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评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7小题)1.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经历了“推举—推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D)A.具体表现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直接演变B.彻底完成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实现了道德学问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统一D.体现了制度设计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解析:D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过程来看,“推举并考察”是对“推举”的完善,“规范化考试”体现出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故选D项。这一过程是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完美统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2.西汉时期重视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B)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解析B材料体现了西汉对官员的约束在制度建设上的成效,故B项正确;官僚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不能用“臻于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西汉已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排除D项。3.《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D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解析:D依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人才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同时依据材料可知,该制度“犹有乡论余风”,是传统的体现,因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乡邑清议,不拘爵位”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并非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并未消除察举制的弊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4.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D)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 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 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科举制不太注重家庭背景,录用与否都是严格按照考试成绩,表明唐代科举制具有公平竞争的特点,故选D项,排除A项;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有利于下层人民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促成儒学独尊局面的是汉代尊崇儒术,并非唐代科举制,排除C项。5.《宋史》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检举、举荐)以闻(向皇帝报告)”。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C.独立掌握地方司法权和行政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有部分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是监察地方的机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守臣”,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通判的作用,排除。6.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如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明英宗时也要求御史所至之处,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B)A.利于御史之间相互监督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D.完善了国家司法体系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规定出巡御史回避原籍、严格规范出巡程序等,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御史之间相互监督,排除A项;严格诉讼回避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C项错误;御史出巡属于监察举措与“完善了国家司法体系”无关,D项错误。7.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D)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增加了官员数量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父辈以上没有功名的子弟仍然可以被考试录取,说明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有所扩大而不是真正实现了社会公平,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数量的变化,也体现不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B、C两项错误。8.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D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 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 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解析:D行御史台和行省相对独立,有利于加强对行省长官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中央权威,故选D;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所以不能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行御史台对行省长官进行监察,而行省不能监察行御史台,二者不是互相制衡,排除B;行御史台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不属于地方监督机构,不是对地方监督机制的完善,排除C。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C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解析C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使政府行政避免了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10.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B)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不允许文官介入政党政治活动,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推动政治和管理分离,故选B项;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该规定有利于文官管理的客观、公正,不会降低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与文官人数的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1.在英国,公务人员一律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性事业。凡利用国家职权泄露国家机密的,将根据《国家保密法》予以严惩。同时,公务人员也不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或使政府为难。这些规定旨在AA.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 B.维护政府公正无私的形象C.杜绝公务员营私舞弊的现象 D.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解析A材料中要求公务员不得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营利性事业,是为了培养公务员保守国家机密的责任心,不允许公务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是为了减少公务员腐败的可能性,以使其更加公正无私,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DA.党派矛盾激化B.人治走向法治C.政府腐败严重D.分权制衡完善解析D《美国文官法》使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的文官不再受制于执政党,有利于避免执政党一家独大,从而有利于分权制衡体制的完善,故选D项。《美国文官法》避免了政府官员党派化,从而缓解了党派之争,排除A项;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实现了法治,排除B项;《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凭业绩奖惩升迁,从而有利于避免政府腐败,排除C项。13.如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D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解析: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体现旧教育体制,故D项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1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C)A.为复辟帝制作准备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解析C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随内阁的变动而变动,不一定附和复辟帝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15.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D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解析C致力于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由功劳者可以免试成为公务员,而重要职位公务员更是要有党长官介绍,这都体现了国民党在公务员任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是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和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无关,排除AB项;这一规定并没有剥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排除D项。1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B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解析B根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这是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根源所在,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17.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C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解析C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明是在1992年以后,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80年代,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故B项错误;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1小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6分)特点:①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②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③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③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消极作用: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等问题),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美国文官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