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2、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2.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2.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已经对《兰亭集序》的字词进行了梳理,课后就有同学对我说,这篇文章读不懂,不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今天我们这堂课,我们就一边读一边试着回答去回答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这篇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作家的情感变化,并在关键字词上做上标记。二、任务一——诵读悟情(一)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用文章当中的关键字眼,概括作家行文的情感变化。(1-2)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3)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4)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ppt展示)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王羲之笔下文字无一不是他情感和心理的折射。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品读一下作家的情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其中“二难”就是贤主、嘉宾,四美是就是“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自然段,然后从这几个角度梳理文中这次郊游活动。(学生读)(二)美景赏读1.赏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ppt展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其中“二难”就是贤主、嘉宾,四美是就是“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请同学们从这几个角度梳理文中这次郊游活动。(PPT)(用原文句子回答)二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良辰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2)为何而乐?“四美具,二难并”不可谓不乐。就写景而言,暮春时节,江南正是姹紫嫣红的时节,即所谓“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可写的美景很多,如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所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篇文章中,花红柳绿皆不入其文,王羲之为何不像其他作家写“花红柳绿”,而只写“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象征着高雅与风骨2.小结:(学生读)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文字。易中天先生在其《易中天中华史》中是这样概括魏晋风度的: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其中的“自然”又常常与人的节操追求相暗合。“天朗气清”可以对应人的心胸开阔,气质清爽;“惠风和畅”可以对应人的心态平和,事理畅达;“茂林修竹”可以对应人的高洁傲岸,“清流急湍”则可对应人的心思澄澈。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人“畅叙幽情”。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信可乐也!”那么有同学会问道,在如此美好的氛围当中,作者为何“痛”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起齐读第三段。(三)赏读第三段,思兰亭之“痛”请同学们思考:第三段中作者的痛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为何而痛?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进行梳理,尽量用原文来归纳“痛”的表现(1)品读课文,梳理情感(ppt展示)痛为何痛一痛俯仰一世这是什么痛(生命短暂)二痛情随事迁这是什么痛(美好消逝)三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什么痛(光阴易逝)四痛终期于尽这是什么痛(人生虚无)同学们,这些痛可以归结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终期于尽。生命之痛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存在,只要你认真去思考自己真实的生命历程就不由得不发出“痛”的感慨。(2)问题探究,深化理解仰观俯察,万物盎然,山水成了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诚如作者所言“信可乐也。”那么作者为什么还会发出“痛”的感慨,从文章内容来看直接导致作家产生“痛”之感叹的诱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快乐不能永恒;理想不能完全成为现实;乐极生悲的传统抒情习惯从深层次来看,导致作者发出“痛”的感叹的原因还有时代背景与社会风气。1.残酷的社会现实。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黑暗的时代。战患频仍,西晋、东晋、南北朝四百多年间社会局势混乱,礼崩乐坏,频有哀祸。士人想纵情山水,实际上也很难做到。以王羲之著名的两个帖子《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为例:(PPT)《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丧乱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晋书·阮籍传》说“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在社会看上去很潇洒的人,很可能会无端地受死。所以许多士子由汉儒追求建功立业转而追求“自己”。这种“自我之寻究”即表现在课文第二段的晋人的两种典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嗑五石散。“放浪形骸”乃如率性而行为荒诞,典型如阮籍拒做司马氏的女婿而大醉三个月,刘伶不愿做官,听说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等。2.与当时社会“真性情、尚自然、爱智慧”的社会风气有关。汉魏时期士人宇宙意识觉醒,涌现出很多思考生命的诗句,“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PPT)王羲之在俯仰万物之间,也难免不产生对生命的感慨,更何况我们的生命注定会消亡。面对这样的人生真相,他借庄子之口,发出了自己生命之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学生齐读)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的情绪在魏晋时期已非常普遍,这就有了作者下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感叹。同学们,“痛”“悲”都是一种感伤的情绪,那么课文第四段的“悲”与第三段的“痛”又有什么不同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齐读第四段。(四)赏读第四段,悟兰亭之“悲”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体会王羲之因何而“悲”?(1)因何而悲。请同学们用原文来填空。兰亭之悲,悲在()(ppt展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翻译: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句翻译,我觉得还是没看懂作家因何而悲,同学们再读第四段,从开头到“悲夫”结束。请同学们在这段话空白处,添上几个字(用课文的原句),使其意思清楚明了。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兴感之由同学们,你们理解了作者的“悲”吗?我们结合第三段对生命的感悟,再把这个句子修改一下,请同学思考:相比于第二段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终期于尽的思考,这里有什么变化?范围个体走向群体程度从一世之叹走向生命的永恒之叹所以“悲”相对“痛”由个体之思走向人类之思;从一世之叹,走向了永恒之谈。有人说,读到此处作家的情感彻底走向了消极,你们说这个观点对不对?请从文章中找证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们来一起探究这句话的含义(2)探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ppt展示)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王羲之认为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说明他并不认同将生命虚无化的观点,但是他持什么观点文中又没明说。根据上下文,请同学们揣摩他未表达出来的“真意”,我们来替他补上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晓为真意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人生在世,当积极有为这是王羲之的生死观、生命的宣言。所悲为当时士人持道家“一死生”来对待死和生,浑浑噩噩地活着;所悲为今昔千古未免“人终期于尽”之“痛”。这段文字情感表达曲折,一方面有对生命虚无论的批评,一方面又有对人生积极而为的信仰,更像是理智和情感、理想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博弈。难怪金圣叹评价他为“古今第一情种”,也有人评价他“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文章第四段中,王羲之人生执着的努力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内容回答)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儒家追求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王羲之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有执着的,正是因为王羲之还没能忘却生死,忘情人世,他才能创作出饱含深情的《兰亭集序》,以及众多饱含情感和个性的书法作品。作为文集的序文,一般是要交待写作目的。这篇序文交代了写作目的吗?三、任务三——探究主旨(一)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什么样的作品会让后人发出古今同悲之叹了?是个人之痛,还是人类之悲?恐怕是,又不全是,这正如文中作者所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那么这篇文章,作者到底传达出什么感想或观点?同学们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历来关于这篇课文主旨的讨论很多、争议也多,我选取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请同学们自己去感受。(二)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读)观点一:李泽厚: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观点二:在终将一死的现实面前,我们该怎样活着?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虽然王羲之有他的选择,但他并没有给读者答案。他只是将生命的空虚摆放出来,让后人继续去感受,去痛苦。王羲之是一个提问者,但正是因为他对痛苦的直面与承担,才能调动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情感,去体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