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专题16文天祥的碧血丹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专题16文天祥的碧血丹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专题16文天祥的碧血丹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专题16文天祥的碧血丹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之中华名人故事集锦专题16文天祥的碧血丹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名人故事集锦引言:众所周知,作文的素材特殊重要,高分作文的内容确定不是仅仅靠现场写作就能凭空编写出来的,而确定是对平常积累的素材的重新整合,归纳利用。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都须要很强的逻辑思辨实力,须要支撑观点的事实论据,这就须要平常大量的素材积累,中外古今的名人故事便是特殊有用的素材之一,因此本期起先,整理一系列古代贤人志士的故事,以便丰富写作素材,为高分作文打下良好基础,供各位学子阅读参考。现下,春节档热映影片已进入收官阶段,最受热议的想必是张艺谋的《满江红》,电影的播出又将家国的主题推向了全民热议的话题高潮,岳飞和著名的词作《满家红》再次走进了千家万户,本期主要收录一波家国情怀的爱国英雄故事,包括文天祥的碧血丹心戚继光抗倭、郑胜利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内容。名人风采: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碧血丹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杀身成仁的生死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多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文天祥(1236—1283年),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抗击元军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南宋德祐元年,蒙古大军压境,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正在赣州任知府的文天祥捧诏痛哭,之后捐尽家资作为兵饷,召集万余志士,从今踏上保家卫国的漫漫长路。当年四月,文天祥领兵下吉州;八月,他率军抵达临安,驻兵西湖,以护卫朝廷。面对挚友“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的劝告,他凛然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培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身为一介书生,文天祥在危如累卵的局势下起兵勤王,置自己与全家人的性命于险地,希望能在自己自告奋勇的表率下,号召起全民救国抗元的热潮。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让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得失存亡,把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作为自己活着的使命所在,即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德祐二年,元军扫荡至临安城外三十里的皋亭山。乱纷纷的临安城里,只有临安知府文天祥情愿率兵出城破釜沉舟。就在此夜,宰相陈宜中趁夜逃走,军将擅自撤离。危难之际,朝廷急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令他身入元军大营议和。文天祥临危不惧,认为“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毅然领命出访元军,希望借议和稍缓时间,给朝廷以转移之机。面对虎狼一般的敌寇,文天祥拒绝下跪,义正词严,宁死也不屈服于敌人的迫降:“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元军上下震悚,于是将他扣留,并打算把他押往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出敌手,随即重召旧部,再举义旗。他率领义军收复了不少城池,威名振动江南。为了国家大义,他不惜毁家救国。在颠沛流离的四方转战中,他的母亲和儿子凄凉去世。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两个妹夫孙栗和彭震龙起兵勤王,也都为国殉难。在“家人半分合,国事决存亡。一死不足道,百忧何可当”的状况下,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却愈发坚决。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祥兴元年,由于孤军无援,文天祥在五坡岭遭元军攻击被俘。元军将文天祥押送到潮阳元帅府张弘范处,喝令他跪拜,文天祥傲然道:“能死不能跪。”张弘范又改对文天祥优礼相待,文天祥毫不动心。张弘范令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抄录自己的《过零丁洋》一诗以示之。其中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抒发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更激励战友舍生忘死、为国奋战。崖山陷落后,张弘范趁机诱降说:“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怒不行遏:“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说得张弘范张口结舌。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囚禁在兵马司的大牢里。除了经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熬煎,囚牢里还散发着一种令人作呕的污秽之气。对此,文天祥怀抱着一腔正气,傲然受之。为了激励后人,他把这一腔正气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种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在太平常节表现为奉献不息的赤诚忠心和清白无瑕的人格操守;在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这种浩然正气就会迸发出一种为救国救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情怀。