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危险品管理_第1页
化学危险品管理_第2页
化学危险品管理_第3页
化学危险品管理_第4页
化学危险品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危险品管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

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就是根据化学品(化合物、混合物或单质)本身的特性,依据有关标准,确定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划出可能的危险性类别及项别。我国危险性分类依据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标准。分类不仅影响产品是否受《规定》管制,而且影响到产品标签的内容,危险标志以及MSDS的编制。鉴别与分类是化学品管理的基础。1.1《规定》的管制对象图1.1确定管制对象的程序《规定》的管制范围主要是《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86)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中规定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六大类危险化学品。下列产品不属《规定》管制:·受限制的民用消费品,如化妆品等;·民用爆炸品和军用爆炸性物品;·药品、食品、兽药;·放射性物品;·有害废物。一般确定某种化学品是否是《规定》的管制对象可采用图1.1所示方法进行。1.2生产和经营单位的鉴别与分类责任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化学品危险性的鉴别与分类负有最基本的责任。·生产企业必须依据《规定》和国家标准到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机构对其生产的化学品进行危险性鉴别和分类,否则不能出厂。·经营企业必须对所经营的化学品(包括进口化学品)向供应商索取有关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的文件。1.3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分类的一般程序1.3.1危险性类别危险性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家标准,将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1项易燃气体第2项不燃气体第3项有毒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1项低闪点液体第2项中闪点液体第3项高闪点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1项易燃固体第2项自燃物品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1项氧化剂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1项毒害品第2项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第1项酸性腐蚀品第2项碱性腐蚀品第3项其它腐蚀品1.3.2危险性分类的一般程序确定某种化学品是否为危险化学品,一般可按下列程序:·对于现有的化学品,可以对照《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两个标准,确定其危险性类别和项别;·对于新的化学品,可首先检索文献,利用文献数据进行危险性初步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实验;对于没有文献资料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物化性质、毒性、燃爆、环境方面的试验,然后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标准进行分类。试验方法和项目参照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进行。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程序见图1.2。图1.2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的一般程序1.3.3混合物危险性分类上述分类程序和方法适用于任何化学品,包括纯品和混合物。但对于混合物,列在《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中的种类很少,文献数据也较少。但其在生产、应用、流通领域中却相当普遍,加之品种多、商业存在周期短,而某些危险性试验如急性毒性试验周期长,费用高,要进行全面试验并不现实。有资料表明,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存在加和性,在难以得到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危害成分浓度的大小进行推算。分类时,燃爆危险性数据由于相对较易获得,一般可通过试验解决。下面介绍混合物LC50、LD50的计算:1)蒸气吸入急性毒性有害组分的LC50未知时,其LC50数据取与该组分具有类似生理学和化学作用的化学品的LC50值;LC50已知时,可通过公式计算其中:n为危害组分总数;x为第i种有害组分的摩尔分数。例如已知NO、NO2的LC50(4h,大鼠吸入)分别为1068mg/m3和126mg/m3,若NO中含10%(体积比)的NO2,则该混合物的LC50计算如下:2)经口、经皮急性毒性若各组分LD50均已知,则:其中:p为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例如已知4-甲酚、2-甲酚的LD50(大鼠经口)分别为207mg/kg和121mg/kg,若4-甲酚中含5%的2-甲酚,则该混合物的LD50计算如下:由此得到LD50、LC50数据,结合由试验得到的燃爆数据,根据危险性分类程序即可对该混合物进行分类。1.4爆炸品1.4.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1.4.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易燃气体·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6类)。1.4.3易燃液体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按闪点分为以下三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1.4.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本类物品易于引起和促成火灾,按其燃烧特性分为以下三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1.4.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二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1.4.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具体指标经口:LD50≤500mg/kg(固体)LD50≤2000mg/kg(液体)经皮(24h接触):LD50≤1000mg/kg吸入:LC50≤10mg/L(粉尘、烟雾)该类分为毒害品、感染性物品2项。其中毒害品按其毒性大小分为一级毒害品和二级毒害品。1.4.7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1.4.8腐蚀品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该类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其它腐蚀品。按其腐蚀性的强弱又细分为一级腐蚀品和二级腐蚀品。化学品的包装与贮运

