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_第1页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_第2页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_第3页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_第4页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策研究第一章

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意义

一、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所在,拓展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内进行,没有相应的资源及不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不也许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物力资源(涉及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与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而人力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殊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关键性资源,它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它对物力资源的运用有着支配性作用,是构成区域和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可以说,在各类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第一性的资源。因此,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白,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经济的竞争,而最终又会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实现“经济区战略崛起”的目的,必须以区域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有效配置为前提。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初始,物力资源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人力资源优势和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奔腾式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这个海峡东岸的海岛,在物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凭借着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在总结台湾为什么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时说,重要在于它哺育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成功地吸取西方工业国家花费了两百数年发展完毕的“知识库”。

进入21世纪,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营的新形式,并赋予国际分工新的内容。我国入世后,改革不断进一步,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基础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出现了珠三角,(闽南)金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经济区,区域之间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

福建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从理论上讲,可以接受两个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获得发展机遇。但由于福建东临台湾海峡,西部高山峻岭,地理相对独立,人文独特,从实际看,福建面临着南北两大经济区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挤压。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与资本不仅难以大规模地扩散到福建,反而有将福建的产业、人才、资本吸引过去的迹象,从而出现福建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稀释化”(即被抽走产业和资本)、“低端化”(即被置于低端产业和低端产品的配角地位)、“边沿化”(即被挤出局)的危险。也就是说,福建有也许成为孤悬东南一隅的经济增长“弱极”。

从目前的状况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拥有千余所科研机构和百余所高等院校,有着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纯熟技术工人,许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乐意把工作、把家安在该地区;而珠三角自身虽不具有这些优厚的人力资源条件,但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发明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每年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全国的各个地区流动到该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此外,2023年珠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达6.86%;长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16%;同期,海峡西岸经济区该项指标为1.8%。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同两者相比,将也许由于人力资源素质及数量上的差异,缺少创新潜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面对与海峡东岸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崛起,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起了这样的体系,才可以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产品质量,提高区域对投资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才可以提高对其它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护区域环境,有助于区域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尚有助于高效率政府的建立,有助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规定从主线上阐释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与途径选择。抓住当前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当务之急。

中国战略研究会何学彦博士在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23年年会上演讲时提出,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第三轮经济增长期,从本轮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吸纳效应看,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影响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人力资源能力结构,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进程。本轮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具有独特的吸纳和排斥效应,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互动,创新人力资源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政府和有关服务组织都要面对的问题。他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也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海峡经济区应当一方面探索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战略机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和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运用海峡西岸对台的优势,积极加强两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与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和升级。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的适配性,促进经济连续增长。

从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现状出发,三大产业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受教育限度却很低,高层次人力资本奇缺,导致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难以展开,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由于其素质低下一方面致使劳动力转移困难,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另一方面导致收入水平低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缺少第一产业的稳固基础而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来说,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且还要强化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虽然总体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第二产业人力资本水平比第一产业高,但较之第三产业则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本的配置状况,导致当前某些支柱产业,产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性能低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也导致很多公司技术改造重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工业结构由高加工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快速转变的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到人力资本的严重制约。

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目的是,在第三产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从第三产业内部人力资本分布情况看,大多集中于党政部门、文教卫部门、广播电影电视业,而从事信息通讯,科技开发,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人才严重局限性,则会使产业结构升级缺少长远发展的深层动力。从事新兴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增多,从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也会相应提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人力资源无论是素质、结构、还是运用上,都难以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因此,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提高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体系的构建,才干顺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创新是可连续发展的灵魂,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发明力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目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们结识到人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连续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其关键所在,各地正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展开剧烈的人才争夺战。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保持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竞争力优势是保持区域连续发展,是提高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人才外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进行人才交流,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当前,地区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科技人才流动的总趋势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经济落后、科研和生括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条件优厚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是从引进外国高级专业人才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它不仅由于直接吸纳、使用高素质的外部人才而节省了一大笔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运用外国人才的智能生产力,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为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比尔·盖茨在写给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寄语中说:“选择在中国设立我们在亚洲的第一个研究院,是由于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一语道破天机,外国公司不仅在分割中国的市场,也在争夺中国的人才。国外也以奖学金制度吸取中国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到美国读书、探造和从事科学研究,导致了我国人才的外流,对我国的发展导致很大的损失。人力资率是一种无形的生产性资本,其收益远远高于物质资本带来的收益面对如此剧烈的人才竞争战,区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具有人才竞争意识,广泛参与人才竞争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人才竞争更剧烈,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更太,在如此的情况下能否赢得人才,就是能否赢得优先发展的关键。

