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七)生物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中①~⑨表示细胞的相关结构,字母表示该细胞中存在的化合物,其中a、b、c表示三种小分子有机物,A、B、C表示三种生物大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⑥、⑧中可发生A→B过程B.B只存在于⑥和⑧中C.C可能是糖原或淀粉D.a、b、c组成相应生物大分子时在排列依次上都具有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结构①为核糖体,②为细胞膜,③为中心体,④为内质网,⑤为溶酶体,⑥为线粒体,⑦为高尔基体,⑧为核仁,⑨为核膜;A、B、C均为生物大分子,且A、B携带遗传信息,图中A指向B,即A为DNA,B为RNA,C是储能物质,C为糖原或淀粉,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b为核糖核苷酸,c为葡萄糖。【详解】A、分析题图:结构①为核糖体,②为细胞膜,③为中心体,④为内质网,⑤为溶酶体,⑥为线粒体,⑦为高尔基体,⑧为核仁,⑨为核膜;A、B、C均为生物大分子,且A、B携带遗传信息,图中A指向B,即A为DNA,B为RNA,C是储能物质,C为糖原或淀粉,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b为核糖核苷酸,c为葡萄糖,⑥为线粒体,其内含有少量的DNA,可以转录生成RNA,⑧为核仁,与某种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但是DNA转录生成RNA的过程发生在染质上而非核仁,A错误;B、结合A选项的分析,⑥为线粒体,其内含有少量的DNA和RNA,⑧为核仁,与某种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而①为核糖体,核糖体中也有RNA,B错误;C、结合A选项的分析,C正确;D、结合A选项的分析,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b为核糖核苷酸,c为葡萄糖,其中c组成相应生物大分子时在排列依次上不具有多样性,D错误。故选C。2.若一个DNA分子某基因共含有碱基N个,其中胸腺嘧啶占模板链上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a<1/2),占该基因中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b<1/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基因所含氢键数确定大于N个B.该基因含有N个脱氧核糖,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尿嘧啶最多占2b-aD.该基因转录、翻译出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少于N/6【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单链构成的,每条链都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故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详解】A、因胸腺嘧啶(T)占该基因中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b<1/2),则该基因中A+T=2b<1,即该基因中还有碱基对C/G;碱基对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该基因共含有碱基N个,即碱基对为N/2个,故该基因所含氢键数确定大于N个,A正确;B、该基因共含有碱基N个,每一个碱基与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构成一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故该基因含有N个脱氧核糖;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单链构成的,每条链都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故该基因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C、设该基因的模板链为1链,据题意T1=a,T=A=b,双链中A+T=2b,模板链的A1+T1=2b,则A1=2b-a,又因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尿嘧啶(U)与模板链的腺嘌呤(A)碱基互补配对,故U=A1=2b-a,C错误;D、该基因共含有碱基N个,则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链中含有N/2个碱基,以该mRNA链为模板进行翻译时,每3个碱基确定1个氨基酸,即该mRNA链翻译出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最多为(N/2)/3=N/6,由于mRNA链上的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故氨基酸数少于N/6,D正确。故选C。3.人类的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异样(XXY)的疾病。最新的探讨表明,部分人类克氏综合征的病因可能与X染色体上的Usp26基因有关。探讨人员以Usp26基因敲除后的雄鼠为模型进行探讨,发觉其性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配对,引起减数第一次分裂异样,进而产生比例较高的异样精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克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样遗传病B.克氏综合征不行能是母亲减数分裂异样所致C.Usp26基因敲除后的雄鼠产生的异样精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D.克氏综合征患者与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削减,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一套非同源染色体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削减。【详解】A、由题干“人类的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异样(XXY)的疾病”可知,该病是由于性染色体数目增加一条导致的,因此属于染色体数目异样遗传病,不是染色体结构异样遗传病,A错误;B、该病患者含有三条性染色体,有可能是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样,同源染色体未分别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X型卵细胞,也有可能是母亲减数其次次分裂异样,染色染色单体移向一极导致形成XX型卵细胞,这样的卵细胞与Y型精子结合,会导致XXY型患者,B错误;C、由题干“以Usp26基因敲除后的雄鼠为模型进行探讨,发觉其性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配对,引起减数第一次分裂异样”可知,由于XY染色体联会紊乱,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Y染色体都移向同一级,最终导致产生的异样配子染色体组成为XY或不含任何性染色体,C错误;D、唐氏综合征患者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导致的,因此该病患者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人多一条,即47条,克氏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总数也是47条,因此二者染色体条数是相同的,D正确。故选D。4.已知物种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来,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乙和丙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都含有位于常染色体上的D/d基因)。