化学品由于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特性,在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事故,轻则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污染环境。随着化学品产量的增加,使用范围的扩大,化学品由于包装、贮存、运输不当而发生的事故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全面了解化学品的包装与贮运,对加强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避免重大灾害发生意义重大。1.1化学品包装工业产品的包装是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者手中,一般经过多次装卸、贮存、运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碰撞、跌落、冲击和振动。一个好的包装,将会很好地保护产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破损,使产品安全地到达用户手中。这一点对于危险化学品显得尤为重要。包装方法得当,就会降低贮存、运输中的事故发生率,否则,就有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如1997年1月,巴基斯坦曾发生一起严重的氯气泄漏事故,一卡车在运输瓶装氯气时,由于车辆颠簸,致使液氯钢瓶剧烈撞击,引起瓶体破裂,导致大量氯气泄漏,造成多人死亡和多人中毒事故。后经检验,钢瓶材质严重不符合要求,从而为运输安全留下了事故隐患。与此相反,1997年3月18日凌晨,我国广西一辆满载1吨200桶氰化钠剧毒品的大卡车在桂州市翻入桂江,由于包装严密,打捞及时,包装无一破损,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泄漏污染事故。因此,化学品包装是化学品贮运安全的基础,为此,各部门、各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越来越重视,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不断改进,开发新型包装材料,使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质量不断提高。国家也不断加强包装方面的监管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使化学品的包装更加规范。1.1.1包装分类与包装性能试验按包装结构强度和防护性能及内装物的危险程度,将危险品包装分成三类:Ⅰ类包装:货物具有较大危险性,包装强度要求高;Ⅱ类包装:货物具有中等危险性,包装强度要求较高;Ⅲ类包装:货物具有的危险性小,包装强度要求一般。《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90)规定了危险品包装的四种试验方法,即堆码试验、跌落试验、气密试验、液压试验。堆码试验:将坚硬载荷平板置于试验包装件的顶面,在平板上放置重物,一定堆码高度(陆运3米、海运8米)和一定时间下(一般24小时),观察堆码是否稳定、包装是否变形和破损。跌落试验:按不同跌落方向及高度跌落包装,观察包装是否破损和撒漏。如钢桶的跌落方向为:第一次,以桶的凸边呈斜角线撞击在地面上,如无凸边,则以桶身与桶底接缝处撞击。第二次,第一次没有试验到的最薄弱的地方,如纵向焊缝、封闭口等。气密试验:将包装侵入水中,对包装充气加压,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或在桶接缝处或其它易渗漏处涂上皂液或其它合适的液体后向包装内充气加压,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液压试验:按不同包装类型,选择不同压力加压5min,观察包装是否损坏。如对耐酸坛、陶瓷坛,Ⅰ类包装选择压力为250kPa,Ⅱ类包装压力为200kPa,Ⅲ类为200kPa。盛装化学品的包装,必须到指定部门检验,满足有关试验标准后方可启用。1.1.2包装的基本要求1.危险货物运输包装应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强度,防护性能好。包装的材质、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应与所装危险货物的性质和用途相适应,并便于装卸、运输和储存。2.包装应质量良好,其构造和封闭形式应能承受正常运输条件下的各种作业风险,不应因温度、湿度或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撒)漏,包装表面应清洁,不允许粘附有害的危险物质。3.包装与内装物直接接触部分,必要时应有内涂层或进行防护处理,包装材质不得与内装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危险产物或导致削弱包装强度。4.内容器应予固定。如属易碎性的应使用与内装物性质相适应的衬垫材料或吸附材料衬垫妥实。5.盛装液体的容器,应能经受在正常运输条件下产生的内部压力。灌装时必须留有足够的膨胀余量(预留容积),除另有规定外,并应保证在温度55℃时,内装液体不致完全充满容器。6.包装封口应根据内装物性质采用严密封口、液密封口或气密封口。7.盛装需浸湿或加有稳定剂的物质时,其容器封闭形式应能有效地保证内装液体(水、溶剂和稳定剂)的百分比,在贮运期间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以内。8.有降压装置的包装,其排气孔设计和安装应能防止内装物泄漏和外界杂质进入,排出的气体量不得造成危险和污染环境。9.复合包装的内容器和外包装应紧密贴合,外包装不得有擦伤内容器的凸出物。1.无论是新型包装、重复使用的包装、还是修理过的包装均应符合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的要求。11.盛装爆炸品包装的附加要求:(1)盛装液体爆炸品容器的封闭形式,应具有防止渗漏的双重保护;(2)除内包装能充分防止爆炸品与金属物接触外,铁钉和其他没有防护涂料的金属部件不得穿透外包装;(3)双重卷边接合的钢桶,金属桶或以金属做衬里的包装箱,应能防止爆炸物进入隙缝。钢桶或铝桶的封闭装置必须有合适的垫圈;(4)包装内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包括内容器,必须衬垫妥实,在运输中不得发生危险性移动。(5)盛装有对外部电磁辐射敏感的电引发装置的爆炸物品,包装应具备防止所装物品受外部电磁辐射源影响的功能。1.1.3包装标志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为了保证化学品运输中的安全,《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91-90)规定了运输包装件上提醒贮运人员注意的一些图示符号。如:防雨、防晒、易碎等,供操作人员在装卸时能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2.危险货物包装标志不同化学品的危险性、危险程度不同,为了使接触者对其危险性一目了然,《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90)规定了危险货物图示标志的类别、名称、尺寸和颜色,共有危险品标志图形21种、19个名称。1.1.4安全标签在化学品包装上粘贴安全标签,是向化学品接触人员警示其危险性、正确掌握该化学品安全处置方法的良好途径,《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1999)规定了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内容、制作要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标签随商品流动,一旦发生事故,可从标签上了解到有关处置资料,同时,标签还提供了生产厂家的应急咨询电话,必要时,可通过该电话,与生产单位取得联系,得到处理方法。1.2化学品的贮存安全贮存是化学品流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贮存不当,就会造成重大事故。如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贮存的管理,国家不断加强贮存监管力度,并制定了有关危险化学品贮存标准,对规范化学品的贮存,起了重要作用。1.2.1贮存要求1.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要求·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必须贮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批准;·危险化学品的露天堆放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贮存危险化学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仓库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个人防护用品;·贮存的危险化学品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应符合GB190的规定。同一区域贮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危险品时,应按最高等级危险物品的性能标志;·根据危险物品的危险性分区、分类、分库贮存。·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2.贮存场所的要求·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不得有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贮存地点及建筑结构的设置,除了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贮存场所的电气安装※危险化学品贮存建筑物、场所消防用电设备应能充分满足消防用电的需要。※危险化学品贮存区域或建筑物内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都应符合安全要求。※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避雷设备。·贮存场所通风或温度调节※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通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通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通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应用非燃烧材料分隔。※贮存危险化学品建筑采暖的热媒温度不应过高,热水采暖不应超过80℃,不得使用蒸汽采暖和机械采暖。