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_第1页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_第2页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_第3页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_第4页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系统的微分方程二、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三、拉氏变换四、传递函数五、系统传统函数方框图及简化六、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举例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七、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本章要掌握下列内容:第二章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建立基本环节(质量-弹簧-阻尼系统、R-L-C电路网络)的数学模型及模型的线性化重要的分析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图形表示:方框图建立实际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及方框图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经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方程为基础。而以物理定律及实验规律为依据的微分方程又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是列写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方程的基础。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基本环节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实验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数学模型应能反映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同时应对模型的简洁性和精确性进行折衷考虑。

举例

解析法

实验法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质量mfm(t)参考点x

(t)v

(t)质量-弹簧-阻尼系统

弹簧kfk(t)fk(t)x1(t)v1(t)x2(t)v2(t)

阻尼DfD(t)fD(t)x1(t)v1(t)x2(t)v2(t)

机械平移系统mmfi(t)kDxo(t)fi(t)xo(t)00fm(t)fk(t)机械平移系统及其力学模型fD(t)静止(平衡)工作点作为零点,以消除重力的影响式中,m、D、k通常均为常数,故机械平移系统可以由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显然,微分方程的系数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而阶次等于系统中独立储能元件(惯性质量、弹簧)的数量。

弹簧-阻尼系统xo(t)0fi(t)kD弹簧-阻尼系统系统运动方程为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

电路系统

电阻电路系统三个基本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Ri(t)u(t)

电容Ci(t)u(t)

电感Li(t)u(t)R-L-C无源电路网络LRCui(t)uo(t)i(t)R-L-C无源电路网络一般R、L、C均为常数,上式为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

若L=0,则系统简化为:

由机械动力学模型或电学模型列写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和信号传递变换的过程,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量;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传递变换过程,依据各变量遵循的物理学定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部件的动态微分方程,做适当简化、线性化;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或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标准化:右端输入,左端输出,导数降幂排列上述由机械动力学模型或电学模型直接列写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只要掌握元件和系统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列写出系统微分方程的难度并不大。

然而,对于实际的工程系统而言,动力学模型或电学模型必须要经过对实际系统的抽象和简化获得,这种抽象和简化直接决定了所列写微分方程的工程适用程度,需要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经验才能进行,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说明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系统(实物)简化的动力学模型或电学模型列写数学模型

需要掌握!说明根据工程经验和数学方法的抽象、简化。(现阶段暂不需掌握!)例:进给传动装置示意图及等效力学模型机械系统和电路系统的抽象与简化机电控制系统的受控对象是机械系统。在机械系统中,有些构件具有较大的惯性和刚度,有些构件则惯性较小、柔度较大。在集中参数法中,我们将前一类构件的弹性忽略将其视为质量块,而把后一类构件的惯性忽略而视为无质量的弹簧。这样受控对象的机械系统可抽象为质量-弹簧-阻尼系统。

同理,电路系统也要根据元件特性进行抽象简化。机械系统和电路系统的抽象与简化

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电路与动力学模型

电动机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磁场对载流线圈作用的定律为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当电枢电感较小时,通常可忽略不计,系统微分方程可简化为

有源电路网络+

CRi1(t)ui(t)uo(t)i2(t)a即:

单输入、单输出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式中,a1,a2,…,an和b0,b1,…,bm为由系统结构参数决定的实常数,m≤n。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则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是时间t的函数,则为线性时变系统;

线性系统线性是指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即:

可加性:

齐次性:或:二、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非线性系统为分析方便,通常在合理的条件下,将非线性系统简化为线性系统处理。

实际的系统通常都是非线性的,线性只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成立。

线性化:在一定条件下作某种近似或缩小系统工作范围,将非线性微分方程近似为线性微分方程进行处理。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y=f(x)在其平衡点(x0,y0)附近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