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3个地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物种甲、乙、丙之间确定存在生殖隔离,相互之间确定不能交配产生后代B.图示过程说明新物种的形成必需先经过地理隔离,进而产生生殖隔离C.在种群乙和种群丙还未形成生殖隔离时,若种群乙中有部分基因型为dd个体迁入C地,则种群丙的d基因频率会上升D.仅考虑D/d限制的性状,若种群乙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则d的基因频率约为50%【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记。【详解】A、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而仅凭题干和题图无法确定物种甲、乙、丙之间确定存在生殖隔离,而且即使三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也不意味着相互之间确定不能交配产生后代,也有可能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子代不育,A错误;B、图示只能说明经过地理隔离,进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是新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而不能说明新物种的形成必需先经过地理隔离,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就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C、在种群乙和种群丙还未形成生殖隔离时,若种群乙中有部分基因型为的dd个体迁入C地,dd个体内携带d基因,会导致种群丙的d基因频率会上升,C正确;D、仅考虑D/d限制的性状,若种群乙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假定显性性状个体和隐性性状个体各100只,则100(DD、Dd)、100dd,d的基因频率应当大于50%,因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Dd的杂合子中也含有d基因,D错误。故选C。5.下图为某人抽血化验的检查报告单,其中谷丙转氨酶和白蛋白(血浆蛋白的一种)都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状况下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某些药物或病毒变更肝细胞膜通透性以后,谷丙转氨酶会大量进入血浆。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天约合成12g~20g的白蛋白。下列有关分析有误的是()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比照,说明内环境稳态不是确定的稳定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的肝细胞很可能有病毒感染C.若抽血化验单全部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维持了稳态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实力明显下降,则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整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化学成分的稳定;其调整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详解】A、检验项目是否正常应与该项目的参考范围比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通常会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B、检查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球蛋白偏高,说明检查者肝细胞可能受损,也可能有病毒感染,但还须要进一步检测,B正确;C、若抽血化验单全部检验项目都在参考范围内,则只能说明检测的项目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未检测的项目并不清晰,因而只能说明该检查者的内环境可能维持了稳定状态,C错误;D、若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实力明显下降,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表现为组织液渗透压相对上升,因而有可能导致全身水肿,D正确。故选C。6.人的心情变更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造成影响,例如当处于紧急环境,人会产生惊惶、恐慌、焦虑等心情,在对应心情影响下人的反应速度会加快以应对紧急环境,但假如长期处于惊惶、恐慌、焦虑状态,人的免疫力会下降,其调整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分泌的调整过程可说明紧急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整B.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整过程可说明长期处于惊惶、恐慌、焦虑状态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整C.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限制又不完全自主D.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整效应【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是调整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整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大脑皮层是很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整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分级调整可以放大激素的调整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整,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详解】A、肾上腺素分泌的调整过程可说明紧急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整,A错误;B、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整。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整,B正确;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很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整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所以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限制又不完全自主,C正确;D、分级调整可以放大激素的调整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整,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整效应,D正确。故选A。7.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包膜蛋白-S蛋白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下列关于新冠病毒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PCR技术对新冠病毒进行核酸检测须要先进行逆转录B.