※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1.2.2贮存方式危险化学品贮存方式供分三种:隔离贮存、隔开贮存和分离贮存。·隔离贮存是指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贮存方式;·隔开贮存是指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禁忌物料分离开的贮存方式;·分离贮存是指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的外部区域内的贮存方式。1.2.3贮存安排及贮存限量危险化学品贮存安排取决于危险化学品分类、分项、容器类型、贮存方式和消防的要求。·遇火、热、潮湿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露天或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贮存。·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应贮存在一级建筑物中。其包装应采取避光措施。·爆炸类物品不准和其他类物品同贮,必须单独隔离限量贮存,仓库不准建在城镇,还应与周围建筑、交通干道、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必须与爆炸性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等隔离贮存。易燃气体不得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同贮;氧气不得与油脂混合贮存;盛装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必须安装压力表、安全阀、紧急切断装置,并定期检查,不得超装。·易燃液体、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不得与氧化剂混合贮存,具有还原性的氧化剂应单独存放。·有毒物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和接近酸类物质。·腐蚀性物品包装必须严密,不允许泄漏,严禁与液化气体和其他物品共存。贮存限量和贮存安排见表1-1。表1-1危险化学品贮存限量和贮存安排贮存类别露天贮存隔离贮存隔开贮存分离贮存贮存要求平均单位面积贮存量,t/m21.0~1.50.50.70.7单一贮存区最大贮量,t2000~2400200~300200~300400~600垛距限制,m20.3~0.50.3~0.50.3~0.5通道宽度,m4~61~21~25墙距宽度,m20.3~0.50.3~0.50.3~0.5与禁忌品距离,m1不得同库贮存不得同库贮存7~11.2.4贮存管理危险化学品入库要检验,贮存期间应定期养护,控制贮存场所的温湿度。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前,均应按合同检查,验收、登记后方可入库。装卸、搬运危险化学品时,应轻装轻卸,操作人员也应注意防护。贮存危险化学品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并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和专职消防人员,有条件的还应安装自动监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喷淋系统。仓库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装卸人员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教育;消防人员除了应具有一般消防知识外,还应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各区域贮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特性、贮存地点、事故处理程序及方法。危险品库工作人员接收危险化学品时,应按操作程序工作,以消除贮存中的事故隐患:接收危险化学品时,应清楚品名、编号、分子式、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入库验收,检查其包装有无水湿、雨淋或沾染其他物品,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漏撒;检查危险化学品本身品质有无改变,必要时,应抽样检查,并做好记录;入库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包装方式选择适当的码垛方式;危险品库保管员除执行班前班后和风、雨、雪的前、中、后的安全检查外,还必须每3个月对库存危险品检查一次;保管员必须每日检查并记录仓库温湿度,如达不到要求,采取通风或降潮措施;在危险品库工作,必须轻拿、轻放,防止摩擦、震动;验收、质量检查、开封包装必须在远离库房的安全地点进行,操作现场必须有专人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危险品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危险品中毒的急救方法和消防灭火措施。1.3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化学品在运输中发生事故比较常见,如1991年江西上绕地区发生的一甲胺泄漏事故,1997年广西发生的氰化钠剧毒品翻落桂江事故,1997年在长江上-装运浓H2SO4的货船沉没,造成70余吨98%浓H2SO4流入长江,1998年,17国道湖北省咸宁段发生的液溴泄漏事故等,都是在化学品运输中所发生的恶性事故。因此,全面了解化学品的安全运输,掌握有关化学品的安全运输规定,对降低运输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托运危险物品必须出示有关证明,向指定的铁路、交通、航运等部门办理手续。托运物品必须与托运单上所列的品名相符,托运未列入国家品名表内的危险物品,应附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技术鉴定书。·危险物品的装卸运输人员,应按装运危险物品的性质,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装卸时必须轻装轻卸,严禁摔拖、重压和摩擦,不得损毁包装容器,并注意标志,堆放稳妥。·危险物品装卸前,应对车(船)搬运工具进行必要的通风和清扫,不得留有残渣,对装有剧毒物品的车(船),卸车后必须洗刷干净。·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禁止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运输强氧化剂、爆炸品及用铁桶包装的一级易燃液体时,没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不得用铁底板车及汽车挂车。※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温度较高地区装运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等危险物品,要有防晒设施。※放射性物品应用专用运输搬运车和抬架搬运,装卸机械应按规定负荷降低25%。※遇水燃烧物品及有毒物品,禁止用小型机帆船、小木船和水泥船承运。·运输爆炸、剧毒和放射性物品,应指派专人押运,押运人员不得少于2人。·运输危险物品的车辆,必须保持安全车速,保持车距,严禁超车,超速和强行会车。运输危险物品的行车路线,必须事先经当地公安交通部门批准,按指定的路线和时间运输,不可在繁华街道行驶和停留。·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机动车,其排气管应装阻火器,并悬挂"危险品"标志。·蒸汽机车在调车作业中,对装载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必须挂不少于2节的隔离车,并严禁溜放。·运输散装固体危险物品,应根据性质,采取防火、防爆、防水、防粉尘飞扬和遮阳等措施。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TOP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及使用量也随之增加,因而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类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尤其是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工人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将会更多。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引人瞩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例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镇联合碳化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20万人受害,2500人丧生;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一甲胺泄漏事故,中毒人数达150人,死亡41人。化学危害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化学品管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1.1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1.1.