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_第1页
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_第2页
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_第3页
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_第4页
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昆虫学‐基础昆虫

I昆虫(纲)的基本特征体躯由若干环节(体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

3个体段;头部具有口器、触角

1

对、复眼

1

对和单眼0‐3个,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

;胸部有3对足(六足纲)和

0‐2对翅,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腹部无步行的附肢,是生殖和代谢的中心,包括生殖系统和大部分的内脏器官。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几个发育阶段,即变态。典型昆虫的成虫阶段特征•

二对翅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昆虫属于:•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昆虫纲(Class

Insecta)节肢动物门的特征:身体分节,具几丁质外骨骼,体节上有成对分节附肢,附肢在不同体段上功能有分化。与昆虫(纲)近缘的动物蛛形纲唇足纲重足纲甲壳纲寡足纲繁盛的昆虫纲历史长:有翅昆虫3.5亿年,无翅昆

虫4亿年;种类多:占已知物种的2/3,估计达

1000万种;数量大:一窝蚂蚁多的可以达到50

多万头,一棵苹果树上可以拥有10

万头蚜虫分布广:地球上各个角落,赤道到

两极,高山到海底,以及极端环境

(‐55℃低温至56

温泉中)。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有翅能飞惊人的繁殖能力小型化个体占优势广谱的适应能力奇妙的变态特性特异的体躯构造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的方面:a农林业方面

b医学方面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农业害虫和林业害虫)对动物的危害(直接取食危害和传播疾病)•

有益的方面传粉、工业原料、天敌昆虫、食用和饲用、药用、文化、法医等有益方面•

以虫治虫:28%昆虫捕食性,2.4%寄生性,《生物防治学》;•

工业原料,药材:—蚕,蜂,紫胶虫,五倍子蚜虫,白蜡虫,冬虫夏草,地鳖虫;食品(蛋白质)生物量超过所有陆生动物,《资源昆虫学》;•

传播花粉:85%植物依靠昆虫传粉

清洁环境:17.3%腐食性,神农蜣螂;

工艺观赏,蝶,鸣虫•

科研材料,果蝇,摩尔根遗传学

生物反应器:昆虫细胞,家蚕传粉工业原料:紫胶介壳虫和紫胶食用和饲用药用:斑蝥和斑蝥素片文化法医:昆虫蝶翅画疟疾malaria

(疾原虫Naegleria

fowleri)性疟原虫•

起源:古老,俗称“冷热病”;公元

前400年就有记载。•

范围:90国家,发达国家已无,目

前90%在非洲。•

死亡:全世界每年100万到300万

人,90%在非洲,2/3是儿童。

认识:蚊子传播,有多种药,但效

果不佳。鼠疫pestis(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起源:啮齿动物;鼠疫患者皮肤大面织出血、瘀斑、坏死,死后尸体呈紫黑色,故称“黑死病”。•范围:历史上3次。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Gros,1804)•死亡: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患者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死亡率30%~100%。•认识:第三次流行时发现鼠疫杆菌,弄清了传播途径。传播动物为鼠,由鼠的寄生虫跳蚤传播给人。鼠疫杆菌跳蚤•在20世纪的几场战争中,鼠疫是经常露面的生物武器。昆虫学的内容和范围普通昆虫学,偏重于对昆虫本身生命形式及生命规律的探索。应用(农业)昆虫学,是利用昆虫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造福人类的科学。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体节Somite•

昆虫的身体由许多连续的环节组成,这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体节。较原始的昆虫,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共有18—20个体节(不包括头前叶,尾节。这两者不是真正的体节)•

体节应具备三个特征(胚胎期):

1对神经节,

1对附肢,

1对体腔囊•

昆虫体节外表骨化,不能直接曲折,而在体节之间,有膜质可伸缩的部分,即节间膜

intersegmental

membrane。头-6节、胸-3节、腹部9-12节。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

初生分节来源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可

以向任何方向弯曲和活动——如昆

虫软体幼虫;次生分节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部分节

间褶骨化形成脊,骨化部分前面超

过了节间褶,延伸至前一原始体

节,成为一个体节(后生节),后

面未骨化部分则形成膜质区——节

间膜,成为前后体节的分界区。二、体段tagmata昆虫的体节,集合成为形态、功能不同的三个体段即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head:由头前叶和4~6个体节集合而成,有复眼1对,单眼3只,触角1对,3对附肢组成的口器,脑。是取食,感觉和协调的中心。•