为了逼降文天祥,元朝统治者想尽了一切方法。文天祥在狱中收到女儿柳娘的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被没为宫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文天祥读后心如刀绞,他在给亲人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即使他的心在苦痛地流血,但不行摧的照旧是他那坚决的民族气节。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诱以中书宰相之位。文天祥愤而拒绝。忽必烈又问文天祥想要什么,文天祥慨然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向着南方拜了又拜,然后从容殉国,时年47岁。在整理遗骨时,人们于衣带间发觉了他自作的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义尽仁至”,这正是文天祥以生命为殉、捍卫国家尊严的一片忠肝义胆的写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明朝边防的最大问题是“南倭北虏”,既要防范东南沿海的倭寇,又要防卫北方的蒙古强敌。时代呼喊英雄,时势创建英雄。明代边患危机造就了大批爱国将士,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南征北战、百战百胜的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生活于明朝嘉靖至万历时期,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南击倭寇,保障东南海疆平安;北御鞑靼,保卫北部边疆宁静。戚继光少年时曾立下壮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毕其一生保国安民,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荡平东南沿海倭寇祸害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17岁时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由此起先军旅生涯。然而,此时明朝嘉靖皇帝昏庸怠政,奸臣严嵩弄权误国,朝廷政治陷入黑暗。明朝的海防也因承平日久,渐渐失去战斗力,沿海卫所的军事防卫实力直线下降。戚继光到任后,先是负责卫所的屯田,他坚持秉公办事,很快铲除了军屯中的一些弊端。其后,戚继光参加了乡试并考中武举,赴京应会试时参加了保卫京师的战斗,随后又率兵戍守蓟门3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晋升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当时倭寇猖獗,经常侵略沿海地区,威逼百姓的生命财产平安。年轻的戚继光大力整顿海防,肃穆军纪,加强训练,亲自出海巡逻,视察营卫,消退隐患。山东海防在他的努力下面貌一新,军队战斗力大增,逼迫倭寇退出山东海疆。不久,朝廷因戚继光在山东抗倭有功,将其调任至倭患最严峻的浙江地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负责抗倭前线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地防卫任务。上任之后,戚继光率部与来犯龙山所的一股倭寇交战,紧急时刻戚继光搭弓射箭击中匪首,才击退倭寇。仅过了一个月,倭寇又重新来犯龙山,这次戚继光与俞大猷、谭纶两部协同作战,再次击退敌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大举进犯岑港,总督胡宗宪兵分五路、水陆联合迎战。此次战役中,戚继光先是驰援台州,又被调到舟山围攻岑港,均是一马当先、奋勇杀敌。通过与倭寇的几次干脆交锋,戚继光发觉虽然明军兵力众多,但是战斗力低下、军事素养较差,无法与敌人抗衡,训练一支精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戚继光主动招募新兵,从义乌选择英勇彪悍的矿徒和农夫进行训练,因地制宜创制“鸳鸯阵”等各种特殊阵法,依据士兵特点因人而异支配兵器。嘉靖四十年(1561年),数万倭寇再次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他镇守的防区台州连战连捷,他训练的军队无坚不摧,使得敌人闻风丧胆。台州大捷树立了戚家军的威名,倭寇再也不敢侵扰台州,浙江的倭患基本宁静。随着倭寇侵扰地点的南移,戚继光又被派往闽、粤前线抗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部直捣倭寇在福建的老巢横屿,他因地制宜利用退潮期攻岛,以破釜沉舟、破釜沉舟的姿态指挥将士冲锋,经过激烈战斗,戚家军入闽首战告捷。戚继光乘胜追击,又接连攻破了倭寇在福建的巢穴牛田、林墩,有力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戚家军威名远扬。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再次入闽作战,四月取得平海卫大捷,十月晋升总兵,十二月救援仙游大破倭寇。其次年春天,戚继光接着率军追剿敌人,在同安县和漳浦县两次剿灭贼寇,基本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率军赴粤,与俞大猷联手渡海作战,于南澳歼灭了勾结倭寇的吴平所部近万人,宁静了广东的倭患。至此,经过戚继光和爱国将士们十几年的努力,横行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得以消退。筑牢防卫鞑靼袭扰的北方防线随着东南海防危机的缓和,明朝“北虏之患”问题愈加突出,抗拒蒙古鞑靼部落侵袭成为国防主要任务。明穆宗即位后起先整饬北部边务,能征善战的戚继光随之被朝廷调往北方戍守边疆。蓟镇是拱卫京师的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点区域。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务,次年正月又以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他通过实地巡察军营,很快找到蓟镇军务的弊端。他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军队的整顿训练,另一方面主动争取将南方抗倭的戚家军调往北方,不断提高军队的军事素养。在练兵过程中,戚继光创建性地将炮兵、步卒、骑兵建设成为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并对北方兵器进行创新改造,制定针对鞑靼特点的战术,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戚继光除了练兵备战打造精锐之师外,还主动修筑边墙,加强防卫工事建设,以抗拒蒙古骑兵的袭扰。