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及其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章内容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第一节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

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第一节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做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第一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一节毛泽东在延安

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说:“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第335-336页)第一节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会场第一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际新民主主义理论

(包括革命与改造)毛泽东思想1927194919561978至今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中国特点的改造道路艰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关系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第二节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2年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初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队伍条件。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工人纠察队第二节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当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和艰难斗争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

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进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第二节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中国人民参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实践。1933年6月中央苏区八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主席团合影三大战役时期农民积极支援前线第二节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自己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与他的优秀天赋、丰富阅历、广博才学、卓越胆识有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第二节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论;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第五,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第六,党的建设的理论。二.毛泽东思想是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二节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节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

毛泽东的自我评价

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话。这时,“文化大革命”似乎已经临近尾声,但谁也不知道局势将如何发展。据说那年6月13日毛主席讲的这段话,说的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后事。他是这样说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这段话中最重要的是说:“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胡绳:《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邓小平论毛泽东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江泽民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成果构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国情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点回答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地位原创性贡献继承发展继承发展形成背景苏东剧变前后世纪之交新世纪新阶段(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中国面对机遇与挑战急需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1)形成的历史必然性1第三节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2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大跃进”口号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第三节

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兴衰成败,对我们形成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联解体:“8·19事件”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新经验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素材。1993年,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深圳馆,主题雕塑“闯”表现了深圳人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已成为深圳市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第三节

邓小平漫长曲折的“三落三起”传奇式的革命生涯,使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好学深思的品格,练就了他无比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坚强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熔铸了一个伟大人物独有的风范。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第三节——从1975年邓小平复出实行全面整顿起,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质上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十二大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三节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确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邓小平的理论创造,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高度评价了邓小平为创立这个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阐述了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且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第三节(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国际环境的变化(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四节2.国内环境的变化3.党内环境的变化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月中旬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三个代表”作了重要阐述,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四节(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他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第四节(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四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节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党的十六大会场第四节历史重任的交付2、科学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解读科学发展观形成基础主要内容地位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与马克思主义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和重点战略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1

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实践和发展理念第五节发展中的问题其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

——城乡之间不平衡

——区域之间不平衡

东部中部西部1980年50%30%20%2003年59%24.5%16.5%东、中、西部占全国经济总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

1980年为1.5:1.91,2002年为2.1:2.61

其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李信:一位下跪乞求的副市长图片新闻: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凸显公交车上:其三、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2003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

地大物博背后的危机——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第三、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2第五节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讲话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场第五节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五节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第八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11章)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1章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四节所谓精髓,指的是能使某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彻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思想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其本质是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论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行为“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

从1936年至1937年,毛泽东同志连续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不朽的哲学著作,系统地论证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全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5年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

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凭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各种错误的思想作斗争,并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延安整风就是用这条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实事求是思想的耀眼火花。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