略去含有高于一次的增量

x=x-x0的项,则:或:y-y0=

y=K

x,

其中: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称为增量方程。y0=f(x0)称为系统的静态方程;由于反馈系统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因此,这种线性化方法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实际意义。在点附近泰勒展开

实例:单摆运动线性化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将非线性项

单输入、单输出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式中,a1,a2,…,an和b0,b1,…,bm为由系统结构参数决定的实常数,m≤n。

三、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原函数(微分方程的解)像函数微分方程像函数的代数方程数学反变换数学变换解代数方程数学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思路Pierre-SimonLaplace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Pierre-SimonmarquisdeLaplace,1749年3月23日-1827年3月5日),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天体力学的集大成者。1749年生于法国西北部卡尔瓦多斯的博蒙昂诺日,181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17年任该院院长。1812年发表了重要的《概率分析理论》一书,在该书中总结了当时整个概率论的研究,论述了概率在选举审判调查、气象等方面的应用,导入”拉普拉斯变换“等。在拿破仑皇帝时期和路易十八时期两度获颁爵位。拉普拉斯曾任拿破仑的老师,所以和拿破仑结下不解之缘。1827年3月5日卒于巴黎。设函数f(t)(t

0)在任一有限区间上分段连续,且存在一正实常数

,使得:则函数f(t)的拉氏变换存在,并定义为:式中:s=

+j

均为实数)为复变数;

拉氏变换称为拉普拉斯积分;F(s)称为函数f(t)的拉普拉斯变换或像函数,它是一个复变函数;f(t)称为F(s)的原函数;L为拉氏变换的符号。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建立了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是描述和分析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重要工具!(2)拉氏变换是将给定的函数通过广义积分转换成一个新的函数,是一种积分变换,一般地在科学技术中遇到的函数,它的拉氏变换总是存在的,故以后不再对其存在性进行讨论。假定t<0时,f(t)=0;说明:(1)定义中,只要求在

上f(t)有定义,为了方便,

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单位阶跃函数1(t)10tf(t)单位阶跃函数指数函数(a为常数)指数函数0tf(t)1正弦及余弦函数正弦及余弦函数10tf(t)f(t)=sin

tf(t)=cos

t-1由欧拉公式,有:

从而同理

幂函数函数的拉氏变换及反变换通常可以由拉氏变换表直接或通过一定的转换得到。

拉氏变换性质叠加原理

齐次性:L[af(t)]=aL[f(t)],a为常数;

叠加性:L[af1(t)+bf2(t)]=aL[f1(t)]+bL[f2(t)]a,b为常数;显然,拉氏变换为线性变换。微分定理式中,f'(0),f''(0),……为函数f(t)的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当f(t)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刻的值均为零时(零初始条件):

积分定理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同样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衰减定理例:

延时定理设当t<0时,f(t)=0,则对任意

0,有:函数

f(t-

)0tf(t)

f(t)f(t-

)

初值定理

终值定理若sF(s)的所有极点位于左半s平面,

即存在。则

的像函数例:

的像函数

的像函数

周期函数的像函数若函数f(t)是以T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即,则

卷积定理若t<0时,

f(t)=g(t)=0,则f(t)和g(t)的卷积可表示为其中,f(t)

g(t)表示函数f(t)和g(t)的卷积。原函数(微分方程的解)像函数微分方程像函数的代数方程数学反变换数学变换解代数方程数学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思路引入拉普拉斯变换后,时域的微积分运算可以化成复频域的代数运算;但在工程技术领域,在做完复频域的分析后,有时还需要将分析结果变换到时域,此时,还需要进行拉式反变换。拉氏反变换L-1为拉氏反变换的符号。

部分分式法

如果f(t)的拉氏变换F(s)已分解成为下列分量:F(s)=F1(s)+F2(s)+…+Fn(s)假定F1(s),F2(s),…,Fn(s)的拉氏反变换可以容易地求出,则L-1[F(s)]=L-1[F1(s)]+L-1[F2(s)]+…+L-1[Fn(s)]=f1(t)+f2(t)+…+fn(t)●拉氏反变换在控制理论中,通常为了应用上述方法,将F(s)写成下面的形式式中,p1,p2,…,pn为分母=0的根的负值,称为F(s)的极点;ci=bi