正如江泽民同志2023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发言中所指出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高奉献率证实,其存量多少和潜力大小对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影响越来越明显。当然,有人力资源不等于就可以运用好这些资源,不等于就能实现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不等于就能实现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连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这些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定和区域人力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对区域经济板块的各种资源实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和强化“准拟定位、积极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发展格局。要形成这样的基本发展格局,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要尽快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粒度,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素质,扩大区内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化区内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区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吸引区外人力资源的加盟,充足发挥人力资源在区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核心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奉献。

四、与海峡西岸产业人力资源的支撑体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凸显对台优势、扩大对外开发水平的主线保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由于尚有“海峡东岸”,即台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旨在于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发明条件。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福建必须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起来,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布局中,环海峡经济区将是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同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增长极。

大陆与台湾本是同根生,一水相连,福建在与台湾的交往中更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

——地缘相近:厦门同安距小金门最近处只有1000多米,平潭距新竹仅68海里;

——血缘相亲: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

——文缘相承:台湾通用方言是闽南语,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

——法缘相循:闽台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上渊源很深,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1885年台湾建省称“福建台湾省”;

——商缘相连:厦门经济特区、4个台商投资区、西岸农业合作区的建立为两岸商贸往来提供极大便利,福建已累计运用台资109.26亿美元,累计对台贸易额409.45亿美元。

为此,福建当充足发挥这“五缘”独特优势,密切闽台经贸联系,建成两岸产业合作重要基地;推动

两岸直接“三通”,成为两岸交往重要通道;扩大旅游双向对接,成为两岸旅游合作重点地区;促进文化进一步交流,增强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在服务大局和促进统一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在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更好的凸显对台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一方面,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对海峡东岸的台湾的吸引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我们知道,台湾的和平统一必须建立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是不也许有实力实现全国统一的。作为对台的前线阵地,福建特别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获得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长对对岸台湾的吸引力,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奉献力量。

另一方面,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可以发明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台湾资金的进入。由于与台湾先天的“五缘”关系,福建在吸引台资进入方面有比较其它地区更大的比较优势。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资更多的进入到更具经济活力的浙江、江苏、上海、广州等地,投往福建的反而逐年减少。究其因素,台湾资本家在选择投资地时,虽然会一定限度上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注重各种关系(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成为台资进入大陆首选地的最重要因素),但这些不能改变资本的逐利本性,一旦他们发现具有更好投资环境、更好投资回报的投资地时,他们会毫不踌躇把投资转向(这是90年代以后进入福建的台资大大减少的最重要因素)。同在中国大陆,投资回报率相差不大,所以要重新把台资更多地吸引往本地,必须要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涉及多方面,有政策层面的,有基础设施方面的,但关键的是人力资源,由于一切经济活动的完毕最终都必须依靠人,是否有可用的人力资源,可运用的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不高都会直接影响最后的投资效益。所以一定要采用措施,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发明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台资的进入。

再次,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会使海峡两岸的各种交流更加容易,从而增强两岸的合作。加强两岸的合作需要建立起各种合作平台,而这些合作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海峡西岸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由于只有当两岸的人力资源素质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才有进行合作的也许性,这样的合作平台才有也许建立。第二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规定,到2023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减少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到近或达成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到2023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实现国务院意见规定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期间的我省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又是制定“十二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的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意见》规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是: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公司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规定,加快转变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合用技术改造提高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公司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哺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公司,吸引台湾公司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推动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富余的人力资源,更关键的是人才,人才资源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规定,使人才需求结构发生质的改变。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技术创新成为公司竞争获胜的法宝,技术研发人才成为稀缺的人才。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要改善内部管理,减少生产成本,取得比较优势,寻找有潜在需求的客户,这就需要有既懂市场又善管理的经营型人才。

因此,随着着经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人力资源结构在横向上日益多样性;在纵向上能级结构比例需要不断提高,需要有富于团队意识、开拓奋进、能力全面、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力资源结构状况重要存在着“三缺”、“一低”问题,即高技术的人力资源短缺、高级管理型人力资源短缺、各种技能型人力资源(如高级技工)短缺,人力资源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的限度低。因此,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急切需要补充以下类型的人才:1.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型人才;2.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研发人才;3.掌握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5.具有中、初级专门技能、纯熟型实用人才。