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1.1.2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1.1.3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1.2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2.1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我们称这个器官为靶器官。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1.2.2生物转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1.2.3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1.2.4蓄积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1.3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化学品的毒作用可分为如下临床类型。—引起刺激—过敏—缺氧—昏迷和麻醉—全身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尘肺1.3.1刺激刺激意味着身体同化学品接触已相当严重,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皮肤当某些化学品和皮肤接触时,化学品可使皮肤保护层脱落,而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称作皮炎,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炎。眼睛化学品和眼部接触导致的伤害轻至轻微的、暂时性的不适,重至永久性的伤残,伤害严重程度取决于中毒的剂量,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呼吸系统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和上呼吸系统(鼻和咽喉)接触时,会导致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处理这些化学品必须小心对待,如在喷洒药物时,就要防止吸入这些蒸气。一些刺激物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如二氧化硫、氯气、煤尘。一些化学物质将会渗透到肺泡区,引起强烈的刺激。在工作场所一般不易检测这些化学物质,但它们能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化学物质和肺组织反应马上或几个小时后便引起肺水肿。这种症状由强烈的刺激开始,随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缺氧以及痰多。例如下列物质就会引起上述反应:二氧化氮、臭氧以及光气。1.3.2过敏接触某些化学品可引起过敏,开始接触时可能不会出现过敏症状,然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即便是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也会产生过敏反应,皮肤和呼吸系统可能会受到过敏反应的影响。皮肤皮肤过敏是一种看似皮炎(皮疹或水疱)的症状,这种症状不一定在接触的部位出现,而可能在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引起这种症状的化学品如:环氧树脂,胺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对化学物质的过敏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常包括咳嗽,特别是夜间,以及呼吸困难,如气喘和呼吸短促,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脂、福尔马林。1.3.3缺氧(窒息)窒息涉及到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这种症状分为三种:单纯窒息、血液窒息和细胞内窒息。单纯窒息这种情况是由于周围氧气被惰性气体所代替,如氮气、二氧化碳、乙烷、氢气或氦气,而使氧气量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继续。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氧21%。如果空气中氧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缺氧严重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血液窒息这种情况是由于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机体传送氧的能力,典型的血液窒息性物质就是一氧化碳。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0.05%时就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严重下降。细胞内窒息这种情况是由于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机体和氧结合的能力,如氰化氢、硫化氢这些物质影响细胞和氧的结合能力,尽管血液中含氧充足。1.3.4昏迷和麻醉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如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但也会导致一些人沉醉于这种麻醉品。1.3.5全身中毒人体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全身中毒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的对一个或多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扩展到全身的现象,这种作用不局限于身体的某一点或某一区域。肝脏的作用就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并在排泄前将它们转化成无害的和水溶性的物质。然而有一些物质是对肝脏有害的,根据接触的剂量和频率,反复损害肝脏组织可能造成伤害引起病变(肝硬化)和降低肝脏的功能,例如溶剂酒精,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也可能被误认为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引起肝损伤的症状(黄皮肤、黄眼睛)类似于病毒性肝炎。肾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排除由身体产生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并控制和维持血液中的酸度。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神经系统控制机体的活动功能,它也能被一定的化学物质所损害。长期接触于一些有机溶剂引起疲劳,失眠,头痛,恶心,更严重的将导致运动神经障碍,瘫痪,感觉神经障碍;神经末梢不起作用与接触己烷、锰和铅有关,导致腕垂病;接触有机磷酸盐化合物如对硫磷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失去功能;另外接触二硫化碳,可引起精神紊乱(精神病)。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男性不育,怀孕妇女流产,如二溴化乙烯、苯、氯丁二烯、铅、有机溶剂和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与男性工人不育有关,流产与接触麻醉性气体、戊二醛、氯丁二烯、铅、有机溶剂、二硫化碳和氯乙烯等化学物质有关。1.3.1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细胞的无节制生长,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瘤可能在第一次接触这些物质以后许多年才表现出来,这一时期被称为潜伏期,一般为4—40年。造成职业肿瘤的部位是变化多样的,未必局限于接触区域,如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是由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引起的;膀胱癌与接触联苯胺、萘胺、皮革粉尘等有关;皮肤癌与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有关;接触氯乙烯单体可引起肝癌;接触苯可引起再障。1.3.7致畸接触化学物质可能对未出生胎儿造成危害,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在怀孕的前三个月,脑、心脏、胳膊和腿等重要器官正在发育,一些研究表明化学物质可能干扰正常的细胞分裂过程,如麻醉性气体、水银和有机溶剂,从而导致胎儿畸形。1.3.8致突变某些化学品对工人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实验结果表明80%—85%的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有影响。