/a0

(i=0,1,…,m)。此时,即可将F(s)展开成部分分式。

只含不同单极点的情况式中,Ai为常数,称为s=-pi极点处的留数。于是例:求的原函数。解:即:

含共轭复数极点情况方法1假设F(s)含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p1、-p2,其余极点均为各不相同的实数极点,则式中,A1和A2的值由下式求解:上式为复数方程,令方程两端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即可确定A1和A2的值。方法2此时F(s)仍可分解为下列形式:由于p1、p2为共轭复数,因此,

A1和A2的也为共轭复数。方法1例:求的原函数。解:即所以

解:方法2例:

含多重极点情况设F(s)存在r重极点-p0,其余极点均不同,则式中,Ar+1,…,An利用前面的方法求解。……注意到:所以:例:求的原函数。解:于是原函数(微分方程的解)象函数微分方程象函数的代数方程拉氏反变换拉氏变换解代数方程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过程

借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求解步骤

将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变为

s的代数方

程;

解代数方程,得到有关变量的拉氏变换表

达式;

应用拉氏反变换,得到微分方程的时域解。

实例设系统微分方程为:其中

,求

?解:对微分方程左右边分别进行拉氏变换代入初值得用上述求解留数的方法,解得故

实例设系统微分方程为:若xi

(t)

=1(t),初始条件分别为x'o(0)、xo(0),试求xo(t)。解:对微分方程左边进行拉氏变换即:对方程右边进行拉氏变换从而所以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

微分方程在应用拉氏变换后,已经转换为s的代数方程,并且该代数方程仅仅包含输入、输出量,因此具备了讨论输出与输入关系的基础条件。

如果所有的初始条件为零,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可以简单地用sn代替dn/dtn得到。

由上述实例可见:四、传递函数以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定义

一般地,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在零初始条件下,其拉式变换为:

定义传递函数为:

即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零初始条件: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0;

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t<0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比微分方程简单,通过拉氏变换,实数域复杂的微积分运算已经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传递函数有以下特点: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它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且m≤n;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传递函数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提供任何该系统的集体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如果传递函数已知,那么可以研究系统在各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如果系统的传递函数未知,可以给系统加上已知的输入,研究其输出,从而得出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求解示例

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传递函数

所有初始条件均为零时,其拉氏变换为:按照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为:R-L-C无源电路网络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传递函数是一种以系统参数表示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式;传递函数的概念通常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传递函数是

s的复变函数。传递函数中的各项系数和相应微分方程中的各项系数对应相等,完全取决于系统结构参数;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即在零时刻之前,系统对所给定的平衡工作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此,传递函数不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传递函数只能表示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无法描述系统内部中间变量的变化情况;

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系,适合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描述。

典型环节示例

比例环节输出量不失真、无惯性地跟随输入量,两者成比例关系。其运动方程为:xo(t)=Kxi(t)xo(t)、xi(t)—分别为环节的输出和输入量;K—比例系数,等于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z1z2ni(t)no(t)齿轮传动副R2R1ui(t)uo(t)比例运算放大器

一阶惯性环节凡运动方程为下面一阶微分方程形式的环节称为一阶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T—时间常数,表征环节的惯性,和

环节结构参数有关式中,K—环节增益(放大系数);如:无源滤波电路RCui(t)uo(t)i(t)R-C无源滤波电路即常数T=RC;如:弹簧-阻尼器环节xi(t)xo(t)弹簧-阻尼器组成的环节KD