以S蛋白作为抗原,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制作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C.将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逆转录后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发酵工程可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D.将康复者的血清注入重症患者体内简洁引发免疫排斥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要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这种技术是荧光定量PCR技术与RT-PCR技术结合。在检测过程中,先接受RT-PCR技术将新冠病毒的核酸(RNA)逆转录为对应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再接受荧光定量PCR技术,将得到的DNA进行大量复制,同时,运用特异性探针对复制得到的DNA进行检测,打上标记。假如存在新冠病毒核酸,仪器就可以检测到荧光信号,而且,随着DNA的不断复制,荧光信号不断增加,这样就间接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详解】A、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要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这种技术是荧光定量PCR技术与RT-PCR技术的结合。在检测过程中,先接受RT-PCR技术将新冠病毒的核酸(RNA)逆转录为对应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再接受荧光定量PCR技术,将得到的DNA进行大量复制,同时,运用特异性探针对复制得到的DNA进行检测,打上标记,假如存在新冠病毒核酸,仪器就可以检测到荧光信号,而且,随着DNA的不断复制,荧光信号不断增加,这样就间接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A正确;B、由于S蛋白是确定病毒入侵易感细胞的关键蛋白,所以可以用S蛋白作为抗原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生产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试剂盒,B正确;C、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本质为RNA,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为DNA,若要让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胜利整合到大肠杆菌遗传物质DNA上,须要先将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逆转录成cDNA,C正确;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接受康复者血清进行有效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含有抗新冠状病毒的抗体成分,对重症患者实行免疫治疗是刚好有效的措施,故将康复者的血清注入重症患者体内是较为平安有效的治疗方法,不简洁引发免疫排斥现象,D错误。故选D。8.物种甲和物种乙都能以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5种植物为食,下图1表示甲、乙单独存在时对5种食物的利用状况,下图2表示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对5种食物的利用状况,假如接着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变更分析不合理的是()A.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进一步下降B.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超过40%C.物种甲和物种乙取食不同植物而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导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D.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分析图1:在甲、乙单独存在时,两者的食物种类一样,1、2、3、4、5均摄入,但是甲倾向于摄入1、2、3,乙倾向于倾向于摄入3、4、5,而当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应图2:甲对1、2食物种类摄入更多,对3、4、5摄入削减,而乙对4、5摄入更多,对1、2、3摄入削减,可见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A正确;B、分析图2: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接近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接近40%,结合A选项的分析,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假如接着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那么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可能会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也会超过40%,更大程度上的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B正确;C、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图2中甲、乙的摄入食物种类比例有所调整,依据摄取食物调整比例,假如接着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但是生态位不仅仅包括食物的利用状况还包括种间关系等,故仅依据食物来源不同无法推断生态位完全不重叠,C错误;D、结合C选项的分析,甲乙接着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物种甲乙依据食物来源不同,其分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更,栖息场所和食物确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D正确。故选C。9.某城市通过铺设生态浮床(如下图所示),利用浮水植物(如凤眼莲,能吸取重金属离子)和挺水植物(如芦苇,能作为造纸等工业生产的原料)来净化水质,复原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生态浮床的铺设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抗拒力稳定性B.生态浮床的植物通过遮光和大量吸取水体中的无机盐使得浮游藻类大量削减C.凤眼莲和芦苇的运用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干脆价值,也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D.生态浮床使得水体净化污染的实力提升,从而使得该城市的生态踪迹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干脆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好用意义的,以及有欣赏旅游、科学探讨和文学创作等非好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整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为目前人们尚不清晰的价值。