胸部thorax:3体节组成,有3对足,多有1‐2对翅,是运动中心•

腹部abdomen:由11体节和尾节组成(常有减少,合并),有内脏、生殖系统、外生殖器,是代谢及生殖中心。三、附肢Appendage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有些体节上长有成对分节的附肢。附肢的原始功能是运动器官,但各类节肢动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附肢的形状和功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由于是同源器官,基本结构仍一致,不过昆虫学所用的名称与其他节肢动物习惯上不同。•昆虫:基节

Coxa

第一转节first

trochanter

第二转节second

trochanter腿节

femur

胫节tibia

跗节tarsus

前跗节pretarsus四、体面

Body

Surface和

骨化区

Sclerotized

Region•背面(dorsum)→骨化→背板(tergum)→被褶陷分成骨片→背片(tergite)•侧面(laterum)→骨化→侧板(pleurum)→被褶陷分成骨片→侧片(pleurite)•腹面(ventrum)→骨化→腹板(sternum)→被褶陷分成骨片→腹片(sternite)褶陷有二种情况:A、沟(Sulcus),骨板内陷,内有脊状突起脊状突起:较小的为内脊──内骨骼,增强体躯,着生肌肉。进一步延伸即内突B、缝(Sulture),两个骨片合缝处,内无内脊。第二章

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一、头部的起源和分节

头部组成的6节说。体节神经节体腔囊附肢触角前节前脑有时有有时胚胎时有触角节中脑有触角闰节后脑有胚胎时有上颚节上颚神经节有上颚下颚节下颚神经节有下颚下唇节下唇神经节有下唇二、昆虫头壳的构造在头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的内陷,表面上形成许多沟缝,从而将头壳划分成许多小区,这些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较重要的8条沟、线:蜕裂线、颅中沟、额唇基沟、额颊沟、围眼沟、颊下沟、后头沟、次后头沟三、头部的内骨骼

Endoskeleton•

昆虫无真正的内骨骼,所谓的内骨骼是由体壁内陷形成的,同脊椎动物的骨骼截然不同。

由3对内突组成:•

后幕骨陷—1对幕骨后臂──相互相接形成幕骨桥•

↓•

前幕骨陷—1对幕骨前臂——————幕骨体•

↓长出↓•

1对幕骨背臂——————幕骨架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骨,主要是由1对幕骨前臂与1对幕骨后臂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联成幕骨桥,再与幕骨前臂相联;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各具一个突起,斜上伸至触角附近的头壁上,这对突起称幕骨背臂。幕骨的作用:不仅能增强头壳的坚固程度,同时为口器与前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此外,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过的支架桥。不过,在有些种类,特别是寄生性和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幕骨部分退化或消失。四、昆虫的头式(口式)

Gnathous昆虫头部的形状与它们的取食行为往往有很大关系。头部根据口器着生的位置,可以

分为三种类型:•

下口式:口器朝下,与体躯纵轴几成直角•

前口式:口器朝前,与身体纵轴成钝角,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后口式:口器向后,与身体的纵轴成锐角下口式口器向下,头

与体躯纵轴几

乎呈直角。下

口式多为一些

植食性的昆虫,

如:蝗虫、蝶

蛾类的幼虫等。前口式口器向前,头部和体躯纵轴平行或呈钝角。前口式多见于一些以捕食其它小动物为生的昆虫,如:步行甲,草蛉、瓢虫的幼虫;和钻蛀性的昆虫,如:天牛和吉丁虫的幼虫等。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部和体躯纵轴成锐角。这种头式多是一些吸取汁液的昆虫,如蝽象、蝉、蚜虫等等。昆虫头部的变化五、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附器是指有特殊功能的外部器官节3部分。(一)触角(Antenna)1.