虽然福建的人才环境已有了较大限度的改善,但现行的人才机制、人才政策还无法完全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这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领导者还不能充足结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引进、激励和培训,导致了“优秀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请不来”的现象;一些公司特别是民营公司缺少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的意识,习惯于家族式管理,对人才求全责备,影响了对人才的吸纳,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后劲。此外,在干部使用、工资制度、职称评聘、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重要采用政府行为,没有充足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和人才资源的最大运用。

二、海西“十二五”的人力资本需量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与区域人力资源的供应矛盾日益突出,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障碍。以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Solow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改善型作为人力资本需求估计的基础模型,根据国务院的《意见》规定以及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对海西人力资本需求进行协整回归,预测“十二五”期间海西人力资本需量。

1、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1)Cobb-Dauglas生产函数及Solow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改善型

Cobb-Dauglas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CharlesCobb和经济学家PaulDauglas于1928年提出的,该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为:

其中Y为总产出,A为效率系数,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α、β分别是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并且A≥0,0≤α≤1,0≤β≤1,α+β=1,即生产函数的一阶齐次性,也就是假定研究对象满足规模报酬不变。1957年,Solow对Cobb-Dauglas生产函数进行了改善,在其基础上构造技术进步内生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要素投入增长的函数,技术被描述为时间t的函数,其模型如下:

(2)人力资本需求公式推导

由于生产函在公式推导区间连续可导,对式(2-2)在该区间两边关于时间t在该区间求导,得:

式(2-3)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式(2-2)等式两边,并变形得:对式(2-4)取差分形式得差分方程:

上式表白,当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已知,而其产出弹性和可估计得到,由此,其技术进步率(即全规定生产率,或综合要素生产率)为:

就是著名的索洛余值,亦称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即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因素。和分别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GDP的奉献份额,它们除以经济增长率即得物质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对式(2-2)两边取对数得:

若考虑到人力资本折旧问题,则第p年为实现的GDP增长目的,须比第t年新增人力资本,假设在短期内第p年至第t年期间人力资本的折旧率不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则第t年人力资本实际净需求方程可表达为:

2.人力资本需求方程变量度量

(1)物质资本度量

本文采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作为物质资本存量(见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固定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采用被OECD国家广泛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永续盘存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提出,该法一方面累积不同种类的新投资数量,然后从中减去已经报废的旧资产,其基本公式为:

本文中基年定为1978年,其固定资本存量由于现行记录资料欠缺,假定其固定资本存量为当年GDP的三倍(基于王金营对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结果得出的比例)。由于1995年之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缺失,在本文中拟对1978-1995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全国来代替(1978-1995全国的价格较为统一,且1995年之后福建省与全国的指数差别不大,故作此假设)。当年的投资It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即一年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格-当年固定资产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我们假设1978-1984年折旧率α为4.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2023),假设1984-1999年折旧率α为5.0%、1990-2023为5.5%。由历年记录年鉴查得1978年至2023年固定资本形成额现值、存货增长现值、固定资本形成额价格指数、存货增长价格指数,运用公式(2-11)、(2-12)即得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2023年不变价的固定资本存量、存货增长量,总物质资本投入,结果见表2-1。表2-1海峡西岸经济区全社会总物质资本投入年度固定资本存量(1978年不变价,亿元)存货增长(1978年不变价,亿元)总物质资本投入(1978年不变价,亿元)年度固定资本存量(1978年不变价,亿元)存货增长(1978年不变价,亿元)总物质资本投入(1978年不变价,亿元)197813.259.34208.451994153.5713.93772.05197915.7710.09216.401995188.6415.07923.93198017.519.88224.831996216.3915.461095.27198117.789.97233.451997242.1613.951281.92198219.3110.14243.321998287.1514.071505.80198323.0210.36256.531999300.3013.421730.87198425.6810.19271.472023317.0913.121961.79198535.7911.68297.502023332.5712.952187.00198644.2512.21328.002023363.4112.892430.77198746.7513.17359.922023433.2813.002731.17198848.3412.83390.592023526.2113.323108.21198955.8510.84425.562023660.5013.433598.61199061.0311.14466.16

2023807.3513.504208.84199169.7510.67512.6820231000.6814.294979.57199277.889.69564.4820231218.1914.335924.711993109.319.02645.38

(2)人力资本度量贝克尔认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的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与质量及效率高低,而原有的人力资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社会政策、制度、产业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贬值,故人力资本的度量应考虑提取折旧。本文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从业人员数的教育投入记录数据整理代替劳动投入量。人力资本折旧率缺少现有数据支撑,本文假设其折旧率与当年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相等。具体计算方法及过程如下:

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从业人员各阶段受教育人数的记录资料不完整,故根据历年记录年鉴及海峡西岸经济区1982年、1990年、2023年人口普查资料,假定1982年以前各教育阶段不同文化人口按1982年的比例相同分布、2023年以后按2023年的比例相同分布、1982年至1990年、1990年至2023年不同文化人口比例按均匀比例逐年递变,换算出各教育阶段人口比例,便可计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各教育阶段人口数量,将各教育阶段人口数与其人均教育投入(根据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中对各阶段教育投入调查资料所得)相乘再除以居民投入占所有投入的因子权重0.325(根据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中对人力资本投资因子DELPHI法分析结果计算出),可估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人力资本存量。计算结果见表2-2.。表2-2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人力资本存量年度从业人员数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人力资本存量备注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亿元1978924.415.5552.69116.48335.56232.95764.591979954.245.7354.39120.23346.39240.47789.271980963.725.7854.93121.43349.83242.86797.1119811001.746.0157.10126.22363.63252.44828.5519821027.966.1758.59129.52373.15259.05850.2419831056.727.1361.95138.83392.70254.01905.6019841101.828.2666.38150.67418.97252.04977.1819851152.099.5071.29163.74448.02250.151056.1919861188.9310.7075.50175.37472.60244.331125.4919871237.7412.0780.61189.22502.68239.971208.6819881281.0713.4585.51202.73531.32233.481289.2719891301.8114.6589.01213.01551.15222.121349.0419901348.3816.1894.39227.88582.50214.391437.5919911436.5017.53100.12247.80621.43226.251542.2219921489.6118.47103.38262.17645.30232.381610.3219931531.4219.30105.82274.89664.33236.601666.9019941553.5719.89106.89284.30674.87237.701702.5619951567.1020.37107.35292.26681.69237.421729.0419961594.3621.05108.74302.93694.50239.151770.9819971613.4121.62109.55312.19703.77239.591804.1319981621.8722.06109.64319.51708.43238.411825.6519991630.8522.51109.76326.99713.33237.291847.8920231660.1923.24111.23338.68727.16239.071893.4820231677.7923.49112.41342.27734.87241.601913.5520231711.3223.96114.66349.11749.56246.431951.7920231756.7124.59117.70358.37769.44252.972023.5620231814.0325.40121.54370.06794.55261.222068.9420231868.4926.16125.19381.17818.40269.062131.0520231949.5827.29130.62397.72853.91280.742223.520232023.3328.21135.02411.13882.71290.212298.5320232079.7829.11139.34424.28910.94299.492372.03

由记录年鉴可查得福建历年GDP,可得海峡西岸经济区2023年不变价GDP。至此,我们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不变价总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GDP。结果见表2-3。表2-3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年GDP、人力资本存量及总物质资本投入年度GDP(1978年不变价,亿元)人力资本投入总物质资本投入(1978年不变价,亿元)年度GDP(1978年不变价,亿元)人力资本投入(1978年不变价,亿元)总物质资本投入(1978年不变价,亿元)197866.37764.59208.451994219.751702.56772.05197970.25789.27216.401995244.291729.04923.93198069.70797.11224.831996255.691770.981095.27198173.21828.55233.451997259.201804.131281.92198274.71850.24243.321998257.481825.651505.80198376.29905.60256.531999253.141847.891730.87198479.55977.18271.472023255.371893.481961.79198586.341056.19297.502023254.171913.552187.00198690.671125.49328.002023253.001951.792430.771987100.151208.68359.922023253.122023.562731.171988120.251289.27390.592023261.822068.943108.211989133.441349.04425.562023267.402131.053598.611990141.421437.59466.162023268.932223.54208.841991146.981542.22512.682023284.692298.534979.571992154.661610.32564.482023294.812372.035924.711993179.131666.90645.38

3.海西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需求预测模型修正(1)总物质资本投入的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社会总物质资本的变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结构式模型来解释其变动较为困难,要取得相应的的量化数据并建立良好的回归模型更是十分困难。因此,本文拟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物质资本投入序列数据分析,得出其过去数据变化规律,进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总物质资本进行预测。运用EVIEWS4.0可得其样本自相关、偏自相关函数数据并作柱状图,如下:

由图1可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物质资本投入Kt的偏自相关函数在1后截尾,而它的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因此可以初步鉴定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物质资本投入是自回归AR(1)或AR(2)序列,通过试算,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物质资本投入序列的模型为:表1怀特检查结果包含因变量的交叉乘积F-statistic0.

