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_第1页
考点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_第2页
考点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_第3页
考点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_第4页
考点9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训练考点9古诗词赏析【课内古诗词赏析】(海南省澄迈县期末)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之景,不是诗人所观,A项错误。故选A。(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期末)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规”,有哪些作用?(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答案】(1)“杨花落尽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叫着“不如归去”的规,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离别之恨在内,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有恳切的思念,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杨花落尽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叫着“不如归去”的规、离别之恨在内,也就融情入景。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2)本题考查的是最后两句话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三,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也有热诚的关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期末)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杨花、规象征什么?写杨花和规有何作用?(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2)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它有随风满天飞扬的特点,很容易让人产生“飘零之感”。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很容易让人想到“离别之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从“杨花落尽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规啼”是暮春的气象,所以它既写了时令暮春,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你在研读诗歌的颔联时发现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请你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2)有同学在为此诗的颈联做批注时,只批注了“此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却未能感悟出诗人表现的生活真理,请你就此为其补充批注。【答案】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以小景写大景。(2)新生事物都必须从旧事物孕育产出。【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目的探究。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2)本题考查诗句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期末)5.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凄凉萧条,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昏鸦、流水、古道、瘦马,情中有景,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作者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期末)6.下列对《峨眉山月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B.“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C.这首诗妙用五个地名,构思十分精巧,诗人连夜从峨眉山出发,到达三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D.结尾“思君“一句,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思友思乡之情就更显深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C.有误,第一句点明了出发地是峨眉山。故选C。(四川省内江市期末)7.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特点)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情绪。(2)前两句描绘“沙似雪”“月如霜”的景象,有何作用?【答案】(2)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写思乡作铺垫。【解析】(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因此“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期末)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所展现的画面。(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乐观豪迈、锐意进取、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思是: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2)本题考查主旨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通读全诗,可知诗人并没有像平常的人一样伤春悲秋,而是觉得秋天还要胜过春天,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诗人诗情大发,从而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乐观豪迈的气概。(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期末)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2)诗的后两句被人评价为“深婉细腻,含蓄隽永”,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一个“涨”字富有动态美,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景象,又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2)本诗虚实结合,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要求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其中“涨”富有动态美感,生动地刻画了巴山夜雨连绵不断注满池塘的情景,写出了一个动态化的场景。面对此景,作者思家的愁绪也犹如这巴山夜雨一样绵绵不绝。(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深深的思念;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期末)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答案】【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表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凄凉。《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这两个“秋”表达的情感不一样。(2)根据分析可知,D句意: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披着盔甲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本句中“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当前情境,为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梦境,为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期末)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潼关B.第二句引入“秋风”和“马蹄声”,打破了画面的静态,增添了动感。D.这首七言绝句婉约凄凉,作者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答案】(2)运用拟人修辞,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这首七言绝句婉约凄凉”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句意思: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期末)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2)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流露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正面”有误,应该是侧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河流大野犹嫌束”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课外古诗词赏析】1.古诗阅读。 杜牧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2)请给这首诗拟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春光易逝,伤感春天的美景难长在,感叹时光流逝太匆匆。(2)惜春。能够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叹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意思是一小片花丛中,浮华刚刚落尽,蝴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柳树才长出新芽,春蝉却早早爬上了树梢。“初散蝶”和“即闻蝉”写出了春光易逝,伤感春天的美景难长在,感叹时光流逝太匆匆。(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在这首古诗中,杜牧描写的风景虽然美丽,但字里行间却透着淡淡的忧伤。读完这首古诗后,会给人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欲留青春长驻,无奈春将已去!随着花开花谢,岁月悄然流逝,诗人虽有怜惜之意,却无回天之力。只能看着时光渐行渐远,叹息时节无声变迁。所以,即使眼前的风景再美,也终归会有暗淡的一天。即使人们对青春年华再留恋,却也不得不接受岁月无情的现实。所以题目和“珍惜春天”有关即可。【点评】诗词赏析方法: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译文】花开了又落下,时节在无声变迁,没有办法延缓几日春光,谁又怎能把美好时光留住。一小片花丛中,浮华刚刚落尽,蝴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柳树才长出新芽,春蝉却早早爬上了树梢。满眼都是繁华盛景不知该向谁边。闭上眼睛静静倾听,山间声声杜鹃的鸣叫。(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期末)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通过写“山、水、霜”等得景物点出秋天明净清冷的特点。B.第二句写出了山林中的树木的树叶在秋天变成深红、浅黄色,从颜色方面写出秋天给人的美好。C.第三句“清入骨”,表现出刘禹锡最爱秋天的凉爽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头脑清醒、文思敏捷。D.第四句表明中心:哪里比得上春色让人狂,表达了诗人爱春色胜过秋色的情感。(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画面。【答案】(2)示例:秋天来了,山翠绿明朗,夜里来了层白色秋霜,有那么几棵树,透出了些许浅浅的黄。【解析】(1)本题考查对三个的理解。D.有误,第四句表明中心:清秋入骨。表达了诗人爱秋色胜过春色的情感。故选D。(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山明水净。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译文】秋天了,夜晚已经有霜,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登上高楼,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期末)3.阅读诗歌,完成问题。苔(清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注】苔: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请抓住特征,描绘诗中划线句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状态,并写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日光照射不到,常年阴暗潮湿,但是苔却充满绿意,生机蓬勃,展示出旺盛生命力。