着生位置着生在头部的额区,复眼之前或复眼之间。2.

基本构造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3.触角的功能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作用,多嗅觉器,觅食、寻偶

、个体间信息交流等。4.

触角的类型触角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鞭节部分,其长度、形状和结构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可分刚毛状(蝉)、丝状(螽斯)、念珠状(白蚁)、锯齿状(芫菁)、栉齿状(叩甲)、双栉状(雄蛾)、膝状(蚂蚁)、具芒状(蝇)、环毛状(雄蚊)、棍棒状(蝶)、锤状(郭公虫)和鳃叶状(金龟子)。A.丝形(filiform)

各节细长圆筒形,大小,形状

相似,如蝗虫。

B.刚毛形(鬃形)

(setaceous)鞭节细如刚

毛,如蝉,蜻蜓。

C.念珠形(moniliform)

鞭部各亚节圆珠状,象串珠。

如白蚁,褐蛉。

D.锯齿形(serrate)

鞭节各亚节向一侧齿状突起。

如雌绿豆象,叩头虫。E.栉齿形(pectimate)

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很多,

似梳状。如雄绿豆象,一些

蛾类雌虫。F.羽毛状(双栉齿)

(bipectinate)

鞭节各节

向两侧突出,似羽状.

G.球杆形(clavate)鞭节

基部若干节细如线状,端部

数节渐膨大像棒球杆,如蝶

类。H.锤状(capitate)类似球

棒状,但端部数节突然膨大

成锤状,如露尾虫。I.鳃片状(lamellate)端部

3-7节向一侧延展成薄片状迭

合在一起状如鱼鳃,如金龟

子。J.具芒形(aristate)

一般

3节触角,短而粗,末节特别

大,其上有一刚毛,如蝇类。

K.膝形(genicuate)柄节

长,其余各节与之成膝状弯

曲,如蜜蜂。L.环(轮)毛形(plumose)

鞭节各节有一

圈细毛,愈接近基部毛愈长。(二)

复眼和单眼•

1.复眼(Compound

eyes):1对,位于头顶两侧,视觉。形状多变,穴居和寄生的种类常退化。复眼:昆虫的成虫和

不全变态的若虫及稚

虫一般都具有1对复眼昆虫复眼的变化•

2.单眼(Ocellus)

A.

背单眼(dorsal

ocelli)成虫、若虫具有,着生在额、头顶上,常3只。有的2、1或无。可感受光的强弱,•

B.

侧单眼(lateral

ocelli)一些全变态的幼虫具有,位于头下侧缘。1‐7对,鳞翅目幼虫多6对,也称蚴单眼。•

单眼:昆虫的单

眼分为背单眼和

侧单眼。

感觉光线的有无

和方向;

背单眼一般3个;

侧单眼只有完全

变态幼虫具有。(三)口器(mouthparts)•

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之下方。•

因食性和取食方式

的不同,昆虫的口器结构亦不同,可以分为6‐7种类型,其中•

最基本最原始的构造,是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

其余口器据比较形态学研究,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吸取汁液的统称为吸收式口器(Sucking

mouthparts)。常见口器类型常见类型包括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锉吸

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舐吸式

口器和捕吸式口器。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部分组成A.

上唇(Labrum

)•

与唇基相连的一块骨片,

形成口器的前盖,可防止食物前落。•

内壁柔软,具有味觉器、毛,称内唇(epipharynx)咀嚼式口器B.

上颚(Mandibles)•与附肢基节同源,臼齿为基内叶,端基节消失,位于上唇后方,下颊之上,是一对坚硬的锥块构造。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C.

下颚(Maxillae)•也是头部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上颚后方•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内颚叶和下颚须等5个部分组成,其中轴节和茎节相当于附肢的基肢节,下颚须相当于端肢节。•下颚的功能:

①握持食物和帮助上颚刮切食物;②下颚须在取食时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咀嚼式口器D.

下唇(Labium)•也是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下颚之后。是由1对类似于下颚的附肢愈合而成,所以也称第二下颚。其下唇须相当于下颚须。•下唇功能:防止食物后漏;下唇须亦具嗅、味觉功能。E.