生态踪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详解】A、据题干铺设生态浮床增加了水体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抗拒力稳定性,A正确;B、生态浮床的植物在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资源方面占有优势,故生态浮床的植物可以通过遮光和大量吸取水体中的无机盐使得浮游藻类大量削减,B正确;C、据题干“利用浮水植物(如凤眼莲,能吸取重金属离子)”体现了浮水植物净化水质的间接价值,“挺水植物(如芦苇,能作为造纸等工业生产的原料)”体现了作为工业原料的干脆价值,而且不同组分之间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变更和优化结构,达到了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C正确;D、生态踪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而生态浮床使得水体净化污染的实力提升,从而使得该城市的生态踪迹削减,D错误。故选D。10.青霉素是人类发觉的第一种抗生素,由青霉菌产生。在青霉素的发酵过程中,总有头孢霉素产生。人们通过探讨青霉素生产菌的代谢途径,发觉其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虽然具有杀菌作用,仍需对发酵罐进行严格灭菌B.发酵过程需严格限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育条件C.选育菌种时可对青霉菌株中限制酶B合成的基因进行敲除,使其只产青霉素D.选育出只产青霉素的高产青霉菌株可干脆用于大型发酵【答案】D【解析】【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育,培育基的配置、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别、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和顺、反应平安,原料简洁、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详解】A、青霉素虽然具有杀菌作用,但为了提高产量,照旧需对发酵罐进行严格灭菌,A正确;B、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须要相宜的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育条件,这里青霉菌是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在发酵过程需严格限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育条件,B正确;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若能将限制酶B合成的基因敲除,则青霉菌能大量生产青霉素,因此选育菌种时,可对青霉菌株中限制酶B合成的基因进行敲除,使其只产青霉素,C正确;D、选育出只产青霉素的高产青霉菌株还须要进行对培育环境适应性的筛选以及可行性分析等,才能用于大型发酵,D错误。故选D。11.下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进行试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株A一般能保持原来玉米幼芽的遗传特性B.培育成幼苗2的过程,需更换培育基调整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C.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植株B含4个染色体组D.获得幼苗1和幼苗2的过程,简洁受到培育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它们的浓度、比例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将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特定激素的培育基上,就可以诱导其再分化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详解】A、植株A是通过植物体细胞的组织培育获得的,一般能保持原来玉米幼芽的遗传特性,A正确;B、培育愈伤组织的过程须要特定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培育成幼苗2的过程,需更换培育基调整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B正确;C、幼苗2是花药立体培育得来的单倍体幼苗,含有1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植株B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D、获得幼苗1和幼苗2的过程中有细胞分裂过程,即有DNA复制过程,简洁受到培育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变,D正确。故选C。12.第三代试管婴儿也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植入子宫前对胚胎细胞进行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测,再进行胚胎移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A.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须要进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B.进行胚胎移植前,要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试管婴儿的早期胚胎发育阅历了由桑葚胚→原肠胚→囊胚阶段D.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发生反应阻挡其他精子入卵【答案】D【解析】【分析】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有: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的生理变更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供应了相同的生理环境;②早期胚胎在确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供应了可能;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供应了可能;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育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选择和定制孩子。【详解】A、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过程不须要进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因为此时羊水中不含有胚胎细胞,A错误;B、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之一是母体子宫对植入胚胎基本无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供应了可能,能保证胚胎正常发育,B错误;C、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桑葚胚→囊胚→原肠胚,C错误;D、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发生一种称作卵细胞膜反应的生理反应,从而防止其它精子进入卵细胞,D正确。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13.以下与同位素相关的试验设计或治疗方案中,合理的有()A.用35S标记的氨基酸作为原料探究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B.