交面临困难的时期,据此思考这种规律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执行的政策是根据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