微分环节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运动方程为:传递函数为:式中,

—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如:测速发电机uo(t)

i(t)测

机式中,Kt为电机常数。

无负载时RCui(t)uo(t)i(t)无源微分网络无源微分网络

显然,无源微分网络包括有惯性环节和微分环节,称之为惯性微分环节,只有当|Ts|<<1时,才近似为微分环节。

在物理系统中输入输出同量纲的微分环节很难独立存在,经常和其它环节一起出现。

积分环节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

运动方程为:传递函数为:积分环节特点:

输出量取决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累过程。

具有明显的滞后作用。积分环节常用来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如当输入量为常值

A时,由于输出量须经过时间T才能达到输入量在t=0时的值A。如:有源积分网络

+

CRi1(t)ui(t)uo(t)i2(t)aei——距离,输入量;nei机械积分器IBA

0——I轴的转角,输出量;n(t)——I轴的转速。

二阶振荡环节含有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且所存储的能量能够相互转换,从而导致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运动方程为:传递函数:式中,T—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

ζ—阻尼比,对于振荡环节,0<ζ<1K—比例系数振荡环节传递函数的两种常用标准形式为(K=1):

n称为无阻尼固有角频率。传递函数:R-L-C无源电路网络LRCui(t)uo(t)i(t)R-L-C无源电路网络如:质量-弹簧-阻尼系统传递函数:常数:当时,为振荡环节。

几点结论

传递函数是复数s域中的系统数学模型,其参数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及参数,与系统的输入形式无关。

若输入给定,则系统输出特性完全由传递函数G(s)决定,即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内在的固有动态特性。

传递函数通过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固有特性。即以系统外部的输入-输出特性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五、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

方框图系统方框图是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以及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变换过程。是表示控制系统的另一种图形,与方块图有类似之处,可将系统函数方块图转化为信号流图。

信号流图

方框图的结构要素

信号线

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直线旁标记变量,即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X(s),x(t)信号线

函数方框(环节)G(s)X1(s)X2(s)函数方块函数方块具有运算功能,即X2(s)=G(s)X1(s)传递函数的图解表示。比较点(求和点、综合点)信号之间代数加减运算的图解。用符号“

”及相应的信号箭头表示,每个箭头前方的“+”或“-”表示加上此信号或减去此信号。

相邻求和点可以互换、合并、分解,即满足代数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X1(s)X2(s)X1(s)

X2(s)

ABA-BCA-B+C

A+C-BBCAA+C

ABA-B+CCA-B+C比较点可以有多个输入,但输出是唯一的。

信号引出点(线)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和传递方向。

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其性质、大小完全一样。

引出线X(s)X(s)X(s)X(s)X(s)X(s)

求和点函数方块函数方块引出线Ui(s)U(s)I(s)Uo(s)方块图示例任何系统都可以由信号线、函数方块、信号引出点及比较点组成的方框图来表示。

系统方块图的建立

步骤

建立系统各环节的微分方程,明确信号的因果关系(输入/输出)。

对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绘制各部件的方框图。

按照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变换过程,依次将各部件的方框图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方框图。

示例RCui(t)uo(t)i(t)无源RC电路网络

无源RC网络

拉氏变换得:从而可得系统各方框单元及其方框图。

Ui(s)Ui-UoI(s)Uo(s)(a)Uo(s)I(s)(b)

Ui(s)U(s)I(s)Uo(s)无源RC电路网络系统方框图

方块图简化

方框图的运算法则

串联G1(s)G2(s)Gn(s)Xi(s)X1(s)X2(s)Xn-1(s)Xo(s)...G(s)=G1(s)G2(s)···Gn(s)Xi(s)Xo(s)

并联Xo(s)G1(s)+Xi(s)G2(s)

++Gn(s)...Xi(s)Xo(s)G1(s)+G2(s)+

+Gn(s)

反馈

G(s)H(s)

Xi(s)Xo(s)

B(s)E(s)Xi(s)Xo(s)开环传递函数

方块图变换法则

求和点的移动

G(s)

ABC±G(s)

ABC±G(s)

ABCG(s)±G(s)