利用32P、35S分别标记人、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淌性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胜利导入受体细胞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单克隆抗体,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的定向放疗【答案】CD【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白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探讨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A错误;B、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人、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淌性,B错误;C、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胜利导入受体细胞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其原理就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与D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放疗,D正确。故选CD。14.下图1表示不同波长光照条件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图2为3种拟南芥赤霉素缺失突变体(ga-1、ga-2和ga-3),在黑暗和650mm光照条件下,施加确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所测定的种子萌发率。据下图分析,下列结论或推断合理的是()A.拟南芥种子的某些细胞内存在光敏色素B.不同波长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可能与不同波长下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C.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既受自身基因限制,又受相关植物激素的调整,还受光照条件的影响D.光照通过促进赤霉素基因的表达增加赤霉素的含量进而促进种子萌发【答案】AB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激素调整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整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整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确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更,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更,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整。【详解】A、据图1可知,在不同光波长光照下,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故可推想拟南芥种子的某些细胞内存在光敏色素,A正确;B、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吸取型(生理失活型)和远红光吸取型(生理激活型),二者空间结构不同,不同波长光照下可相互转化,红光吸取型(生理失活型)吸取650nm红光,转变为远红光吸取型(生理激活型),促进种子萌发,远红光吸取型(生理激活型)吸取730nm红光,转变为红光吸取型(生理失活型),抑制种子萌发,B正确;C、种子的萌发受自身基因限制,且据图2可知,赤霉素和光照处理都能促进拟南芥种子的萌发,但光照条件下的赤霉素的作用效果最显著,C正确;D、光照促进种子萌发的缘由也可能是光能提高植物细胞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不愿定就是通过促进赤霉素基因的表达增加赤霉素的含量进而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故选ABC。15.探讨种群数量变更时诞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推断种群数量变更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的是()A. B.C. D.【答案】CD【解析】【分析】1、诞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诞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削减。2、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详解】A、图中诞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诞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始终在削减,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B、当0<λ<1时,种群数量削减,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更率,等于诞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C正确;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故选CD。16.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育种和免疫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中a和b在体外受精前,需在体外进行卵子的成熟培育和精子获能处理B.形成乙所依靠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膜的流淌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对于已融合形成的细胞d,还需利用选择培育基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才可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丙D.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个体所产生的花粉细胞,则c(只考虑两两融合)有6种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集到的卵母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对它们进行成熟培育和获能处理,然后才能用于体外受精。乙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植株,要得到乙,先要进行植物细胞的融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用电击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该过程依靠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膜的流淌性,获得杂交细胞后,再利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将杂交细胞培育成杂交植株,该过程所依靠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详解】A、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对它们进行成熟培育和获能处理,然后才能用于体外受精,A正确;B、乙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植株,要得到乙,先要进行植物细胞的融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用电击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该过程依靠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膜的流淌性,获得杂交细胞后,再利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将杂交细胞培育成杂交植株,该过程所依靠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C、对于已融合形成的细胞d,利用选择培育基筛选出的只是杂交瘤细胞,而要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还须要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之后才可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丙,C错误;D、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个体所产生的花粉细胞,AaBB能产生AB、aB这两种花粉,aaBb能产生aB、ab这两种花粉,去壁两两融合可得到:AABB、aaBB、AaBB、AaBb、aaBb、aabb这6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C。