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南昌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南昌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南昌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南昌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阶段性学习质量检测初一历史试卷说明:1.本卷为闭卷考试试卷,共二大题,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材料表明北京人()A.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B.会制作工具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北京人会制作工具,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2.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C.广泛使用甲骨文书写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正确;初步产生物品交换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排除C项;牛耕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A项。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4.学习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需要同学们探究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结合下列人物图片,请选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夏桀商纣王周幽王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建施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导致成了亡国之君。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戏诸侯。后来,戎族进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国王实行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C项正确;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不是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A项;夏王朝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不是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B项;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只适合西周,排除D项。故选C项。5.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二里头铜鼎 B.司母戊鼎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6.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赵括代廉颇”“武安君(白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在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导致了赵国军队的大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军后,除年幼者240人被放回赵国报信外,其余被白起活埋。故选C;城濮之战是晋国和楚国的战争,A错误;BD是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争,排除。7.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确立了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项正确;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8.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B。9.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成都平原能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下列哪一人文胜迹的魅力()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B项正确;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排除A项;灵渠是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排除C项;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排除D项。故选B项。10.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某班正在排演历史情景剧,台词中出现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词。据此可知,该情景剧的主题是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关键词都是出自楚汉之争时期,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而此时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趁项羽决战之际,攻取咸阳,灭掉秦朝,之后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干关键词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11.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汉初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政策的原因是()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 B.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C.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为了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一些严刑峻法,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汉初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政策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12.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A项符合题意;B项表达不全面,不合题意;推恩令颁布后,诸侯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C项不合题意;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要注意比较选项,选择比较全面的。13.毛泽东曾说:“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刘秀创建的新的王朝是()A.秦朝 B.西汉C.东汉 D.西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C项符合题意;嬴政建立秦朝;刘邦建立西汉;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公元105年,和帝崩。皇后邓氏迎立清河王的儿子,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凡十五年。”据此合理的推测是()A.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专权C.官僚机构庞大 D.外戚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105年,和帝崩。皇后邓氏迎立清河王的儿子,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凡十五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是封建皇帝的外族,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封建专制制度为他们专权提供了基础。因此材料合理的推测是外戚专权。选项D符合题意;豪强地主横行,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B排除;官僚机构庞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故选D。15.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地区(包括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丝绸之路开辟 D.班超经营西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16.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巩固封建国家统治有利【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D项正确;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问的是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7.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落和最后灭亡,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灭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和十六国政权形成了并立的局面。所以答案选B。18.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故选D;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1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20.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选项D符合题意;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巨鹿之战,A排除;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排除;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排除。故选D。21.“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张该姓氏拓跋为元,即改用汉姓,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不是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和与汉人通婚,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22.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中外交往 D.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汉人胡食图说明汉族人民借鉴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胡人牛耕图说明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农耕技术,这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魏晋时期的确是处于政权分立的状态,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开发,但材料墓砖画的内容与之无关,排除AB两项;中外交往指的是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但胡人属于少数民族,不是外国,所以材料内容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3.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示意图东晋时期示意图北魏孝文帝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东晋时期”、“北魏孝文帝”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三国鼎立示意图”和“东晋时期示意图”体现了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综合这些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时期和炎帝黄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期不符,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4.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人口南迁给南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D.海外贸易日益繁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C项正确;人口的迁移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排除A项;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不是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排除B项;人口南迁与海外贸易日益繁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5.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交融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B.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C.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可知,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A项正确;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与题干强调的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表述错误,排除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中,历史老师选择了如下列图片中的人物:①蔡伦②司马迁③贾思勰④祖冲之⑤王羲之(1)请从图片中任选两位历史人物,分别简述他们的突出贡献或主要事迹。(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位东汉时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分别写出他们的突出贡献。(先写人名再写贡献)【答案】(1)示例1: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示例2: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生产技术和方法等,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人名,贡献)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并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人名,贡献)(补充标准:学生能写到某一历史人物大致的贡献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生产技术和方法等,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东晋时期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著有《兰亭集序》,他的字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它被称为书圣【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汉时期的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并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古代史部分主题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笔记一笔记二笔记三时期:史前时期时期:时期: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1.北京人内容: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2.半坡居民2.2.3.河姆渡居民3.3.4.4.4.(1)请补全笔记二与笔记三所处的时期。(2)请从下列提供的内容中选取正确内容补充到笔记一、笔记二、笔记三,使笔记完整。江南地区的开发;云冈石窟;陈胜、吴广起义;炎帝、黄帝的传说;黄巾起义;东晋的兴亡;三国鼎立;光武中兴【答案】(1)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魏晋南北朝时期)(2)笔记一:炎帝、黄帝的传说笔记二:陈胜、吴广起义;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笔记三: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云冈石窟;【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黄帝的传说属于史前时期,应补充到笔记一。陈胜、吴广起义;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应补充到笔记二。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云冈石窟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应补充到笔记三。28.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一:《秦汉王朝大事年表》秦朝汉朝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疆域的统一与拓展】材料二: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摘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3)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请写出西汉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所设置的机构?【文明交流与冲突】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图(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古代中西方的交流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2)中央集权制度。(3)设置西域都护。(4)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可知,秦朝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西汉的措施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和所学可知,秦始皇实行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小问4详解】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问影响,根据所学直接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即可: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9.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奖励军功,按军工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②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④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⑤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⑥以汉服装代替鲜卑服(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A.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B.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汉化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二: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