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
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
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耀文思
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
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
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
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
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
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
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
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
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一一(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
了,它们一一(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
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
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
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
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
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
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一一(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一一(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一一小巧、亮。
“窥”一一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至U“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一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
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
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一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
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
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
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
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
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
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
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
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
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
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
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
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一一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一一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一一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
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一一“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一一“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
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
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一一“小文成后一直搁置,
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一一谁知
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
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板书]
2丁香结
触摸自然
颜色
香味
花
香
子
状
/形
.
1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
伴
陪
渗
想
丁香结.联
香
.词
.丁
.芭蕉不展丁香结
现
\发
香
结
丁
香
结
丁丁香空结雨中愁
悟
感
结
丁
香
.
.岂不太平淡无味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
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
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
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
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
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
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
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
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丁香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
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
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
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
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
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
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2.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4.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
能力。
四、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说学法
学习时,可以把课文按照“丁香花”和“丁香结”分为两个部分。丁香花要
抓住“城里一一城外一一斗室外”几个方位词来勾画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描写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同时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丁香结则重在理解感悟,结
合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
习的课文一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
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一一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
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
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
续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
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
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
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
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
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
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
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
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
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
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
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
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
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O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A.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
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
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
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
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
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
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B.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
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
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
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
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
动。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烟花爆竹事故应急预案
- 《第二单元 黄河旅游智慧行:7 旅行车票在线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
- 任务五铁路桥隧无损检测工程案例33课件
- DB41∕T 1813-2019 枣简约栽培技术规程
- 燃油供油单元自动控制系统前言课件
- (10.1.1)文学批评的性质-朱松苗
- (1.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松苗
-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课件交通工程专业群14课件
- 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人刘芳54课件
- 钻井基本知识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十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
- 护肤夏日美白课件
- 2025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智联招聘-202405
- 2024年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4
- 隧道二衬台车安装拆除施工方案
-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
- 燃气管道管道吹扫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