三、非选择题(共5大题)17.探讨发觉,人类(2n=46)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HNSCC)与染色体片段或整条染色体丢失亲密相关,其中丢失的9号染色体片段上含有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的p16基因(p16基因的过度甲基化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p16基因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可推断,p16基因属于____________(填“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_________________。(2)在正常细胞周期中,中心体仅复制一次,产生两个中心体作为纺锤体的分裂极,将细胞一分为二。而HNSCC细胞常表现出中心体异样扩增现象,引起多极分裂纺锤体形成(如图1所示),这将导致子细胞中____________(填变异类型),进而产生大量的基因失衡。若在形成了多极分裂纺锤体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可以正常分开,分向不同的极移动,则发生三极分裂后,其中一个子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最多为_______条。为统计处于多极分裂状态细胞所占比例,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____________期的细胞进行视察。(3)HNSCC细胞常由于染色体端粒的缺失,在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而出现“染色体桥”现象(如下图2所示)。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____________(填“a”或“b”)处,则有可能使子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数量增多,进而造成细胞过度增殖。

【答案】(1)①.抑癌基因②.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2)①.染色体变异②.46③.前(3)a【解析】【分析】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整细胞周期,限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挡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据题意“p16基因的过度甲基化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可知,p16基因属于抑癌基因。【小问1详解】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整细胞周期,限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挡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据题意“p16基因的过度甲基化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可知,p16基因属于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

【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正常细胞由于中心体仅复制一次,产生两个中心体作为纺锤体的分裂极,将细胞一分为二;而HNSCC细胞常表现出中心体异样扩增现象(复制后的中心体数目多于两个),引起多极分裂纺锤体形成,这将导致子细胞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异,进而产生大量的基因失衡;已知在形成了多极分裂纺锤体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可以正常分开,分向不同的极移动。若每条染色体(共46条)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别后,始终有1条移向其中的同一级,则发生三极分裂后,其中一个子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最多为46条;正常状况下,间期复制后的中心体在前期移向细胞两级,结合图1可知,为统计处于多极分裂状态细胞所占比例,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进行视察。【小问3详解】结合图2可知,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a处,右侧的染色体含有2个原癌基因,则有可能使子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数量增多,进而造成细胞过度增殖;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b处,则左右两侧的2条染色体各含有1个原癌基因。18.家蚕(2N=56)的性别确定方式为ZW型。其茧的形态有圆筒形、纺锤形、椭圆形,分别由A1、A2、A3这一组复等位基因限制(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种,共同限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型),体色分为有斑纹、无斑纹,由一对等位基因B/b限制(以上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为了探讨家蚕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探讨人员进行了两组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亲本组合方式第一组其次组♂圆筒形×♀纺锤形♂圆筒形×♀椭圆形F1的表型及比例圆筒形∶纺锤形=1∶1圆筒形∶纺锤形=1∶1(1)测定家蚕的基因组须要测定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2)分析可知,复等位基因A1、A2、A3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两组试验的亲本中的圆筒形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_(填“确定相同”“确定不同”或“不愿定相同”)。(3)依据上述杂交结果是否能确定基因A1、A2、A3位于Z染色体上?为什么?___________。(4)进一步探讨中,探讨人员利用家蚕进行了第三组试验,结果如下:亲本第三组多对♂有斑纹纺锤形×♀无斑纹纺锤形F1雌性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1∶4∶1∶4雄性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1∶4分析可知,确定茧形与体色的基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体色中的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若F1自由交配,则F2中有斑纹:无斑纹__________。