本诗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充满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人处于逆境中要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诗歌的主题的把握。《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译文】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期末)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日别王长史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2)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有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分析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如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译文】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江西省景德镇市期末)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①,笑而不答心自闲。【注释】①栖碧山:居住在碧山。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②寶(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绝句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B.“心自闲”三个字,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也回答了“何意栖碧山”的问题。C.诗中写花随溪水育然远逝的景色,描绘了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D.这首诗表达的是“天然”的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2)诗中“笑”字值得玩味,请做简要赏析。【答案】(2)诗中的“笑”表现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有误,诗中虽然写了花随溪水育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做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赞叹。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意思是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期末)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唐]王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末)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桂源铺【答案】(1)不许拦。(2)示例一: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心【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从诗歌内容看,拦得溪声日夜喧”中“不许”与“拦”(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因万山“不许”,但始终不屈不挠,其精神可以很容易得出其蕴含的哲【译文】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然而,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期末)8.阅读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本诗的标题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等要素。B.律诗的特点之一是第二、四、六、八句的句末必须押韵,本诗押的韵是“ang”。C.首联描绘了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犹如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D.身在异乡的诗人,看到万家灯火闪耀的景象是如此的温馨,不禁悲从中来。(2)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传达情感的优秀媒介,本诗与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月亮的描写有何不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答案】(2)白居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相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李白用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有误,身在异乡的诗人,看到万家灯火闪耀的景象是如此的温馨,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没有“悲从中来”。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理解。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中“月照平沙夏夜霜”意思是: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清霜。此句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相比,并说明形如秋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译文】倒影在水中央。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清霜。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的茅舍要清凉一些。(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期末)9.阅读杜牧的《秋夕》,按要求回答问题。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第二、四句写宫女的宫中生活,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但宫女的复杂情感却见于言外,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揣摩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语言质朴流畅,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联考期末)10.诗歌阅读。【宋】欧阳修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欧阳修描写小满节气时的风景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B.“皓月醒长空”中“醒”写出了天空澄澈,耀眼明朗的样。C.“夜莺啼绿柳”只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初夏夜晚的勃勃生机。(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展现的画面。【答案】(2)示例: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田垄前的麦了,灌浆饱满的麦穗在初夏的风中轻轻摇曳,无比地娇憨可爱正笑着看那满地落花。【解析】【译文】【古诗词比较赏析】(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期末)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都表达了的主题。请结合画线句分析,两部作品分别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答案】(1)凄凉萧瑟小桥流水人家(2)思乡《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散曲的理解。《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让天涯游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在秋天思念故乡。这支小令句法别致,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其中“枯”(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比较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凄寒的夜色里。让天涯游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直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在秋天思念故乡。《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遥应首联。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期末)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惬意小景,使秋意不再那么悲凉。B.甲诗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C.这两首诗均是作者处于人生逆境时所作。D.乙诗中“逢秋悲寂寥”的常情与“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形成鲜明对比。(2)两首诗都写了秋,但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甲】【乙】(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人名),甲诗是诗【答案】(1)李白(2)暮春凄凉哀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作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花在春天绽放,“落花”是晚春时节的景象,杨花指柳絮,榆荚是榆树的种,都是晚春时节的景象。“杨花落尽规啼”以杨花、规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比较理解。【甲】《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所以这首诗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乙】诗中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所以这首诗更注重思念友人。(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期末)4.古诗鉴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械”,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注释】①[帘械(lóng)]带帘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1)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B.《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深秋晚C.《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为全诗笼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凄凉的心得到安慰。D.《天净沙·春》首句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2)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答案】(2)参考示例1:马致远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的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参考示例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表达了游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有误,“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凄凉的色彩,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对比两首诗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令内容的基础上,分别理解句表达的情感,然后分析不同即可。在了解《天净沙·秋思》的基础上来分析,“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感是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小桥流水飞红”的意思是: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抒发了诗人高兴的心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期末)5.古诗阅读。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