他通过对蓟镇地形地貌的侦察,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墙筑台方案。戚继光以长城为依托,加固、加高、加厚原有城墙,并在城墙两面设垛口,在城墙线上加筑空心敌台。戚继光还部署了严密的防守体系,合理配置防区兵力和军械,制定守哨条约和放烽火方法,形成稳固高效的战略防线。戚继光镇守蓟镇的16年间,蓟镇的边防实力大大提升,蒙古铁骑未能踏入长城内一步,人民生活得以安定,国家平安得以保障。勇于创新的卓越军事家戚继光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立刻行”。在他南征北战的40年军事生涯中,胜仗多数,是当之无愧的“战神”。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改革家,在戎马倥偬之际撰写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创建性地发展了边海防战略战术,促进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内容特殊丰富,主要体现在练兵、练将的军队建设和作战方法方面。他撰著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主要阐述的就是练兵、练将方面的内容。在练兵思想上,他重视选择素养好的兵员,实行严密的编伍组织,依据士兵特点授以不同兵器,强调要从实战动身,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号令、纪律、技术、战术上的训练。在练将思想上,他认为优秀的将领必需养成“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七种品德,克服贪图声色、钱财等缺陷,培育恪尽职守、熟知兵法、关切士卒等方面的素养。戚继光还特殊重视对军队的政治教化和政治训练,要求对官兵进行保国安民教化。他不仅创建了“鸳鸯阵”等多种新式战法,还独创了狼筅、赛贡铳等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在推动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郑胜利收复台湾“郑王忠勇义旗兴,水陆雄师震海瀛。炮垒宏伟横夕照,东溟夷丑寂无声。”1662年2月1日,当荷兰侵略者派驻台湾的首领揆一正式向郑胜利递交了倒戈协议书,流寓台湾的著名文人沈光文兴奋地写下这首《题赤坎城匾额图》,热忱讴歌了郑胜利收复台湾的宏大壮举,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内忧外患的形势郑胜利(1624—1662年),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爱国将领和军事家。他的父亲郑芝龙青年时就到澳门和日本从事海上贸易活动。郑胜利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化,公元1644年,20岁的郑胜利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师从钱谦益等名家,1645年清兵占据南京前,他回到福建。在福州,南明唐王隆武帝赐他为朱姓,封忠孝伯,因此他又被称为“国姓爷”。在郑胜利诞生之前,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已越来越紧。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又一次进攻澳门,失败后再转攻澎湖,在澎湖列岛修建堡垒,以图建立长期驻扎的据点。时任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驱除,迫使荷兰人倒戈撤离。由于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加强了对荷兰人的防范,荷兰殖民者遂把侵略的目光投向台湾,他们接连在台湾南部筑城居住,还时常引兵侵扰大陆沿海。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击败了西班牙人,独占台湾岛,把台湾变成了殖民地。郑胜利生活的明清易代之际,既是明政权加速衰败的时期,也是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西方殖民者涌向中国的时期,还是明朝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明朝的对外贸易史上,假如说明初的郑和下西洋谱写了中国传统朝贡贸易最辉煌的篇章,将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延长到印度半岛,再延长到非洲东海岸,那么当欧洲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实现了环球航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后,此时中国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也凭借着自身的旺盛发展与海外市场密切地连接起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等大宗商品通过月港、澳门、厦门和台湾等地,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郑胜利就生活在这样的时期,海上贸易蓬勃发展,面对强势东来的西方殖民者的侵扰,中西之间发生了越来越激烈的贸易战和军事对抗,干脆影响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平安。内忧外患,天崩地解,这是一个呼喊英雄的时代。义无反顾的确定郑胜利下定决心收复台湾,是因为他对抗清时局、海洋权益以及台湾的重要地位等都有醒悟相识。郑胜利收复台湾的确定,首先来自对自身实力的综合推断。郑氏家族以海商起家,明、清两朝最高统治者对他们都高度重视,或授予明朝总兵官以节制地方军权,或清廷许以高官厚禄,极力拉拢利用,缘由就是他们依托海洋的长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海上影响和军事实力。其次是他比较了中西双方的综合力气。明朝和清初中国的整体国力还处于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中西对抗中,中国看似处于“守势”,但并不落下风。如嘉靖初年发生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之战、明末荷兰人在厦门和澎湖的企图强占等,虽然制造了不少麻烦,但都没有彻底得逞。另外,最重要的是,他充分相识到台湾的重要性。明清之际,台湾的经济地位在东亚、东南亚和亚洲贸易体系中青出于蓝,已经超过了漳州、厦门。台湾已渐渐成为列强角逐东亚和全球经济利益的重要舞台,是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地区。郑胜利始终显明主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行分割的一部分。在给荷兰首领揆一的劝降信中,郑胜利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胜利收复台湾,是作为民族英雄义无反顾的选择。