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技术- 常用针法_第1页
针灸操作技术- 常用针法_第2页
针灸操作技术- 常用针法_第3页
针灸操作技术- 常用针法_第4页
针灸操作技术- 常用针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q打印:省纸版〉〉清晰版》

字体:大中

3自定义>>

一、毫针刺法

【准备工作】

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

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

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

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腌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腌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腌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

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

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

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醉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镣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腌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

毒。

(五)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

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

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

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腌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

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刺手与压手应协同操作,紧密配合。《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儿多按,

欲令气散;右手轻则徐入,不痛之因。”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如下:

1.单手进针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

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腌穴。

(1)夹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

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腌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

时针尖对准脸穴快速刺入,不捻转。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

针刺向深层。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毫针进针。

it

2—3分

2.双手进针法:

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种方法: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月俞穴位置上,右手持针,

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并挟住针身下端,

针尖露出二、三分,将针尖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双手配合,

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此方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穴位部位皮肤向两边撑开,使

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或食、中二指中间刺入。此方法适用于皮肤

松弛部位的穴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

起的部位上端进针。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3.针管进针法:

针管多为塑料,玻璃或者金属制成。选用比毫针短3分左右的针管放在穴位皮肤上,

将毫针放入针管内,左手拿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露在针管上端的针柄尾端快速叩击,把

针尖刺入穴位,之后推出针管。此法适用于儿童和对针刺恐惧的人。

(六)针刺的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它主要是根据腌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特

点和治疗要求而确定的。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

1.直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

2.斜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或者内有脏器的

腌穴。

3.平刺:是将针与皮肤呈15°左右或者沿着皮肤以更小角度刺入,又称横刺、沿皮

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

(七)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

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

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提插法

运用提插法时,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

60〜90次;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保持针身垂直。通常认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

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腌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腌穴内反

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就是捻转法。

捻转法

运用捻转法时,捻转角度要均匀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频率快慢一致,

每分钟90次左右;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等缠绕

引起疼痛,导致滞针。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

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腌穴部

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辅助手法:这是对基本方法的补充,目的是促进得到针感,包括以下6种。

(1)循法:是指医者用手指顺着径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上下轻柔地循按或扣打

的方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与所属部分经

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本法能激发经

气,推动气血运行,促使针后易于得气。针刺不得气时,可用循法催气。

循法

(2)弹柄法:弹法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

振动的方法。《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

气的作用。

弹柄法

(3)刮柄法:刮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针

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或臼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

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感的传导与扩散。

刮柄法

(4)摇柄法:摇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针

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二是

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摇柄法

(5)搓柄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

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也称飞法。《医学入门•针灸》说:“以

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能催气、行气,增强针感,宜

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搓柄法

(6)震颤法:震颤法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

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感。

震颤法

3.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邪

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1)单式补泻手法:

①捻转补泻:以捻转时用力的方向,或捻转的角度、频率、力度、时间分补泻的手

法。

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

速度慢者为补法;在得气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

速度慢者为泻法。

或者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

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提插补泻:以提插时用力的方向、力度、频率分补泻的手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

力为主的是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

力为主的是泻法。

③疾徐补泻:以掌握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

徐出针的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分补泻的手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

时退针、出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分补泻的手法。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行均匀的提插、捻转。适用于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

证。

(2)复式补泻手法:

治病八法:

①烧山火:将腌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浅后

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者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

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热感,最后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在操作过

②透天凉:将腌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直插

深层,得气后按深、中、浅的顺序,每层各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最后将针提至浅层留针,出诊后不按针孔。在操

作过程中,可以配合呼吸泻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痛肿等实热性疾病。

透天凉

③阳中隐阴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浅层,得气后行补法,

紧按慢提九数;再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

寒后热证。

徐进疾出C卜)

后退

再进

紧提慢

按六数

阳中隐阴法

④阴中隐阳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

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

热后寒证。

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二法宜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亦可结合捻转补泻法,其六、九

之数可视为六、九及其倍数。二法均属补泻兼施法,除寒热病之外,还可治虚实夹杂之

证。

疾进徐出(泻)

后退

先进I

r-加

按j-iL(

数\

阴中隐阳法

⑤子午指左在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

手法。其操作是:针刺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

反复施术。本法调理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鼓胀等病证。

子午捣臼法

⑥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龙虎交战

法指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的针刺手法。其操作是:先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

力捻转九次,再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次,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亦可分浅、