Probability0.Obs*R-squared4.

Probability0.不包含因变量的交叉乘积F-statistic1.

Probability0.Obs*R-squared4.

Probability0.

由检查结果得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零假设,认为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由检查结果得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零假设,认为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方程整体性通过显著性检查,其拟合优度很高(调整后的R2=0.9996),由方程的t检查值得知,方程变量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D.W.记录量为1.46说明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至此,说明模型设定对的,解释能力较强,可以用此模型来预测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短期总物质资本投入。(2)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

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总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GDP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得知都为一阶单整系列,由此初步可得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总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GDP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可运用Solow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改善型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估计的基础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进行协整回归。

由拟合结果可知尽管各变量的拟合优度很高,方程中的常数项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各自变量无法通过t检查,并且D.W.为0.39,模型出现明显序列相关性,这时采用OLS法估计模型会导致参数估计量非有效性、变量的显著性失去意义,模型预测失效,模型自身也不符合经济理论,得知该模型无法预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未来需求。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函数残差为ARMA(P,Q)模型,其自相关函数在2阶前有较为明显的尖柱,但从2阶滞后项开始有先逐渐趋向于零,后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偏自相关函数在2阶滞后前有明显的尖柱,而在4阶后逐渐趋向于零,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函数残差大约为ARMA(2,2)模型,采用广义差分法无法消除其自相关。因此模型也许设定有偏误,故考虑采用滞后变量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滞后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相应的参数,经分析比较,得知用一阶滞后变量是所有滞后变量模型中最能反映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建立OLS估计模型如下:由回归方程的F检查值(141.21)得知方程整体通过显著性检查,其拟合优度很高(调整后的R2=0.9658),虽然D.W.值得到改善为0.4921,但仍存在序列自相关性模型,如前所述,模型无法对的预测未来人力资本需求。

根据前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残差的分析结果,引入ARMA过程,经试算得如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预测最优模型:

回归方程的调整后的R2为0.9583,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赤池、施瓦茨信息变小,D.W.值为1.70,因此方程自相关得到很好的修正,由t值可见方程中各自变量及常数项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模型解释能力较强。分别采用、、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它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回归方程进行协整检查,由其残差的ADF值都于其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4.92,因此认为、、是协整的,分别以1992年、1998年作为临界时期,引入虚拟变量,作OLS回归,可得模型系数变化不明显,因此,认为该模型具有稳定结构,可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求预测模型。

由式(4-13)可估算出2023年至202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物质资本投入量,根据福建省八届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贯彻贯彻国务院《意见》精神的实行意见规定,到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23年翻两番,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成4万亿元的目的。假定海峡西岸经济区2023年至2023年GDP按同一增长速度增长,可得2023年至202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GDP平均增长目的大约在15%左右、估得2023年GDP超过2万亿元,将结果代入式(2-27),可得202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需量为2965.32亿元。由此可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力资本需求量巨大。

第三章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建设的SWOT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来,福建区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福建原有的资源基础与比较优势外,和福建区域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分不开,这一优势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呈增长势头

1、潜在人力资源数量充足

2023—2023年,福建常住人口、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从业人员数、城乡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15-64岁的劳动资源人数)年份福建常住人口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城乡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20233511728.89533.59551.55506.001311.5220233535702.49582.31583.69555.481313.0120233558686.28646.87616.45609.581340.0020233581658.08707.46649.8673.261342.07

2023年至2023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从3511到3581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从728.89到658.0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533.59到707.4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551.55到649.8万人,城乡就业人员从506.00到673.26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1311.52到1342.07万人,总体来说潜在着比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比较富余的劳动力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总量,成为了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能发明较高的价值,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

2、具有相对的人力资本优势

人力资本可以用受教育限度衡量,教育限度越高意味着人力资本越丰富。改革开放30数年来,福建省人力资源进一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023—2023年,福建初中文化限度人口、中专和高中文化限度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限度人口及其他们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各种文化限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年份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20234.313.730.333.312.320234.611.332.033.811.120235.011.132.035.410.020234.812.031.335.310.0

人力资本可以用受教育限度来衡量,教育限度越高意味着人力资本越丰富。改革开放20数年来,福建省人力资源进一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对各种文化限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表格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从2023-2023,福建省文盲、半文盲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在日渐减少,并且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得成果,小学和初中文化限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而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文化限度人口比重的增长,更是直接的说明了福建省文化人口呈明显的增长势头。