ABC±求和点后移求和点前移

引出点的移动G(s)ACCG(s)ACAG(s)ACG(s)CG(s)ACA引出点前移引出点后移

由方框图求系统传递函数基本思路:利用等效变换法则,移动求和点和引出点,消去交叉回路,变换成可以运算的简单回路。

例: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H1(s)Xo(s)G1(s)

G3(s)H3(s)+Xi(s)G2(s)

BH2(s)AH1(s)G1(s)

G3(s)H3(s)+Xi(s)G2(s)

Xo(s)H2(s)G3(s)解:1、A点前移;2、消去H2(s)G3(s)反馈回路H1(s)Xo(s)G1(s)

G3(s)H3(s)+Xi(s)Xi(s)Xo(s)H3(s)

Xi(s)Xo(s)3、消去H1(s)反馈回路4、消去H3(s)反馈回路

(机械)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系统(实物)到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六、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由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列写微分方程拉式(反)变换求解输出/传递函数绘制系统函数方块图或信号流图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

汽车悬挂系统当汽车行驶时,轮胎的垂直位移作用于汽车悬挂系统上,系统的运动由质心的平移运动和围绕质心的旋转运动组成。车体车架质心汽车悬挂系统(垂直方向)液力减震器m2m1K2DK1xi(t)xo(t)x(t)简化的悬挂系统(垂直方向)

FK1(s)X(s)FD(s)FK2(s)(b)

Xi(s)X

(s)K1FK1(s)(a)

Xo(s)FD(s)FK2(s)

(d)K2

X(s)Xo(s)FK2(s)DsFD(s)(c)

Xi(s)X(s)FD(s)FK1(s)

Xo(s)FK2(s)

K1

Xo(s)FK2(s)DsFD(s)K2汽车悬挂系统方框图X(s)K1X(s)Xo(s)Xi(s)Matlab简介:1980年前后,美国moler博士构思并开发;最初的matlab版本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现在的版本用c语言改写;1992年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matlab4.0版本;并于1993年推出了其windows平台下的微机版,目前的版本每年更新2次,分为a、b。七、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要分析系统,首先需要能够描述这个系统。例如用传递函数的形式描述系统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多项式通过系数行向量表示,系数按降序排列。如要输入多项式:x4-12x3+25x+126>>p=[1-12025126]p=1-12025126在MATLAB中,用num和den分别表示F(s)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即:num=[b0b1…bm]den=[a0a1…an]然后利用下面的语句就可以表示这个系统

sys=tf(num,den)其中tf()代表传递函数的形式描述系统,还可以用零极点形式来描述,语句为

z=[12]; p=[-1-2-3];k=4;sys=zpk(z,p,k)4(s-1)(s-2)-----------------(s+1)(s+2)(s+3)而且传递函数形式和零极点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语句为

[z,p,k]=tf2zp(num,den)[num,den]=zp2tf(z,p,k)den1=122den2=2332den=271314104z=[1;2]; p=[-1;-2;-3];k=4;[num,den]=zp2tf(z,p,k)当传递函数复杂时,应用多项式乘法函数conv()等实现。例如

den1=[1,2,2]den2=[2,3,3,2]den=conv(den1,den2)计算闭环传递函数系统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三种:串连、并联和反馈串连:sys=series(sys1,sys2)并联:sys=parallel(sys1,sys2)反馈:sys=feedback(sys1,sys2,-1)如果是单位反馈系统,则可使用cloop()函数,sys=cloop(sys1,-1)

用MATLAB展开部分分式设:应用举例用num和den分别表示F(s)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即:num=[b0b1…bm]den=[a0a1…an]MATLAB提供函数residue用于实现部分分式展开,其句法为:[r,p,k]=residue(num,den)其中,r,p分别为展开后的留数及极点构成的列向量、k为余项多项式行向量。若无重极点,MATLAB展开后的一般形式为:若存在q重极点p(j),展开式将包括下列各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