1.3.9尘肺尘肺是由于在肺的换气区域发生了小尘粒的沉积以及肺组织对这些沉积物的反应,很难在早期发现肺的变化,当X射线检查发现这些变化的时候病情已经较重了。尘肺病患者肺的换气功能下降,在紧张活动时将发生呼吸短促症状,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能引起尘肺病的物质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化学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这在有毒化学品对机体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此外,有毒化学品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敏感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常见中毒症状的处理昏迷心肌损害哮喘心跳骤停惊厥心律不齐休克急性呼吸衰竭高热急性肾功能衰竭酸中毒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肺水肿昏迷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昏迷程度、神经反射。除去假牙,防止发生外伤、褥疮及角膜损伤;鼻饲营养,必要时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重要的是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口咽气道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并注意及时吸痰。呼吸抑制时注射尼可刹米、苯甲酸咖啡因或山梗菜碱,可定时注射。呼吸每分钟不足10次时,应采用人工呼吸或机械呼吸。昏迷超过10小时,应导尿或留置导尿管;深度昏迷病人可给予抗生素防治继发性感染。惊厥避免病人在惊厥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不管惊厥原因为何,严重的惊厥往往需要抗痉挛药物,可注射安定或阿米妥钠。如有脑水肿,可给予脱水疗法;缺氧时给予吸氧。肺水肿将病人迅速移离中毒现场,安静卧床,保暖,吸氧。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肺水肿的发生并缓解症状。出现肺水肿后,给予吸氧以纠正缺氧;加用抗泡沫剂如10%硅酮或1%二甲基硅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病人极度不安时可注射安定。预防脑水肿,必要时可用脱水剂和利尿剂,但剂量不宜过大。哮喘轻度发作时可口服氨茶碱或雾化吸入0.25-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并用祛痰剂如必嗽平等。重度发作可缓慢静脉滴注氨茶碱,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吸氧、补液。急性呼吸衰竭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感染和痰液阻塞往往是起病的诱因,要采取措施积极控制。危重病人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出痰液;用支气管解痉药;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呼吸抑制者用呼吸中枢兴奋剂。血氧不能提高、高碳酸血症逐渐加重是使用机械通气的指征。在为纠正呼吸性酸中毒而使用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防止呼吸性碱中毒。鼓励病人咳嗽排痰、体位引流排痰或用导管排痰;要注意加强护理。休克早期发现,及时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生命指标如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很重要;必要时应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WP〕。患者宜平卧、保暖、止痛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补液,补足血容量。血容量补足后血压仍不回升时,可给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组织血液灌注;应根据休克类型和休克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血管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可收缩血管;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等可扩张血管。重度休克可用糖皮质激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注意纠正酸中毒。心肌损害停止接触作用于心脏的毒物和药物,卧床休息。适当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等。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心力衰竭时慎用洋地黄;心律不齐时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可选用地高辛、心得安、异搏定、乙胺碘呋酮。室性早搏可选用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奎尼丁。窦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选用甲氧胺、西地兰、异搏定、乙胺碘呋酮。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首选药是利多卡因,无效时可用慢心律或乙胺碘呋酮。心房颤动首选药是西地兰,用以减慢心室率;也可用奎尼丁。心跳骤停心跳突然停止,可立即用掌根在心前区胸骨下端拍击2~3次,可能使心跳恢复。如患者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摩和有效的人工呼吸,以迅速将氧合血液供给脑,使脑得到保护。急性肾功能衰竭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休克、出血、严重创伤应补充血容量;血管内溶血可给予碳酸氢钠使尿呈碱性;金属中毒给予解毒剂。血容量补足后尿量仍少时,用血管舒张剂如罂粟碱、渗透性利尿剂,以增加肾血流量,防止肾小管急性坏死。病情严重者可用透析疗法。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是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如改善通气、吸氧、抗感染、促进排痰,必要时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和人工呼吸器。代谢性酸中毒可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乳酸钠、THAM纠正。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禁食、严重呕吐、利尿、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肾功衰竭多尿期、钡中毒等可使血钾降低。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滴注氯化钾补充钾。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衰竭少尿期及细胞大量破裂如大量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严重酸中毒等使钾离子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液均可造成低钾血症。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也可用乳酸钠或碳酸氢钠、葡萄糖和胰岛素使钾离子移到细胞内。血钾超过6mEq/l应考虑透析疗法。高热五氯酚等中毒出现高热,情况类似中暑。高热患者的降温措施包括:冷水擦头和躯干,扇风促进蒸发。体温超过40℃时,用冷水敷擦、电扇吹风或冷水浸浴。在用冷水过程中易发生寒颤,可用氯丙嗪。体温降至38℃左右可停止浸浴,以防体温过度降低。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伤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1993年深圳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人的生存至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食物、氧和热量,这些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比例,太多或太少的食物、氧和热量都可能导致不身体不适、生病或死亡。同样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也需要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燃烧三要素示意图如图1.1所示。它们也必须有正确的比例和在合适的状态下才能燃烧或爆炸,过量的燃料与不充足的氧、高浓度的氧与不足量的燃料都不能燃烧,如图1.2所示。