(二)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聚集,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

福建有许多著名的大中专院校,这些高等学校承担着许多科研任务,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了众多的后备人才。相关记录资料显示,2023年福建有普通高等学校74所,其中:本科院校19所,高职高专院校55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1所,高等专科学校4所);在校研究生2.56万人,增长2782人,增长12.2%;本专科在校生50.95万人,增长4.81万人,增长10.44%,本科在校生占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为54.57%;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14万人,增长2720人,副专家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34.60%。

同时,福建聚集了大批科研机构,每年为区域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规模庞大的科研与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可以加强区域自身的竞争力,带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下表为2023年福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机构及科技活动人员状况。我省科研机构是进行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发展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化科技成果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我省正积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步伐,科研机构作为我省重要创新源和提供技术成果的重要基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上规模、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3-12023年福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机构及科技活动人员数年份科技机构数(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2023年1035778

此外,福建不仅科技人才密集,并且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条件也比较优越。此外,福建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渡假区、沿海开放区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为福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每年都有相称数量的学生考入高校。这些学生毕业后又有相称部分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他们大多拥有较高知识素养,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或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在科技与经济领域有所建树。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携技术、资金返回家乡二次创业,这有效地促进了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福建省重要的潜在人才资源,对于提高福建区域人才竞争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福建省已做出决定规定大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素质人才,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与发展的实行意见》等文献对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了一系列规定。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主体双向选择、市场调节供求、中介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格局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海外人才市场、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等若干专业人才市场互为补充,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市场体系,并不断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测评等制度逐步建立,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同时,各级政府、用人单位不断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2023年《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行后,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得到了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在实践中得到较大发展,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人才中介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据有关部门记录,截至2023年末,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活动,20余万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实现流动和再次就业;30余万名非师范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引进省外人才3.5万名。我省的大力揽才、广泛猎才、借脑用才,不断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分析,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人力资源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为福建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促进了福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人力资源的比较劣势

(一)劳动力供需矛盾突现,就业压力增大

福建省人力资源虽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与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较,由于受观念性、地区性、经济性、体制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福建省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根据福建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记录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647万人,占18.3%,15-64岁的人口2581万人,占73.0%,65岁及以上的人口307万人,占8.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8个百分点。其变化状况,重要标志为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带来就业压力的同时,养老及社会保障日益重要。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福建省目前正处在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我省净增的劳动力资源平均每年约有40多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0多万需要转移就业,每年大中专毕业生预计突破10万人,每年新增复退转业军人有1.4万人左右,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和省外来闽务工人员,全省需要增长的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只有30万人左右,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趋势还将连续相称长的时间。全省城乡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只有50多万个,僧多粥少,使劳动力的总供应大于总需求,实际就业压力非常大。同时,随着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预计此后几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外省劳动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进入福建,社会就业的压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新增劳动力人口与就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现。(二)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欠佳,知识结构偏低

这一方面表现在人口资源群体中,受教育限度较低。2023年,全省的文盲率尚有12%。2023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虽然提高到6.84年,但也仅相称于读到初中一年级,在华东地区排名最后。特别是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上海、浙江有一定的差距,2023年为17%。近4年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在华东地区也是处在较低水平,2023年为92.77,在华东地区仅仅高于安徽,这种状况在“十一五”期间并未发生主线性的改变。

(三)人力资源产业配置不均衡,有待完善

从产业配置看,在数量上,福建省三大产业配置呈现出二、三、一态势,而劳动力就业结构则呈现出一、三、二结构,可见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存在着明显的错位。从中可以看到福建省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太大,第三产业比例尚需提高,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质量上,高层次人力资本大量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教育、卫生、科研、房地产、金融保险及行政机关等对文化素质规定较高的部门,并且呈逐步上升趋势,这是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服务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水平最高,特别是以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由于其高收益率而吸引了大批高级人才。这一方面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奉献;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也在自身发展中发明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第三产业真正发挥了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

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也集中了大量的高级人力资本;作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第二产业,其人力资本水平虽比第一产业要高出许多,但较之第三产业偏低,而这也是导致福建省某些支柱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性能低于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严重影响这些战略型工业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发挥。

高级人力资本在第一产业的配置比例极低。第一产业是基础,并且一直在就业人数、产值占有较高比重,但并没有相应数量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和比例,所以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升级缺少基础,而这势必影响福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并最终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导致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力资源环境不够抱负

