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用)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用)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用)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用)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江苏苏州期末]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代表人物信息吉备真备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膳大丘在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大和长冈在唐学习了17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A.完成了封建化 B.学习唐朝制度 C.受唐文化影响 D.建立集权统治2.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3.[2023江苏苏州期末]陆贽在《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评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评论主要想表达两税法()A.收税看重人丁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B.存在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分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 D.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4.[2023江苏海安期中]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在所录23名进士中,有8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为这8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被时人称为“龙虎榜”。这表明当时()A.传统选官观念犹存 B.官场贪污腐败盛行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官员主导科举结果5.[2023江苏南通期末]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A.进一步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实力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 D.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6.[2023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7.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8.《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9.《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1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1.《贞观政要·论政体》一书中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12.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二、综合题13.[2023江苏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晋末年,战争、瘟疫、蝗灾、饥馑接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渡江之后,东晋王朝喘息渐定,尤其是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荆州成为上流雄镇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荆州“据上流,握强兵”的重要性。同时,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少数民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袭扰,移民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江南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瘴疠之地,实已发展为瓜果飘香、良田美池的富有之地,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指出南渡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分析“永嘉南渡”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江苏苏州期末]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代表人物信息吉备真备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膳大丘在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大和长冈在唐学习了17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A.完成了封建化 B.学习唐朝制度 C.受唐文化影响 D.建立集权统治[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遣唐使不仅学习唐朝的礼仪和法律制度,还学习儒学和历法,多方面学习唐文化,C项正确;“完成了封建化”即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是确立了封建经济制度,这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遣唐使不仅学习唐朝的制度,还较全面地学习唐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遣唐使学习唐朝的礼仪、法律、儒学和历法,并未涉及政治制度,更谈不上建立集权统治,排除D项。2.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并未激化政治矛盾,排除D项。3.[2023江苏苏州期末]陆贽在《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评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评论主要想表达两税法()A.收税看重人丁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B.存在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分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 D.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陆贽认为两税法是“无名之暴赋”,不仅赋出无名,且是暴赋,加重了人民负担,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纳税方式,排除A项;分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是两税法的进步之处,而题干材料叙述的是陆贽对两税法的批判,排除C项;陆贽抨击的是两税法的非法和暴赋,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D项。4.[2023江苏海安期中]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在所录23名进士中,有8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为这8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被时人称为“龙虎榜”。这表明当时()A.传统选官观念犹存 B.官场贪污腐败盛行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官员主导科举结果[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德宗时期,举荐仍然是选官途径之一,这表明当时传统选官观念犹存,A项正确;举荐和推荐并不表明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盛行,排除B项;科举制的推行表明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结束,排除C项;“主导”不符合科举考试的史实,排除D项。5.[2023江苏南通期末]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A.进一步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实力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 D.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以来世家大族强占山泽,势力增强。南朝刘宋政权允许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依官员品级依次占有面积不等的山林,百姓也被允许占山一顷,从而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规范私人合法占山,打击了世家大族强占山泽,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实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6.[2023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解析]根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收六朝元素,故选D项;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行书进入鼎盛时期,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唐代书法效仿前人属于士人追求,而市民文化需求具有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7.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8.《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解析]“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其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地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其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地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9.《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故D项正确;A项是对钱塘江观潮的描述,排除;B项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咏梅》,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明显与赛龙舟不符,排除。1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材料中孝文帝以传统的“五德终始说”附会鲜卑姓氏,并据此改汉姓,这表明孝文帝意在借助汉族奉行的王朝更替理论,将少数民族政权纳入汉族正统王朝之中,增强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故C项符合题意。改汉姓增强的是汉人对鲜卑族的认同,并不会提升鲜卑族自身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故B项错误。改汉姓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确立鲜卑族政权的正统地位来缓和民族矛盾,并不会改变鲜卑族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位,故D项错误。11.《贞观政要·论政体》一书中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解析:据材料可知,封建史学家描述的“贞观之治”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材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比真实的历史情况美好很多,故排除D项选A项;材料叙述的是“贞观之治”的繁华的社会情况,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两项。12.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解析:通过材料“鼓励门荫制度,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在实行科举考试的同时还注重门荫制度,门荫制度是中国古代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手段,说明唐朝时期选官制度尚未完善,故A正确;通过材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说明科举制是取士主要制度,而不是补充,排除B;通过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