舌(Hypopharynx)•狭长囊状构造,位于口中央。上有许多毛和感觉器。•功能:味觉;运送食物。亚飞蝗的口器组成部分•

A

上唇•

B,C

上颚•

D,E

下颚•

F

下唇•舌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2.

咀纺式口器(Chewing-spinningmouthparts)•

蝶蛾类幼虫特有,与咀嚼式口器基本相同•

但下颚、下唇、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体(compound

structure),中央端部有一突出的吐丝器,如蚕宝宝。3.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mouthparts)刺入动物、植物组织内,吸食组织内汁液。如蚊,蝉。以蝉为例:•上唇:退化(很小),三角形。•上颚:成1对口针,用于刺入组织,末端有倒刺。•下颚:内颚叶成为1对口针,内具1大1小的两个槽。大的槽合成食物道,小的槽合成唾液道。•下唇:分节的槽管状构造,即喙,包藏2对口针(stylets)•舌:位于喙基部,前方空腔为吸食泵(食窦唧筒),后方有注射出唾液的唾唧筒(cibarial

pump)。刺吸式口器

(上颚、下颚的内颚叶特化成口针)能刺入动物或植物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液,如蚜虫、蚧壳虫、木虱、蝽象、蝉等雌蚊:刺吸式口器除上颚、下颚的内颚叶

特化成口针外,舌和上

唇也特化成口针。4.

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mouthparts)为蜜蜂类所特有,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如蜂。•上唇:同咀嚼式。•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花粉),筑巢。•下颚:(轴节、茎节柱状),内颚叶退化。下颚须变小,外颚叶变成内侧具槽沟的片状构造。•下唇:中唇舌延长,腹面凹成纵槽,端部膨大成中舌瓣,侧唇舌较退化,下唇须4节,延长为片状。•取食花蜜和其它食物时,下颚外颚叶盖在中唇舌的背侧面形成食物道,下唇须贴于中唇舌腹面的槽沟形成唾液道。中舌瓣有刮取花蜜的功能。食毕,下颚和下唇各部分开。蜜蜂:嚼吸式口器下颚外颚叶下唇中唇舌下唇须下唇和下颚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5.

锉吸式口器(rasping-suckingmouthparts)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由上、下唇组成短喙。•右上颚退化,左上颚形成口针,用于锉破组织表皮使之流出汁液,•两下颚口针形成食物道,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舌与下唇之间形成唾液道。锉吸式口器缨翅目所特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右上颚消失或退化,左上颚和下颚内颚叶变成口口针A,

B.

蓟马的头部,示口器A.

前面观;B.

侧面观;C.

喙横切面6.

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蛾、蝶类成虫所特有,用于吸取花蜜。•上唇:并入头壳。•上颚:极大多数种类退化,有些低等蛾类存在。•下颚:外颚叶形成发条状的喙,内具食物道,用于吸取花蜜。

•下唇:仅下唇须较发达。

•舌:退化。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特有,吸取液体食料。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发达并嵌合成喙。7.

舐吸式口器(Spongingmouthparts)双翅目蝇的口器,构造复杂。

•上唇:片状,下方具槽沟。

•上颚:退化。•下颚:中喙的一部分,下颚须存在(1节)•下唇:前颏形成中喙(唇鞘)(mediproboscis)。端部形成吸盘(端喙(distiproboscis))。•舌:片状,贴于上唇下形成食道。舌中央有唾液道,分泌唾液,溶解固体食物。舐吸式口器特点是其口器主要由下唇特化成的喙构成,基喙是头壳的延伸,端喙是唇瓣。捕吸式口器A,

B.

一种草蛉幼虫的头部,示口器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A.

前面观;B.