1、福建人力资源整体薪酬水平较低,留学人才回流率偏低,分布不合理。由于福建省自费留学人数比例较高,留学人才回归率仅占10%,与全国出国留学人员34%的回归率相比,有较大差距。留学回国人员中,90%以上集中于福州、厦门两个中心城市,80%以上分布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到公司和其他市县的人数比例不高。

2、与国际接轨、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还习惯于以传统的行政手段开展留学人员工作,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强;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收入分派机制还没有形成;创业风险投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不够健全,供求信息不畅;工作涉及面广、整体合力不够强;社会投入局限性,各地各单位的工作也不平衡。

3、创业环境还不抱负,留学人员作用尚未充足发挥。一是工作环境亟待改善。如科研经费局限性,科研条件较差。二是生活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实际收入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初等教育与国际未能接轨,一些留学人员家属就业、子女教育有困难。三是人文环境不够宽松,对外来人才缺少包容性;一些职能部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为此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感到不满意,近半数已回国的留学人员感到作用还没有充足发挥出来。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

(一)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重视人才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积累的两种不同发展战略。其结果是注重人力资车投资的国家比片面追求物质资本积累的国家具有更好的发展势态。20世纪8O年代之后,由于前者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两种不同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实际增长率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9O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了衰退,则同它一度沉迷于追逐房地产泡沫中的巨额利润、忽视发展尖端高科技领域和行政管理观念与方法的不断创新等重大失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此期间,美国经济之所以可以再领风骚,相称重要的因素在于它能吸引并有效地运用了全世界最优秀人才为其高新技术的发展效力。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日本的教训和美国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昭示了一条极其珍贵的道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2023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足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发明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行,为福建的人才政策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机遇。而后,2023年3月,“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短短一句话,写进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表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尖声正以如虹气势向前推动。这将改变福建省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在吸引和聚集人才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的人才环境竞争将得到巨大的提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保障,是发展第一要务的推动力。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事实上福建省也是这么做的。一是超前规划。根据海峡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202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积极制定“十二五”人才工作规划,明确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任务和基本措施。规划制定后,每年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提出当年的人才工作计划,明确当年人才工作应当的重点。二是政策引导。如制定《关于做好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等等,通过具体的政策引导,发明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三是适时监控。及时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数量、专业和结构提出了哪些变化,适时地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培养方向和方式。加强对出台的政策贯彻情况的监控,特别是各项优惠政策,一方面在慎于承诺,另一方面要承诺有信,把每项政策贯彻到位。

(二)运用好“海峡西岸”这个平台,加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

2023年3月10日,国家人事部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国人部发[2023]22号)明确把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实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实验区,支持福建积极探索两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打造两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合作交流层次,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互动。而2023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是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大力推动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做好海峡两岸人才工作,加强两岸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打造新的人才高地,为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对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峡两岸由于历史文化的同源性,因此在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旅游、金融、港口、教育、农业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交流合作前景。加强海峡两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推动祖国统一的需要,并且是破解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瓶颈,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基础。

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通的“无缘”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十二五”将是福建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充足运用“海峡西岸”这个区域概念,搭建人才平台。建立海峡两岸人才交流机构,进一步拓展两岸人才交流渠道,把福建建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的中心。要加大创业园的建设力度,支持帮助留学人员创办公司。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风险资金。要搭建闽港澳台人才和作平台,加强两岸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吸引港澳台人才和海外华人华侨来我省工作和服务,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拓宽联络渠道,加强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华人商会、留学生组织的联系,提高吸引留学人才工作的实效性。

要抓住重点求得突破。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几个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上求得突破。比如:在“两岸三地”和海外人才沟通平台的搭建,建立与“两岸三地”人才资源沟通机制。在做强中心城市中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集聚中加快人才集聚;在壮大民营公司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在既有助于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有助于推动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的发展;在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发明活等方面求得突破。使“一切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发明愿望得到尊重、发明活动得到支持、发明才干得到发挥、创导致果得到肯定”。