彪炳史册的贡献为了收复台湾,郑胜利作了细心打算,制定了周详支配。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帝新丧,而南明衰微,郑胜利在摸清了荷兰在台湾的兵力部署之后,便审时度势,高举民族大义之旗,挥师入台。这年正月,他在厦门召集诸将,下达收复台湾的叮嘱:“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支配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3月,郑胜利率大军抵达澎湖,再兵发台湾。4月,郑胜利军队在台湾登陆之后,将荷兰殖民者围困在台湾城(今台南)和赤嵌城,切断两城与外界的联系,在海上击败荷兰的援军。在岛内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围城数月,迫使敌人签订倒戈书,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代赐予了郑胜利民族情和爱国情。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也开创了时代。郑胜利驱荷复台,与他的爱国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他从小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对他有着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猛烈意识。而恰在此时,伴随着明清易代、商业化浪潮和西方殖民者东来,使他投身到维护国家主权和抗拒侵略的斗争之中。民族英雄郑胜利为维护祖国统一、开发与经营台湾岛作出了卓越贡献。收复台湾,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沉痛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也奠定了此后祖国统一的坚实基础。郑胜利是两岸人民共同尊奉的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1785—1850年),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是近代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抗拒殖民侵略斗争中涌现的宏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刺眼丰碑。他在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的同时,更不断带给后人以思想上的教益与激励。立经世之志,成济民之事林则徐能够成为忠诚爱国、忧民济世的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学问分子家庭,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化,也习得了深厚的传统道德修养。他曾经撰写过一篇“十无益”家训,其中就有“有意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慧无益”等条目,显明地体现了林则徐对正心、齐家、笃行等中国传统修身处世之道的服膺与践行。在林则徐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勤奋务实等思想的主动影响。清朝后期,政治腐败,国力衰颓,弊窦丛生。于是,提倡不尚空谈、直面现实、推动改革,以“匡时济民”挽救国家危局的经世思潮兴起。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林则徐从政道路的选择。早在求学时期,他就立下“经国救世”之志,为学“实事求是,不涉时趋”。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官之后,他“益究心经世学”,还编撰了《北直水利书》为朝廷治水建言献策。之后,林则徐在多个省份担当地方官,每到一地,他都力求“兴利除弊”“利用便民”,治理水患、整顿盐政漕务、嘉奖农业生产、清理吏治,“所莅治绩皆卓越”,成为朝廷中经世派官员的代表。后来他能够锐意禁烟御侮,更与“经世致用”思想密不行分。鸦片不绝誓不回嘉庆、道光时期,清廷内部提倡“经世致用”的开明官员不乏其人,而能让林则徐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的,正在于他不但善“治内”,还能“治外”,跳出传统王朝治理的定式,将维护国家平安的视野投向了外交和边防。对鸦片贸易之危害、海防问题之严峻,林则徐久有了解。早年任江苏按察使时,他就认为江苏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在1838年清廷的禁烟大探讨中,他更严正指出,“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直指鸦片问题之要害,打动了道光皇帝。随即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禁烟事关外交,牵涉面广,阻力很大,对此林则徐早有打算。赴任之前他就向同僚和师友表示,“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表现了一位进步士大夫忠心谋国、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和无畏气概。从1839年3月抵达广州到1840年10月被革职,林则徐主持禁烟并领导抗英斗争十余个月。其间他详密访查,细心谋划,一面对外国鸦片商人据理力争,严行禁令,法在必行,绝不姑息;一面查处与外商沆瀣一气的本地不法行商、官员,整顿官场和社会风气,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高度原则性和肃穆性。依靠过人的政治实力和清廉刚正的官德操守,他应对内外反动势力软硬兼施的种种手段,始终立场坚决、志在必行:“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掷地有声的表态,给不法商人和侵略势力以巨大震慑。最终,1839年6月,由林则徐亲自主持,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2万箱、总重230余万斤的鸦片全数公开销毁,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宏大胜利。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立场的同时,又不保守僵化、盲目排外。战斗在对外交涉与抗击侵略的前线,他深切相识到自己乃至整个清朝官场对世界形势、外国国情的无知,于是主动搜集、翻译外文报刊和书籍,如将外国人针对中国的言论翻译汇编为《华事夷言》,将澳门外文报纸上的新闻和评论编译为《澳门新闻纸》,力求从中获得信息和情报,做到知己知彼。他还主持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