【答案】(1)29(2)①.A1>A2>A3②.确定相同(3)不能,无论是该复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均符合杂交结果(4)①遵循②.有斑纹③.1:24【解析】【分析】圆筒形、纺锤形、椭圆形分别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A2、A3限制,依据其次组圆筒形与椭圆形生出纺锤形,说明圆筒形与纺锤形对椭圆形为显性,圆筒形对纺锤形为显性。【小问1详解】家蚕的体细胞有56条染色体,其中27对是常染色体,还有一对是性染色体ZW,所以分析家蚕基因组时,应测定家蚕27+Z+W=29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小问2详解】圆筒形、纺锤形、椭圆形分别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A2、A3限制,依据其次组圆筒形与椭圆形生出纺锤形,说明A1圆筒形与A2纺锤形对A3椭圆形为显性,A1圆筒形对A2纺锤形为显性(或A1>A2>A3)。由题意可知,两组试验的亲本中圆筒形个体均为A1A2才能保证F1中表型及比例为圆筒形∶纺锤形=1∶1,即第一组试验为A1A2×A2A2、或ZA1ZA2×ZA2W,其次组试验为A1A2×A3A3、或ZA1ZA2×ZA3W。【小问3详解】依据(2)可知,当A1、A2、A3位常染色体上时,符合杂交结果;当其位于Z染色体上时,第一组试验亲本为ZA1ZA2×ZA2W,F1为ZA1ZA2,ZA1W,ZA2ZA2,ZA2W,即出现圆筒形:纺锤体=1:1,其次组试验亲本为ZA1ZA2×ZA3W,F1为ZA1ZA3,ZA1W,ZA2ZA3,ZA2W,即出现圆筒形:纺锤体=1:1,无论是该复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均符合杂交结果,不能推断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小问4详解】由表可知,F1中有斑纹:无斑纹无论在雌雄个体中均为1:4,雌性个体中纺锤体形:椭圆形=1:1,雄性个体中全为纺锤体,两对相对性状为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1:4)(1:1)=1∶4∶1∶4,雄性个体中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1:4)×1=1∶4,说明确定茧形与体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为有斑纹×无斑纹,F1中有斑纹:无斑纹无论在雌雄个体中均为1:4,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斑纹为显性,亲本中有斑纹同时包含BB和Bb两种基因型,子代中bb占1/5,说明无斑纹雄蚕亲本产生的b配子占1/5,那么产生的B配子占4/5,由此可以得出无斑纹雄蚕亲本中有3/5BB、2/5Bb。F1中有斑纹为1/5bb,无斑纹为4/5Bb,其产生配子为2/5B,3/5b,所以F2中有斑纹bb:无斑纹B-=1/25:(1-1/25)=1:24。19.传统农业生产中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相互独立,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出单一、产出系统不稳定,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下图表示某地利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依据所学学问回答以下问题:(1)鸡、鸭既能以植物为食,又能以沼渣和秸秆制成的饲料为食,由此推断它们在本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2)与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相比,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维持相同的产出实力时,所需投入的化肥和精饲料更少,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上图代表能量关系,箭头__________(填序号)不能成立;箭头8可代表鸡、鸭、猪等家禽家畜的__________量,人同化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填序号)。(4)若将全部秸秆干脆制作成饲料与全部投入沼气池后再制成饲料相比,两者能为家禽家畜和水产品供应的能量相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2)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①.12②.摄入③.11、17、19(4)不相等。将秸秆投入沼气池,秸秆中的一部分能量流入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转化为沼气中的化学能【解析】【分析】探讨能量流淌的实践意义: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1详解】鸡、鸭能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又能以沼渣和秸秆制成的饲料为食,属于分解者。【小问2详解】与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相比,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维持相同的产出实力时,所需投入的化肥和精饲料更少,因为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小问3详解】若上图代表能量关系,沼液不能为农作物、蔬菜等植物供应能量,箭头12不能成立,。据图可知,箭头8可代表鸡、鸭、猪等家禽家畜的摄入量。人可以以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农作物、蔬菜等植物、鱼、虾等水产品为食,所以人同化的能量来源于11、17、19。【小问4详解】若将全部秸秆干脆制作成饲料与全部投入沼气池后再制成饲料相比,两者能为家禽家畜和水产品供应的能量不相等,因为将秸秆投入沼气池,秸秆中的一部分能量流入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转化为沼气中的化学能。20.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治理“白色污染”的相关探讨越来越受重视。我国的科研人员致力于找寻能够高效降解塑料的微生物菌株,其探讨思路如下图所示:(1)选择培育时,所运用的培育基不添加琼脂,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应加入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线纯化时,在固体培育基上连续进行了4次划线,则须要对接种环灼烧__________次。其中其次次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利用DNA测序,鉴定得到多种菌株。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塑料聚乙烯(PE)和脂肪族聚酯(PBAT)的菌株。科研人员分别将各种菌株的菌悬液接入培育基中,同时加入约0.1g左右的塑料膜片,振荡培育8周后计算塑料膜的降解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比照组的培育基加入__________,该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扩大培育②.筛选出能够降解塑料的微生物菌株(2)①.5②.杀灭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3)①.等量的无菌水②.N1-2对塑料聚乙烯(PE)有高效降解作用,RD1-3对脂肪族聚酯(PBAT)有高效降解作用【解析】【分析】1、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灭菌,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育基及容器的灭菌。2、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