(三)同国际接轨,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

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港澳同胞123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他们是福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福建珍贵的智力宝库。不仅提高福建省在国际的知名度,为实现福建走出去战略,打开了通道,并且也为其对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推动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迄今为止,福建已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仅过去的5年间就组织实行了70多个国际及对港澳台科技合作项目,投入资金2023多万元人民币。同时,福建还通过交流与合作,建立了7个农业隔离区、4个农业引进示范区和高科技园区,成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加强原TCDC国际培训工作、建好亚太食用菌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成立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最重要的是,闽台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日趋频繁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依托对台区位、政策和人文优势,积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已涉及农业、气象、地震、地质、海洋、中医药等20多个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对外交流领域的不断发展的大好时机下,福建为此把“对外开放与合作”确立为此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及对港澳台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以及实行出国留学人员回流计划,跻身国际人才竞争行列,以吸纳一批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面临人力资源约束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总量局限性制约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被调查公司有七成反映工人比往年难招,近九成公司存在员工队伍不稳定的困扰。省内大型公司如“冠捷”、“灿坤”等招工情况还比较乐观,员工返厂率高,普通工人一般通过同乡的互相介绍就能满足,而许多中小公司缺工人数却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福建省劳动力市场2023年第四季度供求状况分析》显示,我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总量达成902650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3591人次,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求职登记448243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3743人次,岗位需求登记454407人次,较去年同期减少10152人次,求人倍率为1.01,与去年同期的1.39相比有明显下降。从2023年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情况来看,今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总量、求人倍率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市场总表现为求大于供。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公司订单不稳定,更加剧了工人的流动。以至于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没订单,大量工人流失,而等到有订单时,又不也许在短时间内招到合适的工人,结果使很多中小公司雪上加霜。多数公司认可缺工现象已经给公司带来了生产经营上的困难。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开工局限性,设备运用率低下,加大了生产成本,定单也无法准时完毕,导致损失,另一方面,人员的局限性使公司不得不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加大,工人的休息时间无法保证,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员工的返厂率,公司的生产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知道,福建及周边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这一地区历来就有漂洋过海外出务工的传统。目前,福建海外劳务人数居全国前列,劳务输出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增长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奉献,但同时也影响了本省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对台的区位在台海关系正常的时候是一种优势,但假如台海关系紧张,福建便首当其冲,不仅国家的产业政策倾斜不到福建,连已经在福建投产的产业也也许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撤出福建,并带走工人。

在市场化限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行政手段越来越难以支撑市场,人力资源来去自由,往往是从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区域流向效率高的地方,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进程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予区域经济以区域人力资源竞争优势扩大的希望,另一方面又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人力资源流失的困境。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中间地段,面对两大“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加速发展的态势,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工业基地崛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接受经济辐射的同时更多的是遭受人才流失之痛。受上个世纪90年代经营思想的影响,公司认为可以在人才市场上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员工,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工环境比较恶劣。而两个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善待工人,使他们安心地生产。因此,在差距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海峡西岸的劳动力资源逐渐向两个三角洲流动,出现了民工荒,有的地方甚至集体跳槽到珠三角。

海峡西岸经济区所需要的基本上要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30周岁,也就是在1975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由于这部分工人精力充沛,无生活承担,并且工作经验较少,容易管理,劳动成本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75年是我省人口出生率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任何一个年度的出生人口,均要少于1964—1974年。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动力丰富无比的表面背后,有很大限度是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急速增长的后果。

目前,我省劳动密集型公司用工缺口较大,这种现象存在的重要因素有:一是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偏低;二是劳动力的流失率偏高,存在“招得到,难留住”的现象;三是招工难是全省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四是现有技能人才数量和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

(二)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制约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后发优势的发挥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相应的产业集聚,而产业的集聚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然而正是由于我省劳务出口而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台海关系紧张而撤离的劳动力,市场开放而流失的劳动力,计划生育政策效应而减少的劳动力,不仅导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力资源总量严重局限性,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是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发展,其中工业将占很大一个比例。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于他们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规定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学历结构来看,福建省第一次普查期间初中以学历构成了福建省人力资本集聚总体的近一半比例,高达成49.04%。另一方面是具有高中学历者,占所有就业人员的31.67%,两者累计居然占福建所有人力资本集聚总量的80.71%,而具有大专以者仅占所有整体的小部分。可见福建省人力资本集聚的学历结构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基础仍然比较落后,工业的重组和战略性调整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特别需要大量的“高级蓝领”。但事实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技术工人队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状况还不能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高级蓝领”仍然供不应求。以海峡西岸中发展较好的厦门为例,目前,厦门市在岗的53.13万名公司职工队伍中,从事技术工种岗位工人占50%。资料显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历年鉴定的技术工人数共34665人,仅占技术工人的13.87%。其中,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06%,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0.83%,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