喙横切面上颚蝇蛆‐刮吸式口器了解口器构造意义•

1、辨别昆虫类别,口器类型是昆虫纲分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2、根据植物的被害状,可以了解害虫的类别。咀嚼式口器昆虫,咬食植物组织成孔洞,缺刻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主要造成植物生理损害,出现各种斑点或变色,变形。•

3、防治害虫时根据口器类型选用杀虫剂。防治咀嚼式口器昆虫,可用胃毒剂;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用触杀剂,内吸剂。昆虫的颈是头部与胸

部之间的可伸缩的部分。

曾有人认为它是小胸,但

大多数学者认为颈不过是

一个扩大了的节间区域。

其来源尚无定论,按目前

流行的说法,颈一部分来

自下唇节,一部分来自前

胸节。第三章

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是运动中心。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每一胸节各

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在

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中

胸和后胸具翅,故又称具翅胸节或翅胸。蜻蜓胸部的基本构造胸部的基本构造1.

胸部的背板(tergum)包括前胸背板和具翅胸节背板。前胸背板构造简单,通常为一整块骨板,不再分骨片。有的如蝗虫,前胸背板很大,两侧向下扩展,上面有沟并分出骨片。但与中、后胸不同。一般未予命名。中后胸的背板前脊沟的内脊形成悬骨(phragma),着生强大的背纵肌(dorsal

tongitudinal

muscle)。具翅胸节的基本构造A.

背面观前脊沟B.

侧面观C.

腹面观胸部的基本构造2.

胸部的侧板(pleurun)•侧板是由附肢基肢节的亚基节扩展而来。前胸侧板常退化很小。•侧翅突是翅运动的一个支点(与翅的第二腋片相支接)。•侧基突是与胸足基节相顶接的关节突。胸部的基本构造3.

胸部的内骨骼(endoskeleton

of

thorax)•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背板的前脊沟的内脊分别形成三对悬骨(phragma),着生背纵肌。•侧板的侧沟的内脊形成侧内突(pleuralapophyses),着生部分背侧肌。•腹板腹脊沟的内脊所形成的腹内突(sternalapophyese)又称叉突(furca)是腹纵肌的着生处。间腹片的内刺突(spina)是另一部分腹纵肌着生处。胸节背板纵切面A.中、后胸均有后背片;B.仅后胸有后背片;C.仅中胸有后背片;D.中胸纵切面昆虫背部的内骨骼称悬骨,是前内脊两端向下扩大成的一对板状脊,背纵肌主要着生部位。具翅胸节侧面的内骨骼是由侧内脊向内下方延伸形成臂状的侧内突,腹面内骨骼是由腹内突与内刺突共同组成,腹纵肌主要着生在腹内突上二、胸足(thoracic

legs)

1.

胸足的基本构造•

胸足着生在各胸节的侧腹面基节臼,是胸部的行动附肢。•

成虫的胸足从基部向端部常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共6节。一般昆虫转节仅一节,蜻蜓(droganfly)转节

2节。前跗节一般为一对爪(claws),两爪之间常有中垫(arolium),蝇类有瓜垫(pulvillus)。这些构造有助于昆虫在光滑表面上行走。2.

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结果,特化成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常见的有下列几类:•

A.

步行足(walking

leg)

各节细长,宜于行走,为最普通类型。如蝗虫前、中足。•

B.

开掘足(digging

leg)

一般由前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外缘具齿,适应于掘土。如蝼蛄mole

cricket,金龟子May

beetle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前足。胸足的类型•

C.

跳跃足(jumping

leg

一般由后足特化而成,腿节膨大,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蝗虫(locust

grasshopper)的后足。•

D.

游泳足(swimming

leg)

生活在水中的甲虫(beetle)和蝽(bug)类。后足各节扁平,边缘有长毛,用于划水。•

E.

捕捉足(grasping

leg)

前足特化而成,基节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一把折刀,用以捕捉猎物,有的腿节胫节上还有刺列。如螳螂(praying

mantid)。胸足的类型•

F.

携粉足(pollen‐carrying

leg)

蜜蜂类(honeybees)

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后足。

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

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corbicula),

基跗节

(第一跗节)

特别长而扁大,其上有10~12列硬毛,用于梳集身上粘附的花粉贮于花粉篮内,称为花粉刷(scopa)。•

G.