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本法适用于各类痛证。

龙虎交战法

⑦进气法与留气法

I进气法: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将针卧倒,

针尖向上(向心),留针5〜7吸,使针感上行。本法适用于治疗腰背肘膝走注疼痛等

病证。

H留气法: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将针直插

至深层(一寸),紧提慢按六数;最后将针退至原处,反复施术。本法适用于治疗瘤瘤

积聚等病证。

⑧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本法要求浅、深、上、下反复提插搜寻,一提再

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其操作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

围多向提插,然后向下直刺按纳。本法适用于治疗瘫痪、疮癞等顽证

飞经走气四法

《针灸大全•金针赋》曰:"托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

”若夫过关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

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有促使针感通关过节、趋达病所得作用,是通过接气

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

①青龙摆尾法: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针尖抵住有针感处,

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挑动,促使针感传导扩散。

②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至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如

要使经气上行,可用押手按在膈穴的下方(关闭下方),欲使经气下行,可用押手按压

在腌穴的上方(关闭上方),使经气沿经脉传导,直达病所。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均有摇摆作用,但青龙摆尾法在浅层摆动,针身倾斜,一

般不需要押手按压辅助;白虎摇头法在深层摇动,针身直立,可用压手按压辅助。

③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按浅、中、深的顺序,逐层前后左右

多向透刺,从不同方向探刺寻找最佳针感,增强刺激量。

苍龟探穴法

④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插针侯气;再插入中层,

捻转提插,一捻一放,形如风凰展翅飞旋,促使针感扩散传导。

赤凤迎源法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表现、处理以及预防: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

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

下降,脉微细欲绝。原因是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者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

血之后,或者体位不当,或者医生手法过重,而至针刺过程中发生此现象。多见于初诊

患者。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入的诊立即拔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

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以渐渐恢复。重者在上述处

理后可选水沟,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指压。仍未恢复的可考虑应用现代急

救措施。

*预防方法: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的患者,应该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

虑。选穴宜少,手法要轻,选择自然舒适的体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

复后再行针刺。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

及时处理。

2.滞针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表现:医生行针或留针后,医生感到针下滞涩,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原因是患者精神紧张,毫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者医生行针手法不当持续单向

捻转,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或者留针时间过长,患者体位移动,或因病痛

造成肌肉痉挛所致。

*处理方法:因为肌肉痉挛造成滞针的,叮嘱其不要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医生

可在局部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即可出针。因单向

捻转而致者,向反方向将针捻回。

*预防方法:对于精神紧张的,针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进针时应避

开肌腱,行针时手法轻巧,不能大幅度捻转,或单向捻转。

3.弯针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表现:由于医生的手法不熟练,或者用力过猛过强,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

因患者在留针的时候移动体位,或者因为针柄受到外力碰击,或者滞针处理不当,造成

肌肉猛烈收缩,牵拉针身,形成了弯针现象。

*处理方法: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若针身轻度弯曲,应将针慢

慢起出:若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因患者体位移动所致应使患者

恢复原来的体位后,才能将针取出,切记不可强行拔针,以免断针。

*预防方法:医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改

变体位注意保护针柄和针刺部位不受外力碰撞。

4.断针的处理及预防:

*处理方法:如果断针还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镜子钳出。如果断针的针身残

端与皮肤相平或低于皮肤,可以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留部分露出皮肤,

随即用右手拿镶子将针取出。如果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必须在X线的定位下,外科

手术取出。

*预防方法:针刺时要留少量针身在外,即使断针也容易取出。对滞针和弯针应及

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的处理及预防:

*处理方法: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

*预防方法:仔细检查针具,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不可

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处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身体虚弱不宜

用强刺激手法。

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穴位

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络活血的穴位怀孕期应禁针。

3.小儿卤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穴位不能进针。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者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斑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部、肋部、腰部,背部脏腑所居之所的腌穴不宜针刺。

7.针刺眼区和风府、哑门等脊柱部位的腌穴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

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

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针刺小腹部穴位时应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等。

二、三棱针法

【准备工作】

消毒的三棱针、针盒、镶子、75%乙醇棉球、胶带、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部位或穴位。

2.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或直接用碘伏消

毒。

酒精棉球脱碘

碘伏消毒

3.针刺

(1)点刺法:是点刺腌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先将点刺腌穴部位按摩,使之充血,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继而用左手拇、食、中

三指夹紧所施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

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nmi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

