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离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吕梁市离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吕梁市离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吕梁市离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吕梁市离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石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75分)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据测定,活动在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约70至20万年。学者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主要依靠()A.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B.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C.远古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 D.获取和保存天然火的遗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古人类我国主要依靠的是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A项正确;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作为主要的依据,排除B项;文献的可靠性不如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排除C项;天然火的遗存仅能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无法研究北京人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A.良渚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D项正确;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排除A项;北京人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排除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3.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 B.平王东迁 C.武王伐纣 D.西周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发生的事件是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发动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随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因此,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事件是武王伐纣,C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统治期间,与朝代更迭无关,排除A项;平王东迁发生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排除B项;西周灭亡指的是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排除D项。故选C项。4.许多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均来源于历史。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A.诸侯兼并争霸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奴隶制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形成诸侯兼并争霸的局面,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是关于诸侯兼并战争中的历史典故,A项正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尚未确立封建制度,排除B项;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是关于诸侯兼并战争中的历史典故,没有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但不是题干中的成语反映出的时代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5.以下是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分别是()A.①丞相②太史令 B.①丞相②御史大夫C.①御史大夫②丞相 D.①太史令②丞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①应该是丞相,②应该是御史大夫。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6.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东海【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B项。7.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项正确;ABC项与“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8.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它使用的主要教材是()A.儒家经典 B.道家经典 C.法家著作 D.墨家著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汉代讲学图”“西安长安太学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思想的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道家经典、法家著作、墨家著作不是西汉长安太学使用的主要教材,排除BCD项。故选A项。9.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751年,造纸术传入西亚,400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此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A.2世纪 B.7世纪 C.11世纪 D.12世纪【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751年,造纸术传入西亚,400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1151年以后。这时候是12世纪。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10.东汉中后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倒台之后,又有宦官把持朝政,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A.豪强地主横行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C王莽夺权改制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中特别强调的是“外戚”,它反映了东汉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豪强地主横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王莽夺权改制,而且王莽夺权改制是在西汉末年,排除C项。故选D项。1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因此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A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赤壁之战后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大泽乡起义 D.“八王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是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惠帝时期发生的变乱指的是手握兵权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从此衰落,D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后期,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排除B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13.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A.造船业发达 B.海外贸易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海上航运便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海外贸易频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造船业发达”,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发达”,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海上航运便利”,排除D项。故选B项。14.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出当时()A.丝绸之路始通 B.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经济发达 D.南北政权分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知,这是互相学习,体现的是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互摄,不是丝绸之路、经济、政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5.下表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节选)。这反映了《齐民要术》()谷二月上旬麻子三月黍稷三月上旬大麦八月中戊社前春大豆二月中旬水稻三月小豆夏至后十日瓜二月上旬A.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B.要不断更新生产技术C.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根据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这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C项正确;“《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与ABD选项无关,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分别简述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共同产生的历史意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2)【文化昌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呈现。解读下列图片的历史价值。(3)【建筑艺术】是见证历史变迁的载体。简述下列建筑的现实意义。【答案】(1)老子: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或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3)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解析】【小问1详解】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的是祸与福关系,祸与福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也是如此。除此之外,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作为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冈石窟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云冈石窟的学习和宣传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对石窟的适度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扩大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等。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治国措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材料二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的统一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统一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摘编自《战国策》、《过秦论》、《国史大纲》等(2)根据材料二,简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秦朝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使统一巩固的”。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瞻用。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古代历史史料汇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主要措施。【答案】(1)特点:分封的主要国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区,宗亲的封国地处要冲。作用:加强了周王室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西周对全国的统治。(2)原因:历代秦国统治者奋发有为;秦国军事力量强大;秦国重视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军事战争提供了经济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3)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反击匈奴。

【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说明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说明宗亲的封国地处要冲。作用:根据材料可知,“足以决定大局”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西周对全国的统治。【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的统一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说明历代秦国统治者奋发有为;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说秦国重视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军事战争提供了经济基础;“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说明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制度建设”指的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即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具体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在中央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指的是在思想上的措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指的是在政治上的措施,针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的势力和封地越分越小;“更钱造币以瞻用。”指的是在经济上的措施,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指的是在军事上采取反击匈奴的措施。18.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事件深深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的处以相应的刑罚,废除其它全部的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材料二这几十年的统治之间,他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不是朝令夕改。那这个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这种社会的安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安。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臣民老百姓都很满意,就是对这个社会的认同,就是认可度比较高,比如说对统治者的认可度比较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邬文玲材料三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1)根据材料一,指出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什么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画线部分内涵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4)综上所述,谈谈国家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教训:吸取秦朝法律严苛的教训;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项羽刚愎自用。(2)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通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4)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制定适当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持续稳定,以人民为中心,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教训:根据材料可知,“除其它全部的秦法”说明秦朝法律严苛,刘邦吸取秦朝法律严苛的教训;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说明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明善用人才,项羽刚愎自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指的是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这种社会的安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安。”说明持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府库充盈,史称“文景之治”。【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说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通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可知,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从休养生息资产的制定和持续推行来说,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是制定适当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持续稳定,“更重要的就是臣民老百姓都很满意”说明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是人民,统治者制定政策收揽民心,以人民为中心;从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可知,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是对外政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推动国家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再次陷入动荡与分裂的局面。这一时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历史特征。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分立·交融·开发”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研究,请你参与。项目化一【解读图示——构建单元整合】(1)第一组同学准备介绍下面示意图,请你写出示意图中A、B两处的朝代以及C处的战役名称,并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项目化二【解读史料——彰显历史解释】第二组同学整理了以下史料,请你阅读并完成相关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