抱握足(clasping

leg)

雄性龙虱的前足基部3跗节膨大成吸盘状,交配时用以抱握雌虫。•

H.

攀援足(clinging

leg)

生活于毛皮上的虱类,跗节仅一节,前跗节为1大形钩状的爪,向内弯曲时与胫节端部指状突起密接,可牢牢夹住寄主的毛发。根据足的形态与

功能,可将胸足分为

8种常见类型:

步行足(如蜚蠊)、

跳跃足(如蝗虫)、

开掘足(如蝼蛄)、

捕捉足(如螳螂)、

携粉足(如蜜蜂)、

游泳足(如仰泳蝽)、

抱握足(如龙虱)和

攀握足(如虱)等。

目中华丽叶

花粉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格彩臂金龟甲阳彩臂金龟甲三、翅(Wing)1.翅的起源(Origin)•

昆虫的翅与鸟类birds和蝙蝠类bats的不同,不是由前肢(front

leg)演化而来,而是由背板两侧体壁(integument)向外延伸的侧背叶(paranotal

lobe)发展而来的。昆虫翅的起源学说A.

气管鳃起源说;B.

侧板起源学说;

C.

侧背叶起源学说D.

一种石炭纪的化石昆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

翅的基本构造近三角形,有3

缘(边)和

3角:

前缘、外缘、内缘。

肩角、顶角、臀角。翅上常发生褶线(基褶、臀褶、轭褶),将翅分为3~4个区: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3.

翅脉(Veins)和脉序(venation)•A.

翅脉:在形成翅的两层体壁之间分布着气管的部位,该部位加厚,加厚的部分就是翅脉,翅脉腔中还有神经和血液循环,翅脉是整个翅膜的支架。翅的横切面模式图,示翅脉部位B.

脉序(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型式。脉序在昆虫分类中是很重要的依据。根据现存昆虫与化石昆虫脉序比较研究,结合昆虫幼期翅芽中的气管分布情况,推论出一种假想原始脉序(hypothetical

primitiue

venation)。包括7条主纵脉、6条横脉。(1)主纵脉:前缘脉(C)、

亚前缘脉(Sc)、

径脉(R)、

中脉(

M)、

肘脉(Cu)、

臀脉(A)、轭脉(J);横脉:肩横脉(h)、径横脉(r)、分横脉(s)、径中横脉(r‐m)、中横脉(m)、中肘横脉(m‐Cu).翅室

wing

cell指翅面上由纵脉和横脉或翅缘围成的小区•

开室

open

cell:翅室一边不被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

闭室

closed

cell:翅室四周都为翅脉封闭。翅室的命名是以其前缘的纵脉名称来命名。翅脉的变化

A.

增多1.

副脉

accesory

veins

原有的纵脉出现分支。加

小写字母,如R1a,R1b…

2.闰脉

intercalary

veins

原有的纵脉之间加插的纵

脉,不是原有纵脉分支,基部游离或以横脉与邻近

纵脉相连。在原纵脉前加

“I”

,如M3,M4间,可称1、蜉蝣目一种的前翅

2、脉翅目一种褐蛉前翅

3、鳞翅目亚洲玉米螟前翅

4、毛翅目一种原石蛾的前翅IM35、膜翅目一种姬蜂的后翅

6、双翅目家蝇的翅翅脉的变化

B.

减少•1.合并:2条脉合

在一起,如Sc+R1

,M3+4…•2.消失:鳞翅目前后翅•有的昆虫翅脉消

失,仅剩下1~2条,如一些寄生

蜂。小蜂总科:翅

脉极简化,仅有前缘脉一条昆虫翅的关节是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滑翔功能转向飞行作用的先决条件;翅的关节包括肩片、腋片和中片等翅基片。4.翅的类型•

膜翅(membranous

wing):

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如蜂,蜻蜓前后翅,蝗虫后翅。•

复翅(tegmen):

翅质坚韧皮纸状,有网状翅脉。平时复盖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主要起保护和辅助飞行作用,如蝗虫前翅。•

