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野县2022年秋期期终质量评估七年级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1.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粟,会制作彩陶,过着定居的生活。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2.《礼记》中所谓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他们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A世袭制 B.武力争夺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采取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首领。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式被称为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C符合题意;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故A不合题意;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民主选举制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3.恩格斯认为,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应用于文献记录,从而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认为的“文明时代”在我国应该开始于A.黄帝时期 B.夏朝 C.西周 D.商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认为的“文明时代”是首次出现文字的王朝,殷商是目前知道的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留下了大批甲骨文,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4.从西周“千耦(ou)其耕”(集体耕作)到东周(春秋战国)个体农耕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B.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农具C.使用与推广铁器、牛耕 D.创新使用深耕细作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C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铁农具,A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的农具不是石器,B不符合题意;创新使用深耕细作技术不是题干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注意准确识记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的影响。5.它是我国战国后期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它”是指A.灵渠 B.白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选项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6.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C.“仁”的思想和以德治国 D.实行法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C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学派主张实行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7.春秋战国乱悠悠。下列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所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③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④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故含有③的ABD不合题意;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关系的郡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A项;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元朝时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9.“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③实行推恩令④重视“以德化民”⑤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文帝和景帝采取措施形成的盛世局面,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的措施,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ABD三项;①②④⑤都是文景之治的出现原因,C项符合题意;故选C。10.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C符合题意;ABD项都与汉武帝相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1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历史推论正确的是A.休养生息——使汉武帝“大一统”局面迅速出现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伤寒杂病论》——对外科手术及“麻沸散”进行了详细论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休养生息是文帝和景帝的政策,不会使汉武帝“大一统”局面迅速出现,A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没有解除匈奴的威胁,C项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没有对外科手术及“麻沸散”进行详细论述,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历史推论”的含义,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12.东汉“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C.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D.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绿林赤眉起义均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社会生产,于是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的统治者调整政策,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B项正确;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东汉使用水排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政治重心有东移的倾向,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3.“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西汉时期,为了保障这条商路,西汉设置专门机构加以保护,这个机构是A.长城保护站 B.西域宣慰司 C.西域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设置也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李冰 B.蔡伦 C.祖冲之 D.毕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15.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由此可以得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 B.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C.外戚与宦官交替政权 D.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政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政治日益黑暗,故C符合题意;ABD属于客观原因,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D项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A项不合题意;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下列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曹丕建魏②西晋八王之乱③东晋灭亡④司马炎建晋⑤司马睿重建晋朝A.④②⑤③① B.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②⑤③ D.③⑤④②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291年至306年西晋八王之乱,420年东晋灭亡,265年司马炎建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8.西晋时,钱被奉为神物。据《钱神论》载“(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史料反映了西晋时期的社会现象是()A.金钱至上,奢华为荣 B.外戚专权,政治黑暗C.八王混战,社会动荡 D.胡汉对立,民族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钱……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这是崇拜金钱为上,一派奢华景象,故A符合题意;材料表明的是金钱崇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19.观察如下图可知,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繁荣开放B.民族交融C.国家统一D.政权分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20.“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这是《三字经》中的一段话,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B.这一时期分裂动荡,阻碍了民族间的交往C.这一时期南方相继出现四个政权D.民族交融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指的是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与史实不相符的是“阻碍了民族间的交往”。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2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史记·商君列传》白话文版(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不得照抄原文)(2)该材料具体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材料二“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3)材料三中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皇帝是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采取了哪些移风易俗措施。(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历史意义: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内容:推行县制,奖励耕织。(3)皇帝:北魏孝文帝;

措施:推动鲜卑贵族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4)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和所学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得出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可从商鞅变法在军事、秦国统一方面的影响分析,如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得出推行县制;根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得出奖励耕织。【小问3详解】皇帝:结合所学可知,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儒家思想作为北魏王朝统治思想,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其中迁都洛阳施魏孝文帝拓跋宏封建化改革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措施;措施:结合所学,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如推动鲜卑贵族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小问4详解】认识: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改革对国家的作用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等等。22.国家政策调整和治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2)写出材料二的历史事件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阅读材料三,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2)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3)休养生息政策。(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制度:据材料“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制度: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小问2详解】历史事件:据材料“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原因:据所学可知,秦亡于暴政。【小问3详解】政策:据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汉初针对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小问4详解】措施:据材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作用:据材料“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可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措施,使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2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读图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材料二“……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外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2)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材料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3)改进造纸工艺的是谁?造纸术的发明对社会文明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4)你会用什么方式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1)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秦统一的文字:小篆。(2)“跨世纪大辩论”: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3)改进造纸术:蔡伦;

作用:推动了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交流与传播。(4)方式:认真学习,学以致用,通过板报、演讲、参加竞赛、纪念活动等方式宣传、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最早的文字: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秦统一的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小问2详解】“跨世纪大辩论”:根据材料“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儒家学派创始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小问3详解】改进造纸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作用:结合所学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