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氧,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1.1.1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但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的浓度范围,在此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放热量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度)也不相同。在混合气体中,所含可燃气体为化学计量浓度时,发热量最大,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火焰蔓延速度最大,燃烧最剧烈;可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发热量都要减少,蔓延速度降低,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通常的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爆炸极限见表7-1。表7-1部分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分子式爆炸极限(%)下限上限氢气H24.075氨NH315.527一氧化碳CO12.574.2甲烷CH45.314乙烷C2H63.012.5乙烯C2H43.132苯C6H61.41.1甲苯C7H81.46.7环氧乙烷C2H4O3.080.0乙醚(C2H5)O1.948.0乙醛CH3CHO4.155.0丙酮(CH3)2CO3.011.0乙醇C2H5OH4.319.0甲醇CH3OH5.536醋酸乙酯C4H8O22.59另外,某些气体即使没有空气或氧存在时,同样可以发生爆炸。如乙炔即使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若被压缩到2个大气压以上,遇到火星也能引起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质的分解引起的,称为分解爆炸。乙炔发生分解爆炸时所需的外界能量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实验证明,若压力在1.5MPa以上,需要很少能量甚至无需能量即会发生爆炸,表明高压下的乙炔是非常危险的。针对乙炔分解爆炸的特性,目前采用多孔物质,即把乙炔压缩溶解在多孔物质上。除乙炔外,其它一些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气体,也有同样性质,如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1.1.2液体的燃爆危险性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开始时燃烧速度较慢,火焰也不高,因为这时的液面温度低,蒸发速度慢,蒸气量较少。随着燃烧时间延长,火焰向液体表面传热,使表面温度上升,蒸发速度和火焰温度则同时增加,这时液体就会达到沸腾的程度,使火焰显著增高。如果不能隔断空气,易(可)燃液体就可能完全烧尽。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常见易(可)燃液体的闪点见表7-2。表7-2常见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液体名称闪点(℃)液体名称闪点(℃)汽油-58~10甲苯4石油醚-50甲醇9二硫化碳-45乙醇13乙醚-45醋酸丁酯13乙醛-38石脑油25原油-35丁醇29丙酮-17氯苯29辛烷-16煤油30~70苯-11重油80~130醋酸乙酯1乙二醇1001.1.3固体的燃爆危险性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事故中,引发固体火灾事故较多的是化学品自热燃烧和受热自燃。可燃固体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自热燃烧。在常温的空气中能发生化学、物理、生物化学作用放出氧化热、吸附热、聚合热、发酵热等热量的物质均可能发生自热燃烧。例如,硝化棉及其制品(如火药、硝酸纤维素、电影胶片等)在常温下会自发分解放出分解热,而且它们的分解反应具有自催化作用,容易导致燃烧或爆炸;植物和农副产品(如稻草、木屑、粮食等)含有水分,会因发酵而放出发酵热,若积热不散,温度逐渐升高至自燃点,则会引起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自燃;合成橡胶干燥尾气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时,尾气中往往含有少量的防老剂,由于某些防老剂不易解吸,长期吸附后,活性炭纤维中防老剂含量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量时,若用水蒸汽高温解吸后不能立即降温,某些防老剂则极易发生自燃事故,导致吸附装置烧毁。1.2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钟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直接的破坏作用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如1979年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钢瓶的碎片最远飞离爆炸中心830米,其中碎片击穿了附近的液氯钢瓶、液氯计量槽、贮槽等,导致大量氯气泄漏,发展成为重大恶性事故,死亡59人,伤779人。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这样高的超压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强烈破坏。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3.造成火灾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内,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灾。如1979年12月,吉林液化石油气厂2号球罐破裂时,涌出的石油气遇明火而燃烧爆炸,大火持续了整整23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物质不仅是可燃的,而且是有毒的,发生爆炸事故时,会使大量有害物质外泄,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化学危险物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及其它较大社会危害时,为及时控制危害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清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旦发生事故,其危害波及范围将越来越大,危害程度将越来越深,事故初期,如不及时控制,小事故将会演变成大灾难,将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近几年国内开展的一项社会性减灾救灾工作。其基本任务是:(1)控制危险源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2)抢救受害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3)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由于化学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面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4)做好现场清消,消除危害后果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发生的火灾,要及时组织力量洗消。1.2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分级和应急网络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按事故波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可采取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两种形式。(1)事故单位自救事故单位自救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最基本、最重要的救援形式,这是因为事故单位最了解事故的现场情况,即使事故危害已经扩大到事故单位以外区域,事故单位仍需全力组织自救,特别是尽快控制危险源。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单位必须成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负责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同时,生产单位对本企业产品必须提供应急服务,一旦产品在国内外任何地方发生事故,通过提供的应急电话能及时与生产厂取得联系,获取紧急处理信息或得到其应急救援人员的帮助。