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

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惊醒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

操作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

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作用。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

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操作时,先用松紧带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并

用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

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

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

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适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时,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rmn

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此法常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

炎、胃痛、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而损害

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太多,不能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6.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或3〜5nli为宜,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病

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皮肤针法。

【准备工作】

已消毒的皮肤针、75%乙醇棉球、镶子、络和碘消毒棉球或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

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穴位或经脉。

2.常规消毒。

3.用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

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临床应用】

临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

胃肠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儿童弱智等。

【注意事项】

1.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

2.叩刺时动作要轻巧及腕部用力。

3.叩刺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

4.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局部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四、皮内针法

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刺入并固定于喻穴部的皮内或皮下,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

法,又称“埋针法”。

皮内针的针具具有两种:一种呈颗粒型,或称麦粒型,--般长1CH1,针柄形似麦粒;

一种呈擞钉型,或称图钉型,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

【准备工作】

已消毒的皮内针、镶子、胶布、75%乙醇棉球、络和碘消毒棉球或2%碘酒棉球及

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穴位。

2.常规消毒。

3.埋置麦粒型皮内针时,用镶子夹住针柄,对准腌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

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固定。

4.埋置搬钉式皮内针时,用镶子夹住针圈,对准腌穴直刺揪入,然后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胸腹部亦不宜埋针。

2.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来。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能过长,避免感染。

4.留针时间一般为3〜5日,最长可达1周。

【临床应用】

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面神

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

疼痛等。

五、电针法

是将毫针刺入腌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

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

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准备工作】

消毒的毫针、75%乙醇棉球、电针仪和导线。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配穴处方选穴与针刺法相同•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多取同侧肢

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常规消毒。

3.进针。

4.针刺得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将导线分别接在针柄上。

5.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

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通电时间在5〜20分钟,用于镇痛则

一般在15-45分钟。达到预定时间后,将输出电位器退回"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

取下导线,将针取出。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要防止晕针。尤其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弯针或折针。

3.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以防止发

生触电。

4.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使用

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

5.孕妇慎用电针。

6.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六、耳针

【准备工作】

消毒的毫针、针盒、王不留行籽、胶布、75%乙醇棉球。

daaa

astaaaa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针具,一般为0.5〜1寸长的毫针。

2.选定穴位。

3.常规消毒。

4.毫针法:一般刺入皮肤2〜3分,使针站立不摇晃为准。

5.电针法:可参照电针的操作。

6.埋针法:可参照皮内针的操作。

7.压丸法:将王不留行籽放到小方块胶布上,然后对准所选耳穴。用力贴于•耳穴上

即可。

8.3〜7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

【注意事项】

L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

3.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

行强刺激法。

5.耳针治疗应防止发生晕针。

6.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

七、穴位注射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准备工作】

一般可选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等。75%

乙醇棉球、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定穴位:选穴宜少,以1〜2个腌穴为宜,最多不超过4穴。一般选取肌肉比

较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2.常规消毒

3.注射剂量:应根据药物说明属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

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

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

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

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4.操作:

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

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到

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如回抽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

液可慢:-•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如果所用药液较多,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

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5.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注射1次。所选腌穴可

交替使用。6-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注意事项】

1.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格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

理。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

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

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

4.药液一般不宜注射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

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舐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八、头针

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颗区、枕区4个区,

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包括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

线、顶中线、顶颗前斜线、顶题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颍前线、颗后线、枕上

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顶区额区

藏区枕区

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l脚惟

tMouaj:ejddkhaeo(fotetetd(MSI>

2.额旁1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

血压、头顶痛等。

6.顶撅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至飘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颍后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额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督脉百会与

题部胆经曲鬟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

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L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IVZhrt^u^CBl?)

BWMKGVX)

修阳

btcr^lMc:jrttnorvrafwwJinaMSMi

of、cnc"MS9j

91XnMbcGHA)

ImdMSII)

ftSQObUMOB?>

9.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到承灵穴,长

1.5寸。

【主治】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QMMbetKOogiEXHNli

以奔!*------

UttnlfaaelotscneuMSS*

t氏a..84.

10.颁前线

【部位】在头的颜部,胆经颔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

IwnlbKIa,EMMSS,

0#............

BMMIKGVX)

簸次ia、gGB4,

11.颍后线

【部位】在头的颁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量欠Tfa19bHBL刀

QMmbftKOodEXHNh

“0-、ZgZ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