鞘翅(elytron):甲虫类前翅,坚硬如角质,无翅脉。起保护作用(鞘翅目)。•

半鞘翅(hemielytron):椿象(蝽)类前翅,基半部为角质,端半部为膜质,起保护作用(半翅目)。翅的类型•

毛翅(trichopterous

wing):膜质翅上密生刚毛,如毛翅目昆虫。•

鳞翅(lepidotic

wing):膜质翅面密盖鳞片(scales),蝶蛾类(鳞翅目)。•

缨翅(fringed

wing

):翅狭长,边缘有长毛,蓟马类(缨翅目)。•

平衡棒(halter):蝇、蚊类后翅特化为小棒状,能感觉气流,为飞行平衡器(双翅目)。•

拟平衡棒(pseudohalter):拈翅虫雄虫前翅特化为棒状,特称为拟平衡棒。翅的常见类型根据翅的形状、质地与功能,可将昆虫的翅分为下列8种常见类型。包括膜翅(膜翅目)、毛翅(毛翅目)、鳞翅(鳞翅目)、缨翅(缨翅目)、覆翅(直翅目等)、半翅(半翅目)、鞘翅(鞘翅目)和棒翅(双翅目)。5.

翅的连锁器(coupling

apparatus)昆虫飞行,前后翅的作用有三种情况:

(1)两对翅均用于飞行,且不相关连

蜻蜓、蜉蝣、脉翅目等,飞行能力较差

(2)只一对翅用于飞行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飞行能力较强(3)两对翅均用于飞行,但以一对为主,前后翅间具有连锁结构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

以前翅为主要飞行器,而后翅较小的昆虫,如蝉,蝶蛾蜂等,前翅和后翅通过连锁器连接,使前后翅在飞行时互相配合,协调动作。•

卷褶型:前翅后缘有

一段向下卷褶,后翅前缘一段向上卷褶,如蝉。•

翅轭型:前翅轭区指状突出(翅轭jugum),夹住后翅,如低等蛾类。•

翅缰型:后翅前缘基部有1~9根硬刚毛称翅缰(frenulum)前翅Sc或Cu脉腹面有毛簇,称翅缰钩(frenulum

hook)。翅缰插在翅缰钩内,使前后翅连成一体,如多数蛾类。•

膨肩型(翅抱型):后翅肩角膨大,上有短的肩脉(humeral

vein),突伸于前翅后部之下,使前后翅一起下降,如蝶类,大蛾类。•

翅钩型:前翅后缘向上卷折,后翅前缘有一排弯钩,称翅钩列

hamuli,如蜂类。翅的连锁器(coupling

apparatus)(1)

翅抱型(amplexi

form)

又称膨肩型为最原始的类型,蝶类和部分蛾类具有A.翅抱型(2)

翅扼型(jugate

form)鳞翅目轭翅亚目昆虫B.翅扼型(3)

翅缰型(frenate

form)飞行时前、后翅以翅缰或翅缰鬃连接起来,如长翅目昆虫缰毛型缰鬃刺型缰钩型(4)

翅钩型膜翅目蜂类具有褶钩型昆虫翅的变化主要包括翅的退化、消失、大小、形状及质地的变化、多型与畸形的出现等,这些变化与昆虫本身的遗传物质的改变、环境条件的影响密切相关,有时形状与质地的改变常引起翅功能的转变。昆虫翅的适应与变化原生无翅:无翅亚纲无翅寄生性昆虫:虱目、食毛目、蚤目

社会性昆虫:非生殖型个体后生无翅生态性无翅:风、食物、寄主翅生殖性无翅雌虫无翅:蚧、捻的变雄虫无翅:无花果小蜂化一对前翅特化:捻翅目昆虫雄虫后翅特化:双翅目昆虫、雄性介壳虫有翅等

翅:等翅目昆虫、部分蜻蜓目昆虫两对前翅大: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后翅大:直翅目、鞘翅目昆虫翅的适应与变化A,

B.

克格伦岛上翅不发达的蝇;

C.

一种翼蛾的翅;

D.一种旌蛉的翅第四章

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1.

节数:•原始节数为11节+尾节。•高等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