(2)社会救援目前,国家经贸委已成立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成立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并按区域组建起了化学事故应急急救抢救中心,开通了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热线,负责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按救援内容不同分四级:0级:8小时内提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咨询;Ⅰ级:24小时内提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咨询;Ⅱ级:提供24小时化学事故应急信息救援咨询的同时,派专家赴现场指导救援;Ⅲ级:在Ⅱ级基础上,出动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参与现场救援。目前,我国已建立8大应急救援抢救中心,主要分布于我国化工发达地区,随着化学品登记注册的开展,各地区相继成立化学品地方登记办公室,将担负起各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使应急网络更加完善,响应时间更短,事故危害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控制。1.3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一般包括报警与接警、应急救援队伍的出动、实施应急处理即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火灾控制几个方面(见图11-1)。1.3.1事故报警与接警事故报警的及时与准确是能否及时控制事故的关键环节。当发生化学品事故时,现场人员必须根据各自企业制定的事故预案采取抑制措施,尽量减少事故的蔓延,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主管领导人应根据事故地点、事态的发展决定应急救援形式:是单位自救还是采取社会救援?对于那些重大的或灾难性的化学事故,以及依靠本单位力量不能控制或不能及时消除事故后果的化学事故,应尽早争取社会支援,以便尽快控制事故的发展。为了作好事故的报警工作,各企业应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建立合适的报警反应系统;·各种通讯工具应加强日常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制定标准的报警方法和程序;·联络图和联络号码要置于明显位置,以便值班人员熟练掌握;·对工人进行紧急事态时的报警培训,包括报警程序与报警内容。图11-1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1.3.2出动应急救援队伍各主管单位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应急救援专业队,赶赴现场,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做好危险化学品的清除工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充分作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保证事故发生时遇灾不慌,临阵不乱,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抓好组织机构、人员、装备三落实,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使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管理。因此,各企业应事先成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平时作好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织、训练与演练;对群众进行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会同有关部门作好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物品的管理和使用。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组成与职责见表11-1。表11-1应急救援队伍组成及主要职责组成主要职责抢险抢修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泄漏控制、泄漏物处理;·设备抢修作业;·恢复生产的检修作业。消防组担负灭火、洗消和抢救伤员任务。安全警戒组·布置安全警戒,保证现场井然有序;·实行交通管制,保证现场及厂区道路畅通;·加强保卫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车辆通行;抢救疏散组负责现场周围人员和器材物资的抢救、疏散工作。医疗救护组·组织救护车辆及医务人员、器材进入指定地点;·组织现场抢救伤员;·进行防化防毒处理。物资供应组·通知有关库房准备好沙袋、锨镐、泡沫、水泥等消防物资及劳动保护用品;·备好车辆,将所需物资供应现场。注意:等待急救队或外界的援助会使微小事故变成大灾难,因此每个职工都负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应按应急计划接受基本培训,使其在发生化学品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1.3.3紧急疏散1.建立警戒区域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建立警戒区域时应注意以下几项:·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2.紧急疏散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紧急疏散时应注意:·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不要在低洼处滞留。·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为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每个车间应至少有两个畅通无阻的紧急出口,并有明显标志。1.3.4现场急救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等,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现场急救注意事项:·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作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备防爆功能;当现场有人受到化学品伤害时,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摩。·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流动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注意:急救之前,救援人员应确信受伤者所在环境是安全的。另外,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冲洗污染的皮肤或眼睛时,要避免进一步受伤。1.3.5泄漏处理危险化学品泄漏后,不仅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对可燃物质,还有引发火灾爆炸的可能。因此,对泄漏事故应及时、正确处理,防止事故扩大。泄漏处理一般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处理两大部分。1.泄漏处理注意事项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项:·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应严禁火种。·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2.泄漏源控制如果有可能的话,可通过控制泄漏源来消除化学品的溢出或泄漏。可通过以下方法:·在厂调度室的指令下进行,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容器发生泄漏后,应采取措施修补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对整个应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能否成功地进行堵漏取决于几个因素: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质的特性。3.泄漏物处理现场泄漏物要及时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泄漏物处置主要有四种方法:·围堤堵截:如果化学品为液体,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为此需要筑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3)火灾扑救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必要时采取堵漏或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灾害扩大。当火消灭以后,仍然要派人监护,清理现场,消灭余火。几种特殊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如下:·扑救液化气体类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爆炸物品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另外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灭火比较复杂,应针对具体物质具体分析。·扑救毒害品和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易燃固体、自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有少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易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放出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火源。注意: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它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应急处理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的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如危险化学品泄漏,应在报警的同时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等等。化学品事故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一旦发生化学品事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慌乱,若处理不当,会引起二次灾害。因此,各企业应制订和完善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让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应急方案,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对付突发性灾害的应变能力,做到遇灾不慌,临阵不乱,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增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亡。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化学品是有害的,可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有时不得不生产和使用有害化学品,因此如何预防与控制作业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与职业病的发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业场所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操作控制和管理控制。1.1操作控制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工作场所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化学品的危害及导致危害的制造过程,有的工作场所可能不只一种危害,所以好的控制方法必须是针对具体的加工过程而设计的。1.1.1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一点并不是总能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大家都知道苯是致癌物,为了找到它的替代物,人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今天人类已用非致癌性的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中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苯。替代有害化学品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替代三氯乙烯作脱脂剂;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替代低闪点化学品等。替代物较被替代物安全,但其本身并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使用过程中仍需加倍小心。例如用甲苯替代苯,并不是因为甲苯无害,而是因为甲苯不是致癌物。浓度高的甲苯会伤害肝脏,致人昏眩或昏迷,要求在通风橱中使用。再如用纤维物质替代致癌的石棉。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人造矿物纤维列入可能致癌物,因此某些纤维物质不一定是石棉的优良替代品。1.1.2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很典型的例子是在化工行业中,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通过变更工艺预防与控制化学品危害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有时也可以通过设备改造来控制危害,如氯碱厂电解食盐过程中生成的氯气,过去是采用筛板塔直接用水冷却,结果现场空气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含氯废水量也大,还造成氯气的损失。后来大部分氯碱厂逐步改用钛制列管式冷却器进行间接冷却,不仅含氯废水量减少,而且现场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1.1.3隔离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这可通过隔离整台机器、整个生产过程来实现。封闭系统一定要认真检查,因为即使很小的泄漏,也可能使工作场所的有害物浓度超标,危及作业人员。通过设置屏障物,使工人免受热、噪声、阳光和离子辐射的危害。如反射屏可减低靠近熔炉或锅炉操作的工人的受热程度,铝屏可保护工人免受X射线的伤害。隔离操作是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最简单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开的操作室内。不少企业都采用此法,如某化工厂的四乙基铅生产、汞温度计厂的水银提纯等采用的就是隔离操作。1.1.4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并便于净化回收。全面通风则是用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中的污染物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所需风量大,不能净化回收。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风。使用局部排风时,应使污染源处于通风罩控制范围内。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的高效率,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对于已安装的通风系统,要经常加以维护和保养,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进而稀释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从而降低其浓度。采用全面通风时,在厂房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空气流向等因素。因为全面通风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将污染物分散稀释,所以全面通风仅适合于低毒性作业场所,不适合于腐蚀性、污染物量大的作业场所。象实验室中的通风橱,焊接室或喷漆室可移动的通风管和导管都是局部排风设备。在冶金厂,熔化的物质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散发出有毒的烟和气,两种通风系统都要使用。1.1.5个体防护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作业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呼吸防护用品据统计,职业中毒的15%左右是吸入毒物所致,因此要消除尘肺、职业中毒、缺氧窒息等职业病,防止毒物从呼吸器官侵入,工人必须佩戴适当的呼吸防护用品。常用的呼吸防护用品分为过滤式(净化式)和隔绝式(供气式)两种类型。过滤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劳动环境(即环境空气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8%)和低浓度毒污染环境使用,一般不能用于罐、槽等密闭狭小容器中作业人员的防护。过滤式呼吸器分为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前者主要用于防止粒径小于5μ的呼吸性粉尘经呼吸道吸入产生危害,通常称为防尘口罩和防尘面具;后者用以防止有毒气体、蒸气、烟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